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祖制是立长不立嫡还是立嫡不立长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皇位的继承人,清朝祖制是立长不立嫡还是立嫡不立长?~

是立嫡不立长。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一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一片石之战后,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军事上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并大规模屠城(详见满清大屠杀),后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 、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避免了皇子之间为夺取皇位而发生的残酷争斗,对稳定政局具有一定作用。

可以看看这个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按照封建宗法制原则,通常实行公开的嫡长子继承制。清代从康熙朝开始,沿用中原各王朝立嫡长子的做法确定皇位继承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下诏册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帝多子,在位时间又长,过早地公开册立太子,造成了康熙帝和太子间、太子和诸皇子间的矛盾和纷争。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使皇权受到了威胁,政局也因此动荡不宁,康熙帝不得已两次废皇太子允礽。
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第二次废皇太子后,康熙皇帝再没有公开建储,致使康熙死后雍正帝即位成为一大历史疑案。一说雍正帝遵遗诏即位,即康熙帝临终前,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克承大统”;一说雍正帝“矫诏篡位”,即康熙帝临终前遗诏“皇位传十四子胤祯”(皇十四子胤禵原名胤祯),皇四子胤禛将“十”改为“于”,将“祯”改为“禛”,于是康熙帝遗诏就成为“皇位传于四子胤禛”。无论历史真相如何,雍正帝虽是康熙朝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中的胜利者,然而,争夺战的严重后果给予雍正的教训是深刻的,因而在即位后,他断然废弃了公开建储制,宣布实行秘密建储。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于乾清宫西暖阁召见王公大臣时宣布:“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雍正帝命诸王大臣共议这种做法,诸王大臣均无异议。雍正帝遂命诸臣退下,只留总理事务王大臣当面将密封的锦匣收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后来,雍正帝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

都不是,清朝是秘密立储制度,但在清朝,不是全部皇帝都是秘密立储制度继位的,采用秘密立储方法选定的皇帝只有四位: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其余八个皇帝是通过其他继承方法登上皇位的。

清朝建立以来,在皇位传承上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前朝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嫡长制虽可避免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优;太子制则容易引起皇室内部倾轧,骨肉相残。

因此,怎样立储、怎样传位,也是皇帝深感伤脑筋的一件事情。清初是其建立政权、平定叛乱、恢复经济、巩固统治的关键时期,但皇权斗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即使像康熙这样英明的皇帝,也被皇子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弄得心力交瘁。

于是,雍正帝即位后,吸取了历代围绕预立太子发生的皇子、后妃之间为争储位明争暗斗、倾轧不休、骨肉相残、造成混乱的教训,以及自己争夺皇位的亲身经历,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从此,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

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

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

扩展资料:

通过秘密立储制度选定的皇帝:

1、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

乾隆帝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统一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

乾隆帝在位期间,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

但是乾隆帝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2、咸丰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

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嫡子),生于北京圆明园,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储君。

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地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

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

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咸丰朝以后也因企图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而开启洋务运动。

咸丰帝在位十一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庙号文宗,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葬于定陵,死后由其子载淳继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秘密立储制度



  是立嫡不立长。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一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一片石之战后,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军事上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并大规模屠城(详见满清大屠杀),后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 、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清朝的祖制既不是立长不立嫡也不是立嫡不立长。 因为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而“立长不立嫡”还是"立嫡不立长"都是我们中原汉人的祖制,人家满族人打败了你汉族人,为什么还要遵从你的祖制,只是说后来满人渐渐被汉族同化,在皇位继承的血统上慢慢受汉族人影响。 但是纵观整个清朝的皇帝,真正立嫡或立长的几乎很少。

清朝本没有立太子的祖制,立太子只是汉族皇帝的祖制。所以不存在立长不立嫡或者立嫡不立长。

是立长子嫡孙,意思就是说。皇后所生为嫡,如果是嫡孙不是长子则由皇帝定夺,如是,大体上就定下了。除非是有什么大逆不道之事或是皇帝个人意愿。懂?

那为什么继承胤祯爵位的是舒舒觉罗生的儿子弘春
我在百度上查了很多资料,终于知道你想要的答案了。
清朝的祖制既不是立长不立嫡也不是立嫡不立长。 事实上中国通常也只有立嫡长子的祖制,就是从周朝开始规定的,皇储人选首先是立嫡长子,先嫡后长。 就是皇位继承由正妻之子(皇后)优先,若皇后无子,再选皇子之长者。 这是中国汉族的祖制,只是有些不同的少数民族会有“立嫡”或"立长"的习俗。
清朝的皇位继承,在康熙之前是满洲贵族公推制,如努尔哈赤、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公开确定并宣布皇位继承人,努尔哈赤死后由八旗旗主公推新汗(即皇太极),皇太极死后由实力较强的诸王、大臣议立新君(即顺治帝)。
就是说在清朝初期,旗权高于皇权,连皇帝都是由八旗贵族公推选出的。 顺治朝由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的制度开始发生变化。顺治帝24岁病逝前,想不遵祖制,以从兄弟为继承人。但他的愿望没有实现。最后由顺治帝与孝庄太后、诸王、大臣等商量,决定由皇三子玄烨来继承皇位,四大臣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蓝旗)、鳌拜(镶黄旗)辅政,皇权与旗权取得了折衷。
之后康熙帝为了强化皇权,削弱旗权。便效仿汉族人立了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皇太子。 康熙帝学习并接受汉族儒家经典,研究中国历朝统治经验,深悉预立储君有利于皇权的连续性与稳固性,是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头等政治大事。他开始接受历代皇位继承的经验,特别是明朝皇位嫡长制(正妻长子)继承皇位的历史传统。
康熙时开创了秘密立储制度,就是皇帝立自己心中贤能者为储。 这种制度直到晚清慈禧时期的“懿旨立储制”。

