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来历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学校的起源~

学校(英语:School)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主要分为四种: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

学校是怎样产生的?不知哪本书上说,学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社会分工逐渐产生,并伴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但史料记载相对欠缺。陆广丰(烟台大学国际汉字文化研究所所长)说,汉字不仅是传承汉语的文字符号,同时也负载着古代人类的科学知识、思维方式、文化观念、人学常识和道德标准。换一个角度我们把视野投向汉字,去追寻学校的产生.
“教育”,按许慎《说文解字》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使其作善也。”显而易见“教育”就是通过“上”——今天所称师长的具体示范行为的实施,让“下”——今天所称的学生或百姓来效仿。这就是教育。那么这种教育活动是怎样产生的呢?偶尔见人在街上摆地摊教观众珠算给了我启发--这就是教育,或者称为“地摊教育”。我们的祖先不也是用这种类似的场合进行施教活动吗?
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把今天的街头地摊,移到远古不就是田间地头吗?这田间地头虽不具备学校的条件,但已具有学校的功能。
养老护幼,是学校产生之初具有的功能。《孟子.滕文公.上》在谈到治理国家时有一句话:“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庠”为“养”后世学者都给予认同并进行了论证。其源于远古祖先们要生存,就要捕鱼打猎,而老人孩子们行动不便就要留下来。那时氏族部落是聚集在一起的,先是穴居后构木为巢,无论哪种居住方式都留有公共用地。这公共用地上建有一所大房子,类似解放前农村宗祖的祠堂;不过旁边建有羊圈,饲养着剩余的猎物——羊。古人宠爱羊不但是因为它易于驯养,肉鲜味美,易于加工(烤羊肉串),而且羊皮还是御冬的棉衣。这样公共用地便以养羊的“庠”命名,而老人小孩便在青壮年外出渔猎的时候居住在这里集中生活。这便是养老的由来。在这里老人们承担起抚养教育后生的任务,这便是学校的雏形。
展示雄风,提高自身素质是学校产生的又一要素。“庠”里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学到的本领亟需提高发展,那块公共用地上已无法让他们的本领得到发挥和展示。有位老人请教了部落首领,部落首领指着村外一块平坦的场地说:“你们在这拉弓射箭吧。”于是一个新的学校建起来了——序。这是孩子们勇敢尚武精神的射击场(后来这项活动被孔子列为六艺之一)。射击是捕获猎物必须具备的技能,又是抵御外敌的本领,远古人对此重视有加。如果说“庠”是幼儿园和小学的话,那么“序”就是当时的中学了。孩子们在这里拉弓射箭,身体,臂力,肺活量有了长足的发展,便要跟着大人们去打猎了�6�9……
远古人打猎并不是每次都能获胜而归,失误造成的痛苦令他们反思。不知哪位智者提出何不再演示一下失误的经过呢?于是部落首领指着村外到远处的山间密林说:把储存的猎物放了。于是一场新的围猎活动便人为的开始了……遗憾呀!又让猎物跑了。有一智者进言道:何不伐木围栏让猎物跑不出划定的区域。于是首领指挥氏族成员就地伐木建了一个比“序”更大的演练场所——校(jiao)场。部落首领在这里指挥演练,大人孩子们协同作战,总结失误,谋划新的战略战术,提高围捕各种猎物的水平。伐木围栏后,一个新的学校建起来了,对部落来讲这可称之为“大学”了。“校(jiao)不知哪部字书上解释为古代刑具——木囚也。其实在这种刑具没产生之前就有——木栅栏——这意义了。从字形上看,“校(jiao)”是树木纵横交错的意思,类似今天果园的树木篱笆墙。愚以为刑具是后起意义,而囚禁猎物则是早期义。伐木围栏囚禁猎物的场所为校(jiao)而让人在里面围捕猎物则为校(xiao),大概是因为人和动物有所区别吧。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等级观念开始形成,部落首领开始有管理“国家”的意识。尊老养老已成为共识,同时祭祀祖先,敬天地鬼神已有隆重的仪式,这些道德,观念以及伴生的音乐、舞蹈都需要通过教育继承下来。传说虞舜时有“国老”与“庶老”之别。“国老”进“上庠”,“庶老”进“下庠”其仍职能仍是养老及教育下一代。似乎这时已有了专门的学官来管理教育事业,并分为三大部门:“司徒”由契负责,主持“五教”;“宗秩”由伯夷负责,主持“三礼”;“典乐”由夔负责,专管乐教。这时的学校由民办开始上升为国办。这个上升期一直到周朝才完善起来。夏代学校没有多大的发展,似乎出现了鞭刑来惩戒学生;商代出现了文字,学校的名称又出现了“学”和“瞽宗”,学习的内容有所增加,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有从生产实践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到了西周文化观念开始系统形成,宗教礼仪臻于完善,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学校有了完备的体系,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有天子设的,有诸侯设的。天子设的有太学和小学,太学除上述名称外还增加了“成均”、“东胶”和 “西雍”;小学设在宫廷附近。诸侯设的大学为泮宫。乡学按行政区域划分设立:乡曰校,州曰序,党曰庠,闾曰塾。至此学校的建制开始完备。
这大概就是学校的产生过程, 纵观这一过程,走过了一条由民间办学到国家办学的垄断过程;由重视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播,到重视礼乐、宗教艺人的培养过程;由重视生产到脱离生产的过程。这大概也是古人的失误吧。

