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来历

来自:客知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学校的来历~

我国古代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相传在虞舜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称之为“庠”的学校。高一级的叫“上庠”,近似国学的前身;低一级的叫“小庠”,近似乡学的前身。
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于是也就有了专门传授和学习文字的机构“成均”。这也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夏朝时学校分成了四种,按其级别的高下分别称之为“学”、“东序”、“西序”和“校”。商朝取代夏以后,又将这四种学校的名称改为“学”、“右学”、“左学”和“序”。
西周时较高级的学校,分别称之为“辟雍”、“成钧”、“上庠”、“东序”、“瞽宗”。其中“辟雍”最尊。在诸侯各国则有称为“泮宫”的学校,较低一级的学校,有每25家设立的“家塾”,也有每500家设立的“序”。
到了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为“太学”,太学以下的学校有“东学”、“南学”、“西学”、“北学”等。魏晋南北朝时“太学”又称为“国子学”;北齐时则将其称为“国子寺”。至隋代,隋炀帝又将“国子寺”改名为“国子监”。此后,“国子监”之称一直沿用到明、清两代,但后来被称为“国子监”的已非以前性质的学校,而是一种实施教育管理的部门,至于各类学校则分别称之为“书院”、“书堂”、“私塾”等等。
至于“学”和“校”两字的合用,最早见于《诗经》,比较严格意义上的见于汉朝。《汉书•董仲舒传》上有“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汉书•循吏•文翁传》说:“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班固《东都赋》中也有“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之语,可见汉代学校已经盛况空前了。

学校的定义历史来源:
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学校)。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学校一出现,便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己任,从而出现为培养人才所采取的因材施教等教育之法,历史赋予学校较高的地位。二千多年齐国的稷下学宫引发了百家争鸣、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开设杏坛以六艺而教众贤、宋朝的六大书院所承担着选俊功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黄宗羲提出“公其非是于学校”,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之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南京晓庄学校之实践时,还提出“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直至如今现代化的学校,培养人这一性质也没有变化,因为这才是学校应有之义;只不过对于“培养人才”之内涵是更为丰富、更顺应人之个性发展国家需要及社会进步,也使学校更显生命与活力。
由此可见,学校这一组织之特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使命,自古至今,教书育人成了这一组织所特有的使命,多少千古伟人;便是从学校走向更广阔的历史空间,于是便有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学校是怎样产生的?不知哪本书上说,学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社会分工逐渐产生,并伴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但史料记载相对欠缺。陆广丰(烟台大学国际汉字文化研究所所长)说,汉字不仅是传承汉语的文字符号,同时也负载着古代人类的科学知识、思维方式、文化观念、人学常识和道德标准。换一个角度我们把视野投向汉字,去追寻学校的产生.
“教育”,按许慎《说文解字》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使其作善也。”显而易见“教育”就是通过“上”——今天所称师长的具体示范行为的实施,让“下”——今天所称的学生或百姓来效仿。这就是教育。那么这种教育活动是怎样产生的呢?偶尔见人在街上摆地摊教观众珠算给了我启发--这就是教育,或者称为“地摊教育”。我们的祖先不也是用这种类似的场合进行施教活动吗?
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把今天的街头地摊,移到远古不就是田间地头吗?这田间地头虽不具备学校的条件,但已具有学校的功能。
养老护幼,是学校产生之初具有的功能。《孟子.滕文公.上》在谈到治理国家时有一句话:“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庠”为“养”后世学者都给予认同并进行了论证。其源于远古祖先们要生存,就要捕鱼打猎,而老人孩子们行动不便就要留下来。那时氏族部落是聚集在一起的,先是穴居后构木为巢,无论哪种居住方式都留有公共用地。这公共用地上建有一所大房子,类似解放前农村宗祖的祠堂;不过旁边建有羊圈,饲养着剩余的猎物——羊。古人宠爱羊不但是因为它易于驯养,肉鲜味美,易于加工(烤羊肉串),而且羊皮还是御冬的棉衣。这样公共用地便以养羊的“庠”命名,而老人小孩便在青壮年外出渔猎的时候居住在这里集中生活。这便是养老的由来。在这里老人们承担起抚养教育后生的任务,这便是学校的雏形。
展示雄风,提高自身素质是学校产生的又一要素。“庠”里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学到的本领亟需提高发展,那块公共用地上已无法让他们的本领得到发挥和展示。有位老人请教了部落首领,部落首领指着村外一块平坦的场地说:“你们在这拉弓射箭吧。”于是一个新的学校建起来了——序。这是孩子们勇敢尚武精神的射击场(后来这项活动被孔子列为六艺之一)。射击是捕获猎物必须具备的技能,又是抵御外敌的本领,远古人对此重视有加。如果说“庠”是幼儿园和小学的话,那么“序”就是当时的中学了。孩子们在这里拉弓射箭,身体,臂力,肺活量有了长足的发展,便要跟着大人们去打猎了�6�9……
远古人打猎并不是每次都能获胜而归,失误造成的痛苦令他们反思。不知哪位智者提出何不再演示一下失误的经过呢?于是部落首领指着村外到远处的山间密林说:把储存的猎物放了。于是一场新的围猎活动便人为的开始了……遗憾呀!又让猎物跑了。有一智者进言道:何不伐木围栏让猎物跑不出划定的区域。于是首领指挥氏族成员就地伐木建了一个比“序”更大的演练场所——校(jiao)场。部落首领在这里指挥演练,大人孩子们协同作战,总结失误,谋划新的战略战术,提高围捕各种猎物的水平。伐木围栏后,一个新的学校建起来了,对部落来讲这可称之为“大学”了。“校(jiao)不知哪部字书上解释为古代刑具——木囚也。其实在这种刑具没产生之前就有——木栅栏——这意义了。从字形上看,“校(jiao)”是树木纵横交错的意思,类似今天果园的树木篱笆墙。愚以为刑具是后起意义,而囚禁猎物则是早期义。伐木围栏囚禁猎物的场所为校(jiao)而让人在里面围捕猎物则为校(xiao),大概是因为人和动物有所区别吧。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等级观念开始形成,部落首领开始有管理“国家”的意识。尊老养老已成为共识,同时祭祀祖先,敬天地鬼神已有隆重的仪式,这些道德,观念以及伴生的音乐、舞蹈都需要通过教育继承下来。传说虞舜时有“国老”与“庶老”之别。“国老”进“上庠”,“庶老”进“下庠”其仍职能仍是养老及教育下一代。似乎这时已有了专门的学官来管理教育事业,并分为三大部门:“司徒”由契负责,主持“五教”;“宗秩”由伯夷负责,主持“三礼”;“典乐”由夔负责,专管乐教。这时的学校由民办开始上升为国办。这个上升期一直到周朝才完善起来。夏代学校没有多大的发展,似乎出现了鞭刑来惩戒学生;商代出现了文字,学校的名称又出现了“学”和“瞽宗”,学习的内容有所增加,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有从生产实践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到了西周文化观念开始系统形成,宗教礼仪臻于完善,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学校有了完备的体系,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有天子设的,有诸侯设的。天子设的有太学和小学,太学除上述名称外还增加了“成均”、“东胶”和 “西雍”;小学设在宫廷附近。诸侯设的大学为泮宫。乡学按行政区域划分设立:乡曰校,州曰序,党曰庠,闾曰塾。至此学校的建制开始完备。
这大概就是学校的产生过程, 纵观这一过程,走过了一条由民间办学到国家办学的垄断过程;由重视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播,到重视礼乐、宗教艺人的培养过程;由重视生产到脱离生产的过程。这大概也是古人的失误吧。

