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曹魏实力最强,罗贯中为何却捧高刘备贬低曹操?

来自:健康排行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三国演义为什么只尊蜀汉呢?~

三分天下的时候,曹魏的势力最强,东吴次之,蜀汉的实力最靠后,但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会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三国演义中,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描写蜀汉这么一个势力并不是很强大的政权,而且有意识的在独尊蜀汉,那么三个政权是相互并列的,为什么三国演义却独尊蜀汉政权呢?.

一、罗贯中延续了民间传统。独尊蜀汉,并不是罗贯中一个人的思维,其实独尊蜀汉,贬低曹魏,送南宋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在南宋时期,民间的众多记载中,都有很多三国时期的故事,讲到刘备的时候,大家都是比较盛气凛然的,但是说到曹操的时候,观众则是比较愤慨的。所以,罗贯中也间接的受到了民间的影响,延续了民间的传统,要以大众的价值观念作为导向,对于一名作者来说,符合观众价值观的书才会引人入胜,所以三国演义中,是独尊蜀汉的。

二、南宋的历史使然。那么同样都是一方势力,为什么在南宋时期,人们这么贬低曹操呢?这是和南宋的历史有关的。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赵构建立了南宋。南宋建立之后,是想北伐收复失地的,但是自身实力不足,而且诸多方面的因素,收复失地就成了一种奢望,于是南宋的统治者就自我麻痹,用这种事迹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昭告天下。蜀汉当时的形势和南宋有相似之初,所以南宋统治者们才会推崇蜀汉。

三、刘备的行为更符合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虽然从真实的历史现象来看,曹魏的势力更强大一些,但是曹操的品行是不能被大众的价值导向所接受的,因为曹操曾经屠杀徐州城,这种行为是曹操的污点。而刘备则比较仁义,所以更符合人们的价值取向。

了解了罗先生的从业经历,再回过头来看《三国演义》,大致可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三国中刘备与罗贯中的境遇颇有相似之处。早年刘备也是投奔他人门下(先是投靠公孙瓒,接手徐州,徐州被吕布攻下,又投靠曹操,继而又投靠了袁绍、刘表),不得志而离开;同样是“谋霸业而不可得。”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政权,却最终未能打败吴、魏。
其次,刘备对待谋士的态度,也深得罗先生的心意。想当年张士诚若有刘备“三顾茅庐”三分之一的态度,自己的抱负也就能得到施展。

第三,对“正统”的执着。
罗先生出生在元末,时局动荡,元朝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苛捐杂税,百姓们民不聊生。罗先生痛恨这些蒙古人的统治,渴望汉人重新掌权,这一点从他后来去加入张士诚的起义军就可见一斑。而在三国历史里,刘备的身份是汉朝宗室,最为正统,所以罗先生将其内定为主角也是无可厚非。

第四,对“忠义”的推崇。
据说,罗先生在完成了《三国演义》之后,又加工和增补了施耐庵的《水浒传》。关于这一点始终存有疑义,有人说《水浒传》就是罗贯中写的,有人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徒弟,帮助施耐庵完成了《水浒传》,还有人说《水浒传》是由罗贯中编辑整理,施耐庵主笔完成。不管哪一种说法可信,都证明罗贯中与《水浒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水浒传》里散发出的梁山好汉之间的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气魄,与刘关张三人的患难与共、诸葛亮对蜀汉的鞠躬尽瘁的精神颇为契合。可见罗先生对“忠义”二字一直颇为倚重,乱世之中处处是套路,能保持赤胆忠肝的人寥寥无几。而三国里最能展现忠义的一方,非蜀汉莫属。反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视为不忠,误杀吕伯奢一家、与知己陈宫决裂、后杀陈宫,视为不义。这样的人,自然是要被罗先生拉入黑名单的。

