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半身像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
  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
  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传》。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
  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
  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易子而教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
  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道德伦理《孟子学院》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
  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中提到孔子有80多处,有的是直接引用孔子的话,从这一角度说,《孟子》和孔子的法治思想有完全一致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法先王、往古察今的立法思想,先教而后刑的爱民思想,礼法并举,明道安民的厚生思想,为法以德,考德正法,务实治乱的发展思想,公平执法、以正天下的执法思想,罪上宽下,仁者无敌的法治思想,以人为本的法治思想,以及保护环境等方面。

1、孟子继承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孔子有“杀身成仁”之教,孟子亦以鱼与熊掌之生动譬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
2、孟子发展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创立了“性善”论,提出了“仁义礼智”四端之心,确立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大根大本。孔子圆融混沌之仁,由此十字打开,孟子“居仁由义”之教,功莫大焉。
3、心性之学的完善:孟子由孔子仁的本体指点人类心灵深处的“良知良能,确立了良心说。此即后世陆王心学之思想渊源。
4、孟子继承与发展了孔子思想中具有原创性的“仁”之观念,此为儒学主流思想,故后世亦以“孔孟思想”指称“儒家思想”。

教育功能
孔子和孟子在人的个性形成上都肯定教育的功能,但论点不完全相同。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不同而相差愈远。
孟子是根据他的性善论肯定教育的功能。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都是生来就有的。不过孟子认为这些道德品质最初只是一种萌芽或端倪。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引证《孟子》只注章名)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告子上》)可见孟子所说的性善,并不是天生完成的仁德,而是形成仁德的先天素质,要想充分发挥天生素质,那就需要教育。孟子就是这样以他的性善论来肯定教育的功能。
孟子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否则人就不能成为人,而与禽兽差不多了。他说:“人之为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上》)人的天生善性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形成并完善起来。孟子认为,教育可以超出禽兽范畴,提高人的价值,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孟子这个见解是很可贵的。
孟子和孔子同样认为教育对形成人的个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孟子在说理上或论证上,比孔子显得更深化了。
二、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根据孔子的庶、富、教思想,对人民实施教育,是在人民生活富裕之后的事情。就是说,在人民经济有保障的条件下来进行教育。孟子在教育与经济关系问题上谈得比孔子更详细、更深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把政与刑的作用和德与礼的作用加以比较,认为德礼对于治理国家是最有效的,因为政、刑只能使人民不犯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教来引导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从内心归服。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实施教育。孔子把政治和教育看成一回事,认为德政和教育实质相同。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进一步作了发挥。他明确地区别了政治和教育的不同性质和作用。孟子说过: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上》)这就把国家办学校的目的说得更具体了。孟子这样明确地提出学校教育的政治意义,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
三、教学方法
(一)培养道德习惯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
”(《雍也》又说吾见其进也,
未见其止也。
”《子罕》这说明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在道德实践上能保持继续不断前进的毅力,养成道德习惯。孟子曾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讨论如何培养浩然之气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公孙丑上》)孟子还作比喻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已矣。
”(《告子上》)孟子用庄稼的成熟来比喻道德习惯的形成,是颇为形象的说明
(二)培养道德行为自觉孔子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孟子着重论述了道德的责任感。他认为“任何道德行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便要反问自己。总之是行为的正当与否,行为的效果如何,都是要自己负责的,不能依赖别人,或归咎于别人。”
修己、修身是孔孟儒家伦理学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根本观念。今天我们应当吸取和发扬其积极方面的意义,使之成为道德教育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培养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孔子讲志于道。(《述而》)就是要求学生把道德作为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而且能树立坚强的道德信念。所以孔子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形容坚强的道德信念,说明有坚强的道德信念,便可经得起严峻的考验。孟子提倡尚志也是强调培养道德意志的重要性。有人问他士何事?孟子回答说尚志(《尽心
上》)又问怎样使自己的志向高尚?孟子回答道:仁义而已矣。孟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描写实践道德的坚定性,也就是说,树立了坚定的道德信念,才能抵制外来恶劣影响的压力。
(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孔子很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知识教育。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就是说,光有朴素的忠信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有关忠信的理论知识。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就是说,对于仁和义这两种道德的实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坚定不疑地去实行。孟子在这里提出对仁义道德的理性认识是很重要的,实行仁德,必须能够通权达变,不能死守道德教条。只要掌握仁义的根本原则,便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行各种道德规范。
(五)学思结合
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思索,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同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主张敢于怀疑。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六)启发诱导
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学习的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这几句话的根本意思就是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
孟子也很重视教学上的启发诱导。孟子告诉我们,正如大匠不因为迁就拙劣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射手不因为迁就拙劣射者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随便降低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应当将正确的、难易适度的道理诱导启发学生,使之主动努力地随着教师学习。
(七)因材施教
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孔子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孟子跟据孔子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五种教学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这里的君子很可能指的就是孔子。我们看《论语》中记载孔子对他的众多弟子的指导,大致符合孟子的这段描写。 孟子认为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当根据实际灵活运用。我们今天还是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情
况:诸如教师、学生、环境、设备等等主客观条件来选定可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孟子首次提出和讨论教学方法的问题。

仁的学说


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视频

相关评论:
  • 13673679428在政治上,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
    穆吉览”孟子通过对孔子"仁"的推演、对孔子事迹的述评和对孔子的高度评价,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奠定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同样也对“仁”作了一定的自我认识上的探索和阐述,渐成一家之言,“仁”内涵的改变也反映了从孔子到孟子思想发展的理论轨迹,揭示了孟子思想学说与孔子的深层面联系。而对于“仁”具体...

  • 13673679428孟子把孔子的学说发展为什么学说
    穆吉览一、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1、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对孔子“仁”的思想的补充。2、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

  • 13673679428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穆吉览摘要: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

  • 13673679428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哪些思想。
    穆吉览孟子承袭著孔子的思想,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性善说。人性问题,向来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孟子的人性论,包括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人性生成的问题,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是不能改变的;第二个是人性的内容,他认为人性是善的;第三个是道德的标准,及如何进行道德...

  • 13673679428孟子对儒家思想发展做出了哪些主要贡献?
    穆吉览1、仁政,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以缓和阶级矛盾。2、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道德规范。 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4、性善论。他强调“性本善”。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8211265.html ...

  • 13673679428战国时期孔子的思想有了怎样的继承和发展
    穆吉览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孟子和荀子都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但又有不同.孟子继续发扬孔子的“仁”,进而发展成为“仁政”,提出“民本”思想继而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代表但又提出新的观点而自成一派,荀子提出“性本恶”与孟子的“性本善”大相径庭,他还运用朴素唯物...

  • 13673679428孟子的什么思想核心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穆吉览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 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

  • 13673679428在政治上,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
    穆吉览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对孔子“仁”的思想的补充。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其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

  • 13673679428孟子的什么思想核心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穆吉览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 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

  • 13673679428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穆吉览1、孟子: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对孔子“仁”的思想的补充。2、荀子: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