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现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是如何治蝗的?

来自:排行榜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提到蝗灾,相信很多人对它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纵观人类的历史,蝗灾似乎是一直跟随着历史发展的,翻开史籍,处处可见蝗灾的身影,但很多人对蝗灾的认识又是不足的,仅仅知道蝗虫和蝗灾,但对蝗灾的认识多依靠对文字和图片的想象,却很难真正知道蝗灾究竟有多可怕。

实际上,远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记载蝗虫和蝗灾,之后每个朝代都会不断出现蝗灾,据《中国救荒史》记载,秦汉时期的蝗灾频率是8.8年一次,到了两宋时期就达到了3.5年一次,元朝更是凶猛,平均1.6年就出现一次,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就是在至正四年的那场蝗灾过后的大饥疫中去世的。

元朝之后,明清时期情况略有好转,但也达到了2.8年一次,远的不说,就2020年的春天,蝗灾再次以强势姿态降临,让人闻之色变,蝗虫飞过,寸草不生,紧接着带来的就是饥荒。

也因此,蝗灾对人类来说一直是很大的一场灾难,而且这灾难并不是单一的,蝗灾过去多伴有饥疫。这也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担心的。但古代的百姓对蝗灾的认识更加有限,他们多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惩罚。

因此,在蝗灾来临的时候,百姓想的不是怎么灭蝗,而是对蝗虫进行祭拜,祈求蝗虫们赶紧离开,能够给他们留下一点庄稼,这种思想并非是部分人持有,而是绝大多数人都持有的,也因此,古代的蝗灾会很频繁且难以将其除掉。但总有一些人认为蝗灾应该依靠人来灭掉, 而不是无所作为的祈祷,比如唐朝时期的宰相姚崇。

姚崇是唐朝时期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齐名的四大贤相之一,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救时宰相,李隆基当初结束了唐朝时期的女人干政,开启了大唐新气象,而姚崇在提出“十事要说”后成为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手段强硬,也正是因为这样,得以迅速改革时弊,裁汰冗员,整顿吏治,推行新政。

有这样一位宰相坐镇,另一位宰相基本就成了执行者,这倒也能保证姚崇的政策能够得到彻底的执行,当时的副宰相正是卢怀慎,一正一副配合默契,卢怀慎乐得支持姚崇,但在一件事上,两人起了冲突,应该说姚崇与所有人都起了冲突。

开元四年,山东出现大蝗灾,百姓对此束手无策,只能不断进行祭拜祈求灾难赶紧过去,这个时候,姚崇上疏请求灭蝗,他的办法是:“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

在得到唐玄宗的许可后,姚崇派出御史做捕蝗使,到蝗灾发生的地区去敦促各地灭蝗,对于这件事,有了捕蝗使根本不理解姚崇的行为,其中汴州刺史倪若水拒绝担任捕蝗使,他上奏说:"蝗是天灾,自宜修德。刘聪时,除既不得,为害滋深。"

朝中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在蝗灾发生的时候,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蝗灾的可怕,就是因为太知道,所以不敢真的对抗蝗灾,反而寄希望于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能够重新自省,自查是不是在执政过程中出现了什么不对的地方,以至于引来了天灾,全国上下都希望皇帝能够“省咎责躬”,而没有几个人去思考如此从根本上灭蝗。

姚崇针对倪若水的上奏做了回复,他反驳了倪若水,并且斥责倪若水,如果现在坐视不管,一旦出现饥荒,那么他倪若水能不能负起这个责任呢?

倪若水不敢和姚崇硬碰硬,不得不下令捕蝗,在几位御史的忙活下,“得蝗十四万石”,掩埋工程太大,因此都将它们投进了汴河中,这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即便是唐玄宗都开始犹豫,做成如此大的杀生,是不是会有违天道?姚崇则说:

“凡事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彼庸儒不足以知之。纵除之不尽,犹胜养之以成灾。"

为了彻底说服唐玄宗,姚崇还说:“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蝗虫的繁殖力很是惊人,一旦形成蝗灾,紧接着就可能是饥荒,百姓流离失所,这个时候就可能动摇社稷,姚崇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唐玄宗怎么可能还会反对?