最后,这纯粹是笔者的一个猜想。罗贯中之所以偏袒刘备,还有一个原因是源自他对父亲的一份愧疚。此话从何说起?还得从罗先生的家境说起。
罗贯中在14岁的时候,母亲便离世了,可以说他是由父亲一手带大的。由此推测小罗与父亲的感情颇深。前面说过,罗父是一名商人,但小罗对做买卖并无兴趣,罗父便同意他去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在那个时代,能如此尊重并支持孩子的选择,简直称得上是慈父的典范。小罗这一学就是数年,后来农民起义,他辞别了老师,去做了张士诚的幕僚。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了,从张士诚处离开以后,罗先生原本想回老家发展。在路上遇到同乡却得知,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这对罗先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外出求学到投身革命,他与父亲多年未见,没想到转眼之间就天人永隔。罗贯中并非一开始就励志做一个伟大的小说家、戏剧家,要知道那个年代写小说、戏曲的都被视作“下九流”,毫无身份地位可言,更不可能成为家族的荣耀。他投身起义军,也是想成就一番事业,光宗耀祖。如今父亲已经去世,他的这份心愿也只能变成一种遗憾留在心间。正是由于对从商的父亲的这份哀思,才让他对同样做买卖出道的刘皇叔偏爱有加。
或许,“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千古难题,曾经也困扰过罗先生。在家业和理想之间,他只能选择了舍弃家业,放飞理想。其实如果是在今天,罗先生大可不必再为这种“单选题”而烦恼。电商时代的到来,大大解放了做生意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成就一番事业无须再远走他乡,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个平台,让你坐在家里就能轻松做买卖。罗先生大可收起洪荒之力,陪在父亲身边,舒舒服服往沙发上来一个“葛优瘫”,吃着西瓜、唠着嗑,吹着空调、听着歌,一边上着网一边撰写小说的新章节,悠然自得,何其美哉!

三国之中,曹魏实力最强,曹操打败袁绍、吕布等人,统一北方,贡献也很大。既然如此,罗贯中为何还力捧刘备呢?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曹操和刘备的表现,以及演义成书的过程,这两方面来回答。

从曹操和刘备表现来看

诚然,曹操统一北方,采用屯田制,贡献巨大。他本人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很有名,建安风骨、三曹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曹操这位枭雄同样有不好的一面,这种不好的一面影响颇大,最大的问题就是屠城。

九月,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进至下邳,布自将骑逆击。大破之,获其骁将成廉。——《三国志》

早在建安三年的时候,曹操就屠了彭城(即今天的徐州)。这不是曹操第一次屠城,因为早在初平四年,曹操就在攻打掏钱时,屠了徐州。

击谦……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后汉书》

当然,屠彭城也不是最后一次。事实上,在以后的战争中,曹操先后屠兴国,屠枹罕(夏侯渊),攻屠河池,屠庸城、邺城、柳城,屠宛城(曹仁)等。

什么叫屠城?杀光城里的人叫屠城,即便有幸存也只是极少数。怎么杀人?把人像猪狗鸡一样杀掉,就叫屠杀。战争屠城或者杀降是最让人不齿的,曹操屠城那么多次,谁能说他好?

经常有读者为曹操辩白,认为曹操是迫不得已,是为了保障后方安全,是因为没有粮食云云。事实上,曹操根本不是因为这些才屠城,如果只有一次屠城,或许可以解释为另有原因,但那么多次屠城,只能说明他嗜杀。尤其是部下也屠城,显然是得到了曹操的默许。

作为读者和后来人,我们承认曹操的贡献,也承认他的才华,但是也应该正视他的过错。再大的功劳,也无法掩饰他屠城做出的罪孽。谁要想原谅曹操的屠城,得先问问徐州数十万百姓,问问被曹操像鸡鸭一样被杀掉的数十万无辜百姓,问问因为尸体而被堵着的泗水,问问流血漂橹的大地愿不愿意。

单凭这一点,就知道曹操不会得民心,至少那些被他屠戮过的地方,不会说曹操有多好。

与此同时,我们来看看刘备是什么样的人。

其实,刘备同时代的人就多次评价过刘备。太史慈早年求救刘备,救援北海时,就说过刘备“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袁绍说过,“刘玄德弘雅有信义,徐州乐戴之”;郭嘉说过,“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诸葛亮没跟刘备时,也说过“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傅干也认为,“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陈寿则认为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他甚至认为,刘备临终托孤,“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当时人的评价,多是说刘备有英雄之器,曹操自己也说过,仁义、能得人望等。即便有说刘备枭雄,有度而迟等,也从没有人说刘备嗜杀好戮。

