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时候要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去考科举呢?时间好长啊!!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什么古时候要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去考科举呢?~

在许多古装剧或穿越小说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一个场面,年纪轻轻的状元郎身披红袍,骑着马被许多小厮拥簇着游街或衣锦还乡。那我们就不禁疑惑了,不是说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么,为什么状元郎都这么年轻,是就一个呢还是所有的古代状元郎都是这么年轻的呢?
其实影视剧、小说中的场景大多数是臆想的,虽古代也有年轻的状元郎,但那也是少数,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杨廷和。古代科举制由隋唐起到清末运行了一千多年,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而这些状元最小的九岁,最大的其实多岁,平均年龄为三十多岁。而按照他们七八岁才开始读书启蒙算来,那他们大多数都是都是寒窗苦读十几年以后才科举考上状元的,那为什么要苦读这么久的书才考科举呢?那就要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的实行方式和过程说起。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但由于也是初创不久,依旧还有些许漏洞,取仕有些偏向年轻人。唐朝科举主要分明经、进士两科,明经重帖经、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能中试。进士则注重诗赋,而作诗赋就需要天分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跟李白一样“斗酒诗百篇”的,故进士科及第很难。对于这样的情况,当时就有流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了。

而到了宋元时期,科举制大题跟唐代一样,但也做出了一点改变。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中王安石对科举制做出的改变,变法取消了诗赋、贴经、墨意等,专门以经义、论策取仕。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科举就变得更加精益求精了,随之而来的就是难度也上升了,故科举人士的年龄可能就又上升了。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更加规范化,制度也更加完全。明清时考科举须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童试通过者叫秀才,方可参加乡试,乡试合格叫举人,举人再参加会试,录取者称贡士,皇帝最后对所有贡士进行殿前考核,称之为殿试。试想,其中任何环节卡住了,那你重考还需再等三年,即便熬到最后还不一定就能考取状元,因为名额只一个。

同时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明清的科举制变成了八股取士制度。这使得读书人都只知埋头苦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悟性变得不是很重要了,只要记得住背的出就行了。而相比于年轻人,多背了好几年的人就有明显的优势了,所以到明清时期年龄大的考中的比例又增加了,毕竟活得久背的久。

首先你得明白状元是什么,它是殿试(皇帝亲自主持)一甲的第一名,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古人幼儿读书,因朝代不同科举制度略有差异,以明清为例,须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童试通过者叫秀才,方可参加乡试,乡试合格叫举人,举人再参加会试,录取者称贡士,皇帝最后对所有贡士进行殿前考核,称之为殿试。试想,其中任何环节卡住了,那你重考还需再等三年,即便熬到最后还不一定就能考取状元,因为名额只一个。

谁说的你一定要苦读十年,只是说考试的过程比较长而已,不一定在考试之前都读了十年的书,具体的情况你要了解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最为完备,我们就说一下明清两代的科举情况吧。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要经过三个层次,四次考试,每一个层次开考的时间是三年,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童生考中了秀才,你要再过三年才可以无参加乡试考举人,举人中了再过三年才能去参加会试考状元进士。会试又分为考场考试和殿试两种。具体参见下面的详细解释。所以说至少也要考试十年,所以也称为十年寒窗苦读,十年能够考得中的那还是不错的了,好多的人考试了几十年还连个举人都没有考中啊。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
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

长么? 跟现在比起来算短的了 小学六年 初中三年 高中三年 光这些念完就十二年了

那只是个笼统的时间,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也考不上,有的人可能不到十年就能考上

那只是一个比喻啊 说明当时读书的艰辛

那只是一个比喻啊 说明当时读书的艰辛
也有天才啊 像甘罗就是小小年纪就当宰相了啊
其实想想和我们也差不多吗


为什么古时候要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去考科举呢?时间好长啊!!视频

相关评论:
  • 14741831590十年寒窗苦读下一句 下一句是今朝金榜题名
    单香航答:因此,即使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后,也要学会把握机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金榜题名的心愿。四、总结 总的来说,十年寒窗苦读,今朝金榜题名,是对一个人努力和付出的肯定。但成功的背后,也需要抓住机遇。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努力,积极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价值。

