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出版社语文上册《手足口耳目》教案设计

来自:络知识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小学一年级上册手足口耳目这一课手能干什么?足能干什么?~

一、 游戏引路,复习巩固
1、“给字宝宝戴帽子”。
(1) 出示12个字宝宝和15顶“帽子”,字卡与音节卡各自打乱顺序排列。
(2) 指名给“字宝宝”“戴帽子”。
(3) 开火车认读上述带拼音的生字。
2、“拾贝壳”。
(1) 出示沙滩图。
(2) 指名“拾贝壳”,拾到贝壳要领读背面的字。
(3) 指名给“贝壳”分成四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4) 齐读生字。
3、猜字谜、编字谜。
(1) 教师出谜面,学生猜谜底。
(2) 学生围绕本课生字试编字谜让大家猜。
4、加一加,变一变。
如:“口”加一笔变成什么字?加两笔呢?
(1) 同桌互相考一考。
(2) 师生互相考一考。
5、“过彩虹桥”(小组合作进行)
(1) 各组做准备:第一人正确读出生字,第二人组词,第三、第四人分别从所组的词语中选一个说一句话。
(2) 各组比赛过桥。
6、完成课后“连一连”。
二、指导书写“木”、“禾”
1、认识新笔画“撇”、“捺”。
(1) 出示“撇”的笔画卡片,介绍其笔画名称。
(2) 教师范写,讲述书写要则。
(3) 在手掌上练写。感受用力的轻重变化。
(4) 同法认识“捺”。
2、书写“木”、“禾”。
(1) 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然后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 教师范写这两个字。
(3) 学生分别描一个,写一个。
(4) 评议。
(5) 练写。

认一认1 人口手足 金木水火 舌牙耳目 山石田土
认一认2 虫贝鱼鸟 羊犬龟鹿 丝麻毛皮 竹禾米谷
认一认3 日月星光 云电风雨 衣食住行 父母儿女
认一认4 出入开关 坐卧立走 东西南北 前后左右
认一认5 刀戈弓矢 牛马车舟 羽角齿革 瓜果麦豆
生字表(2)/后面认识就行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太阳小鸟衣下早牙上
红花水火山木鸟
人个手大会工用又才
升国我们中气力正向
江南可叶田鱼西北
天飞在问你来以前的
家白云儿泥土种子
东方明广电头地了是
秋好朋友写心生村全
看开放不许点也很话
采集虫蚂蚁牛
沙贝风浪渔晚
权厅林荫道车交
夜里她抱着月背那
见他它丰这从说起送
和色都出面口毛河知
字古进先样日长后书
轻边对能到住得分干
同没有么要巴就把拉
一年级(下)
春树草芽布谷梨杏
足竞走跳高远枪泳击
奔驰池塘行千庄
舟竹石川燕笔画黑什
声冲破块外迎笑节再
落睡觉散步跑海洋跃
姐吹气波之鲜
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原打新无牧民处动
练习提参加乌军敢
特观技热烈位束
松多呢答伯听孩比低
邓平经当主课次求
指半给怎兴吗跟抬让
母元故乡少今应该
学爸近完饭业网现
夏台雷雨桃瓜蛙荷

《手足口耳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识字内容主要是看图识字。

教材呈现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生活场景图。图上画着三个小朋友赏花的情景,对应的是5个表示人体部位名称的词“口、耳、目、手、足”;第二幅是京剧表演场景图,呈现的是两个京剧人物表演的“站”和“坐”的标准动作,配合是“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两句俗语的学习。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初步学会借助图画来认识汉字、理解字义,还能学会生活中规范的礼仪动作,养成良好的坐立行卧的生活习惯。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的识字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课文的学习遵循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学习规律,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图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身上的身体部位名称词。再从生活中的俗语学习,引导他们学习规范的生活习惯。

简单明了的图画,有助于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各身体部位的名称以及表示的意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说身体各部分的名称的时候,一般都是用双音节词语来表达的,如“嘴巴、耳朵”,而教材中是用单个的字来表达的,如“口、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注意两者之间的转化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看图对照,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

2、会写“口、目”等4个字和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认读7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学难点:“目”容易与音近字“木”混淆,教师要重视“目”字义的理解,尝试在不同语境中运用理解。“坐”是一个动词,在生活中学生容易与“座”混淆。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做动作、看图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五、课时

