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的主要要表现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萌芽: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 “ 燔诗书而明法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理论:理论上,韩非子最先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建立于秦朝: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权利高度集中成为秦朝统治的最基本特征。

巩固于西汉:

  内容:西汉改革管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僚的控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特点:强化了皇权。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从而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 形成将帅用兵的自重局面。

  特点:用分权的办法加强皇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

加强于宋元:

  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以防武将专权。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派文官做知州,知州设通判,二者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职员。悟涵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财政、行政和司法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 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物;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治度。

  特点:强干弱枝(北宋);在中央分权基础上的地方分权(北宋);

  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元)和;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辖管理制度(元)

  提醒:在皇权与相权方面,唐朝和北宋均通过分权的方式来削弱宰相的权利。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

  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权、财权。

  元朝时,废三省,施行一省制,即中书省,长官为宰相由此宰相地位逐渐位高权重,威胁皇权。于是,明朝建立后,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也就成为必然。

  由此可见,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在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尤为突出。

  强化与明清

  明初:在中央、,废丞相 权分六部 ;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改大都督俯为立军都督俯,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制定《大明律》。

  设厂卫特务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设内阁(明朝设立的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的内阁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

  清: 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六部 。

  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过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大兴宣政院。

  特点 皇权空前强化,封建专制注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结束与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西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三省六部制。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希望对您有帮助)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
顶峰。

皇权和相权的关系 皇权不断加强 相劝不断削弱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中央不断加强 地方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的主要要表现视频

相关评论:
  • 17315732560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麻隶达萌芽: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 “ 燔诗书而明法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理论:理论上,韩非子最先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建立于秦朝: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

  • 17315732560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麻隶达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2、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朝正式建立:...

  • 17315732560中国古代从秦到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现和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的的表 ...
    麻隶达官员的地位相对于皇帝不断地下降。在汉唐皇帝还以礼相待到明清只能对皇帝卑弓屈膝了。从三公九轻到三省六部到重文轻武到废除宰相再到军机处,皇权是不断加强。

  • 17315732560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由秦至清的变化,制度的名称)
    麻隶达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皇权不断加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确立:秦 专制主义(皇权和相权矛盾)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 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矛盾)郡县制巩固:汉 专制主义:中朝,也称内外朝制度 中央集权:开始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开始实行推恩令完善:隋唐 专制主义:三省...

  • 17315732560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
    麻隶达★总结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特征(秦--清1840年前)●政治:经历了漫长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实行重农抑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文化:文化呈现出多元统一的特征,思想、文艺、科技...

  • 17315732560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到( )已至顶峰...
    麻隶达【答案】:D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在中国,中央集权制度起源于秦朝,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故...

  • 17315732560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
    麻隶达1、中央集权制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2、君主专制 从秦朝以来,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

  • 1731573256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怎样的演变趋势?
    麻隶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此间虽偶有反复,然其总体趋势不变.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

  • 17315732560中国古代君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影响
    麻隶达(1)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稳定和重建封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至明成祖永乐年间,政局稳定,国力强盛,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鼎盛王朝。(2)消极性:从其动机看,仍然是维护和巩固一家一姓的统治,具有反动性。从其采取的措施看,是以...

  • 17315732560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趋势?是什么
    麻隶达总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中央权力较地方逐渐增强 西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秦朝,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隋唐,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