再往后,历代名人对刘备的评价中,也能发现大家对刘备都高度赞美。

王勃认为,“先主之宽仁得众”;朱敬则说,“蜀先主抱英济之器”;刘禹锡写诗,说刘备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方孝孺也说“昭烈至仁厚”;孙承恩也说“贤矣昭烈,宽厚弘毅”等等。这些人也都认为,刘备仁厚、仁义。

刘备临终前,对刘禅说过一句话,至今流传,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告诉儿子,善恶无大小,不要以为一些恶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以为善良之事小而不做。总之就是,不做任何恶,而去做所有的善良。

光是这十四个字,足以作为千千万万个人的座右铭,以及无数个家庭的家训。

刘备做平原相的时候,刺客去刺杀他,结果看到刘备仁义,不忍心杀刘备。当然,刘备最仁义的事,还应该说携民渡江之事。

曹操南征,派大军追杀刘备,很多老百姓害怕被曹操杀(毕竟曹操屠过城),所以愿意跟随刘备一起逃亡。

比到当阳,众十馀万……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到当阳时,民众已经有十余万人,由于行军速度太慢,有人劝刘备放弃这些老百姓,带领部队赶紧跑路。但是刘备拒绝了。

这件事,很多读者受一些阴谋论网文所骗,认为刘备是拉老百姓做挡箭牌。

其实,仔细看看这段话就明白了。老百姓是主动跟刘备,且拖慢了刘备的行军速度;刘备完全可以不管这些老百姓,自己加速跑,但他没有,且保护这些人。所以说,带着老百姓只会增加风险,刘备不放弃这些人,是真的很仁义了。而且以曹操的性子,带了老百姓就能做挡箭牌了吗?谁知道他会不会连百姓一起杀?

就冲刘备那句“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也能看出他是个仁义忠厚的君子。

两下对比,一个屠城,一个护民,作为底层人,谁不希望碰上像刘备一样的皇帝来统治国家?谁希望一个屠城之人来统治大家呢?所以说,罗贯中拥刘贬曹是有道理的,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了民意。

从演义成书过程来看

《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的结果。除了三国志中的正史部分,也有民间传说故事,这对于塑造人物性格非常有用,也能得到民间基础——写出来大家愿意看。

比如李商隐在《骄儿诗》说过“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翻看三国志会发现,没有记载张飞莽撞,鲁莽(胡释义有争议,本文采取通俗说法),但到了唐朝,张飞性格莽撞的特点已经成为大众认识了。这就说明,至迟到唐朝时,三国故事已经被人们不断演绎、不断丰富了。

到宋朝时,三国故事就已经是“拥刘贬曹”了。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宋·苏轼《东坡志林》

小苏学士

宋代说书非常流行。当时一些孩子调皮,大人就会给他一些钱,让他去听书。说三国故事,听到刘备败了,孩子们就流泪;听书曹操败了,大家都拍手称快。可见,到宋朝时,大家已经不喜欢曹操了。

再以后,这种意识更清晰,所以罗贯中才会在《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这不是他的个人思想,而是数百年来底层民众的共同意识。

这种意识,其实也不是源于老百姓,而很可能是源于魏蜀的正统之争。

陈寿《三国志》以魏国为正统,这主要是因为陈寿写《三国志》时,三国已经灭亡,晋统一天下。晋既然是正统,晋所承的魏国,自然也得是正统。

但是,两晋期间,战乱频繁,更有五胡乱华之灾难,到东晋时,汉人被迫退守南方,跟之前的蜀汉类似。东晋史学家习凿齿遂提出尊崇蜀汉为正统的说法,这等于说东晋是正统,以此否定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南宋时,汉人再次偏安南方,蜀汉正统的意识又被唤醒。再加上元人统治残暴,战争更多,老百姓更希望刘备一样的仁君来统治,这种环境下,尊刘贬曹就再正常不过了。

一方面是民间的声音,一方面是历史的声音,这两点才形成了罗贯中“尊刘贬曹”的意识。




三国中,曹魏实力最强,罗贯中为何却捧高刘备贬低曹操?视频

相关评论:
  • 18516187119作为魏军最强猛将的他,为何一生只打东吴,却从不打刘备?
    席庙梁答:三国时,曹魏的实力显然是最强的。一则曹操起步早,占了天时,二则曹操手握汉献帝,等于把忠于汉室的力量,也给整合到自己地盘,故而这是占了地利,三则,曹操唯才是举,因而使得一些私德不好却真有才学的人,也纷纷加盟,这是人和。人才少了犯愁,但人才多了,其实也犯愁,如何分配调剂,合理运用?这...