我国古代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相传在虞舜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称之为“庠”的学校。高一级的叫“上庠”,近似国学的前身;低一级的叫“小庠”,近似乡学的前身。

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于是也就有了专门传授和学习文字的机构“成均”。这也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夏朝时学校分成了四种,按其级别的高下分别称之为“学”、“东序”、“西序”和“校”。商朝取代夏以后,又将这四种学校的名称改为“学”、“右学”、“左学”和“序”。

西周时较高级的学校,分别称之为“辟雍”、“成钧”、“上庠”、“东序”、“瞽宗”。其中“辟雍”最尊。在诸侯各国则有称为“泮宫”的学校,较低一级的学校,有每25家设立的“家塾”,也有每500家设立的“序”。

到了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为“太学”,太学以下的学校有“东学”、“南学”、“西学”、“北学”等。魏晋南北朝时“太学”又称为“国子学”;北齐时则将其称为“国子寺”。至隋代,隋炀帝又将“国子寺”改名为“国子监”。此后,“国子监”之称一直沿用到明、清两代,但后来被称为“国子监”的已非以前性质的学校,而是一种实施教育管理的部门,至于各类学校则分别称之为“书院”、“书堂”、“私塾”等等。

至于“学”和“校”两字的合用,最早见于《诗经》,比较严格意义上的见于汉朝。《汉书•董仲舒传》上有“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汉书•循吏•文翁传》说:“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班固《东都赋》中也有“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之语,可见汉代学校已经盛况空前了。

学校的定义历史来源:

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学校)。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学校一出现,便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己任,从而出现为培养人才所采取的因材施教等教育之法,历史赋予学校较高的地位。二千多年齐国的稷下学宫引发了百家争鸣、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开设杏坛以六艺而教众贤、宋朝的六大书院所承担着选俊功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黄宗羲提出“公其非是于学校”,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之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南京晓庄学校之实践时,还提出“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直至如今现代化的学校,培养人这一性质也没有变化,因为这才是学校应有之义;只不过对于“培养人才”之内涵是更为丰富、更顺应人之个性发展国家需要及社会进步,也使学校更显生命与活力。

由此可见,学校这一组织之特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使命,自古至今,教书育人成了这一组织所特有的使命,多少千古伟人;便是从学校走向更广阔的历史空间,于是便有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最初的教育活动与人类的生产,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人们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知识,技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逐渐增加,有些人就可以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脑力活动;同时语言文字也在丰富和发展。这样,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便逐渐孕育产生了,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活动进入一个自觉的历史时期。

据考证,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了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特殊场所,这就是学校的萌芽。青少年在这里接受一些训练,学习自理,参加社会劳动,如建筑房屋、耕种、收获,照看牲畜等;学习唱歌.跳舞、游戏,学习礼仪和行为规则。



