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同修进来探讨解疑。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学佛的同修请进来!~

  1.上学上班为了什么----为了挣钱 自食其力 如果有所作为 还可以利益更多的众生

  2.怎样才能有动力----发愿为一切众生学习和工作 像李嘉诚学习

  http://tieba.baidu.com/f?kz=173010347

  3.学习好,工作好,对学佛有什么影响,-----你就不会有后顾之忧 可以安心学佛
  并且有福报学佛 如果事事不顺 哪里有心情学习佛法 没有福报哪有时间学佛

  4.人生的意义----在于向佛菩萨一样充实在各行各业努力为众生谋福利
  这也是学佛


  5.
  在学习中在工作中怎样学佛-----这个按照你的标准有一点长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在《佛说善生经》中,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又要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爱心和慈悲心来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爱心和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包括财布施和法布施。所谓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所谓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乃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爱语,要我们带着爱心和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四种不善的语言。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当我们说真实语时,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这也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说假话说多了,我们势必会越来越虚伪。所以,一方面要说真实语,一方面要说利他语,如果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
  第三是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同事。当别人从事一些健康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时,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凡夫因为我执的关系,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于己。哪怕在家庭里,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彼此体谅。所以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摧残。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处世,那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爱心和慈悲心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家里出现小虫子,是有灵性的,它也是生命。我们在家里,如果能够养活就好好养活。家中的小虫子,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朋友,就是我们的亲人。当作父母来爱护,它必然有回报。不要怕吃你点粮食,屋里可能弄得脏一点儿,烦恼一点儿,它都会回报你的。它的出现只是让我们知道怎样来修行,给我们起个助道的作用。所以千万千万,这个大家一定要加小心,因为众生都有佛性,它都懂得道理。

渐进准备吧,出家是要有福报的,您现在就可以积累福报。

第一,先去一个如法的寺庙道场皈依,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个师父;皈依之前对于皈依的利益和皈依的学处做细致的了解;即便将来出家,也是先做净人的,也是要先皈依的;相信您已经了解了不少了;

第二,对于五戒做了解,看自己能够受的,去受了,五戒得人身;

第三,闻思修,阅读经律论,即便出家之后,有德行的师父也会让您去阅读的,毕竟您还年轻。

失去母亲的确打击很大,理解您。支持您出家,但是最好能得到父亲的同意,那样以后在您出家的生涯中,还有机会度您的父亲。目前先帮父亲渡过身体的病痛难关。

不礼父母礼世尊,敬什么。。。安心工作吧,然后在平时的生活中为父消业。。红尘即是道场,心若不明了那里都一样。。心若分别,处处不见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陋见耳,低调飘过

悟道修行不一定要出家为僧,也不一定要抛空一切,汉地居士中得成就者也不在少数,而在藏地全民信佛的环境中,更多的藏民是无法出家的,还要顾着自己的家,自己孩子,自己的营生,但这也并没有阻止他们精进的信念,每当有空都会虔诚礼佛,静心念咒。
所以我觉得如果说现在感觉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反而是一种没有放下的思想,你没有放下对母亲的思念,你没有放下对世俗的厌倦,如果你真正的悟到了一些正法中的东西,不但不会没兴趣,反而会对世间的一切心生欢喜,但又不沉迷身陷其中,而是用一种智慧的态度去对待一切。您这种状况属于尘缘未了,所以不建议您出家,还是好好照顾父亲,待百年之后你再做打算,现在您由于对母亲的思念和对世俗的厌倦可能比较矛盾,建议您找一个自己不至于讨厌的营生,赡养自己的父亲,然后每日精进念佛诵经,深入学习佛理,这样渐渐的你会产生欢喜,不论在世俗还是佛门中都可以体验到这种法喜的,其实世俗并不讨厌,只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去对待,佛讲的八正道中也是有针对俗世的,比如正业,正命,只要我们行在时间也能保持佛道,出家还是在家都不重要的,佛祖当年也是从俗世中来,还娶妻生子,也不是一开始就出家的,所以缘到之时再做出家的打算吧,真正出家时的心态应该是感觉欢喜的,了无牵挂的而不是矛盾的,厌世的。

