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登山要测高度,那么古人登山会做什么呢?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古人爱登山,他们登山是为了做什么?~

古人爱登山,登山是为了做什么我们中国人自古就喜爱登山。爬山这项运动上面,古人也各有各的玩法。有位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谢灵运,因为不喜欢上班,沉迷于游山玩水不能自拔,据说发发明了一种登山服叫“谢公屐”。这是一种特制的木底登山鞋,一度深受东晋驴友的喜爱。鞋底前后两端装着可拆卸的防滑木齿,前后是可以拆卸的,上山的时候去掉前齿,下山的时候去掉后齿。这可以看出谢灵运是非常熟悉力学原理的,让你上山下山都不费劲。装备升级后的谢灵运,看见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诗兴大发来一句“白云抱幽石”“山水含清晖”,每次写完就被传颂,可以说一夜之间传遍京城内外。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意思是登山望远,坚定理想。“陟彼岵兮,瞻望父兮”,意思是登上山岭,
遥望故乡。诗人说我中意泰山,田地一览无余,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我攀蜀道,登巫山,坐敬亭,上庐山,即使在梦中也行游天姥。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古人是多么的爱登山啊,中国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古人对山的认识虽然朴实,却充满智慧。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山,宣也。宣气𢿱,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所闲切 。山,宣发地气。高山宣发地气,散布四方,促生万物,有石崖而高耸。象高峰连绵之形。所有与山相关的字,都采用“山”作边旁。

古诗云:南方有仙山,苍茫云海间,这句诗写出了登山山顶你能看到的美景。登山不仅能挑战自己,古代人登山出来强健体魄,做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例如我们诗圣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论是写诗励志,还是赞互美景,这都说明古代人真的是非常喜爱登山的运动。

爬山一定要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更开心。

2020年5月27日11时03分,八名中国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此行的目的是时隔45年为珠峰重新测量高度。登山是一项既锻炼身体又考验意志的运动。在古代,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登山,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政治驱动 封禅颂德

在中华文明萌芽时期,人们对山岳怀有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山岳给人们提供栖身之所和果腹食物,另一方面山岳瘴毒猛兽横行,山洪落石肆虐,人们对山岳存在着既感激又敬畏的情感。《礼记·祭法》认为: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表达了人们对山岳的崇拜之情。

崇拜山岳的最好方式是祭祀。《韩非子》中记载:“黄帝合神鬼于泰山之上。”

这一行动显然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山岳的认识日益加深。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就有向山神占卜的内容。进入春秋战国,诸侯举办的登山祭祀,达成消弭灾祸、确立储君,相互结盟等目的,明显带有政治意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他亲临泰山封禅,意在歌功颂德,彰显权威。以后,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五位皇帝先后在泰山封神。女皇武则天独树一帜,亲封嵩山。皇帝登上山岳,搞一场政治直播秀,无疑是为了巩固统治。


情怀维系 登高励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通过登泰山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秋,汉末枭雄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经河北昌黎碣石山,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千古名篇。

魏晋时期,政坛暗战,战争频仍,许多士人只得将报国壮志转变成寄情山水。以陶渊明为首的隐居派,用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的态度,表达对“桃花源”的渴望。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游山派,借会稽山阴的兰亭举办的“禊事”,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以谢灵运为主的抒情派,写下了“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的诗句,抒发深厚的山岳情结。

登山还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诗仙”李白喜好游历名山。他遍游岷山、紫云山、戴天山、大匡山、峨眉山等,成就了《蜀道难》《登庐山五老峰》《登峨眉山》等诗文佳作。北宋文豪苏轼游览庐山,写下了《题西林壁》,成为千古传唱的名诗佳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著有《小石城山记》,开创了山水游记的先河。在文人的参与下,登山有了清新高雅的文学气质。


宗教修行 普渡众生

古代宗教历来有“山中修行”的传统。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神仙思想和灵山崇拜。《汉书》指出:“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臞。”

当时在五岳修行的道士有1000多人。时至南北朝,民间入山求道的人日益增多。《南雍州记》称:

“武当山……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若有于此山学者,心有隆替,辄为百兽所驱逐。”

