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则可以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点的史实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求文言文中可以证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点的史实~

我建议你看看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有很多,可以找找。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经典智慧的战争理论,在20世纪的近代战争中,屡次得到了现实的证明!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引人注目的前苏联对法西斯德国的卫国战争!德军企图通过闪电战,继续在苏俄广褒的国土上称霸披靡。希特勒妄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进攻,摧毁苏联的意志和抵抗。战争中期德军却发现举步为艰,苏联人民顽强不屈的抵抗住了德军的前进步伐,特别是当苏联恶劣严寒、冰冻无比的冬天来临以后,水土不符的德军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后勤补给也陷入了失控状态。缺吃少穿的德军已经丧失了战斗力。而此时的苏联红军,却利用地理优势和天生的耐寒能力,对强弩之末的德军发动了声势壮大的反攻战役!苏联全国军民万众齐心、众志成城,终于取得了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并且同盟军一道,解放了被法西斯蹂躏的欧洲各国!消灭了不可一世、罪恶滔天的希特勒法西斯政权。

淝水之战

--------------------------------------------------------------------------------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符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符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符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符坚骄狂地宣称:“以我百万大军,即使将马鞭扔到长江中,也足以让长江断流。”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名恒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10月18日,符坚之弟符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千骑兵疾趋寿阳。

符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11月,谢玄派谴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阵。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类似人形,误认为是晋兵,颇为惊慌,对苻融说:“这是劲敌!怎能说他们是弱敌呢?”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将军率军深入晋地,却紧逼河岸布阵,这难道是想决战吗?如果你把阵地稍向后退,空出一块地方,让我军渡过淝水,双方一决胜负如何!”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了!秦兵败了!”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竟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单枪匹马逃回烙阳。

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垓下之站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
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
。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
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
。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
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
楚地。



汉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数县。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
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



以上是史记中关于垓下的描写



讨论垓下之战就不能不说到成皋,荥阳之战,孙子说:“胜已败之敌”。那么成皋,荥阳
之战就是造就“胜已败之敌”这种战争形势的过程,而垓下之战则是结果。楚军从优势最
终走向垓下战场是一个士气慢慢降低的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1,攻城战的艰辛。孙子在其兵法中一再强调攻城战的不利,作为城高池深,守城者意志坚
定,且有足够的兵力与粮草支持的城池,一直是进攻者的噩梦。当年南北朝的大枭雄高欢
,率大军十万围攻西魏位于汾河下游的重要据点王壁(今山西稷县)。西魏守将韦孝宽守
城,玉壁城中,兵士不过数千。高欢十万大军,昼夜攻城,一刻不停。结果东魏苦攻玉壁
五十多天,战死病死七万多人,都埋在一个大坑内,高欢老大也因此郁闷而死。在楚汉相
争中,成皋,荥阳两座坚固的城池,一直是楚汉争夺的焦点,刘邦依靠坚固的城池,充足
的补给,源源不断的兵员,大大消耗了楚军的实力。



2,频繁的军事调动。在项羽的后方战场,尽管战斗比并没有其他两个战场激烈,但是却是
相当重要的,彭越屡次在项羽后方攻城掠地,切断楚军补给线,使项羽不得不亲率大军征
讨,这样使楚军东西频繁调动,兵疲力竭,乃晋,吴扰楚之法也!



3,后勤补给的严重缺乏。这个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造成楚军如此形势的主要是彭越在
后方的进攻行动。在上文的理论中提到高昂的士气,则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人的基
本需要进行抑制和调节,它可以让人暂时摆脱个人的基本需求而战斗。所说的情况是与现
在的情况完全不同的。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戚继光说:兵足食而后禁可行。在长期
后勤补给缺乏的情况下,士气的降低也是在所难免的。



4,数次的军事失败。虽然项羽自称“身70余战,只有一败”但是楚军在非项羽指挥下,在
楚汉争霸后期却有两次惨重的军事失败,一者是龙且救齐的军事失败,此战项羽的反应是
“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阴侯”。一者是曹咎丢失成皋,损失惨重。形
势转为“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



5,长期的军事行动而产生的厌战心理。史记上谈到“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
罢转漕。”项羽自己也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
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6,对战争胜利信心的丧失。垓下之战,汉军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仅韩信自将就有30万
之多,而项羽所部却不到十万,在交锋之后,项羽所部更是损失惨重。



所以,到了垓下之战的时候,楚军的军心士气已经降到了极点,在最后“四面楚
歌”这个强力催化剂的作用下,楚军的自我保全感恶性发作,以至大部分溃散,最后瓦解
了霸王的军队!所以,其关键是,楚军士气本来已经在历次战争中丧失,“四面楚歌”是瓦解
其斗志的催化剂,而非“四面楚歌”降低了楚军的士气.




历史上除了“四面楚歌”外,还有一个典型的战例。





公元1232年,蒙古军队围攻金代的都城忭京,“壕外筑城,围百五十里”。金兵百
计守城,右丞相世鲁为了瓦解围城蒙军的斗志,曾经作《江水曲》,令城上之人静夜唱之
,可惜的是,世鲁并不明白“四面楚歌”的真正缘由,在士气高昂,蒙古人一心要攻取大
梁的形势面前,区区一首思乡之曲又能起多大作用呢。还望熟悉的兄弟提供这次战斗的双
方具体人数。不胜感激。



--

在一个国家里,如果那些为国流血牺牲的勇士的地位还不如那些大腹便便的商贾,那么这个国家的灭亡一点也不奇怪!---------若米尼
兵者,虚实,奇正,造势也.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6.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8.抗日战争中,国共部队得道多助,日本侵略军失道寡助。
9.诺曼底登陆
10.拿破仑


举一则可以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点的史实视频

相关评论:
  • 19730562423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韦彩郑1、比如关羽对于禁的水淹七军,就是关羽利用天时(秋,大霖雨,汉水泛溢)击败地利(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的典型案例。2、著名的泓水之战爆发于公元前638年冬季,由于当年早些时候宋军大举攻击郑国,导致郑国向楚国求救,于是当年十月,楚军发兵直扑宋国本土;十月末,宋军返回...

  • 19730562423举一则可以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点的史实 如题
    韦彩郑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6.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7.解放战争中,解放...

  • 19730562423有哪些历史事件可以表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韦彩郑“赤壁之战”堪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经典战例。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底定中原,雄兵百万,夺取荆襄,更兼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下谋士众多,战将如云,横槊赋诗,骄横不可一世,大有一战荡灭孙刘,甫定江南之势,可谓占尽天时。同时占据长江北岸,也拥有一定地利优势。东吴兵力仅有十之二三,...

  • 19730562423分别举例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韦彩郑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

  • 19730562423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史实
    韦彩郑天时不如地利是指战术上说的 地利不如人和是指战略上说的 两者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第一个例子可以举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的例子 朝鲜的地形条件是联合国军从胜利到没有胜利的众多原因之一.第二个例子可以举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没有游击战的地理环境,有利美国的机械化部队和信息优势,但美国没有...

  • 19730562423...举了什么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韦彩郑围攻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

  • 1973056242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是怎样举例说明 天时不如地利 地立不如人和的?
    韦彩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 19730562423写一个能体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思想的一个战例
    韦彩郑但 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不是并重,最重要的是人和。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

  • 19730562423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韦彩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19730562423能体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思想的战例
    韦彩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例一之三国“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堪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经典战例。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底定中原,雄兵百万,夺取荆襄,更兼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下谋士众多,战将如云,横槊赋诗,骄横不可一世,大有一战荡灭孙刘,甫定江南之势,可谓占尽天时。同时...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