善友所提及的问题,佛经上多有记述,其原则是打算出家必征得父母同意,强行出家有违佛道。

两点建议:

1、虽然当今世道,出家修行违缘少儿易得,但学佛最重因缘,若勉为其难,反有攀缘之嫌。何况修行未必非得出家,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故为佛家称叹,此之谓也;

2、佛陀的年代中,有善士欲出家,家人不允,乃绝食抗争,于是父母乃允。这里只是拣择了古法中遇到不能出家时的一种做法,当时的环境、条件比现今单纯些,未必适宜我们这个年代,只是顺便提及,不可生搬硬套,一旦横生事端,反而造成不利的影响。

父母不信佛法,乃至做出杀戮等恶行,自然是自身业力显现的原因,我们要用智慧的做法来劝导,并争取把这样的罪业减少到最低,平时功课中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多念佛、布施、放生、减轻他们的业障。不可生嗔恨心,或动辄就把地狱果报的帽子甩出来,这样会使他们更加远离佛法,甚至心生怨恨,导致毁谤三宝,造成更大的罪业。要知道,杀生罪过虽然很重,但与谤法的罪过相比,还是轻了很多,这一点至关重要,切记切记。

工作与修行并无矛盾,学佛者饮食起居、工作处世,一切都是修行,要在时刻观心,清净无染为务。如果修行是剥离与生活才可能有的事体,则修行尚有何用?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善巧地料理,正说明我们智慧不足,不是外境的问题,还是内心修持不够。心转才能转境,而不为外境所扰----这就是功夫,这才是修行的意义所在。我看你总想着出家的问题,其心结恐怕还是在这里出了状况,于是才希图用出家来逃避。心里的问题解决不掉,你能跑到哪里去呢?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照着做吧,你做好了,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苦恼。

南无阿弥陀佛!

明心合十!

阿弥陀佛,您怕父亲身体不好,没把您的想法告诉他,说明您心很善。我个人觉得您现在还是不出家的好,父亲身体不好需要您照顾。我们知道人永远都不会死,只是换了一个身体和生活环境,身体是假我,不是真我。您的父亲尽管造业,也是一时迷了,一回头定是上善之人。人无好坏之分,只有觉迷不同。我们真正依教奉行,对父亲的生活要照顾周到,我们用言谈举止,用待人接物做样子给父亲看,他看到我们学佛后的表现越来越好,他对佛教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我们随机缘给他讲解,慢慢的他会回头。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净业三福”第一条的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我们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父母之志。佛教我们的我们要老老实实做到,比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别人的过失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去想,每想一次别人的过失,我们就犯了一次过失。我们学佛人心地要清静,身体帮助一切众生,心里只有阿弥陀佛。我的个人资料中有推荐的网站,请您多听多看。


学佛的同修进来探讨解疑。视频

相关评论:
  • 19546879357学佛的同修进来探讨解疑。
    匡胡壮第一,先去一个如法的寺庙道场皈依,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个师父;皈依之前对于皈依的利益和皈依的学处做细致的了解;即便将来出家,也是先做净人的,也是要先皈依的;相信您已经了解了不少了;第二,对于五戒做了解,看自己能够受的,去受了,五戒得人身;第三,闻思修,阅读经律论,即便出家之后,...

  • 19546879357欢迎学佛同修来讨论解答问题的注意事项和善巧方便
    匡胡壮我说这些,要表达的意思是,学佛和修佛者学到的和悟到的佛理都是有限的,修习层次的不同也会导致悟到的理出现差异,经文中的一句话,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孰是孰非,如果用佛法最本质的真理来衡量,很可能都是错的,所以,劝各位在佛法的学习上,切不可自以为是,唯我独尊,把自己的...