随着佛教普及,中国继承了印度凿山造窟的传统以及“行脚游学”的理念。十六国前秦时期,人们深入山岳,凿窟立佛,其中尤以莫高窟最为重要。它历经千年,建立了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成为千年以来的佛教艺术圣地。

事实上,山岳见证了佛僧对“行脚游学”的坚持。三国时期,僧人朱士行西行于阗,抄录了《大品般若经》。晋代佛僧法显跋涉万里,翻越葱岭,到达印度,取经求法。而唐朝西行取经的玄奘更负盛名。贞观三年(公元 629 年) ,他从长安出发,途中时常陷入“山路崎岖,蹊径危险,既绝人里,又少水草”的境地。许多高山“风雪相继,盛夏合冻,积雪弥谷”。贞观十九年( 645 年),玄奘回到长安,为中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宗教的盛行,进一步拉近了山岳和精神之间的距离。


登高探险 兴趣盎然

明清以后,登山的意义发生了改变。随着登山活动的推广,出现了专业的登山器具和从业人员。胡三省给《资治通鉴》作注时,特别注明了“钉鞵”:“ 以皮为之,外施油蜡,底著铁钉。”

钉鞵的功能和现在的登山靴类似。明人谢肇浙在《游黄山记》中曾记述“募开道者,得二樵夫”,还准备了“舆人”和“糗糒”(粮食)、“铛”(锅)和“襆被”(铺盖) 等物品。

除了装备的改善,成熟的登山技巧已广为人知。明朝探险家徐霞客爱好登山,先后到过泰山、雁荡山、黄山、武夷山、庐山等名山大川。他还发明了攀冰的方法:

“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

后人纷纷沿用这一方法,效果甚好。清朝学者曾唯在《广雁荡山志》中列举了“游山十八法”,实用性很强。登山活动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这项运动更具娱乐性。


民俗演化 约定俗成

在民间,登山还是一项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寓意长久。据西汉经学家刘歆的《西京杂记》透露,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宫中流行九月九“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的习俗,并且

“三月上已,九月重阳,仕女游戏,就此拔楔登高”。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与钟繇书》也曾直言:“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而佐证了汉魏时期重阳登高已蔚然成风。

西晋冯翊太守孙楚在《茱萸赋》中坦言:“有茱萸之嘉木……历汉女而始育……疗生民之疹疾。”将登高和养生保健相联系,使重阳民俗更接地气。唐朝诗人王维的名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足以证明重阳登高在民间的重要性。民俗元素的加入,保证了登山运动的旺盛生命力。


作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自1921年有攀登记载以来,成功登顶珠峰的人数已超过4800人。对它的高度各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登山队此次登顶“测高”,代表着国家测绘技术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测量结果有助于结束国际上对珠峰高度不一致的混乱局面,对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现在的人去登山,主要是那个旅游啊,休闲啊,娱乐的。
当然也有那个科考队员去跟上进行测量啊,测绘任务的。
古时候的人他也有休闲娱乐活动呀,好多古诗中不是有那个登高的诗句吗?
他们也是会结伴出去旅行啊,吟诗赋对。
其实古时候的人比现在人还会享受的,现在人工作忙呀,学习呀,任务比较重。
那个时候家境比较殷实的一点的人家啊,他们就没有那个生活的压力的啊。
家境比较好的啊,一些那些公子哥们就整天的去游山玩水呀。
有的以舞会友,有的吟诗赋对作画之类的。
鼓励自己登高望远的古诗词。
下面就是2首关于登高的诗词。
1、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2、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其实古人的休闲娱乐不比我们现在人差。

采药。古人登山都是采药,哪座山有灵丹妙药,就不断有人攀登,去采到那株仙草。

一是其有着良好的象征意义,表示人步步升高,不断向上。 二是可以“避祸”,桓景的故事就强调了这一点。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它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但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古人却很相信。 三是古人相信,在地气上升、阳气下降之时,登高行为可以更好地避开地气,更多地接纳阳气。四是登高行为确实有强身健体之功效。立于高处,天朗气清,叶红菊黄,确实赏心悦目。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作用,对健康肯定有益。
正是因为登高有这么多好处,所以登高活动一旦出现于桓景的故事中,便立刻为历代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重阳节的核心内容和重头戏,甚至很多人把这个节日称为“登高节”。