总结归纳,清朝皇位继承的祖制:早期旗权高于皇权,所以皇位继承由八旗贵族议决,之后皇权慢慢高于旗权,直到康熙帝时期开始效仿汉族实行立嫡长子制,但是事实证明这个不行。 所有之后又开始实行立储制,即选贤能者。

还有舒舒觉罗生的儿子弘春并没有继承胤祯的爵位。 我查过了 胤祯 在雍正元年被封郡王,后降爵为贝子。乾隆十三年又被封为恂郡王,直到乾隆二十年去世前都是这个王爵,他死后他的爵位就停袭了,就是说他的子孙不能继承他的爵位。 而弘春在雍正十一年就被封为泰郡王了,就是说他在被封为泰郡王时爵位还要高于他的父亲胤祯。 胤祯是乾隆二十年才去世,而弘春在乾隆元年就被剥夺了王爵。


清朝祖制是立长不立嫡还是立嫡不立长视频

相关评论:
  • 15818405559清朝祖制是立长不立嫡还是立嫡不立长
    娄送疯都不是,清朝是秘密立储制度,但在清朝,不是全部皇帝都是秘密立储制度继位的,采用秘密立储方法选定的皇帝只有四位: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其余八个皇帝是通过其他继承方法登上皇位的。清朝建立以来,在皇位传承上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前朝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嫡长制虽可避免...

  • 15818405559为什么清朝继承胤祯爵位的是侧福晋所生儿子弘春、祖制不是立嫡长子
    娄送疯清朝没有立嫡立长的制度,是立贤。爱新觉罗·胤禵(原名胤祯),康熙的第14个儿子。他有4个儿子长大成人:第一子,已革多罗泰郡王弘春,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九月初一日子时生,母侧福晋舒舒觉罗氏,员外郎明德之女。乾隆四年己未正月二十四日丑时卒,年三十七岁。第二子,多罗恭勤贝勒弘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 15818405559...如果长子不是嫡子,而嫡子又存在的话,是立嫡还是立长?
    娄送疯立嫡不立长,清康熙当初就是立嫡子胤礽为皇储的。

  • 15818405559清朝为什么没有实行嫡长子制?原因是什么
    娄送疯清朝入关后,在制度上效仿明朝,不过有一点与明朝很是不同,那就是立储方面。都知道明朝是典型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可清朝却是立贤不立长,皇帝几乎都是以庶子身份继位的。这就让很多人有了误会,认为清朝本就规定要贤者继位。明朝时,朱元璋倒是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

  • 15818405559在清朝以前,古人为何要实行嫡长子继承皇位?
    娄送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这样的标准基本能使答案具有唯一性,保障政治稳定。嫡长子抛却宗法制的观念来说,嫡长子就是固定的、唯一的,只有皇后的儿子才能称为嫡子,嫡子中老大就是嫡长子,这样皇位就不至于出现无序的竞争,想要继承皇位,就要先看出身、看排名,从里面选择最接近的一个继承皇位就好。虽...

  • 15818405559为什么清朝大部分皇帝都不是嫡子?
    娄送疯首先说嫡长制,不是清朝的立储制度!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中,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不同于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的独特之处。 同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相比较,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皇位继承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

  • 15818405559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道光帝遇到过哪些丢人的事?_百度知 ...
    娄送疯封建王朝的继位规则是什么?一般而言,都是立嫡立长。立嫡,是在遵从“宗法制度”对嫡系的认可;立长,能够定分止争,避免兄弟间因竞争不公产生的暴乱。但是理论如此,现实却未必。拿清朝举例子,身为嫡长子的褚英死于五大臣弹劾,表面上是由于他的性格嚣张,而实质是受到了政敌的打压;身为长子的豪格...

  • 15818405559顺治一共有八个儿子,康熙非长非嫡,为何会被立为皇嗣?
    娄送疯中国古代皇室,就立嗣问题,通常都秉持这样一个原则――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换言之,即,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所谓嫡子,指的是皇后所生的皇子。所谓庶子,则是指,除皇后之外,上至皇贵妃,下至宫女,她们所生皇子的统称。长幼,则很好理解,年龄大者,出生早者,为长。年龄小者,出生晚...

  • 15818405559清朝为何只有一位皇帝以嫡长子身份继位?
    娄送疯清朝是满洲所建立,并不恪守中原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选择能者居之的“立贤制”。由于嫡长子继承制的各种弊端,雍正朝后,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不再公开册立储君。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是“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这个嫡长子指的是嫡出最年长的那个,不过这种制度有很多弊端,也...

  • 15818405559清朝是唯一一个立贤不立长的朝代?
    娄送疯绝对说不上是立贤不立长,最多算是从“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变成“有嫡立嫡,无嫡立贤”而已。而且“贤”这个标准非常模糊,康熙时发生“九子夺嫡”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贤”的不同解读所致(康熙其实是想立嫡长的,不然也不会老记挂着胤礽)。康熙选雍正,大概是最选“贤”的一回,却...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