唐玄宗不反对了,姚崇的副手卢怀慎又站出来反对:“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

姚崇则认为现在完全可以对蝗虫进行灭杀,如果纵容不管,那么庄稼会颗粒无收,到时候百姓只能忍饥挨饿,为了打消卢怀慎的最后一丝疑虑,姚崇说:“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

如此话语也只有姚崇敢说的出口,也是真正为了百姓好。最终,姚崇力排众议将灭蝗进行到底,在他的坚持下,这一年并没有造成太大的蝗灾,之后也没有出现大范围的饥荒。

其实,古代灭蝗史上,如姚崇这样的鉴定灭蝗者并不多,但百姓也逐渐开始进行力所能及的灭蝗,而不是束手无措的祭拜。就灭蝗的办法来说,有姚崇这样让百姓夜间烧火引蝗捕杀掩埋的和抓捕扔进水中的,还有抓捕后进行烹食的。

还有一种就是蝗虫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蝗虫的天敌:一种飞鸟。但这种情况并不多,也是看运气,比如同样是唐玄宗执政期,有一年贝州出现大量蝗虫,然后“有白鸟数万,群飞食蝗,一夕而尽。”这算是百姓的福音了。

但这样的福音毕竟很少,大部分时候还是。应该依靠人力去治蝗,如果能出现姚崇这样的实干家,从实际出发,解决真正的问题,才能让蝗虫不成灾,让蝗灾迅速远去。姚崇治蝗正应了一句话:只有直面灾难,灾难才能过去。




山东出现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是如何治蝗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7797313604为什么人们称姚崇为“灭蝗宰相”
    危孔潘姚崇是唐玄宗时很有名望的宰相。他整顿朝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唐王朝出现了兴盛的景象。

  • 17797313604姚崇洽虫文言文翻译
    危孔潘开元四年,山东蝗灾严重,老百姓靠祭拜灭虫,坐视蝗虫吃禾苗不敢捕杀。姚崇上奏皇帝说:“《诗经》说:‘抓住那吃禾苗的害虫,扔到烈火中焚烧。’汉光武帝曾下诏:‘鼓励顺应当时灾情的法令,奖励关农桑的做法,消灭那吃禾苗的所有害虫。’这是消灭蝗灾的正义主张。况且,蝗虫怕人,容易驱除,加上地都有...

  • 17797313604为什么人们称姚崇为“灭蝗宰相”?
    危孔潘姚崇是唐玄宗时很有名望的宰相。他整顿朝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唐王朝出现了兴盛的景象。有一年,河南、山东等地发生了一次特大蝗灾。中原的广阔大地上到处是铺天盖地的 祸害庄稼的蝗虫。它们所过之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那时候的人非常迷信,认为艎灾是天在惩罚人们,所以眼瞅着蝗...

  • 17797313604山东出现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是如何治蝗的?
    危孔潘姚崇是唐朝时期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齐名的四大贤相之一,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救时宰相,李隆基当初结束了唐朝时期的女人干政,开启了大唐新气象,而姚崇在提出“十事要说”后成为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手段强硬,也正是因为这样,得以迅速改革时弊,裁汰冗员,...

  • 17797313604唐玄宗宰相不认为消灭蝗虫是得罪了上天的故事
    危孔潘是姚崇吧 716年(开元四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姚崇上奏道:“姚崇题跋像[16]《诗经》道:‘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帝也曾下诏道:‘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这些都足以证明灭除蝗虫是应该的。蝗虫怕人,容易...

  • 17797313604为什么人们称姚崇为“灭蝗宰相”
    危孔潘姚崇是唐玄宗时很有名望的宰相。他整顿朝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唐王朝出现了兴盛的景象。有一年,河南、山东等地发生了一次特大蝗灾。中原的广阔大地上到处是铺天盖地的祸害庄稼的蝗虫。它们所过之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那时候的人非常迷信,认为蝗灾是天在惩罚人们,所以眼瞅着蝗虫...

  • 17797313604姚崇原文_翻译及赏析
    危孔潘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姚崇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

  • 17797313604姚崇在蝗灾肆虐的时候想出了什么样的计策?
    危孔潘史料记载“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出现蝗灾,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形势十分严峻。作为大唐宰相,姚崇深知其中利害,如果不加制止,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古人相信天人感应,就好比有些地方闹了灾,可能是就是由于皇帝不作为,官员做了坏事,百姓更...

  • 17797313604有谁知道 《姚崇奏请捕蝗》 这个的翻译。》!!!??
    危孔潘开元四年,山东蝗灾严重,老百姓靠祭拜灭虫,坐视蝗虫吃禾苗不敢捕杀。姚崇上奏皇帝说:“《诗经》说:‘抓住那吃禾苗的害虫,扔到烈火中焚烧。’汉光武帝曾下诏:‘鼓励顺应当时灾情的法令,奖励关农桑的做法,消灭那吃禾苗的所有害虫。’这是消灭蝗灾的正义主张。况且,蝗虫怕人,容易驱除,加上地都有...

  • 17797313604唐代宰相姚崇在对蝗虫的防治上有哪些功绩?
    危孔潘唐初亦相沿,朝野形成了对捕蝗的阻力。贞观二年(628)六月,京畿旱蝗,吓得唐太宗下诏罪已说:“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但当蚀我,无害百姓。”以为自己吞个蝗虫就可以除灾,这当然是十分可笑的。开元四年(716)山东蝗虫大起,当时任宰相的姚崇力排干扰,坚持人定胜天,蝗灾可治的思想...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