古人登山就是为了玩和看风景,古代很多诗里面都是有关描写登山的,就是登山去抒情,比如9月9日重阳节就是登山,


当今登山要测高度,那么古人登山会做什么呢?视频

相关评论:
  • 17243525909当今登山要测高度,那么古人登山会做什么呢?
    居邰所中国登山队此次登顶“测高”,代表着国家测绘技术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测量结果有助于结束国际上对珠峰高度不一致的混乱局面,对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 17243525909为什么有人会怀疑古人已经登顶过珠穆朗玛峰?
    居邰所第三,在没有建立起现代荣誉的传媒体系之前,珠峰登顶没任何实际意义。征服自然,尤其是登上世界各大高峰。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团体,荣益大于实际登顶价值。从某方面讲,早期登山还有浓郁的政治意义含于其中,甚至还暗藏有领土占有宣示作用!四:从未发现遇难古尸。从珠峰各裂缝冰川中所登记的近百具死尸中。...

  • 17243525909为什么有人怀疑古人已经登顶过珠穆朗玛峰?
    居邰所应该是没有这种情况的。从登山者的情况来讲:登珠峰需要有非常好的耐力,遇事不乱的冷静头脑,众多的登山常识,身体素质和耐氧能力符合登山标准,还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登山设备,更重要的是准备氧气瓶。登顶珠峰是耐力,毅力,体力的多重考验。所以,在古代那种条件下,不可能有人能登顶珠峰,即使是夏尔巴...

  • 17243525909登山的格言
    居邰所30、一面登山,一面这样想:依理而行,则棱角突兀;任情而动,则放浪不羁;意气从事,则到处碰壁。总之,人的世界是难相处的。 31、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希望。 32、在登山的途中,我回头观望,望见了往昔,声音和景象,飘...

  • 17243525909为什么有人怀疑古人已经登顶过珠穆朗玛峰
    居邰所应该没有人会怀疑古代的人已经登顶过珠穆朗玛峰吧,毕竟古代的条件落后,就连耕种技术都是比较落后的。如果想要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话,对于古代人来说,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氧气的问题,这对于技术落后的古代人而言,是非常难的事情,而且他们也不会想到。如果想要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话,对于登山者而言,首先...

  • 17243525909张养浩登泰山原文及赏析
    居邰所《孟子·尽心上》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见泰山拔世独立之气势; 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的名句更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登高远眺可扩大人的胸襟,陶冶人的情怀,甚至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异样感觉,古人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

  • 17243525909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
    居邰所其中便概括了古人重阳节登高野游、饮酒赏菊、插茱萸簪菊花等风俗习惯。 登高野游——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又因重阳为秋节,草木凋零,故重阳节的野游活动又被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古人的登高野游可不同于现代登山人穿着冲锋衣直奔峰顶...

  • 17243525909为什么古人登山时都喜欢力争高处?
    居邰所诗人将自己登泰山时的“豪情万丈”全部融入了诗句中。杜甫被后世称为“诗圣”,流传至今的有1500首诗歌作品,与“诗仙”李白一起,将唐朝的诗歌艺术推向了顶峰。他的人生态度如同登山,故力求高远。这个观点,很多名人都比较认同。比如毛泽东在谈读书时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

  • 17243525909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去测量珠穆朗玛峰的海拔?
    居邰所古人使用“日影法”对珠穆朗玛峰进行测量海拔的。何为“日影法”?所谓日影法其实就是等到一天中影子和实物的长度一样的时候,去测量影子的长度,就可以知道实物的长度了。那么如何得知什么时间影子和实物的长度一样?很简单,只需要找一个短小的物体,对其自身长度和影子长度进行测量...

  • 17243525909关于登山的励志句子
    居邰所48、人的发展历程就像爬山,每登上一个高度都能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很多人留恋眼前的风景,不愿继续努力前行。只有一少部分人,才敢于向上攀登。只有这些人才能到达那些更高更远的风景,也只有这些人才能体会到如果当初停下脚步会留下多少遗憾。只有他们能够居高临下地看待下面的登山者。 49、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