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时候要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去考科举呢?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在许多古装剧或穿越小说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一个场面,年纪轻轻的状元郎身披红袍,骑着马被许多小厮拥簇着游街或衣锦还乡。那我们就不禁疑惑了,不是说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么,为什么状元郎都这么年轻,是就一个呢还是所有的古代状元郎都是这么年轻的呢?

其实影视剧、小说中的场景大多数是臆想的,虽古代也有年轻的状元郎,但那也是少数,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杨廷和。古代科举制由隋唐起到清末运行了一千多年,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而这些状元最小的九岁,最大的其实多岁,平均年龄为三十多岁。而按照他们七八岁才开始读书启蒙算来,那他们大多数都是都是寒窗苦读十几年以后才科举考上状元的,那为什么要苦读这么久的书才考科举呢?那就要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的实行方式和过程说起。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但由于也是初创不久,依旧还有些许漏洞,取仕有些偏向年轻人。唐朝科举主要分明经、进士两科,明经重帖经、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能中试。进士则注重诗赋,而作诗赋就需要天分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跟李白一样“斗酒诗百篇”的,故进士科及第很难。对于这样的情况,当时就有流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了。

而到了宋元时期,科举制大题跟唐代一样,但也做出了一点改变。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中王安石对科举制做出的改变,变法取消了诗赋、贴经、墨意等,专门以经义、论策取仕。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科举就变得更加精益求精了,随之而来的就是难度也上升了,故科举人士的年龄可能就又上升了。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更加规范化,制度也更加完全。明清时考科举须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童试通过者叫秀才,方可参加乡试,乡试合格叫举人,举人再参加会试,录取者称贡士,皇帝最后对所有贡士进行殿前考核,称之为殿试。试想,其中任何环节卡住了,那你重考还需再等三年,即便熬到最后还不一定就能考取状元,因为名额只一个。

同时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明清的科举制变成了八股取士制度。这使得读书人都只知埋头苦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悟性变得不是很重要了,只要记得住背的出就行了。而相比于年轻人,多背了好几年的人就有明显的优势了,所以到明清时期年龄大的考中的比例又增加了,毕竟活得久背的久。



并不是必须读十年书才能考试,而是古代的科举制度开考的时间较长,都是三年开考一次。

不是说要去考科举一定要寒窗苦读十年,只是说考试的过程比较长,因为古代的科举制度分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十年苦读,只是比喻当时读书的艰辛和经历的时间长

因为古人的科举制度是非常严格的,需要考试的内容很多,所以必须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才能去参加考试。

其实影视剧、小说中的场景大多数是臆想的,虽古代也有年轻的状元郎,但那也是少数,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杨廷和。


为什么古时候要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去考科举呢?视频

相关评论:
  • 15730445520古代的读书人为什么说是:十年寒窗,?
    全废善答:因为是两年一试,乡试殿试那些东西具体哪些忘记了一直到殿试一共为5次考试,所以说是十年寒窗苦读

  • 15730445520为什么古代读书要说成是:十年寒窗?
    全废善答:这是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来激励读书人追求做大官、发大财。“十年寒窗”意指要通过艰辛的努力,十年并非实数。

  • 15730445520为什么古人在学习上喜欢说十年寒窗苦读
    全废善答:但这里的“十年”不是指士子苦读所耗费的确切时间,而是概括士子苦读应付科举考试的时间之长,是与下句的“一举”对偶的需要。随着此剧的流行,这句话也成了古人的流行语。由此可见,学业的压力即便是古人也避免不了啊。不过,貌似古代士人背负的压力不像今天那么大。一是古代的士人好像富有闲情逸致,动...

  • 15730445520为什么要叫“十年寒窗”
    全废善答:说求学为“十年寒窗”是把比较切合实际最大数的单音词“十”选来和“一”对比,这样就使“十年”成了长年艰苦读书的标志。十年并非实指,而是约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句谚语,意思是长期艰苦读书,备尝辛苦却无人理睬,一朝成名后则闻名天下,由此形成强烈反差。

  • 15730445520“十年寒窗苦读”下一句是什么?
    全废善答:一、十年寒窗的含义:“十年寒窗”意味着长时间的苦读和艰苦努力。在古代,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需要长时间地学习和准备。这段时间里,他们不仅要学习经史子集,还要学习各种技艺,如书法、诗词等。这种学习是艰辛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苦读的目的:苦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

  • 15730445520十年寒窗,用功苦读的意义是什么?
    全废善答:“十年寒窗,用功苦读”是指在学习上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和艰辛,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晋书·王羲之传》中,形容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刻苦努力。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教育、科技、文化等等。“十年寒窗,用功苦读”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强调了学习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

  • 15730445520描述古人读书都说“十年寒窗”,实际上应该是多少年?
    全废善答:4. 古人中,有些人可能在十几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取得了学术上的成就,而有些人则可能直到晚年才有所建树。5. 在古代,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准备,这个过程被形象地称为“寒窗苦读”。6. 即便考取了功名,古人仍然会继续学习,体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 15730445520寒窗苦读十年苦
    全废善答:长年累月的刻苦学习,被凝练为"十年寒窗"这一成语。在古代科举制度下,读书人为了追求功名,日以继夜地沉浸在书本中,"十年窗下"或"十载寒窗",形象地描绘了他们闭门苦读的艰辛历程。刘祁在《归潜志》中提到,那些默默无闻的学子,只有经过漫长的沉淀,一旦科举登第,便能一鸣惊人,名动天下。元代剧...

  • 15730445520古代“十年寒窗”有多苦,古今课业究竟孰轻孰重?
    全废善答:古代书生看似是比较正途的道路,但其实却又是最可悲的道路。因为即使是十年寒窗苦读,即使头悬梁锥刺股,也可能最终是范进中举的结局,甚至是到离开人世之时依旧无法步入仕途,拿到改变人生的通行证。2.客观因素存在太多,古今课业无法比较有的人认为在课业上面应该是现在比较重,因为现在除了必须要修习的...

  • 15730445520古人为什么说十年寒窗
    全废善答:十年寒窗苦读,这十年是一个形容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十年,指多年,不说十二年,可以与习惯说法有关。过去苦读书,一般要读很多年,耗费人一生的很多时间,有的人为了做官光宗耀祖甚至会读半辈子书,形容读书的确是一件苦差事。因此,就有了人们习惯说法。如,十年磨一剑,金榜题名时。十年寒窗苦...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