古代对旱灾有哪些记载?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古代对旱灾有哪些记载?~

旱灾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而且波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围—些国家发生的大旱是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为严重的—次旱灾。80年代初期的一次大旱遍及34个国家,近一亿人口遭受饥饿的威胁。此外,我国也是一个旱灾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史料记载,我国旱灾频繁。历代史书、地方志、宫廷档案、碑文、刻记以及其它文物史料中。公元前206年~1949年,中国共发生旱灾1056次。16世纪至19世纪,受旱范围在200个县以上的大旱,发生于1640年、1671年、1679年、1721年、1785年、1835年,1856年及1877年。1640年(即明崇祯十三年)在不同地区先后持续受旱4~6年,旱区“树皮食尽,人相食”;1785年(即清乾隆五十年)有13个省受旱,据记载,“草根树皮,搜食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1835年(即清道光十五年)15个省受旱,有“啮草嘬土,饿殍载道,民食观音粉,死徒甚多”的记述。20世纪以来,1920年陕、豫、冀、鲁、晋5省大旱,灾民2000万人,死亡50万人;1928年华北、西北、西南等13个省535个县遭旱灾;1942~1943年大旱,仅河南一省就有数百万人饿死、病死。
1950年至1986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亩,成灾1.1亿亩。干旱严重的1959年、1960年、1961年、1972午、1978年和1986年全国受旱面积都超过4.5亿亩,且成灾面积超过l.5亿亩。1972年北方大范围少雨,春夏连旱,灾情严重,南方部分地区伏旱严重,全国受旱面积4.6亿亩,成灾2亿亩。1978年,全国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一些省份1月~10月的降水量比常年少30%~70%,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最为严重,全国受旱面积6亿亩,成灾面积2.7亿亩。从史料上来看,这是有统计资料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旱灾频繁,旱灾记载见于历代史书、地方志、宫廷档案、碑文、刻记以及其它文物史料中。公元前206年~1949年,中国曾发生旱灾1056次。16世纪至19世纪,受旱范围在200个县以上的大旱,发生于1640年、1671年、1679年、1721年、1785 年、1835年,1856年及1877年。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在不同地区先后持续受旱4~6年,旱区“树皮食尽,人相食”;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有13个省受旱,据记载,“草根树皮,搜食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15个省受旱,有“啮草嘬土,饿殍载道,民食观音粉,死徒甚多”的记述。20世纪以来,1920年陕、豫、冀、鲁、晋5省大旱,灾民2000万人,死亡50万人;1928年华北、西北、西南等13个省535个县遭旱灾; 1942~1943年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即达数百万人。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造成灾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措施。世界范围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是:①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②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③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④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旱灾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而且波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围—些国家发生的大旱是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为严重的—次旱灾。80年代初期的一次大旱遍及34个国家,近一亿人口遭受饥饿的威胁。此外,我国也是一个旱灾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史料记载,我国旱灾频繁。历代史书、地方志、宫廷档案、碑文、刻记以及其它文物史料中。公元前206年~1949年,中国共发生旱灾1056次。16世纪至19世纪,受旱范围在200个县以上的大旱,发生于1640年、1671年、1679年、1721年、1785年、1835年,1856年及1877年。1640年(即明崇祯十三年)在不同地区先后持续受旱4~6年,旱区“树皮食尽,人相食”;1785年(即清乾隆五十年)有13个省受旱,据记载,“草根树皮,搜食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1835年(即清道光十五年)15个省受旱,有“啮草嘬土,饿殍载道,民食观音粉,死徒甚多”的记述。20世纪以来,1920年陕、豫、冀、鲁、晋5省大旱,灾民2000万人,死亡50万人;1928年华北、西北、西南等13个省535个县遭旱灾;1942~1943年大旱,仅河南一省就有数百万人饿死、病死。

1950年至1986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亩,成灾1.1亿亩。干旱严重的1959年、1960年、1961年、1972午、1978年和1986年全国受旱面积都超过4.5亿亩,且成灾面积超过l.5亿亩。1972年北方大范围少雨,春夏连旱,灾情严重,南方部分地区伏旱严重,全国受旱面积4.6亿亩,成灾2亿亩。1978年,全国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一些省份1月~10月的降水量比常年少30%~70%,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最为严重,全国受旱面积6亿亩,成灾面积2.7亿亩。从史料上来看,这是有统计资料以来的最高值。




古代对旱灾有哪些记载?视频

相关评论:
  • 15131583417面对旱灾,乾隆使用了哪些经典的赈灾方式呢?
    咎河佩答:拨款,发给每张发票,如果有假收据,我需要凭票领取救济品。在所有受影响的地区,已经建立了“粥厂”供灾民食用。在古代,干旱往往伴随着瘟疫。为了防止干旱引发的瘟疫,还要求隔离当地的“粥厂”,由专门人员管理。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救灾措施,但是受灾面积太大,流落街头的人随处可见。这时,乾隆想出了...

