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读,古代科举究竟有多难呢?

来自:搞笑段子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十年寒窗苦读,古代科举有多难呢?~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可以说是古时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它的考试难度也非常大。
要想在科举考试中中举,首先要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有秀才的称呼,可当秀才要先过三关,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
考试由知县主持,一般都是在二月份,连考五场。

第一场为正场,考四书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全卷不得多于七百字。
第二场为招覆,考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约百字,不得误写添改。
第三场称再覆,考四书文或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前场「圣谕广训」首二句。
第四五场考连覆:经文、诗赋、经文,姘文。
在第一场会刷下去百分之二十,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


然而考中秀才也仅仅是有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秀才要先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能参加更进一级的乡试,也就是录科。
就在第一关,就会刷下去一半的秀才!通过科试的秀才要参加乡试,乡试在京城以及各省的省城举行,通常三年一试,通过了乡试的考生称为"举人"。
然而,乡试的录取比例达到了50:1!也就是说五十个秀才才会有一个秀才考中举人!
每个州三年几乎才出不到十个举人,中举后才有资格去做官,这也就是为何范进中举会会开心的疯掉的缘故了!


这概率放到现在,不亚于清华北大的门槛了吧!
至于进士,就更别提了,其概率低到几乎每一百个举人中才会有五个进士!
中举的难度,并非考试的严格,因为十年寒窗苦读可并非虚言!
其读书过程中所需要的金钱也是一笔极大的开支,多少寒门子弟都是输给了金钱这一关!
由此可见,古时中举其难度之高实在令人感叹!

谁说的你一定要苦读十年,只是说考试的过程比较长而已,不一定在考试之前都读了十年的书,具体的情况你要了解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最为完备,我们就说一下明清两代的科举情况吧。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要经过三个层次,四次考试,每一个层次开考的时间是三年,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童生考中了秀才,你要再过三年才可以无参加乡试考举人,举人中了再过三年才能去参加会试考状元进士。会试又分为考场考试和殿试两种。具体参见下面的详细解释。所以说至少也要考试十年,所以也称为十年寒窗苦读,十年能够考得中的那还是不错的了,好多的人考试了几十年还连个举人都没有考中啊。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
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

科举制度从隋朝时候开始确立,其创立的主要目的,是摆脱世家门阀对朝廷的控制,培养寒门士子,选拔优秀人才到朝廷任职。

这一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1300多年,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更改完善,直到1905年清朝才宣布废除科举制,可以说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作为一项制度,它自然是有利有弊。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了八股取士,八股文严重地束缚了读书人的头脑,不利于培养真正的人才。

尽管科举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有一点是人们不可否认的,就是应该承认它是封建社会较为公平的选拔人才方式。

科举的延伸

因为在古代,科举制经过长期发展,在古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科举制的盛行,使得它让人们心中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看法。

而其实,这一点也延续到了现代社会,比如,现在我们的许多父母,也是这么认为的。为了孩子的学习,他们将之看成自己孩子的一切。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家长们也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孩子的学习。

科举的流程

在古代,人们的学习之路是怎么样的呢?当一个孩子要上学时,通常是要上蒙学,进行启蒙,相当于幼儿园或小学。

然后,学生上学的地方就被称为私塾,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初中与高中了。而作为私塾的老师,一般由科举落第的秀才或者童生担任,这是私人办学,规模比较小。

还有公家办学,就是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在古代,学生们毕业之后,会得到什么呢?当学生们还没有参加正式的考试时,一般被称为“文童”“生童”。

之后去参加县试,如果通过后,成为“童生”。而成为童生的人,才可以参加院试,考中的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考中秀才后,各地的秀才,才能统一到各省城参加考试,称之为乡试。考中的被称作举人,第一名被称作解元。全国每次录取的举人也就一千多人,这个录取率放到今天,至少相当于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难度甚至犹有过之。

乡试结束之后,全国各地的举人,要去京城参加全国性的会试。考中的被称为“贡士”,第一名成为会元。

最后就是“殿试”,皇帝为主考官,现场出题作答,而要是颜值太低还有可能被剥夺进士身份,在古代也是有“颜值党”的。如果考上就是“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了。

可见,古代的考试,并不比现在的高考、中考简单,都是一样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科举是十分艰难的,当时的交通不便,有些边远地区的就要提前半年进京赶考。