2课时。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有关本课7个生字的字卡。

2、有关“口耳目手足”的图片。



本课属看图读拼音识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表现“人、手、足、口、耳、目”的四幅图和儿歌“手足口耳目,人的五件宝。学习和劳动,天天离不了”。这部分内容先出现描绘实物的图画,再出现描摹实物形状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和小篆,接着出现与其相应的楷书。每一部分都是由图画到象形文字再到楷书,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呈现了出来,不仅体现了汉字文化,还极大地增强了识字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课文中的一首儿歌,讲了人的手、足、口、耳、目五件宝的重要,“宝”是珍贵的东西,人们最珍贵的手、足、口、耳、目,是“学习和劳动”离不开的宝贝。儿歌语句排列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课后列出的会认字表和会写字的书写教材。出示了“撇”“捺”“横折”三种新笔画。

教材插图画出了人、手、足、口、耳、目的具体形象,每幅图分四部分,它们分别是,人体图、象形文字“
”(甲骨文)、小篆“ ”和楷书“人”;人手图、象形文字“ ”(甲骨文)、小篆“ ”和楷书“手”;人脚图、象形文字“ ”(甲骨文)、小篆“
”和楷书“足”。第四幅是综合图,分别画出了,眼睛、象形文字“ ”(甲骨文)、小篆“ ”和楷书“目”;耳朵、象形文字“ ”(甲骨文)、小篆“
”和楷书“耳”;人的口、象形文字“ ”(甲骨文)、小篆“
”和楷书“口”。还根据儿歌的意思,描绘出了儿童学习和劳动画面。画面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

1指导学生认识“人、手、足、口、耳、目”6个生字。会写“人、八、口、目”4个字。学习“撇”“捺”“横折”三种笔画。

2辅导学生会背儿歌《手足口耳目》。

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识字的重要,能主动学习汉字。

在本课教学中应围绕识字这个重点,把识字和看图结合起来,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水平,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和生字卡片等。

(二)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本课生字可以在看图的基础上随机呈现。如,学习“人”字,可边引导学生看图,边依次出现人体图、
、 、人。告诉学生“ ”是古代人模仿人体的形状造的字。这个“ ”字跟人体很相似,所以叫象形文字。“ ”是古代人模仿人手的形状造的字;“
”是古代人模仿人脚的形状造的字;“ ”是古代人模仿人的耳朵形状造的字;“”是古代人模仿人眼睛的形状造的字;“
”是古代人模仿人嘴的形状造的字。这些字都叫象形文字。

2生字的识记。

(1)利用挂图,引导学生把看图和识字结合起来,识记字形。重点是能观察出象形文字与实物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使学生知道这些字是象形字。

(2)看拼音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并领读。重点指导读准“人”的前鼻韵母,读准“手、足”的声母。

3识字的巩固。

(1)用开火车读的方式,巩固和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利用生字卡片巩固生字的认读。也可进行找字游戏(出示音节让学生找出相应的汉字,或老师说某个生字的笔画笔顺,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什么字)。

4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四个字中,“人、口、目”三个字是要求既认又写的字,可在识字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书写。“人”字的笔顺是先撇后捺,笔画“撇”的起笔要略高,笔画“捺”的起笔要略低。同时认识笔画“撇”和“捺”。“口”字的笔顺是“竖、横折、横”,认识笔画“横折”。“目”字共五笔,笔顺是“竖、横折、横、横、横”,第一笔竖要写得稍长,第二笔横折的折笔与第一笔的竖长短相等,要先写里面的两横再写封口的横。“八”字是已认识的字,共两笔,笔顺与人字相同,但撇的起笔要低,捺的起笔要略高。

(三)朗读指导

1在初读本课儿歌时,允许学生速度稍慢,以认读汉字为主。但在认识生字后,应按正常速度朗读儿歌,不能读得太慢或太快。

2本课语句排列整齐,韵律和谐。朗读时,注意句子末尾的停顿和读出“ɑo”韵。

(四)感悟、理解

1在读熟之后,可让学生听老师读,并边听边结合图画或结合想象加深对儿歌内容的理解。

2引导学生说说议议:为什么说“手足口耳目”是“人的五件宝”?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手足口耳和眼睛?可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再指名在全班交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课时。

本教学设计注重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自主学习,趣味认字。

(一)看图说话,出示生字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出示生字。

图上画的是什么?(随机出示“ ”“ ”,告诉学生这是古代人模仿人体的形状造的字,“人”是楷书。)

边引导学生看图边依次出示:

“ ”“ ”“手”

“ ”“ ”“足”

“ ”“ ”“耳”

“ ”“ ”“目”

“ ”“ ”“口”