  • 15131583417在历史上也经历过蝗灾,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咎河佩答:而且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会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不是南旱北涝就是北旱南涝,所以十年九旱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是生动上演的。而旱灾和蝗灾似乎又是相辅相成的灾害,古代俗语中就有一句“久旱必有蝗”。据记载,从公元前707年到清朝光绪33年,也就是公元1907年总共2614年...

  • 15131583417古代成都不会旱灾吗
    咎河佩答:说起来,先秦时期成都也有旱灾,而且非常严重。当时,旱灾和洪灾都是成都平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四川盆地四面都有山,成都平原的地势是从西北往东南倾斜,河流的海拔落差是比较大的。以岷江为例,都江堰距离成都50多公里,但海拔落差将近300米。每逢雨季,必发洪灾,成都平原整个就成了一片汪洋。但旱季的时候...

  • 15131583417古代人如何应对水灾:预防和制度细节的完善
    咎河佩答:根据他的统计,公元前18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有记载的水灾1058起,旱灾1074起,约占全部灾害的40%以强,因而成为中国最为主要的自然灾害。夏季风无疑是导致中国水灾频发的主要原因。同时,重大旱灾也往往发生在夏季。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阎守诚对唐代旱灾的统计,夏旱超过34%。由于夏季是各种秋收...

  • 15131583417丁戊奇荒是什么?有多么的严重?
    咎河佩答:在1875年的时候,华北地区曾出现了非常大面积的干旱情况。并且这种干旱情况一直持续了非常多的时间,灾情也一天比一天严重。要知道旱灾就表明当时农民在进行耕种的时候没有收成,所以很快就发生了饥荒。在发生饥荒之前,该地区的人民又遇上了蝗灾,本身当地的百姓已经没有太多能够食用的粮食。而人们当时储存...

  • 15131583417三百年前的中国古代冬天有多冷?明清小冰期是什么?
    咎河佩答:那么话说回来,明清小冰期下有哪些灾难? 一、干旱、水灾频发导致粮食短缺。 现在公认的小冰期特征就是冬天寒冷,夏季干燥。这样的天气对于农作物的种植极为不利,毫不夸张的说就是灾难。据记载,明朝末期由于夏季干旱,植物大规模的死亡,导致粮食供应不足。而旱灾随之而来的就是蝗灾,让当时的粮食作物产量更是雪上加霜。

  • 15131583417古代诗词有没有描写特大旱灾,或者其他自然灾害之前征兆的句子?
    咎河佩答:轻肥-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 15131583417历史上发生过哪些灾害?
    咎河佩答:蝗灾 一般遇到旱灾朝廷就会下令赈灾,从国家粮库拨出粮食赈济灾民,不然的话爆发农民起义后果十分严重。而对于蝗灾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干旱造成的蝗虫大规模繁殖和迁徙,所以只要控制了旱灾基本就能控制住蝗灾。为了控制旱灾,我国古代修建了很多的水渠用来灌溉,比较有名的当属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正是有了都江堰...

  • 15131583417黄河有咩灾害???10点!!!
    咎河佩答:黄河在历史上经常泛滥,尤其是1代至北宋,以开 封为都,河决威胁很大,故历来对河患记载详尽;明清两代 建都北京,南粮北运,依赖运河,但黄河决泛殃及运河,直 接损及明情工朝利益,敌对河患记载也很详细。 黄患主要指洪水,但还包括泥沙、干旱、凌汛、地震和污染等。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泥沙来自中游。每年黄河要...

  • 15131583417古代中原地区,与今天相比,是不是很干旱?
    咎河佩答:古代的人们的智慧是赶不上现代人的,所以干旱的他们只能祈求上天下雨,不像现在可以人工降雨,可以南水北调等一系列工程可以调节干旱,古代中原地区是没有多少河流的,所以一旦天气不作美那么等待人们的就是干旱。中原农耕文明包括了很多耕作技术和科学发明。正是中原地区的人们的智慧的结晶才让中原地区的土地...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