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苏轼(一)观后感400字急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看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苏轼有感400【5片,悬赏100】~

自我看百家讲坛,10集的苏轼是最喜欢的,每每重新观之,不觉厌烦,喜爱犹深。

喜欢苏轼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讲解。北师大的教授个个另人敬佩,现在正在播出的《论语》就是北师大的教授于丹。以前只知道他的几首词和苏东坡这个名字。在看完节目后,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苏轼:豪迈,开朗风趣,爱憎分明,爱国为民,做人达观不拘小节,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苏东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这些正是东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面对如此伟大的人物,我所能理解的实在有限,写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但求大家看后能对苏轼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喜欢上这位千古难得的奇才。

先说苏轼的父母,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养和学识。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 范滂传》。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大逮党人,范滂镇 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程母讲到这里,激动不已。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的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苏轼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这样的苏轼! 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求很严格,他一生没做什么大官,但却培养了北宋文学的两个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起伏很大,他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上意见相反,属于保守派,官场上始终被卷入派系斗争。

苏轼的仕途开始于凤翔县,他的顶头上司陈公弼对他总是挑刺,不给他好脸色看。让苏轼很生气,其实陈公弼是用心良苦。苏轼后来非常后悔年轻时对陈公的不敬,这是在经历过许多人生波折后才体会到的,后专门为陈公作传。陈公弼的儿子就是陈季常,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轼第一次官场落难是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上书恳请宋神宗不要杀苏轼。最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在那里苏轼与民为乐,耕作为生,在黄州苏轼得到了苏东坡这个称号。也是在黄州苏轼做出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后来苏轼重新被启用,在赴任之前去见了一个人-王安石,这次会面两个人象多年的老朋友畅谈了一个多月,屏弃了政见上的不同。在苏轼离开后,60多岁的王安石说:“不知在过几百年后才能再出苏轼这样的人物。”苏轼之作更为出名,他表达了同这位政敌兼诗友彻底和解的诚意,体现了这位伟大诗人宽容和仁爱的情怀: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他们都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官场的那么点荣辱得失是一朵浪花都激不起的,而他们杰出的诗词文章会永放异彩。

苏轼再次回到中央,还是无法摆脱政治上的斗争,后请凋到杭州,在这里苏轼对西湖进行了重修疏浚,修筑了著名的苏堤,和白居易的白堤相映生辉。恢复到苏轼年轻时所看的到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一生中经历的三位女性,第一位妻子王弗,第二位妻子王润之,两个人是表姐妹。另外就是侍妾朝云。《江城子·记梦》就是追忆王弗的。王弗和朝云都是很年轻就去世了。王弗敏静;王润之持家;朝云侠义。苏轼爱的最深的还是结发妻子王弗,也是与他共患难的,流传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就是写给王弗的: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侍妾朝云则是苏轼的知己,有个故事说,有一天苏轼抚摸着自己的肚子问家人:这里面是什么呢?有的说是满腹文章,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感慨到:“知我者,朝云也。”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的弟弟苏辙比苏轼小3岁,兄弟间的情谊非常深,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中秋》就是苏轼想念弟弟不得相见而写下的。至于《醒世恒言》中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因为后人太喜欢苏轼了,想象他应该有个和他一样有才学的妹妹。至于他和苏轼学生秦观的爱情也就无从谈起。苏轼一共有四子,长子苏迈(王弗),苏迨、苏过(王润之),苏遁(朝云所生,早亡)。小儿子出生后他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为聪明累一生,唯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既是戏言也是期望儿女平安。 在经历了生死历劫后,他痛定思痛,文章中多了淡定平和,从容厚重。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文风虽异于东坡,但四人皆因得东坡垂青而并进文坛,开创新篇,故而称为“苏门四学士”。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不但文章写的好,书法也是大家,宋朝的书法有“苏黄米蔡”,苏轼排第一。可惜保存至今的非常少,最著名的是《寒食帖》,现存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李敖在李敖有话说节目中有好几期都是讲的《寒食帖》。

苏轼晚年被一贬在贬,60多岁的苏轼一路被贬到了儋州,今海南岛。在环境异常艰苦的海南岛,苏轼的身体越来也不好,后来朝廷把苏轼又调回大陆,但苏轼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最终死在江苏常州。苏轼在病重时告诉儿子: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勿哭以惮化。弥留之际友人在他耳边喊到,

维琳方丈:端明宜勿忘西方!

