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君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影响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历程和表现~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原因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 1.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它们的生产和土地所有制。
2.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上:法家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4.实践上:商鞅变法在地方建立县制,强化国君对国家的控制,为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5.秦的统一和强盛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两组矛盾
君权和相权(西汉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分割宰相权力,明初废丞相) 中央和地方

发展过程

背景
措施
评价

秦朝建立
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背景: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措施:1.政治: (1)开创皇帝制度(特征: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自称始皇帝。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君主专制措施)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丞相制度起于秦,是君主专制的需要),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3)郡县制(中央集权措施。特点: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经济: (1)统一货币(中央集权)。 (2)统一度量衡(中央集权)。
3.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中央集权)。
4.思想:“焚书”“坑儒”。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极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使秦短命而亡。
评价: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这些措施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文化专制政策,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西汉巩固
背景: 1.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王,郡国并行。
2.汉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
3.汉武帝即位。
汉武帝措施 :
1.“推恩令(中央集权)。
2.建立中朝(选用级别较低的官员,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相权;君主专制措施)。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统一。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评价: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本质上讲属于文化专制政策。

隋唐完善
措施:1.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 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运转机制:中书—门下—尚书 2.科举制度(中央集权):隋朝建立,唐太宗发展,重视进士科。
评价: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三省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2.分割相权(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加强了皇权
3.庶族地主获得晋升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缓和士庶矛盾。
4.官吏任用权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5.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6.选拔了优秀的封建人才。
7.对西方的文官制度影响深远。

北宋加强
措施:1.宋太祖赵匡胤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集权)。 (3)经济: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中央集权)。
2.削弱宰相权力(君主专制)。 相权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宰相仅有行政权。
评价: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削弱宰相职权,皇帝得以大权独揽。

元朝发展
措施:中央官制:一省制(中书省)。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元代的宰相。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明朝强化
措施:1.废除丞相 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丞相制度被废除。
2.内阁制度的建立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为此而设立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评价:加强皇权专制。

清朝强化
措施: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影响:
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君主专制加强,束缚了近代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1.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达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2.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总体评价
从秦确立到隋唐完善主要起积极作用,北宋起突出表现为两面性,明清主要起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作用:皇权的膨胀,扼杀社会创造力,减缓社会发展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他
战国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君主专制思想受到两次冲击: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制度;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打着民主旗帜,批判维护君主专制的封建思想。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有啊,外族人就玩不来,所以元朝你看有很多皇帝都是被宰相玩死的。
削弱相权最大的分水岭就是开科举。宰相代表不只是他自己的实力,而是世家大族的实力,从三国到隋朝建立这段时期,就是士族门阀社会时期,你可以数数,这时期的皇帝基本都是被自己朝代的世家给干掉的,曹家被司马代,司马又被四大家族控制,那时候当官都是举贤,其实就是举亲戚,百年下来,亲戚连亲戚,朝廷里全是几个大族的亲戚,皇帝还活什麼尽?
杨广是被泥腿子干掉的吗?别逗了,杨广是被八大柱国给干掉的,泥腿子能有多少能耐?他开科举,就是断了士族的官路,什麼李密,李渊,宇文家,独孤家,全反了,所以改革不是那麼好搞的,任何历史改革都有反扑,杨广就是被世家给反扑死的。

(1)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稳定和重建封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至明成祖永乐年间,政局稳定,国力强盛,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鼎盛王朝。
(2)消极性:从其动机看,仍然是维护和巩固一家一姓的统治,具有反动性。从其采取的措施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就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同时也从反面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可供调节的余地越来越小,从而说明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讨论:明朝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因为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利用皇权的绝对化、特务,靠制造冤狱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
一方面,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
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的统治基础,表现了更大的消极作用。
请采纳

历史作用 :
1、积极作用(明清之前):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
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④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社会影响: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封建社会来说它确保了国家的安定,国家的高度统一。不会出现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它使的权利集中于一人手中造成了权利过于集中,形成了独裁的局面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进步,中国近代的落后也是源于此处。


中国古代君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影响视频

相关评论:
  • 19380706143中国古代君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影响
    狄翰承(1)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稳定和重建封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至明成祖永乐年间,政局稳定,国力强盛,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鼎盛王朝。(2)消极性:从其动机看,仍然是维护和巩固一家一姓的统治,具有反动性。从其采取的措施看,是以...

  • 19380706143...在中央机构方面加强君权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
    狄翰承明朝:废丞相,解决了由来以久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清朝:设立军机处 总体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其影响:越来越专制,也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 19380706143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的有关史实
    狄翰承秦朝: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建立三公九卿制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 北宋:设参知政事分割丞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丞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财权 明朝:废丞相,解决了由来以久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总体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其影响:越来越专制,也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

  • 19380706143浅谈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演进强化300字
    狄翰承希望对你有帮助:总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中--央--权--力较地方逐渐增强西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秦朝,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隋唐,为...

  • 19380706143中国古代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
    狄翰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完全分解相权 宋代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比“三省六部”分的更碎。但在元朝,相权有一个抬头的趋势。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直接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但注意,这里是“丞相制度”,不是“宰相”。清代雍正年间的“军机处”的设立,是中国封建时期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 ...

  • 1938070614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的主要要表现
    狄翰承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 19380706143中国封建皇权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狄翰承中国古代皇权是逐步加强而至于独裁之位的,早期的王权形成发展为后世封建王朝,在皇权与相权的的不断斗争中,相权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并在历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最终形成臻于极致。王权在逐渐摆脱各种束缚中得到加强,向君主专制体制迈进。高度发展的王权,是国家进入成熟阶段出现的。霸主逐步取代王权内容,预示...

  • 19380706143历史!汉至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
    狄翰承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解决:改革地方官制:废行省、设三司;改革中央官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这是对元朝行省制度的一大发展。但使皇权空前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 19380706143...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狄翰承明朝明太祖废丞相,且规定今后不许立相。权力尽归皇帝一人手中。说明通过削弱相权,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演进。废除宰相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的时候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的局面。

  • 19380706143据材料三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历史...
    狄翰承反映了君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唐朝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更是唯唯诺诺了清朝,称奴才的是宠臣~``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