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唯一一个立贤不立长的朝代?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从哪个朝代开始立贤不立长,不是说兵变,而是嫡长子健~

西汉自文帝起、清朝立贤不立长。其他朝代基本是嫡长子即位。秦朝胡亥属于篡权,不算。
中国一开始是立贤的,封建专制体制建立之后才是立长的,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每一个朝代都是立长的,从来没有立贤的。到了清朝,秘密建储制开始,不过也不是立贤,更多的是为了皇权集中,也就是确立继承人由皇帝一人说了算!而且所选范围也仅仅是君主的儿子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封建王朝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立贤制度!直到一个神奇的人物的出现——王莽!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一套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早在周朝初期就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规定,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了争夺权位和财产而引发祸乱,以维护皇室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周朝以后的朝代基本上都是按这个继承制度选择继承人的,但是到了清朝,这项制度明显有点“被抛弃”的感觉,其继承制度给人的感觉非常“奇葩”——既不是立嫡,也不是立长,更不是立贤,下面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其中的秘密。

要想知道清朝的继承制度有多“奇葩”,我们不妨先来列举一下其中各个皇帝所挑选的继承人。清朝一共传了十一代出了十二位皇帝(其中光绪是同治的堂弟,属于同一代),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是为清太宗);清太宗死后,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皇帝);顺治死后,第三子玄烨继位(是为康熙皇帝);康熙时候,第四子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死后,第四子弘历继位(是为乾隆皇帝);乾隆死后,第十五子永琰(后改名颙琰)继位(是为嘉庆皇帝);嘉庆死后,次子绵宁(后改名旻宁)继位(是为道光皇帝);道光死后,第四子奕詝继位(是为咸丰皇帝);咸丰死后,儿子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同治、光绪、宣统均无子嗣,这里不再赘述。

总体来说,清朝的继承制度并不是立嫡子,比如说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大儿子褚英、二儿子代善都是嫡子,即便褚英后来被处死,代善又变成了嫡长子,再不济第五子莽古尔泰也是嫡子,结果却是庶子皇太极(第八子)继位。再比如说乾隆皇帝本来是想立嫡子的,结果二个嫡子——皇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都早逝,后面的嫡子皇十二子永璂又因为母亲(继皇后)失宠而失去继位的可能性,最终继位的是庶子皇十五子永琰。

不立嫡子也罢,其实清朝也没有立长子的习惯,一来皇长子太多是庶出,在那个“子以母为贵”的封建社会,庶出的长子很难有出头的机会。比如说康熙皇帝的皇长子胤褆,虽然一直觊觎太子的位置,即便是太子胤礽被多次废立,依然没有他的机会。再比如说,道光皇帝的皇长子奕纬本来从小就不受重视,就因为不好好读书,被道光怒斥一番(一说还被踢了几脚,还踢到了下部),不久奕纬就因此不治身亡。还有就是就是顺治皇帝死后,除去早夭的皇长子,次子福全应该更有机会,结果继位的却是皇三子玄烨(据说是因为顺治皇帝因为天花去世,而恰好是玄烨已经出过天花)!

既然不是立嫡,也不是立长,很多人就会想到立贤,那可能是你想多了!举个例子,康熙皇帝那么多儿子,皇四子胤禛可不是最贤能的那个,相反,皇八子胤禩(si)是公认最贤能的一个,受到群臣一致拥护,但康熙皇帝就是不同意立他为太子。另外就是道光皇帝的两个嫡子——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世人公认“恭亲王”奕比后来的咸丰皇帝奕詝要贤能,可惜最终道光皇帝还是偏偏选择了奕詝,这明显不符合立贤的规矩。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来,清朝的继承制度确实比较“奇葩”,因为它既不是立嫡,也不是立长,更不是立贤,而是三者混合在一起的产物,其中唯一以嫡长子的身份继位的只有嘉庆的嫡长子道光皇帝。如果说清朝前期的继承制度还算是比较正常的话,那么自从雍正皇帝继位后,这种秩序就完全被打乱了,因为他直接废弃了以往的公开立储制度,而是将写好继承人的名字的圣旨密封起来放在皇宫里的“正大光明”匾后,以防诸子争位。立不立储都没有意义,同治后面的皇帝就更不用说了,连子嗣都没有,就不用谈什么立储了。

绝对说不上是立贤不立长,最多算是从“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变成“有嫡立嫡,无嫡立贤”而已。
而且“贤”这个标准非常模糊,康熙时发生“九子夺嫡”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贤”的不同解读所致(康熙其实是想立嫡长的,不然也不会老记挂着胤礽)。康熙选雍正,大概是最选“贤”的一回,却也是被黑的最严重的一回(雍正时的改革为清朝续命,却也极大的触犯了文官阶层的利益)
而清朝其他皇帝的继位,跟“贤”也基本不沾边
努尔哈赤就不用说了,皇太极当得“贤”却说不上“立”,他的帝位是和自己的奋斗分不开的:继位时还是后金“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只是得到其他人支持成了八个人的首领(有点像现在议会的议长),是他在这个位置上一步步的收紧权力才真正成了皇帝。而且若论“贤”,努尔哈赤的儿子中,多尔衮也不逞多让。如果不是家底子太薄需要相互妥协,两人之间绝对有的一拼。
顺治是多尔衮和豪格等势力妥协的结果;

