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01。故有无相生02,难易相成03,长短相形04,高下相倾05,声音相和06,前后相随07。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08。万物作而不治09,生而不有10,为而不恃11,功成而不居12。夫惟不居,是以不去13。

今 译

天下人皆知美之为美,就产生了丑;皆知善之为善,就出现了不善。物之有与无是相对而产生,难与易是比较而形成,长与短是相比而成,高与下有明显倾向,音与声合拍相和,前与后紧跟相随。因此圣人做事,皆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不施言教,潜移默化。万物兴作,不妄治理;生长万物,不占为私有;有所作为,不自恃其能;业有成就,不自居其功。只有不居功自傲,将能永保功名。

评 议

本章先从“相对论”说起,主旨是在阐述“功而不居”的人生哲学。前八句为“相对论”,后八句是讲治国之道。前八句是为后八句所作的铺垫。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前与后等,皆相对而生,相辅相成。这也可以叫做对立统一规律。

老子的“相对论”,其中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所以,老子大力赞扬道家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精神。老子说“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处世哲学。本章中老子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治”,是宣扬道家思想的套话,并非本章的主导思想。高亨先生忽视了本章的主导思想,因此得出并不能令人信服的结论。他说老子:“他把这个规律用到政治上,则有为与无为,有教与无教,有私与无私,都是矛盾对立的,也是对立统一的。得出的结论是无为而无不为,无教而无不教,无私则成其私。这就走入唯心主义泥坑了。”(《老子注译》)高亨先生的此等分析,显然有失于偏颇。

应当看到,老子宣扬的“无为而治”,也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为而治”。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柔克刚”、“治人事天莫若啬”、“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治国主张,都表现了积极奋进的思想,并不消极。

对本章所蕴含的积极人生哲学,宋代的林希逸和当代的陈鼓应先生的评析,都颇有见地,对读者研究本章颇有裨益。林希逸曰:

此章即有“有而不居”之意。有美则有恶,有善则有不善。美而不知其美,善而不知其善,则无恶无不善矣。盖天下之事,有有则有无,有难则有易,有长则有短,有高则有下,有声则有音,有前则有后。“相生”、“相成”以下六句,皆喻上面美恶、善不善之意。故圣人以无为而为,以不言而言,何尝以空寂为事,何尝以多事为畏,但成功而不居耳。如天地之生万物,千变万化,相寻不已,何尝辞其劳?万物之生,而天地何尝以为有?如为春为夏为生为杀,造化何尝恃之以为能?故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其意只在于“功成而不居”,故以“万物作焉而不辞”三句发明之。作,犹《易》曰“坤作成物”也。此即“舜禹有天下而不与”之意。自古圣人皆然,何特老子。但老子说得太刻苦,所以近于异端。“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言其有者不能有,而无其有者能有之,此八字最有味。《书》曰:“有其善,丧厥善。”便是此意。(《老子鬳斋口义》)

陈鼓应先生说:

在一个社会生活上,老子要人发挥创造的动力,而不可伸展占有的冲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正是这个意思。“生”、“为”、“成功”,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生”和“为”即是顺着自然的状况去发挥人类的努力。然而人类所得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不有”、“不恃”、“不居”,即是要消解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极力阐扬“有而不居”的精神。(《老子注译及评介》)

注释



01 斯:即也。恶:丑也。已:同“矣”。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已”。宋代苏辙《道德真经注》作“矣”。古代“已”与“矣”通用。两句:谓天下人皆知美为美,就出现了丑;皆知善之为善,就产生了不善。吴澄曰:“美恶、善不善之名,相因而有。以有恶,故有美;以有不善,故有善。”(《道德经真经吴澄注》)按即是说美恶相生、善与不善相生。

02 故:河上公本、王弼本有此“故”字,是。他本无“故”字,非是。句谓:有与无相对立而生。按:此句有与无的概念,与首章讲宇宙起源之有与无的概念不同,是指现实存在物之有与无。

03 “难易”句:谓难与易,是相对比而形成。

04 形:楚简本、河上公本作“形”,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作“刑”。形与刑,为同音假借,古代多用此法。王弼本作“较”,误。句谓:长与短,是相对比较而成。

05 倾:倾向。楚简本、帛书甲乙本作“盈”,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倾”。盈与倾,古代二字通用。句谓:高与下有鲜明的倾向。

06 “音声”句:谓音与声之大小、强弱、清浊、长短,皆是相应和谐的。

07 “前后”句:前与后是相随的。吴澄曰:“物之有无、事之难易、形之长短、势之高下、音之辟翕、声之清浊、位之前后,两相对待,一有则俱有,一无则俱无。美恶、善不善之相因,亦犹是也。”

08 是以:因此,为总结之词。圣人:指道家圣人。无为:谓顺应自然,不妄为造作。两句:谓圣人治国,顺应自然;不施教令,潜移默化。

09 万物作而不治:一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楚简本、帛书甲乙本无“焉”字。河上公本、王弼本有“焉”字。辞:河上公本、王弼本有“辞”字。楚简本、帛书甲乙本作“始”,为“治”字之误。治:治理也。作“治”为胜。句谓:万物生长,不妄治理。

10 生而不有:谓生长而不占为私有。

11 为:作为。恃:楚简本、帛书甲乙本作“志”,误。今从河上公本、王弼本作“恃”。句谓:有所作为,不恃其能。

12 不居:不居功自傲。句谓:功业有成,不居功自傲。

13 夫:发语词。惟:惟有。不去:谓能保持。句谓: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将能永保功名。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视频

相关评论:
  • 18599269688老子第二章原文及翻译
    邰砖蚀《老子》第二章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

  • 18599269688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邰砖蚀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①恶②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③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④,高下相倾,音声⑤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⑥处无为⑦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⑧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⑨,是以不去。译...

  • 18599269688老子第二章原文及翻译
    邰砖蚀老子第二章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2、翻译 天下都...

  • 18599269688老子说“天上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怎样理解?谢...
    邰砖蚀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出处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春秋战国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

  • 18599269688《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
    邰砖蚀《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01。故有无相生02,难易相成03,长短相形04,高下相倾05,声音相和06,前后相随07。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08。万物作而不治09,生而不有10,为而不恃11,功成而不居12。夫惟不居...

  • 1859926968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及翻译
    邰砖蚀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

  • 18599269688《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邰砖蚀这一章,老子其实也是在说这样一个道理。老子先是用一组排比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让我们看到万事万物都有相互对立却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我想他是想告诉人们,要能跳出矛盾,看到整体,不要执着一面,不要偏私...

  • 18599269688“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出处原文,注释和翻译
    邰砖蚀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注释:1、恶已:恶、丑。已,通“矣”。2、斯:这。3、相:互相。4、倾:充实、补充、依存。5、...

  • 18599269688老子《道德经》:第二章解读,彻底颠覆认知
    邰砖蚀老子认为形而上的道是“独立不改”、永恒存在的,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本章以美与丑、善与恶说明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对待的关系中产生的。而对待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此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亦以不断地在变动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18599269688《道德经》第二章原文通解
    邰砖蚀老子的“无为”蕴涵着“自然”,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前者从否定的角度,后者从肯定的角度表达了老子基本的价值取向。【译文】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相互依赖而产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转变,长和短相互比较而存在,高和...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