  • 18516187119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席庙梁答: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故事开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是综合民间传说和...

  • 18516187119曹真不死,司马懿就不敢篡位吗 罗贯中写的是不是真的
    席庙梁答: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把司马懿树立为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将曹真描绘得十分不堪。他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还与司马懿争胜,却屡屡失败。最终,曹真在重病中,被诸葛亮写去的书信挖苦讽刺,一气而亡。那么,在现实中的曹真是罗贯中所写的那样吗?一、历史上真实的曹真。曹真原本姓秦,在成为曹操的养子后改姓曹。在...

  • 18516187119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席庙梁答:三国时期虽然仍有不断的战争,但已和东汉末期军阀混战的性质不同,相对而是历史的进步。是有顺应民心所向的统一战争性质。三国的军事实力以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因此最终魏晋完成统一大业。三国中以吴国的时间最长,共52年;次为魏,共45年;再次为蜀,共43年。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晋灭...

  • 18516187119关于三国的资料
    席庙梁答:三国是东汉至西晋的一个历史时期。他们分为三个政权:曹魏、蜀汉和东吴。在赤壁战役中,曹操被孙刘的盟军打败,奠定了三个王国的基础。220年曹丕篡夺汉朝成为皇帝,确立了洛阳为首都。国名为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第二年,刘备即位,建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战役中失败,孙权赢得荆州大部分...

  • 18516187119《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席庙梁答:周瑜死后,吴军忙于与曹军开战。刘备则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打败刘璋,夺取西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自封汉中王。至此,天下大势抵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刘备在巴蜀称帝,国号蜀汉;曹操称霸中原,后由其子曹丕篡汉,改国号为魏;孙权则坐镇江东一方。后东吴与曹魏修好,孙权受封南昌侯。东吴大将吕蒙以白衣...

  • 18516187119三国真实实力对比是怎样的?
    席庙梁答:刘备占据益州之后,一是当地人才匮乏;二是即便有些人才,也不甘心为刘备所用;三是蜀国群臣内斗不断,刘备和诸葛亮一死,蜀国内政逐步陷入混乱,无可救药。以上从领土、人口、士兵、官吏、军队、人才各方面对比三国实力,不得不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骗得我们好惨!

  • 18516187119《三国演义》:罗贯中为何要过度赞誉诸葛亮,而贬低周瑜和曹操,有何目...
    席庙梁答:相比于对周瑜的改写,那罗贯中对曹操的抹黑那是小巫见大巫了。周瑜这么一个谦虚气量大的人,被罗贯中写成了一个如此小气的人,还在被诸葛亮给气死的时候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真是让所有知道真相的小伙伴从心底为周瑜不平啊。诸葛亮在历史中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政绩,也没有《三国演义...

  • 18516187119三国演义
    席庙梁答:南宋偏安,朱熹又挑起蜀汉、曹魏孰为正统之辩。这种“正统说”的史学观念,对《三国演义》表现出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极有影响。在采撷正史的基础上,罗贯中又把自魏晋隋唐以来民间广泛流传的有关三国故事加以选择、整理、剪裁、编排,把民间对三国故事的褒贬态度溶进《三国演义》的创作之中。 三国故事很早就流传于...

  • 18516187119如果诸葛亮坚持防守,蜀国能否一直存活不被灭亡?
    席庙梁答: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开头就写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个时代如果分裂久了就一定会统一,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如果诸葛亮坚持防守的话,蜀国不能一直存活,理由如下:第一、魏国实力强大、有希望统一。天下是由强者来统治而并非弱者。在汉末三国中,只有曹魏的政权地盘...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