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文段按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开国大典》一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开国大典》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开中典礼的全过程。

事情发展顺序。

满意请好评

在你手机客户端右上角点【满意】即可。

1.训练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在继续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背诵指定段落。   4.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作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理解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继续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也是教学的重点。   采用指名读、默读、小组讨论的方法抓重点词语来解决重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回答课中所设计的问题,勾画出重点词句。   2.同桌讨论、分小组讨论,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3.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进行表达练习。(有条件的可观看电影《开国大典》)   4.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目标完成过程:   (一)整体感知、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檐(y2n)      汇(hu@)     擎(q0ng)   泽(z6)       钮(ni()       瞻(zh1n)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迎风招展:本课指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二)揭题、学生自悟   1.解题,学生自悟(略)   2.介绍时代背景   (有条件可以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3.再读课文,说出课文写了开国大典的哪些事。你感觉开国大典怎样?(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时间的顺序叙述的)   2.讨论分段(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以将课文分为三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参加的人员和会场的大场面。   第二段(第5——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整个过程。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游行队伍走出会场,光明充满北京城。   (第二段可以再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5~10自然段)写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第二层:(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各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第三层:(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和游行队伍通过主席台的情况。   (四)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现出来的?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2.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适时点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出。)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还可以描写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的素质高的句子“战车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就连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也完全一致。)   “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3.学习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二)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三)师生共同总结   本文按时间的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文章先介绍了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介绍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的情况,最后描写了开国大典的情况。文章从参加的人数多、持续的时间长、仪式隆重、声势浩大这几个方面写出场面宏大的开国大典。   (四)作业:背诵指定的段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总结、扩展。   (一)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   可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1)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   (2)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   (3)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2.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直奔”会场比“走向”会场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喜悦的心情。)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用“红流”和“流”来比喻游行的队伍,形象地说明了游行的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3.作者的词句用得非常好,文中多次恰当运用了修辞方法,找一找,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例:每一声炮响,会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二)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二)多音字组词   (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汇集  聚集   (1)几个人(    )拢来,站成一个圆圈。   (2)丁字形的广场(    )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诞生  出生   (1)小明于1989年6月1日(    )了。   (2)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了。   3.肃立  站立   (1)三十万人一齐脱帽(    ),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2)他(    )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四)背诵指定的段落   附:答案   (一)典礼、协商、诞生、瞻仰、擎着、迎风招展、排山倒海   (二)b5n  奔跑   b8n  奔命   (三)1.(1)聚集  (2)汇集   2.(1)出生  (2)诞生   3.(1)肃立  (2)站立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上一篇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积累与运用(一) 下一篇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狱中联 ∷相关教案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开国大典》是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创作的一篇记叙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文章先写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人数,然后写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接着作者按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升起、宣读公告的顺序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接着作者写了阅兵式的盛况;最后作者写了群众游行的盛况和大典结束后的情况。全文段落之间过度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开国大典》一文在中国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
(概述图来源[1])
作品名称
开国大典
创作年代
现代
作品出处
《托起崭新的希望(阅读卷)》
文学体裁
记叙文
作者
李普
快速
导航
创作背景作品赏析名家点评后世影响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一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2]
创作背景
1949年,新华社特派记者李普和同事李千峰一起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30万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礼即将举行。李普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刻,并创作了这篇记叙文。李普说:“新闻记者的幸运在于,他们的岗位使他们能够接触历史发展的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场景,在历史发展的最近处观察和记录历史的进程。”[3]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通过写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表达了一种当家作主的喜悦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4]
艺术特色
这篇文章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细细品味,作者是在围绕“大”做文章。
一、事件之“大”
文中所写的“开国大典”与一般的典礼不同,它是一次盛大的典礼,是次为庆祝新中国成立而举行的盛大的典礼。在这一刻,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因为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业已取得基本的胜利,全国大多数人民业已获得解放。在此基础之上,由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届全体会议业已召开,会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希等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决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二、场面之“大”
文章描写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典礼上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的盛况,群众游行六个场面,有详有略,但都蔚为壮观。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句子列举了参加会议的不同人员和人数,突出了参加庆典的人数之多、人员范围之广,宏大的场面预示着这是一个已经觉醒腾飞的大国,正向世人展示着他朝气蓬勃的面貌。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排山倒海”“一齐”从声音上,从群众对领袖的反应中写出了场面之大,宏大的场面洋溢出人民对领袖的爱戴和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三十万人没有谁指挥,没有人发出号令,却都不约而同“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这样的场面令人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人民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一段堪称场面描写的经典,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按照“兵”出场的顺序,先“点”后“面”,雄伟壮观,是新中国向世界的宣言,是一次国力的大展示。列强蹂躏下的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政权,有了自己的主权,有了自己的军队。新中国也有飞机,有枪炮,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再也不允许任何列强侵犯。
一个个宏大的场面,一次次的震慑人心,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一头觉醒的雄狮正在大踏步迎着朝阳走来。
三、热情之“大”
文中多处描写了群众对于开国大典的反应,如写参加典礼,“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要知道,典礼是在下午三点进行,可有群众队伍早上六点就入场了,正午,广场上已成了人的海洋,可见人们对于新中国成立的无比渴望。如观看阅兵式,“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两个半钟头,欢呼,鼓掌与“还觉得不能够表达”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民群众因为有了自己强大的军队而无比兴奋、激动、自豪,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是如此的严明。有强大的军队,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
这里情感的充分表达离不开作者行文中突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以及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这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看似白描,实则巧妙。
四、意义之“大”
文中大量的叙述中夹着议论,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去掉这些议论的文字再读读,就会发现文章逊色不少,这些议论的句子画龙点睛,指出了典礼每个环节的深刻意义。[5]
名家点评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郑洛:本课生动地描写了开国大典隆重热烈的盛况,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炽热的思想感情。全文妙语如珠、佳句迭出,为我们推敲遣词造句提供了极好的材料。(《范文鉴赏集 (下集)》)[6]
湖北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作芳:《开国大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庄严的宣告……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反复两次出现,从中可以读出什么?“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这个整齐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从“欢呼”与“欢跃”这两个不同的词语中又读出了什么?作者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的,读者则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心境、心绪、心态的。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对这样的语言形式岂能放过。我们要仔细品味句子表达上的妙处,体会文中的情韵,从中开掘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这种开掘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扎在语言的表达上。(《有效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7]
全国说课研究会副会长赵景瑞:课文按开国大典的进行顺序,分大典前、大典时、大典后这三部分内容叙述,而“大典时”又分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而“典礼”这部分内容又分为领袖出现、宣告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与之相对应的是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喜悦心情,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加入了对群众反映的描写,不仅使文章更主动,而且能表达人们的心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小学语文说课百例》)[8]
后世影响
《开国大典》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五年级·上》第26课[2]、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五年级·上》第14课[9]、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五年级·上》第18课[10]、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6课[11]等课文中。
作者简介
李普(1918年8月~2010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南湘乡(今属涟源);抗战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长沙县嵩北区委书记、《新华日报》记者、新华社鄂豫皖野战分社社长、中原总分社采访部主任等;解放战争期间,跟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新华社总社采访部副主任、特派记者、记者组副组长,中宣部宣传处副处长、中南局办公厅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73年回新华社工作,历任北京分社社长,核心小组成员、党组成员、副社长。代表作品有《开国大典》、《我们的民主传统》、《开国前后的信息》等。

