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释“三教”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在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作用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儒道释三教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在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作用?~

我理解的是:
儒的基本精神是自强不息
道的基本精神是无为而为
释的基本思想是“空”
儒的精神促进了中华名民族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态度的成长,为中华民族道德(比如,诚意正心、慎独自谦等等)的完善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道的精神构对了中华民族豁然不羁,内心逍遥的文化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而释的“空”则对中华民族平静无争,淡然一切的文化心理起了重要作用
自身学识不够,理解粗浅,上述只为个人观点,敬请谅解

呵呵,这个以前还读过不少,毕业了给忘了
我认为啊,
儒,构成中华民族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强调自我价值体现;
道,构成中国民族精神中顺其自然,豁达,俊逸精神;
佛,强调现实与理想冲突时人们克制欲望,追求涅磐境界的心境。

下面是我在网上找的:

国学所提供的精神资源主要是儒释道三家。三家互补,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首先,儒释道都重视个人的人生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切。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提倡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道家则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因顺自然,在人与道的合一中发掘人生命价值。佛家则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在克制欲望、追求涅盘境界的过程中体现今生的价值。

其次,儒释道三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精神动力,帮助人们追求人生理想境界,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儒家关心天下兴亡,不计个人得失,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面现实、经世致用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归结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道家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境界,无私无欲,把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佛家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事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儒释道三家以各自的方式追求真、善、美,促使中华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

再次,儒释道三家都重视人生与道德的关系,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儒家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举止,用“诚意”、“正心”、“慎独”来规范人的内心世界。道家则以虚寂守静来开发人的自然本性,主张排除杂念的干扰,求得心灵的宁静。佛教则要求人们在心中“念”才起之时,就立即遏制住,不让它生起,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由此可见,重视人生道德,关注心性修养,乃是三家成就理想人格的根本之所在。

通观儒释道三教,一般就个性而论,强者往往尊崇儒,智者往往笃信道,慧者往往推崇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儒释道三者都可以满足不同的精神需求。就一个社会而言,当其蒸蒸日上之时,往往视儒家学说为典范;当其陷入困境之时,往往也会从道家或佛教那里寻求解救问题的智慧。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过程中,儒家的仁、礼、忠恕、中庸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刚毅进取、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造就了许多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仁人志士。道家的自然无为、雌柔不争、功成名遂而身退等思想,赋予了中华民族潇洒飘逸、高风亮节、绝尘而超俗的风骨,造就了许多清新典雅、仙风道骨的“采菊之士”、“竹林饮者”。佛教“慈悲平等”、“自觉觉他”、“去恶从善”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善良、宽容、奉献、无畏的性格内涵。儒道佛三家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面,殊途而同归。儒、道、佛三家经过约二千年的互动,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
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94d160100048u.html

儒的基本精神:德治,礼治,人治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例如:
"天":本体——又叫乾元、道、(无极而)太极、理、本心、良知、仁、诚、上帝
“性善论”--人人皆可为尧舜,个个心中有仲尼
“道统”:尧——舜——禹——汤——文武(以上为圣王合一期)——周公——孔子——孟子——
“五常”:仁(此“仁”意义不同于本体之“仁”)、义、礼、智,信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八目”:1)格物 2)致知 3)诚意 4)正心 5)修身 6)齐家 7)治国 8)平天下
“三达德”:智、仁、勇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持志养气”、“养浩然之气” (孟子)
“三希修炼”:士希贤, 贤希圣, 圣希天 (宋 ·周敦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 ·张载)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

道教基本精神: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的。
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释迦基本精神:
释迦精神,即为佛教基本精神。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第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第五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第八 佛法是入世的
第九 佛教没有排他性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具体的你可以看看http://baike.baidu.com/view/4696.htm)

