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以出人头地,当官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无可否认的是儒家一贯以之是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么说不太确切,只是刻意突出了儒家思想的一个方面.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主张是"入世",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便是这一主张的很好诠释;而道家则主张"出世",提倡脱俗淡泊的人生态度.但是,并不能以此说儒家就把当官作为目标,毕竟"仁爱"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孟子也有"民贵君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理论.如此说来,认为出人头地和当官是主要人生目标就显得片面了。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主张“尽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为中介将天和人沟通和统一起来。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或类主体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与道家崇尚自然的传统不同,儒家的传统是崇尚道德。儒家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有无德行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一个人如若没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贵为王侯,也得不到万民敬重;反之,有了崇高道德,即使穷困潦倒,也能得到万民称颂而名垂千古。其次,道德还是人们设身处地的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仁义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义之心也就等于丧失生命之根本。因此,他们强调做事要从仁义出发,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哪怕与人相处也要有所选择,要与有仁义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处。再次,道德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儒家重视教育,但他们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最后,道德也是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与这个国家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道德状况、道德水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仁义存则存,仁义亡则亡。 儒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的传统,而严格说来,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并不矛盾。一个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人,也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他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自然能做到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儒家所论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中国作为文明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 在儒家看来,和谐境界的实现,人本精神的高扬,忧患境域的摆脱,道德素养的提升,无一能够离开人们投身现实、奋发进取的努力和作为。因此,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意思是说,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有无穷责任、无穷事业,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否则,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是“士”的耻辱,就不配当一个知识分子。道德修养或道德实践即通过修身或自我改造以达其“内圣”目标;社会政治实践即通过事功或社会改造以达其“外王”目标。“内圣”有赖于“立德”,即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养以挺立道德人格;“外王”有赖于“立功”,即在社会上成就一番大事业以挺立政治人格。所以《大学》在强调“修身齐家”的同时,紧接着便讲“治国平天下”,认为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所以儒家反对空谈,反对坐而论道,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易传》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们去效仿天地运行的刚健风格,去直面现实,去改造自我和改造社会,而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要求人们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奋发进取,依靠主体的力量,通过主体的实践,完善自我,改进社会。 从中国历史来看,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刚健自强精神,对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真理的传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传统的形成,都起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这种种优良传统在今天显然并没有过时,仍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扬光大。我们有理由从儒家的力行主张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开拓创新。

这么说不太确切,只是刻意突出了儒家思想的一个方面.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主张是"入世",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便是这一主张的很好诠释;而道家则主张"出世",提倡脱俗淡泊的人生态度.但是,并不能以此说儒家就把当官作为目标,毕竟"仁爱"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孟子也有"民贵君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理论.如此说来,认为出人头地和当官是主要人生目标就显得片面了。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爱屋及乌


儒家思想是以出人头地,当官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吗视频

相关评论:
  • 13653421671儒家思想是以出人头地,当官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吗
    王独傅这么说不太确切,只是刻意突出了儒家思想的一个方面.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主张是"入世",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便是这一主张的很好诠释;而道家则主张"出世",提倡脱俗淡泊的人生态度.但是,并不能以此说儒家就把当官作为目标,毕竟"仁爱"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孟子...

  • 13653421671“出仕”与“入仕”?
    王独傅简单的说,出仕就是积极向上,当官成名出人头地,是儒家的思想;入仕是消极的,是道家的思想,远离朝廷和功名,这是古代文人选择的两条道路。

  • 13653421671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王独傅第一,儒家思想在仁政,为人的阐述上的确有点道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天下的君臣民都能按他的要求来做,那天就是充满了真善美。但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第二,孔子的门徒和儒家的学者是世界上最最执着,最最顽强,最最富有事业心的人。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富国强兵,法家和墨家的...

  • 13653421671东亚儒家出人头地的原因
    王独傅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儒家思想有“大一统”的政治因素在里面。西汉建立以后虽然结束了长期的战争,但是但是社会依然非常不稳定。不仅民间秩序混乱,而且一些官员也各自做大自己的地方势力。所以,急切需要一个具有宗教性质凝聚力和影响力,并且能帮助巩固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思想,去捍卫国家的统一,和不可动摇...

  • 13653421671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王独傅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有3个方面:1,儒家“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适应了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包含以下两种含义:第一,从人的外在性来看“有教无类”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地域与国别,不分贵族与平民,人人都应该受教育。第二,从人的...

  • 13653421671是出世还是出仕
    王独傅两个词都正确,但二者意思截然不同!出世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指逃避现实社会,主张一种相对消极的人生态度。与之相对的是入世,入世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具体说来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仕一般指出朝任官,也可以理解为在政府部门任职做事 ...

  • 13653421671儒家思想害死人,教人忍、和善,别人都欺负你,你还要原谅他。
    王独傅儒家学说主要是品德修养,尊师重教,服从君主制,尊重父权君权,克已私欲,遵循古法,修身养性,要求人们温文而雅,相敬如宾。可以看出这种种礼法教义都和血性,尚武和反抗压迫没有任何关系,甚至是背道而弛的,总之,不提倡就是边缘化,就等同于压制。长达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是普通人家能出人头地的...

  • 13653421671儒家思想是否抑制了中国人的尚武文化?你怎么看?
    王独傅四海之内,皆是王臣,整个国家就是属于一个帝王的,那自然希望天下局势按甲休兵,止戈兴仁。这种情况下,在政治上部层面,也会往“重文轻武”的方向去推动。儒家思想,其核心是纲常,对战争的定义分为“义战”与“不义之战”,对战争、武力并不是全盘加以否定。

  • 13653421671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王独傅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是奠定以德治国的理论基础,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

  • 13653421671关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问题
    王独傅你平民百姓要想出人头地,要想跻身豪门贵族,他就给你开了一扇门:科考,而科考的表现形式就是八股文,八股文就是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老百姓就这样被教化了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