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事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事例有:赤壁之战、将相和、六出祁山、淝水之战、牧野之战。
1、赤壁之战
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底定中原,雄兵百万,夺取荆襄,更兼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下谋士众多,战将如云,横槊赋诗,骄横不可一世,大有一战荡灭孙刘,甫定江南之势,可谓占尽天时。同时占据长江北岸,也拥有一定地利优势。东吴兵力仅有十之二三,能依托者,唯长江天险和训练有素的水军,最终能以弱胜强,也就是凭借长江和水军的优势,火攻奏效。更为主要的,东吴内部开始时为曹军气焰所震慑,力战还是降曹,主张不一,但所幸的是孙权不仅意志坚定,而且统一思想,联刘抗曹,最终双方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战胜曹军。

2、将相和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定让他下不了台。”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3、六出祁山
诸葛亮为了复兴汉室,克定中原,可谓做了充足的准备。首先,他在外交上稳住了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并准确抓住了曹魏新帝登基,政局不稳的绝好时机。其次,他通过数年与民的休养生息,积攒了足够的军粮和兵丁,并全面扫除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隐患。
他抓住了叛将孟达的反复心理和其在曹魏的关键地位,成功转移了司马懿等人的注意力。在做好这三项万全的准备之后,他才正式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兵出祁山。
在首次北伐中,由于诸葛亮准备充分,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孟达叛变,使司马懿不能左右兼顾。故而蜀汉一出汉中便势如破竹,迅速攻陷了安定、南安、天水三郡,将西凉半数之地全拿到了手中。后来司马懿平定孟达,赶到长安,诸葛亮又巧妙利用他与曹真的不合,使其不能尽全力,再加上他成功收服了名将姜维,便成功使曹魏陷入了不敢动也不能动的局面。
但无奈的是,在后续的对战中,马谡因为自负,丢了街亭,终致北伐失败,诸葛亮虽挥泪斩了马谡,也不得不退兵回到了汉中。
再在后来的几次北伐当中,诸葛亮又都因为敌将的拒收不出,粮草不济等原因,陆续无功而返。直到最后一次出祁山,诸葛亮本与孙权约定与东西两方共同出兵,无奈孙权不善打仗,没过多久便大败而回。
诸葛亮虽在上方谷成功困住了司马懿,差点就结束了司马氏的性命,无奈天不遂人愿,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诸葛亮心知再也无法引出司马懿,便又草草撤了兵。只是这次撤兵,他并未回返成都,而是继续在渭水西岸屯田,做起了长久战的准备。
司马懿知道自己用兵敌不过诸葛亮,更险些在上方谷丧命,所以无论蜀军怎么挑衅,他就是坚守不出。后来,他又从蜀军使者口中了解到了诸葛亮的作息、饮食状况,推测诸葛亮命不长久,就更加坚定坚守的战略。最终,诸葛亮因为事必躬亲,积劳成疾,病死在了五丈原军中,彻底结束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

4、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5、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出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战国时期的孟子。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扩展资料:
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比如关羽对于禁的水淹七军,就是关羽利用天时(秋,大霖雨,汉水泛溢)击败地利(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的典型案例。

2、著名的泓水之战爆发于公元前638年冬季,由于当年早些时候宋军大举攻击郑国,导致郑国向楚国求救,于是当年十月,楚军发兵直扑宋国本土;十月末,宋军返回境内,在泓水北岸邀击楚人。11月1日,两军隔河相遇。此战宋国是主场作战,楚国是客军。由于中国属于北半球国家,春秋时代的重要会战都发生在北回归线以北的中原大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冬暖夏凉、北冷南暖是基本的地理常识。

所以这一战中,楚人是没有天时(气候)优势的。因为长途跋涉的楚人,是翻越方城山进入北方作战,隆冬季节是不利于楚军杀敌野战。比如公元前595年,楚国军队攻宋,楚庄王指挥大军在宋国境内筑屋种粮,以持久战的模式猛攻宋都达9个月之久,直到冬天,由于战士们受到寒冷气候的困扰,于是楚庄王亲自给战士们分发御寒衣物;

在公元前555年冬天,楚国人入侵中原的郑国,但是却因为后勤人员损失惨重,熟悉天文历法的董叔说:'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必无功。"由于楚人自己违背自然气候规律,在冬季北上用兵,所以因为气候遭受额外损失。

也就是说,来自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楚国人在冬季北上作战,是要忍受寒冷气候的;不仅天时不利,而且宋军优先占据了泓水以北的高地地形,居高临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军在天时和地利上均无优势。

扩展资料

天时和地利对于战争的胜败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熟悉的赤壁之战,在这个战役中,孙权和刘备集团联手,利用长江天堑,巧使连环计,采取火攻之策一举击溃在兵力上拥有绝对优势的曹操大军,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决战之前,长江天堑的地利和孙刘联手的人和以及战前实施的一系列举措都对战役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时当隆冬”,如果没有难得刮起来的东风,赤壁之战的胜负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唐朝诗人杜牧因此发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慨。

