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恨辞,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读长恨辞 马嵬 两首诗表现手法否一致 为什么拜托各位了 3Q~

两诗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泪失所的悲剧。 两诗的表现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袁诗将唐、杨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照。

运用了赋比兴。
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作者无名氏。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节选)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文如下: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扩展资料: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
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秦风·蒹葭

读长恨辞 李 靓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注释】

①长恨辞,白居易的《长恨歌》②淫,过量,久。

【简析】

这是用绝句形式写的读后感兼咏史诗。这类诗最重的是要有创见,富有新意。

不少唐人以杨玉环之死写过诗,白居易的《长恨歌》最为著名,白乐天写这首诗时并不乐天,题目中的“恨”字足可说明一切。李商隐的《马嵬》也很有名,批判的矛头直指李隆基,“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讽刺挖苦的味道相当明显。郑畋《马嵬坡》中“景阳宫井又何人”,以陈后主和张丽华比李隆基和杨玉环,隐含讥刺。还有杜甫的“中自诛褒妲”,刘禹锡的“天子舍妖姬”等,含有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念。李靓的这首绝句立意不但新,而且高,可以说超过了前人。

诗的前两句是对《长恨歌》中所述的事加以概括,抽取其中的一个片断: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难行程中,“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李隆基“夜雨闻铃断肠声”,写成《雨霖铃曲》以寄恨。这就为后面的议论定下了基调——在“渔阳鼙鼓动地来”时,唐军节节败退,安禄山“径截辎重,横攻士卒”,官军则“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这一切李隆基想过了吗?

后两句议论警策,有春秋笔法。诗人同情的不是“宛转娥眉马前死”,一妃之死,何足道哉,何必为之鸣不平呢?那“尸骸遍野”,“骨暴沙砾”的阵亡将士们,“精魂何依”?那个昏君李隆基却根本没有想到,即使想到,也是一点都不会动心,因为他唯一感到痛心并为之“倍沾襟”的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妃。连六军生死,国家兴亡都不过问,只念念不忘“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亡妃,如此帝王,何许人也,还用诗人多说吗?全诗到此嘎然而止,“含有余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读长恨辞,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视频

相关评论:
  • 19720864421读长恨辞,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
    容娣柱答:后两句议论警策,有春秋笔法。诗人同情的不是“宛转娥眉马前死”,一妃之死,何足道哉,何必为之鸣不平呢?那“尸骸遍野”,“骨暴沙砾”的阵亡将士们,“精魂何依”?那个昏君李隆基却根本没有想到,即使想到,也是一点都不会动心,因为他唯一感到痛心并为之“倍沾襟”的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妃。

  • 19720864421读长恨辞表现手法
    容娣柱答:《长恨辞》即白居易的《长恨歌》,它以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李诗正是读了该诗后所抒发的感慨。诗的启首两句是说:通向蜀道之路比上天还难,何况是久雨不停的夜晚,值此时刻,唐玄宗想起了被缢死的杨贵妃,眼泪就伴着铃声不断地流了下来。“蜀道如...

  • 19720864421读长恨辞 马嵬 两首诗表现手法否一致 为什么拜托各位了 3Q
    容娣柱答:两诗的表现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袁诗将唐、杨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照。

  • 19720864421读长恨辞作品赏析
    容娣柱答: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春秋笔法进行深入剖析,对李隆基的无情和昏聩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他强调,比起一妃之死,更应关注的是将士们的牺牲和国家的兴衰,而李隆基却只沉溺于个人情感中。这种讽刺手法既辛辣又巧妙,通过对比“倍沾襟”与“不动心”,诗的含意深远,引发读者深思。总的来说,李靓的《读长恨...

  • 19720864421李觏《读长恨辞》古诗赏析
    容娣柱答:作者用“淫雨”表示久雨;用“乱 *** ”表示明皇在经过栈道时凄惶的心情;用“倍沾襟”表示他思念贵妃的哀痛之深。《明皇杂录》有这样一段记载: 明皇奔蜀,到了斜谷口,正当霖雨不止,在栈道中夜闻 *** 与雨声相应,明皇既悼念杨妃,因采其声制成《雨淋铃》曲。作者所追叙的,正是这段故事的...

  • 19720864421读长恨辞作者简介
    容娣柱答:门下弟子常达数十上百人。李觏的学术造诣广泛而深入,尤其在礼学领域独树一帜。他不拘泥于前人汉唐儒学的既定理论,勇于表达自我见解,对经典经义进行深入的逻辑推理,因此被誉为“一时儒宗”,在当时的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他的思想和著作不仅丰富了北宋的文化内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19720864421...长恨歌是谁人的作品?《 读长恨辞》与《马嵬》两诗的感慨是否一_百度...
    容娣柱答:白居易 两诗均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李诗(读长恨辞)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死活;袁诗(马嵬)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因其只同情李杨二人的爱情却未看到百姓的流离失所。

  • 19720864421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读《长恨辞》 宋·李觏蜀道如...
    容娣柱答:小题2:李诗以唐玄宗为对象,抒发读《长恨歌》的感慨,意在批评唐玄宗作为君王居然把个人情感置于将士生死、国家安危之上(2分);马曲以杨贵妃为感慨的对象,将安史之乱的祸因归结于杨玉环,发出国家兴亡之叹,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诗的开头两句是说:通向蜀道之...

  • 19720864421读长恨辞的读;为什么读dou的音有何说法
    容娣柱答:读 [dòu]旧指文章里一句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句~。

  • 19720864421蒲公英的花语和代表意义是什么?
    容娣柱答:21.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李觏《读长恨辞》 22.平生一顾重,宿昔千金贱.故人心尚尔,故心人不见.---谢眺《和王主薄季哲怨情诗》 23.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4.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柳永《忆帝京》 25.一日...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