1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

2
本文记叙了
1949

10

1
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
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3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
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升国旗、
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4
理解句子:

①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
了身,站起来了。

②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
把手掌都拍麻了,
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写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③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

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
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使北京城、
使全国永远摆脱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开国大典》文段按先视频

相关评论:
  • 13850841216《开国大典》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岑柿哄答:《开国大典》按开国大典进行顺序来写的,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再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开国大典》是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创作的一篇记叙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开国大典》一文在中国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开国大典》是的一篇记叙文。这...

  • 13850841216《开国大典》一文分为几段?
    岑柿哄答:不分8段,课文的分段方法有两种。1、开国大典分段方法1 (1)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2)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毛主席宣布:“中华...

  • 13850841216开国大典课文分段内容
    岑柿哄答:这篇文章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表达了一种当家作主的喜悦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分段内容 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第二段(第5至...

  • 13850841216开国大典课文中第4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岑柿哄答: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事情发生前→事情发的经过→事情发生后;按典礼进行顺序:开国大典之前→开国大典的经过→开国大典后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 13850841216开国大典的发展顺序
    岑柿哄答:事情发展顺序。《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的发展顺序是事情发展顺序,因为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和过程进行书写的,比如说第一自然段写的是开国大典开始前的会场情景,第二大段写的就是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3段写的是阅兵盛况,而且这些剧情的顺序就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所以是按照事情...

  • 13850841216《开国大典》课文分为几段?
    岑柿哄答:不分8段,课文的分段方法有两种。开国大典分段方法1 (1)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2)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

  • 13850841216开国大典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岑柿哄答: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梗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

  • 13850841216《开国大典》一共有多少个分段
    岑柿哄答: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中的三个主要程序。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课文是按...

  • 13850841216开国大典总结一个意义段并说说顺序
    岑柿哄答:答:(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

  • 13850841216《开国大典》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岑柿哄答:《开国大典》是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创作的一篇记叙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文章先写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交代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人数,然后写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接着作者按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升起、宣读公告的顺序...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