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管理活动的历史发展有哪些?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学校及其管理活动相伴而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时产生的活动。我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是进入奴隶社会最早的文明古国,首先产生了学校。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已有了宫廷学校。我国最早的学校创立于奴隶制的夏朝。到西周,即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校系统,各种学校区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又分为小学、大学两级。夏、商、西周实行“学在官府”的管理体制。机构上政教不分,教学上官师合一。因此,学校管理多借用政权力量和行政、司法手段。

到了汉代建立起中央和地方两级官学制度。汉武帝创建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由太常统管。地方官学由各级地方长官兼管,形成了由君主视学、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到学生管理的一套管理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学在太学之外,又增设国子学,与之并立,设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15人,以教生徒。隋文帝时对中央官学的领导体制进行改革,设国子学,置国子祭酒,专管中央国子学、太学等六学。这是我国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教育机构和专门教育长官之始。

唐代设立了国子监,其机构、人员配置更加健全,还建立了对教育行政官员的考核与晋级、奖惩制度。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学除已建立了完备的学制,还设有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的教师编制和定期考核制度,较完善的教材编选、审定制度,严格的升级、毕业考试制度及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制度等。宋元时代中央官学学制及其管理更加完备,地方官学也空前发达,相对普及,还进一步创立社学,并建立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提举学事司。学校均定有学规,管理比较严格。明代进一步强化官学管理制度,对教师、学生、教学等都有较全面明确的规定,并严格监督,依法执行。清代官学内容空疏,管理松弛,成为科举附庸。

在我国,封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古代的官吏,学校的任务则主要是“养士”。学成之后,经选士或科举,优秀者授予官职。因此,逐渐形成一套选士制度和科举制度。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

我国学校教育及其管理活动的发展除了上述古代官学传承与演变系统以外,还有自春秋战国以来兴起,被以后历代所继承和发展的私学传统。私学使学校教育成为以培养人才为专门职能的独立机构,让社会底层更多的民众都能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同时,儒家私学“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因时因地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以及从学生实际出发、分科教学安排;墨家私学结义立法的严密组织;稷下学宫“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自由教学论辩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原则,全面系统的学生管理守则(《弟子职》);董仲舒创始施行的“导生制”;唐代书院办学之严密的管理体制,明确具体的师承宗派和规章制度;宋代种类繁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蒙学以及书院基本职事化的组织管理体制,目标化、规范化的《学规》管理、讲会和“导生制”的教学组织形式,考课与展礼的教学制度,等等,都大大丰富、完善了学校管理,对日后的学校教育及其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中叶以后,重科举轻学校,私塾成为民间广泛设立的私学,其管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正规化、制度化,尤其重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学校教育及其管理进入近现代时期,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因素,从教育教学活动中相对独立出来以后,学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从有关的学科中分化出来的时机便日趋成熟了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已有了宫廷学校。我国最早的学校创立于奴隶制的夏朝。到西周,即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校系统,各种学校区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又分为小学、大学两级。夏、商、西周实行“学在官府”的管理体制。机构上政教不分,教学上官师合一。因此,学校管理多借用政权力量和行政、司法手段。
到了汉代建立起中央和地方两级官学制度。汉武帝创建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由太常统管。地方官学由各级地方长官兼管,形成了由君主视学、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到学生管理的一套管理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学在太学之外,又增设国子学,与之并立,设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15人,以教生徒。隋文帝时对中央官学的领导体制进行改革,设国子学,置国子祭酒,专管中央国子学、太学等六学。这是我国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教育机构和专门教育长官之始。

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人起草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级、优级师范学堂开设的七门教育课程,其中有“学校管理法”、“学校卫生”、“教育法令”三门课,就是后期包括教育行政和学校行政(现在的学校管理学)两部分的教育行政的最早内容。民国二年(1913年)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课程标准,民国十四年(192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拟定的四种师范学校(高级中学师范、单设后三年师范、六年制师范、师范专科)课程,其中均有学校管理学方面的课程。三十年代师范院校编写的教育行政教材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杜左周著的《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 (1935年出版),标志着我国的学校管理学正式产生。

国子监,对官员人员进行考核,有非常严格的规章制,也有很完善管理制度。


我国学校管理活动的历史发展有哪些?视频

相关评论:
  • 13892655157我国学校管理活动的历史发展有哪些?
    周馨振我国学校教育及其管理活动的发展除了上述古代官学传承与演变系统以外,还有自春秋战国以来兴起,被以后历代所继承和发展的私学传统。私学使学校教育成为以培养人才为专门职能的独立机构,让社会底层更多的民众都能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同时,儒家私学“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因时因地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以及从...

  • 13892655157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周馨振2、组织管理--当代管理阶段 梅奥的霍桑实验可以说是管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梅奥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认为, 对金钱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满足的需要的一部分, 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谐、归属 。3、组织间管理--现代管理阶段 在组织管理理论日趋成熟之时, 学者们注意到: 虽然管理学已经...

  • 13892655157我国小学领导体制的历史变革是什么?
    周馨振4、校长负责制 1985年5月29日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13日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又明确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是现今我国中小学实行的学校领导体制。

  • 13892655157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
    周馨振1.早期的封建教育体制:在古代封建社会,教育主要由地方上的私塾和官方的太学负责。封建教育体制下,教育权力由地方和官方统一掌握,没有明确的教育行政体制。2.清朝的康乾盛世:清朝康乾时期,设立了直隶学政、福建学政、江苏学政等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学校和教育事务。这标志着中国教育行政体制开始出现一定的...

  • 13892655157中国从古至今的教育制度的变化???
    周馨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经验是丰富的,在教育方针学制、课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创造,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总结。今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是:①加强断代史...

  • 13892655157学校管理学包括哪些方面
    周馨振学校里面的管理课程,如一般管理学原来包含有下面章节: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管理的基本理念;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环境;组织类型及结构;组织的运行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管理决策;管理计划;管理控制;战略管理;领导活动;管理中的激励;组织沟通;创建团队...

  • 13892655157你能列举一些我国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突出的管理思想或实践吗?_百 ...
    周馨振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2、历代变迁 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

  • 13892655157333教育硕士考研大纲
    周馨振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息化。主要参考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中国教育史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

  • 13892655157学校教育的发展史
    周馨振学校教育的发展史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

  • 13892655157小学教育概述
    周馨振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提升,素质教育全面推行,教师队伍日益专业化,办学体制日益多元化,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性、义务性、全民性、全面性、启蒙性、活动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共同构建了我国小学教育的独特框架。学校管理方面,学校管理者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制度,确保教育工作的高效执行,遵循方向性、...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