苏轼: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钱济明(好友):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需着力!

苏轼:着力即差!

说完这句话,苏轼就死去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病逝,终年66岁,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苏轼一生中的文学创作

成就是非常巨大的,他精通诗歌,散文,词,书法,绘画。然而,人们不断地赞颂苏轼,并不仅仅是因为上述的这些令人惊叹的成就。苏轼一生对理性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其心智之成熟、感情之丰富、人格之独立、胸怀之广阔、为人之坦荡、性情之旷达,更是使他得到后人热爱的原因。 在医学和养生方面,他的《苏、沈良方》至今流传,他善气功、善炼丹;是世界上最早的“饥饿疗法”倡导者——东坡的饮食三要领:食不可急、每食八分饱、食不求精,倭国人称之为“东坡三养”。苏东坡极善烹饪,他的“东坡肉”、“东坡汤”、“东坡鱼”、“东坡鸡”、“东坡饼”等等,至今还流传在今天的宴席、酒家之间。

附录苏轼其他脍炙人口的诗词: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七绝·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仙李白》观后感
这几天终于把《诗仙李白》看完了。先生还是那么气质卓然,谈笑风生,讲座还是那么引人入胜,原谅我看的次序有所颠倒,说的话也就颠三倒四。

谈苏轼,先生像是在介绍自己的一位知交挚友,带着质朴又炽烈的深情厚意娓娓道来,有时候像为自己最熟悉、最在意的友人梳理生平,盖棺论定,有时候更像苏轼的一位代言者,替缄默不语的故人直舒胸臆,倾吐衷肠。而说李白,先生则多了几分探索的意味,有一点距离,有一点敬畏,有一点礼貌。

很多时候,先生都带着抑制不住的笑意。这个笑意里包含的似乎不仅仅是所讲话题的趣味性,或许还掺杂着几分对自己心力难及、参悟不透的自嘲。李白就像一道难解的谜题,而先生的那种情态,仿佛天真无邪的孩童,睁着好奇的眼睛,带着善良的心意和激赏的态度,去接近千年之前那一个捉摸不定的灵魂,去探究万古之外那一个生命的不可思议。

相比《苏轼》,这个系列也少了几分伤感,多了一些豁达。这应该是李白的个人特征所决定的,他的作品极少给人留有悲伤的余地,就像他的生命,总是把这一面掩藏起来,轻松化解于杯盏之间。既然九泉下的诗仙不知已在何方金樽对月,仰天长笑,早不流连于此生的一切,现世之人倘若还在为之唏嘘喟叹,心意难平,想来他老人家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嗤笑一声。

前段时间我们这里的纪实频道有个栏目,叫《文化中国》,也讲过李白,不过因为时间关系,我从来看不到。说到这里也要感激《百家讲坛》的播出时段,如果这个节目有幸挤进黄金时间,那我也就无缘了。《文化中国》的这个李白系列引起过一些争议,因为主讲人采取一种颠覆性的姿态,带着明显的贬义进行评说。我没看过,不知道究竟贬到了怎样的地步,不过相比之下,无疑更欣赏先生这样的态度,情淡平和,以善意度人。毕竟对待这样一位绝非大奸大恶、从未伤天害理的伟大诗人,如果非要以今天的道德准则将他划入歌颂或批判的阵营,岂不是太累,也太做作。

先生在讲《早发白帝城》时说,越是熟悉的往往越是陌生,就像“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确如此。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个读书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人来说,李白更像是一个文学符号,从幼年起便有口无心地挂在嘴边,长大后反倒懒于思考,数十年仿佛没有半点长进。感谢先生为我开启了这扇门。