但“天时”之所以不如地利,是因为天时的因素有三个特征:一是时间上的不确定,二是力量上的不可抗,三是作用上的不对称。所以可以利用天时,比如要善于等待时机,如利用“战略机遇期”,但不能依赖天时,“风来了,猪都能飞起来”,但风停了,鸟还在飞,猪却都摔死了,这说明天时可以利用,但不能依赖。



1、2014年3月23日,在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之际,习近平主席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发表署名文章。他在文章中引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古语指出,当前世界需要发展,发展需要和平。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样,既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说的是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齐心协力、上下团结重要,强调人心向背对事业成败的关键作用。

2、是吴国和楚国联军间的鸡父之战。为了北上中原,进入诸夏世界,楚国长期和吴国争夺江淮地区,于是周敬王元年,吴王僚帅军进攻楚国的州来,两军开始了新一轮的争霸战。楚国为了防御吴国入侵,于当年7月在鸡父(河南省固始县东南)集结了陈蔡等7国联军。

从地理上看,鸡父位于大别山山麓的西北坡,位于淮水上游,楚军在这里背靠山地扎营布阵,而且附近有楚国的群舒部落和陈蔡等附属小国,可谓是占据地利,对吴国进可攻,退可守。吴国人要进攻此地必须逆流而上,仰攻楚人。

虽然有如此地利,但是吴人和楚人开战的时间,可谓是非常巧妙:当天是晦日,农历的最后一日,天色黯淡无光,这在传统兵家和楚国人、中原诸国的眼中,是兵家用兵的大忌之日,“晦日用兵,兵法所忌”。但是吴国君臣依旧选择在这一天用兵,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扩展资料

地利也同样对战争胜负有非常大的作用,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是强调地利的作用,但是地利同样依赖于人和,比如说如果有地形优势,固然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如果内部有奸细、叛徒、起义,即使一百夫当关,而内部之间互相算计,这个地形优势就可能不存在了。

战争中的“内在作战”,一方面是强调地利的优势,更是强调人心的优势,如果自己人都不支持自己,这个内线也就不成为内线了。

所以孟子这里引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延续其“仁者无敌”的王道思想,强调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核心决定作用。失去了人心,天时和地利上的优势都会不复存在。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例一之三国“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堪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经典战例。

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底定中原,雄兵百万,夺取荆襄,更兼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下谋士众多,战将如云,横槊赋诗,骄横不可一世,大有一战荡灭孙刘,甫定江南之势,可谓占尽天时。同时占据长江北岸,也拥有一定地利优势。

东吴兵力仅有十之二三,能依托者,唯长江天险和训练有素的水军,最终能以弱胜强,也就是凭借长江和水军的优势,火攻奏效。

更为主要的,东吴内部开始时为曹军气焰所震慑,力战还是降曹,主张不一,但所幸的是孙权不仅意志坚定,而且统一思想,联刘抗曹,最终双方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战胜曹军。
2
周围三里的内城,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并且攻打却不能够胜利。如果围攻着打,肯定有得到适宜作战的天气的一方,这样却没有胜利,这就是适宜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盔甲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食也不是不多;但守城的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民上下团结。
3蜀国诸葛亮曾经六出祁山伐魏,却都以失败告终
4晋国的智伯水淹赵氏,结果反被赵氏所灭
5前苏联对法西斯德国的卫国战争
6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7抗日战争
8淝水之战
9长征




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视频

相关评论:
  • 1771560963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的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程志朱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论证中心观点,是论证更具有说服性 此文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者先提出此观点,然后分层加以论证,说明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影响战争胜利的3要素中,人和起决定作用、由此推论到治民、治国、治天下不能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甲之利”,而...

  • 1771560963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思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程志朱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

  • 17715609637孟子两章的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
    程志朱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回复: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举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例子 对比论证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

  • 17715609637求天时不如地利的题目?
    程志朱14、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B、 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C、 孟子用“委而去之”、“环而攻之而不胜”的实力分别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D、 本文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15、对文中“...

  • 1771560963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程志朱地利不如人和”。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 1771560963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方法特点
    程志朱共三种:依次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

  • 1771560963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思路。
    程志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即提出论点,再以攻城、守城之战分成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此基础上,对“人和”进一步论述,将论题深化,阐明了“人和”的重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举例与说理相结合,开篇先举了六个逆境成才的事例,接着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

  • 17715609637初中初一作文700字:读孟子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感
    程志朱名师点评:文章是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第一段解说了自己对其的理解,阐述了人和的重要性。第二段主要是举例论证,通过例举商朝的衰败、周朝的兴起来证明人和比天时、地利更为重要,对比鲜明。从中也验证了一句话:生活也是课堂。小作者可以把娱乐当成学习,时时处处...

  • 17715609637阅读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回答下列问题 文章中“人和”的实质是 得...
    程志朱1.文章中“人和”的实质是“得道”,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2.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我...

  • 1771560963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
    程志朱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他的"仁政"主张。 3、天时地利人和人和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6、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失道者(守城者) 7、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语气,突出守城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