首先寒窗苦读它的难度就已经很大,所考的书范围广,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根本就不知道对错,也很难枯燥无味的坚持下去,经历过苦读之后呢,就要从家乡徒步走到京城参加赶考,而且科考的制度也很严格,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永远不能再考。所以我们现在的读书环境还是很幸福的,在可以选择读书的情况下,尽量还是好好上学吧。

古代的科举非常难。因为科举考试最终只会选出几十个人,但是参加考试的却有几百人。


十年寒窗苦读,古代科举究竟有多难呢?视频

相关评论:
  • 13897049947为什么古时候要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去考科举呢?
    荣净唐答:古代科举制由隋唐起到清末运行了一千多年,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而这些状元最小的九岁,最大的其实多岁,平均年龄为三十多岁。而按照他们七八岁才开始读书启蒙算来,那他们大多数都是都是寒窗苦读十几年以后才科举考上状元的,那为什么要苦读这么久的书才考科举呢?那就要从我国...

  • 13897049947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古代的科举之路究竟有多难?
    荣净唐答:主要是为了考取庶吉士。考中之后,进入庶常馆学习,学满三年之后,再进行一次考试,考过之后才能再分配官职。正所谓“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科举考试就是这样,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可以入朝为官,很多人也许考了一辈子连县试都没过。所以说,科举之路是一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

  • 13897049947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
    荣净唐答:状元,是一个特产于中国古代的词语,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后,状元就成为了很多读书人奋斗的目标,但是,状元毕竟只有一个,不是人人都能够考中的。在现代,虽然每年总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状元,但是和古人一比,含金量实在是大大下跌,你知道在古代考个状元有多难吗?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 13897049947“十年寒窗一朝中举”,如何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
    荣净唐答:以清朝的八股文为例,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特定文体,又称制义,八股文章命题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并且内容也必须用古人的语气,不允许学子自由发挥,科举制度在清朝末年随着清廷的衰微也迎来了它的覆灭。二、科举制度的积极方面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受儒家思想以及历史局限性影响,社会中的等级观念...

  • 13897049947持续九天九夜,吃喝拉撒都在小屋子解决的科举制有多严?
    荣净唐答:前面说了,十年寒窗苦读无人知晓,倘若在考试中一举成名,那就是天下皆知,这样以后也会官运亨通,或者是结识不一样的人,在古代普通人家想要出人头地,也只有科举这条路走。但是由于这场考试是在全国内选拔优秀的人才,所以这个考试也是有着极强的竞争力,更多的人会被刷去,他们是抱憾终生,很少有人...

  • 13897049947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古代有多少位状元?
    荣净唐答:从唐朝初步确立科举体系开始,到晚清完全废除,历史上一共诞生过504名状元。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辽朝和金朝科举的头名,以及张献忠大西王朝、以及太平天国的状元。其中辽为18人、金为15人、大西为1人、太平天国为14人,如果把他们全算上去的话,这个数字就上升到了552人。

  • 13897049947古时候考状元的难度
    荣净唐答:古时候考状元的难度究竟有多大?在古代的读书人心中,金榜题名是十年寒窗苦读的终极目标。作为全国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状元身份的人不少官至丞相、尚书,成为历史传奇。那么,想要成为科举状元,其难度究竟有多大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古代考状元的艰辛之路。在古代,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也是...

  • 13897049947古代科举考试过程有多难?环境恶劣还连考好几天
    荣净唐答:2、考试的过程是怎样的 自古以来,关于考试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十年寒窗苦读,这句话并不是夸大其词,大部分的穷苦书生都是经过非常艰苦的求学才能赴往考场,在漫漫长夜读书之余,无聊却又没有什么消遣的方式,就编一些故事打发苦日子,古代女狐、女鬼的...

  • 13897049947关于古代的科举制,真正的地狱级考试是哪样的?
    荣净唐答:高考一提到这个词,无论是否经历过大部分人的第一个反应都是太不容易了。要是再细问下去追究一个原因,大概就是数十年光阴换这一考,光是听听就不容易,“十年寒窗苦”也不过如此了吧。但是你真的了解什么是“十年寒窗苦”吗?要我说难还是古人更难啊!众所周知科举制指的...

  • 13897049947古时的科举比现在要真才实学些么?
    荣净唐答:古代读书人虽说十年寒窗苦读,但只是练练字,背背书,学写几篇文章而已,这种“人才”的知识面太窄、死板、没有创造力,所谓的“状元”也没几个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科举有什么真才实学?古代有些读书人能写几篇好文章就以为自己是“大才”,没大官做就自叹“怀才不遇”,怀什么才啊?所谓的人才,...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