这是一点浅见,有说错的,还望大家包涵。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苏轼的诗词流传下来很多,大多数都写山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或自娱自乐,或自嘲于世,或与二三好友同行,或描绘世事百态。洋洋洒洒,人如其诗,诗如其画,画如其字。苏轼不愧为风流才子,满腹的才华尽显于创作之中,有着我辈所看不透的感悟和追求。正是苏轼的恬淡成就了他,虽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他无奈生活的缩影,但是他苦中做乐,更有东坡肉流传至今,满足大家的口腹之欲。东坡先生是个传奇,他的一生悲苦,却从容自在,他不似陆游般国家不兴,死而不快。也不像杜甫般郁郁一生为国家。他是国家用时,义不容辞,国家弃之,恬然自居。是好的诗人的心态,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苏轼的诗词流传下来很多,大多数都写山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或自娱自乐,或自嘲于世,或与二三好友同行,或描绘世事百态。洋洋洒洒,人如其诗,诗如其画,画如其字。苏轼不愧为风流才子,满腹的才华尽显于创作之中,有着我辈所看不透的感悟和追求。正是苏轼的恬淡成就了他,虽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他无奈生活的缩影,但是他苦中做乐,更有东坡肉流传至今,满足大家的口腹之欲。东坡先生是个传奇,他的一生悲苦,却从容自在,他不似陆游般国家不兴,死而不快。也不像杜甫般郁郁一生为国家。他是国家用时,义不容辞,国家弃之,恬然自居。是好的诗人的心态,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


百家讲坛苏轼(一)观后感400字急视频

相关评论:
  • 13424138820百家讲坛苏轼(一)观后感400字急
    阙狠学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苏轼的诗词流传下来很多,大多数都写山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或...

  • 13424138820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观后感 - -
    阙狠学给苏轼一个很好的人生观教育,人性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母亲很懂得做思想政治工作,是当政委的料。苏轼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在礼部考试中,大放异彩。这当中有段故事。话说当时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发现里面有篇文章写得极为精彩,有心评为第一名,但转念一想,写得这么好...

  • 13424138820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 关于苏轼的
    阙狠学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苏轼一生在政治上起伏很大,他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上意见相反,属于保守派,官场上始终...

  • 13424138820百家讲坛之苏轼《潇洒东坡》的观后感
    阙狠学《评说苏轼》观后感 近日在温州图书馆网站的网上报告厅里,观看了由康震老师主讲的百家讲坛的《评说苏轼》视频,觉得很有收获和感悟,特记录一些文字,做为纪念。大家想必都知道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为...

  • 13424138820百家讲坛之苏轼的观后感
    阙狠学前段时间我们这里的纪实频道有个栏目,叫《文化中国》,也讲过李白,不过因为时间关系,我从来看不到。说到这里也要感激《百家讲坛》的播出时段,如果这个节目有幸挤进黄金时间,那我也就无缘了。《文化中国》的这个李白系列引起过一些争议,因为主讲人采取一种颠覆性的姿态,带着明显的贬义进行评说。我...

  • 13424138820百家讲坛对苏轼的评价
    阙狠学百家讲坛对苏轼的评价 要求是简略版的,大约在2000多字左右... 要求是简略版的,大约在2000多字左右 展开  我来答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举报 浏览6 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百家讲坛 苏轼 评价 搜索资料 本地图片 图片链接 ...

  • 13424138820观看百家讲坛苏轼的观后感(2)
    阙狠学不管教育怎样改革,家庭教育始终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关注人性,关注品格,既严厉又慈爱。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篇五 央视当红栏目《百家讲坛》,由康震教授再次“评说苏东坡”。对于苏轼自况人生情怀的词句,康教授引了《...

  • 13424138820康震讲苏轼观后感
    阙狠学很不错的,只是还是因为上百家讲坛吧,一些东西还是没能有机会听康震老师深入将我下去,还有好多需要自己再看,当然康震老师的数则是一个大概轮廓,需要自己向里面添东西,自己就会很深刻。。。支持这种“思考”

  • 13424138820读百家讲坛有感
    阙狠学读百家讲坛有感1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备受关注,吸引了大量观众。该节目邀请了一些知名学者,如易中天、阎崇年、张瑞芳等,他们对历史事件和经典著作的讲解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些讲座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还激发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读百家讲坛有感2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

  • 13424138820康震评说苏东坡内容简介
    阙狠学苏轼的魅力,超越了时代的限制,长久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诗词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其艺术的精湛,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通过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上深入解读的《苏轼》一书,我们得以更深入地探索这位文化巨人的传奇人生,感受他那超越时空的智慧与情感表达。这本书是对苏轼生活与创作的深度剖析...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