(二)认读生字

1出示卡片,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2教师领读,注意纠正学生发不准的字音。

看清声母读:手、足(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利用开火车读的方式,练读生字。

4打开课本,学生看图自读生字。

5做找朋友游戏,巩固认记生字。(将拼音音节与汉字连一连)

(三)写字指导

1观察字形,让学生发现字的特点。

2教师范写,让学生看清笔画的位置。

“人”字的撇起笔在竖中线上,捺的起笔在竖中线与横中线的交叉处稍上一点。学习笔画“撇”“捺”。

“八”字与人字的笔画相同,撇的起笔在横中线上偏右,捺的起笔在竖中线偏上,与人字撇的起笔处大体相同。

“口”字要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学习笔画“横折”。

“目”字居田字格正中间,整体要写得竖长横窄。

(四)朗读感悟

1打开课本,借助拼音自读儿歌。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速度来读。

2指名学生读,要读出韵味来。

3在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

(1)人的五件宝是什么?

(2)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五件宝”?

象形文字:描摹实物形状的文字,每个字有固定的读法,和没有固定读法的图画文字不同。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小篆:指笔画较简省的篆书,秦朝李斯等取大篆稍加整理简化而成。也叫秦篆。

s版一年级上册《看画识字真有趣》案例设计

广东省高州市师范附小 林彩虹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认识8个会认字和4个生字,并能组词。


一年级语文出版社语文上册《手足口耳目》教案设计视频

相关评论:
  • 13330661120手的组词一年级上册语文生字
    栾夜蚂一年级上册的语文生字中,有关于“手”的组词有棋逢对手、白手起家、炙手可热、上下其手和爱不释手等。1、棋逢对手:下棋遇到对手。比喻争斗的双方本领不相上下。逢是相遇。2、白手起家: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白手是空手;起家是创建家业。3、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

  • 13330661120手的组词一年级上册语文
    栾夜蚂手的组词一年级如下:手术[shǒu shù]1.医生用医疗器械对病人身体进行的切除、缝合等治疗。手心[shǒu xīn]1.手掌的中心部分。手边[shǒu biān]是指手的旁边,指距离很近,多指身边。大手[dà shǒu]东北地区称呼在某方面比较擅长的人。右手[yòu shǒu]意思是右边的手对手[duì shǒu](...

  • 13330661120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手在田字格的写法
    栾夜蚂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 13330661120一年级上册语文上的手字是竖钩还是弯钩?
    栾夜蚂“手”字很明显应该是竖钩的,如果是弯钩的话字体的形态都会发生改变了 所以一年级上册语文里的“手”字应该是竖钩。

  • 13330661120“手”的第四笔到底是竖钩还是弯钩?
    栾夜蚂“手”的第四笔是竖钩,写作【亅】。笔划顺序:意思: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3、拿着。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5、亲手。6、指本领、手段等。

  • 13330661120一年级语文出版社语文上册《手足口耳目》教案设计
    栾夜蚂《手足口耳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识字内容主要是看图识字。教材呈现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生活场景图。图上画着三个小朋友赏花的情景,对应的是5个表示人体部位名称的词“口、耳、目、手、足”;第二幅是京剧表演场景图,呈现的是两个京剧人物表演的“站”和“坐”的标准动作,配合是“...

  • 13330661120一年级语文上册组词
    栾夜蚂一年级语文上册组词如下:1、《金木水火土》(1)yī一:(一个)(一人)(一只)。(2)èr二:(二手)(二月)(二人)。(3)sān三:(三天)(三个)(三年)。(4)shànɡ上:(上下)(上车)(上山)(上来)。2、《口耳目》(1)kǒu口:(人口)(出口)(门口)(开口)(...

  • 13330661120部编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3《口耳目》课文朗读、图文解读、知识要点等...
    栾夜蚂一、我会写:“口”:人口、口才。“耳”:耳朵、木耳。“目”:耳目、目光。“手”:小手、手里。二、我会认:“足”:手足、足下。“站”:站立、站住。“坐”:坐下、做好。三、认识笔画。四、问题解疑:1.为何要“站如松,坐如钟”?“站如松,坐如钟”意味着站姿挺拔,坐姿稳重,有助...

  • 13330661120一年级语文《手和脑》教学反思范文
    栾夜蚂【篇1:《口耳目》教学反思】我所讲的课是人教版小语第一册识字单元第二课《口耳目》。本课是象形字归类识字,12个生字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使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字形,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对于本节课,鉴于...

  • 13330661120一年级语文上册,儿歌《洗手歌》朗诵!
    栾夜蚂一年级在读小学生朗诵!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