  • 14741831590为什么古时候要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去考科举呢?
    单香航答:古代科举制由隋唐起到清末运行了一千多年,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而这些状元最小的九岁,最大的其实多岁,平均年龄为三十多岁。而按照他们七八岁才开始读书启蒙算来,那他们大多数都是都是寒窗苦读十几年以后才科举考上状元的,那为什么要苦读这么久的书才考科举呢?那就要从我国...

  • 14741831590为什么古时候要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去考科举呢?时间好长啊!!
    单香航答:会试又分为考场考试和殿试两种。具体参见下面的详细解释。所以说至少也要考试十年,所以也称为十年寒窗苦读,十年能够考得中的那还是不错的了,好多的人考试了几十年还连个举人都没有考中啊。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

  • 14741831590“十年寒窗苦读”的下一句是什么
    单香航答:十年寒窗苦读的下一句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解释如下:十年寒窗苦读 这句话描述的是学子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苦读,通常用来形容考生在学业上付出的辛劳和付出的努力。十年寒窗是指长时间的努力学习,苦读则是形容学习的艰辛。在古代,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常常要经历数年的刻苦读书,这种苦读的精神至今仍被...

  • 14741831590古人为啥要不遗于力,勤奋苦读?
    单香航答:古代不像现在有这么多职业,古代就是农民,商人,地主官僚.在封建社会做商人是最低等的,做农民背朝黄土,面朝天,辛苦一辈子也得不到什么.而做官,才可以改变地位,改变生活,光宗耀祖.而做官的最基本的途径就是科举考试,那就是要读书,所以才有十年寒窗,考上了那就是改变一切的,当然那么多人要苦读了 ...

  • 14741831590古代十年寒窗苦读,读的到底是什么?
    单香航答:有些人砸锅卖铁一辈子只为科考成功当一个小官能够给家人一个交代,所以他们可以考一辈子,只要想考,就算是你已经快入土为安了也可以去考。所以说他们的寒窗苦读可能是几十年也可能是几年。其实有些时候他们读的也不止只有我所说的那几本书,当代有很多有名的人物所写的书他们也会去读,所以说...

  • 14741831590“十年寒窗苦读”下一句是什么?
    单香航答:"十年寒窗苦读"这个成语,象征着古代读书人历经艰辛,日以继夜地苦学,他们的毅力和决心深深刻画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句的下一句是"一朝金榜题名",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经过漫长的等待和辛勤的努力,最终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成功,名动天下。这个典故源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

  • 14741831590为什么要叫“十年寒窗不容易”?
    单香航答:俗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惊。也就是读书很辛苦,那怕是天寒地雪,也要坐在教室里读书,早上起床做早操,做完操上早自习,晚上吃完饭还要上晚自习,也算是起早贪黑。做题绞尽脑汁,有时间做错了题还要挨老师的骂,父母经常在耳边教育好好学习,你看别人家的娃那个考上了大学,那个考...

  • 14741831590为何古人可以十年寒窗苦读,今人却只能得过且过?
    单香航答:所谓“十年”,只是泛指。没有个十年八年,也学不到多少东西。苦读十年也不一定就能考上,有的考了一辈子也考不上。老秀才多了。只是攻读有限的书。因为古代是“分科取世”,故称”科举”。现在“考公务员”,不需要真才实学,关系是第一。学不学没啥大劲。你如果是硕士,博士,机关里还站不住脚...

  • 14741831590十年寒窗苦读什么意思
    单香航答:十年寒窗苦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长时间刻苦读书的经历。这个成语中的“寒窗”指的是冬天的窗户,暗示着在寒冷的环境中坚持学习。它传达了一种对学习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态度。这个成语出自元代刘祁的《归潜志》,原文是“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意思是通过长时间的努力,一旦取得...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