  • 19546879357佛教年轻的同修来说说性欲的解决 和你们对性欲的理解
    匡胡壮1、首先要认识到,对这种欲望的执着也是一种习气,也是我们六道轮回之因。这种习气同杀生、嗔恚、偷盗一样,是可以戒除的。2、既然是一种习气,那么就是我们的修行障碍,要消除这种障碍,我们需要做功德,我首先选择的是放生。放生的功德很大。3、然后坚持诵经,我听果卿居士的讲座说,《佛说四种清净名...

  • 19546879357学佛提问的同修请三思
    匡胡壮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 有疑问才能有思考 进而走进佛教 一看端倪 佛当年在世的时候 也是面对众多外道的挑战 也许我们的回答不是最好的 但是在帮助他人的时候 也是给自己一个提高的机会 深深赞叹楼主的深心 自从创立佛教 从未停止对佛教的质疑 人心是动的 我们要求他人是困难的 要求...

  • 19546879357佛教的同修师兄们进来帮个忙
    匡胡壮——师兄,学佛若学得众怨群怒,那就证明自己走错方向了。佛法本来就是方法,如果因为你之前的成就影响了修行已经别人对佛教的看法,就要引起深思了。所以你这种情况,以我的经验看来,是可以这样处理的,尽管佛教弟子不可以占田问舍,算命卜卦,但是由于你的特殊情况,我建议不要一下子就停止,其实人家...

  • 19546879357佛学,疑问和迷惑,向各位同修请教
    匡胡壮七:很早就想皈依,人在广东东莞,物欲横留,道德沦丧的地方.这地方寺院倒是有,如有个镇有个隐贤寺,但是寺院在公园里,进公园大概要一百块门票.一次一百.本身自己在外打工生活很窘迫,没有多余的钱做车买门票去寺院归依.我佛不是说学佛重在心诚吗?一个形式的归依真的很重要吗?/魔王曾经对...

  • 19546879357学佛的同修请进!
    匡胡壮我们学佛,要回归理性和科学的一面,不要以种种的神通为夙求,当以佛说的正法为目标,把烦恼弄通才可名为真神通。建议,多看慧律法师佛学讲座有系统的学习佛法,学佛要有人引导 或者多看海涛法师的讲座。网上都有,你都可以搜索的到,初学佛时,不必很急看佛经,可以多看一些法师的专题类的讲座,从浅...

  • 19546879357懂佛同修进来回答?
    匡胡壮如果说在家学佛能体会苦,出家人就是苦10倍,那些在森林修行的禅修者的生活就是苦100倍了。佛陀时代,在比丘的群体之中还是有人像大迦叶这样坚持头陀行的人,而佛陀也给于很大的鼓励以及勉励。这点在阿含经以及其他佛典都有些记载。虽然佛陀并未制定头陀行为戒律,但对能行此法者高度赞赏。 虽然不能说...

  • 19546879357大乘班精彩探讨——学佛后出现病痛的原因(2018.5.14)
    匡胡壮信佛后有大病苦,原因有二,一是病痛正好到这个时间爆发,与学佛无关;二是因为学佛之后,只是了解到佛教的表面理论,像因果报应,认为自己以前做了坏事,就要得报应了,是这样的念头下,自我暗示而得病。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应该更深入佛法,先从理论上了解生命的真相和患病的原理,增加自己的信心,放...

  • 19546879357我想请教修四圣谛的学佛同修!倘若你已知自己即将临终!
    匡胡壮这些有为法都是其次,临命终时是否过得了关,关键点在于“寂然无声”,内心是否能真实放下因缘,向内安住,这才是重点。而此时做不到寂然无声,可仿净土修行人一心念佛,或请家人朋友帮助念佛。修密宗,可行颇瓦法。若真心信仰,并日常随时观修过四圣谛的,就是放松身心,静待四大分离。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