三家共驻中华心理:
在中国传统思想格局中,儒道释三家鼎足而立,虽各有侧重,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但其基本精神都包含着和谐思想,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三家共同构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多元一体”的思想结构。
以儒道释三家的和谐思想为主干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特质,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在当代则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中国哲学思想基础,并有望化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呼唤的“和谐共生”理念,为反思批判现代性文明和推动当代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智慧。“和谐共生”理念的提出,正是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当今人类的时代呼唤。世界正在日益走向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和平与发展成了国际社会的主题,和平共处、共存共荣、生态平衡、协调发展,正预示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复兴。“和谐共生”理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哲学理念,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明等诸多关系中建构起普遍的和谐共生与和谐发展理念,以开辟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确立生态文明的天人和谐理念。
2.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确立协调发展的人际和谐理念。
3.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确立健全发展的身心和谐理念。
4.在人与文明的关系中确立文化融合的文明和谐理念。
5.在当代人类发展观念中确立和谐共生的和谐发展观。
(如果你觉得我说得不够,你看看这个http://www.pftheory.org/zxlwbody.jsp?id=00000106)

太多、太复杂了
但你给得钱太少!高手不太愿意写!


儒、道、释“三教”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在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作用视频

相关评论:
  • 18363594811儒、道、释“三教”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在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
    徐品珍答:在中国传统思想格局中,儒道释三家鼎足而立,虽各有侧重,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但其基本精神都包含着和谐思想,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三家共同构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多元一体”的思想结构。以儒道释三家的和谐思想为主干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特质,一直深深影响...

  • 18363594811儒释道的精髓分别是什么?
    徐品珍答:精髓分别:1.儒家注重人格的修养,讲究“中庸之道”,儒家偏于入世2.道家追求人格的超越,道教偏于出世3.佛家彻悟诸法本缘,以慈悲救度一切六道众生为已任 传承 “融合”,显然这是对当今世界上流行的、统治着整个地球的思想——文明必然冲突,只有冲突才能解决问题这一思路的回应。2“因缘”。在对儒...

  • 183635948112.儒.道.佛三教的基本精神特指什么
    徐品珍答:儒家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为做好人之标准指南。道教 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成仙为最高成就。强身健体最佳方法。佛教 释迦摩尼佛为觉悟者 慈悲智慧两足尊 无上正等正觉 天人师,对宇宙万事万物有圆满解释,佛教基本思想为缘起性空,修行以...

  • 18363594811儒释道三教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徐品珍答:1、儒家注重人格的修养,讲究“中庸之道”,儒家偏于入世,周易文化中的哲学范畴也是儒家的文化精髓,“顺乎天而应乎人”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儒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一个“人”字上,儒学就是人学 ,是偏于人社会属性的人生哲学,“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最高境界。2、道家追求人格...

  • 18363594811儒释道的精髓分别是什么?
    徐品珍答:1:“儒”当然指儒家思想,以孔孟为代表,核心是仁、义、礼、智、信,逐步的达到“明德”、“至善”的境界。总结三个字就是:拿得起。2:“释”是指释迦牟尼,代表的佛家思想,追求出世,讲究清净,一心向善,相信因果循环,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18363594811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徐品珍答:释者出世也,道者游世也,儒者入世也。三教在社会上的客观存在是三教概念出现的基础,不过三教概念的提出却是社会意识发展变化的结果。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形成是在两汉之间,虽然“佛教传来以后的中国宗教史,是儒、道、佛三教的交涉史”,但三教概念的出现和被社会所广泛接受,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

  • 18363594811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
    徐品珍答:三教合流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提供帮助和借鉴。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

  • 18363594811儒家、佛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精髓是什么?
    徐品珍答: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这里的天,就是客观规律、大自然)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

  • 18363594811儒、道、释“三教”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它们在构筑
    徐品珍答:平衡 儒:与时争 道:争每时 释:空

  • 18363594811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文化精髓是什么?
    徐品珍答:所有的宗教追求一个字叫——爱;所有的科学追求一个字叫——真;所有的艺术追求一个字叫——善。这就是普世的文化——真善美。儒门释户道相通,从来三教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从来三教是一家。佛教讲:同船过渡三世修。惜缘才有善缘。天宝不付于非仁,圣道须传于贤者。 鸟随鸾凤腾飞远,...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