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如何发展孔子的仁学思想

来自:裤子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孟子对孔子的“仁”字思想作了哪些发展~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按照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该落实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具体地说,应该承认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确的人化意识和行为。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应该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孟子发展孔子仁学思想具体如下:

1、对“仁”的定义

对于“仁”的定义,孔子虽然根据不同情况讲了多种含义,但最为核心的就是“克己复礼”谓之“仁”,就是为维持统治阶级统治秩序的礼法。

对于人们自己的欲望、思想要加以克制、约束,一切都是为了维护那个“礼”,这一思想被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所接受,并发扬而光大之。

孟子将“仁者,爱人”的思想继承下来,进一步明确了仁的内涵,“仁,人心也。”“恻隐之心,仁也。”就是人要兼爱、博爱,要讲同情心,这样,孟子就把“仁”从“杀身成仁”的那个血淋淋的“仁”里解放出来。

变成了构建他脑海中的和谐的大同社会必须的仁爱之“仁”。纵观孟子关于“仁”的一系列论述,我们不得不承认,孟子的仁爱学说,已经具有现代人道主义学说的雏形。这在当时来说,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啊!

2、王道思想

孔子主张王道思想,理想的王道就是周公建立的那一套礼法社会。孔子认为,只有实行王道,统治者对人民好一点,人民才能安分守己过日子,社会才能和谐。

但是他对于不“王道”的统治者,却不主张老百姓以下犯上,不管是大臣还是老百姓,只要犯上,那样就叫乱臣贼子,他修《春秋》就是按这个标准搞的。

不论那个“君”坏到什麽程度,你吧他杀了、推翻了,就叫“乱臣贼子”。孟子虽然也希望建立一个王道社会,但他却反对暴君,认为杀了暴君是正义的行为。

他在历史上第一个发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振聋发聩的呼声。在他看来,什麽君主,什麽社稷国家,和老百姓比起来都是次要的。

扩展资料:

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发展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人,解释“仁、义、礼智”这个基本教义时就有不同的答案,又因孔子“述而不作”,不写文章予以阐述确定,就容易使后人产生歧义,也容易被野心家利用为自己服务。

孟子就对“仁、义、礼、智”作了更加人性化的界定。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如果按照孟子这个标准去做,一个人讲究有爱心、有羞恶之义、讲究礼节并能分辨是非,那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好人”吗?

上上下下都是这种好人,社会能不和谐吗!孟子之所以称为亚圣,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儒学大师”,那是因为孟子不但忠实地传承了孔子的理论系统,更加可贵的是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学说。

使孔子基于周公的礼和法的社会统治学说,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成为包括养心修身在内的“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道德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他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他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提出性善论

对内:恭敬地实践,言传身教。
对外:力辟杨墨谬论,捍卫了国学大纲。


孟子如何发展孔子的仁学思想视频

相关评论:
  • 19199973392孟子如何发展孔子的仁学思想
    富固乳孟子发展孔子仁学思想具体如下:1、对“仁”的定义 对于“仁”的定义,孔子虽然根据不同情况讲了多种含义,但最为核心的就是“克己复礼”谓之“仁”,就是为维持统治阶级统治秩序的礼法。对于人们自己的欲望、思想要加以克制、约束,一切都是为了维护那个“礼”,这一思想被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所接受...

  • 19199973392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富固乳1.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核心思想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舍生取义”的理念,正如孔子所倡导的“杀身成仁”,孟子通过鱼与熊掌的比喻,生动阐释了在道德原则面前应做出的选择。2. 孟子对孔子的“仁者爱人”理念进行了深入发展,提出了“性善论”,并确立了“仁义礼智”四端的道德起点,从而明确了人...

  • 19199973392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
    富固乳“仁”的思想: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学说,提出了王道之治、重民、民贵君轻的主张。“性相近”的人性学说:继承孔子“性相近”的人性学说,主张“性善论”。义利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知识扩展: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

  • 1919997339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怎么继承并发展孔子学
    富固乳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在以德治国的基础上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人人都有怜恤他人的心情。先王因为有怜恤他人的心情,就有怜恤他人的政...

  • 19199973392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富固乳1、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2、...

  • 19199973392孟子对孔子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
    富固乳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从反对“用田赋”到“制民之产”,孔、孟维护不同的经济关系,孔子维护的是奴隶制的经济关系,孟子所维护的已是封建的经济关系了。第二,由鼓吹礼治到宣扬仁政,孔、孟维护不同的政治制度。孔子所主张的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礼治。孟子的礼,被赋予了...

  • 19199973392在政治上,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
    富固乳在外王学特别是治道的理论上“仁”的运用方面,孔子强调“仁德”和以礼治国,孟子突出强调其“民贵君轻”思想,要求君主“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孔子在政治上的仁爱是从君主的角度出发去关爱民众的一中思想,而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即不忍人之心人有恻隐之心则君主要有不...

  • 1919997339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怎么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富固乳一、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1、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对孔子“仁”的思想的补充。2、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

  • 19199973392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富固乳1、孟子继承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孔子有“杀身成仁”之教,孟子亦以鱼与熊掌之生动譬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2、孟子发展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创立了“性善”论,提出了“仁义礼智”四端之心,确立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大根大本。孔子圆融混沌之仁,由此十字打开,孟子“居仁由义”之...

  • 19199973392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有什么关系?
    富固乳“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