“学校”一词源于民国时期。
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地方上置学宫。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
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学校”一词源于民国时期。
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
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学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刀。孟子说: “夏日校,校者,教也。”还有“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弟子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而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统治阶级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可升予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rn本文来自: 网上买书(www.maishu123.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maishu123.cn/ditu/lishi/15461.html

从学习开始

也想了解下!


学校的来历视频

相关评论:
  • 19565985976河南省开封中学学校来历
    卜竖朗其次,开封府中学堂在1904年创立,1913年更名为河南省立第二中学,设址在大纸坊街。1927年,这两所学校合并,称为“大一中”,即河南省立第一中学,校址分布在前营门和大纸坊街等地。随后,1928年夏天,“大一中”分裂,一部分在前营门发展成为河南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即“一高”,并于1933年更名为...

  • 19565985976中国科技大学的来历
    卜竖朗中国科技大学的来历如下:具体来历:20世纪50年代,中国当时的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十分薄弱,难以适应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作为全国学术科研中心的中国科学院虽拥有众多的高级科学人才,但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特别是国内新兴技术学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而当时从高等学校分配的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

  • 19565985976南开大学的来历
    卜竖朗南开大学,简称“南开”,肇始于1904年,正式成立于1919年,是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的综合性大学。1906年天津邑绅郑菊如以天津西南水闸旁空地十余亩捐助学校,经过一番周折后,学校在此起建校舍;1907年秋,由严宅迁入新校舍,学校因所在地名改称“私立南开中学堂”,这是学校称“南开”之...

  • 19565985976请问清华大学的各个学院有什么来历么?
    卜竖朗1.建筑学院:清华建筑学院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于1946年10月创办,后于1988年成立学院。截至2020年底,建筑学院下设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建筑技术科学系。2.土木水利学院:土木工程系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1926年学校成立工程系,含土木、机械、电机三科,由此正式揭开土木工程系的...

  • 19565985976清华大学的来历
    卜竖朗清华大学的来历:清华大学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清华大学简介 清华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

  • 19565985976清华大学的来历和历史
    卜竖朗清华大学的来历和历史如下:清华历史源于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所签订辛丑条约中约定的庚子赔款。清华历史源于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所签订辛丑条约中约定的庚子赔款。到1904年,各国谈判要求以金折算赔款,同时银价下跌,清廷需支付更多银两,财政极为困难。外务部于11月30日指示大清驻美公使梁诚与美国...

  • 19565985976清华大学的前身和来历
    卜竖朗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是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成立的一所由举办者孙中山、邵元冲等人创立的民办学校。当时,清华学堂的宗旨是“自强、求实、创新”,旨在培养有民族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人才,为振兴中华事业做出贡献。1905年,清华学堂与北洋大学合并,成立了“国立清华大学暨北洋大学”...

  • 19565985976清华大学的来历和历史
    卜竖朗清华大学的来历和历史 清华大学诞生于1911年,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

  • 19565985976清华大学校名的来历是什么?
    卜竖朗“清华”源于《周礼》中的“清华集翠”,合意为清静明德的校园环境和像德如师的教育理念。以下是关于清华的相关介绍:1.历史渊源 清华大学的校名起源于1925年北京清华学校升格为高等学府,当时清华的全名是“国立清华大学”。清华的前身为清华学堂(1909),后改名为清华学校(1911),是中国近代著名的“...

  • 19565985976清华大学的来历
    卜竖朗来历:1909年7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1911年4月,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历史背景: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1904年美国表示所得赔款“原属过...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