康熙的优势,竟然是“出过天花”(不然八岁的孩子能有多“贤”啊);
雍正没得选(弘时站错队,弘昼自觉放弃,弘曕年幼,其余儿子早夭);
乾隆也是希望嫡长子继位的,秘密建储最早定了永琏,孝贤皇后早逝也跟不顾身体一心要诞下嫡长子有很大关系,最后选择的颙琰(嘉庆)地位也跟嫡长子无差(令懿皇贵妃地位近乎皇后);
道光是嫡长子;
咸丰是实际上的长子(道光前三子早殇);
同治是咸丰独子(次子早夭);
至于之后的光绪、宣统就不用说了,慈禧太后一手包办;

中国一开始是立贤的,封建专制体制建立之后才是立长的,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每一个朝代都是立长的,从来没有立贤的。到了清朝,秘密建储制开始,不过也不是立贤,更多的是为了皇权集中,也就是确立继承人由皇帝一人说了算!而且所选范围也仅仅是君主的儿子们。

嫡长子继承制式汉族的继承习惯,而少数民族政权一般都不采用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外族朝代有些采用立贤不立长,譬如匈奴单于,突厥可汗,蒙古可汗,以及大元皇帝和清皇帝都不是嫡长子继承制;

不是,汉朝不就是太子非嫡子吗

哎呀,估计大概好像不是这样的吧。


清朝是唯一一个立贤不立长的朝代?视频

相关评论:
  • 13125148480正史上的哪个朝代的继承制,不立嫡不立长也不立贤?
    桂彦荀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来,清朝的继承制度确实比较“奇葩”,因为它既不是立嫡,也不是立长,更不是立贤,而是三者混合在一起的产物,其中唯一以嫡长子的身份继位的只有嘉庆的嫡长子道光皇帝。如果说清朝前期的继承制度还算是比较正常的话,那么自从雍正皇帝继位后,这种秩序就完全被打乱了,因为他...

  • 13125148480在清朝以前,古人为何要实行嫡长子继承皇位?
    桂彦荀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这样的标准基本能使答案具有唯一性,保障政治稳定。嫡长子抛却宗法制的观念来说,嫡长子就是固定的、唯一的,只有皇后的儿子才能称为嫡子,嫡子中老大就是嫡长子,这样皇位就不至于出现无序的竞争,想要继承皇位,就要先看出身、看排名,从里面选择最接近的一个继承皇位就好。虽...

  • 13125148480历史上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很少,康熙被一些人称为千古一帝,他有什么功绩...
    桂彦荀清朝立储与其他朝代不同,遵循“立贤不立长”的原则。康熙虽然在顺治的儿子中最聪明,顺治却并不宠爱他,反而对董鄂妃的儿子福全十分宠爱,有意立其为储,遭到孝庄太后的强烈反对,她看好康熙,加上顺治感染天花,危在旦夕,康熙小时候得过天花,能够终生免疫。最终,顺治做出妥协,将皇位传给了康熙。...

  • 13125148480嫡长子继承制传承了这么多年,康熙究竟为何选择废除这种制度?
    桂彦荀雍正所用的密函,就是秘密建储,实行立贤不立长的立储制度,将皇子聚集在一起,进行教学从中选出才能最好的皇子,秘密建立为储。避免再度出现九龙夺嫡的事件发生,也避免嫡长子是昏庸之辈,导致王朝衰落。自密函立储开始,清朝就只有道光皇帝一个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的皇位。其实在清朝本身就没有嫡长子...

  • 13125148480立嫡不立长的好处和坏处
    桂彦荀好处: 使权力早有归属,避免了兄弟间为了夺位互相残杀勾心斗角。坏处: 不以才能、德行为标准,极易产生一些昏庸的统治者。

  • 13125148480汉和帝与康熙有着相同的功绩,为何前者没能称为千古一帝?
    桂彦荀汉和帝刘肇是东汉第四位皇帝,巧合的是,康熙也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但是汉和帝却并非著名。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刘肇没能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首先,先来看看康熙帝。清朝立储与其他朝代不同,遵循“立贤不立长”的原则。康熙虽然最聪明出众,但顺治帝并不宠爱他,...

  • 13125148480清朝前期一直不立太子,为何康熙要立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
    桂彦荀而广义上的“长子”则指的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但是这样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嫡长子没有能力的话,如果将其立为储君,那么势必就会影响到国家命运走向。所以便有了后来的“立贤不立长”。这一制度在清朝就有着很好的体现。胤礽刚出生就失去了母亲。而在此...

  • 13125148480不是说皇帝一般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的么,为什么清朝普遍不是这样呢?根本原...
    桂彦荀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入关以前并不遵循汉族的传统礼法,在入关以后,康熙皇帝一度想要遵照汉家礼制,于是立嫡长子为皇太子,结果因为他在位时间过长,导致太子没有耐性等下去而生了异心。另外太子因为是法定的接班人,所以日益骄横、目中无人,在朝中大失人心,与康熙皇帝本人也产生的矛盾。于是其他的皇子借...

  • 13125148480为什么有些古代君王选择接班人是立长不立幼,而不是立贤不立长?
    桂彦荀虽然立贤是最佳选择,但是由于贤本身没有量化标准,而且很容易造成诸子争储,对于政局稳定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历朝历代并没有多少王朝作出如此选择。但是,清朝却是一个例外。在唯一一次尝试嫡长子继承制、明立皇太子失败后,清世宗选择了不走寻常路,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度。即立储,但不公开。如此一...

  • 13125148480同样是少数民族政权,为何元朝国祚不到一百年,清朝却有将近三百年?_百...
    桂彦荀明朝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制,也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好处在于避免了皇子之间为了皇位而自相残杀,弊端在于,只培养了一个太子,其他皇子就藩后在府邸就如同被圈养的动物一般,基本上就废了,这也是南明时期四位被拥立为帝的藩王中没有雄才大略之主原因之一。清朝是立贤不立长,除了康熙朝明确立过...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