学校的发展:

在殷商时代,人们上学的地方叫“庠”。到了周代,就叫做序。所以到了后来,故人依旧以庠序作为学校的代称。

国学:先秦时代的学校分为两类,一个是国学,另一个是乡学。国学是天子或者诸侯设立,包括太学和小学。太学和小学都传授六艺,但是各有侧重,太学以礼乐为主,小学以书数为主。

乡学:乡学是地方设立的,比如州郡县设立。是与国学相对的一个机构。

稷下学宫:这里讲一个比较有名的学术机构。就是战国时期齐宣王设立的稷下学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百家争鸣的发源地。设于临淄稷下。是当时法家、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农家等各派的汇集之地。兴学论战,评论时政,教徒授业。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首次大碰撞。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机构与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时代或设立太学,或设立国子监,名称不一,制度有变,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学府,生员被称为“太学生”或者“国子生”。

国子监:汉魏时代设立的太学,西晋改为“国子学”,隋朝的时候改为“国子监”,从此,国子监就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的学府,兼最高教育行政机构。

书院:唐宋至明清时代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一般都是私人建立,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有四大书院。明代的时候,我们所熟知的有东林书院,培养了杨涟、左光斗等一批东林党人士。



校(英文:School;Educational institution)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夏商,称“庠、序”。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也有称学、校、塾的。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地方上置学宫。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
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地方上置学宫。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

汉代始有太学 中央所设谓之学 地方所设谓之校


学校的来历视频

相关评论:
  • 17144151555学校的来历
    糜褚江“学校”一词源于民国时期。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地方上置学宫。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

  • 17144151555学校历史介绍
    糜褚江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4.有关学校的来历 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于是也就有了专门传授和学习文字的机构“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

  • 17144151555学校的来历
    糜褚江到夏朝时学校分成了四种,按其级别的高下分别称之为“学”、“东序”、“西序”和“校”。商朝取代夏以后,又将这四种学校的名称改为“学”、“右学”、“左学”和“序”。西周时较高级的学校,分别称之为“辟雍”、“成钧”、“上庠”、“东序”、“瞽宗”。其中“辟雍”最尊。在诸侯各国...

  • 17144151555学校的来历是什么?
    糜褚江学校(英语:School),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

  • 17144151555陈经纶学校来历?
    糜褚江陈经纶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知名学校,其来历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答案:陈经纶学校是由著名爱国实业家陈经纶先生于上世纪初创建的。陈经纶先生深切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深信教育的力量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因此,他决定投入大量资源创立学校,旨在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这所学校在建立之初,就立足...

  • 17144151555南阳市第三师范学校来历
    糜褚江直到1977年11月,随着教育政策的恢复,唐河师范学校得以重新启动,更名为河南省南阳地区唐河师范学校,正式回归教育体系,成为隶属于地方的副处级单位。到了1986年12月,该校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升级,从副处级提升至正处级,进一步增强了其教育地位和影响力。在教育改革的历程中,1989年8月,学校再次更名为南阳...

  • 17144151555镇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校来历
    糜褚江镇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正式创立了镇江师范专科学校。然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61年,常州师范专科学校被并入镇江师范专科学校,进一步扩大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同年,镇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也与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署办公,强化了教师培训的功能。然而,这段历程并非直线发展,...

  • 17144151555清华大学的来历
    糜褚江清华大学的来历: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

  • 17144151555清华大学的来历是什么
    糜褚江清华大学的来历是什么如下: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创立于1911年,创始人为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洛克菲勒先生。它的名字——“清华”,源于其所在地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林——清华园。下面将从历史、背景、名称等角度阐述清华大学校名的由来。首先,清华大学的建校背景和历史与清华园密不可分...

  • 17144151555河南省开封中学学校来历
    糜褚江其次,开封府中学堂在1904年创立,1913年更名为河南省立第二中学,设址在大纸坊街。1927年,这两所学校合并,称为“大一中”,即河南省立第一中学,校址分布在前营门和大纸坊街等地。随后,1928年夏天,“大一中”分裂,一部分在前营门发展成为河南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即“一高”,并于1933年更名为...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