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看待“性”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佛教为什么排斥性,佛对性的理解是什么?~

阿弥陀佛

真心不会放纵,问题就在一切众生都是用妄心,而不是真心。 佛在楞严经中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所以,真心不会放荡,因为你不知真心,用诸妄想心为真心 想要修心,就必须从最基础开始,听经闻法,若有心于佛法推荐您看慧律法师佛学讲座,一步步来,跟着慧律法师走,不会走错路这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讲的完的,修行是实际,不是喊喊口号,必须要有基础若有心于佛教,好好去搜索观看慧律法师佛学讲座慧律法师是一代祖师大德,个性幽默风趣,每每在欢声笑语中,令人体会佛法真实你应当一心依止慧律法师,从你听的懂的,感兴趣的专题类讲座开始一步步慢慢再是佛经类譬如慧律法师讲解的《正信的佛教》《佛教的解脱思想》这都是非常适合初学者还有很多,都很精彩。若真有心。莫失之交臂 下面引经文,说明你用的是妄想心而非真心。 楞严经:【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义贯】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迷真执妄,于自心中生“种种颠倒”妄想,如是起惑、造“业”,于八识中熏成“种”子,因此法尔“自然”而感生死之果报,此惑业苦三者“如恶叉聚”之果实一蒂三果,互不相离。不仅凡夫由于自心颠倒而流转生死,甚至“诸修行人”,虽本欲求佛道,由于不会本心,而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故“不能得成无上菩提”,有的“乃至”偏离佛乘,修行“别”乘堕“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乃至有乐行世法,堕于人天乘,成为“诸天”,或更有修行邪道成就而成“魔王,及魔”之“眷属”。凡此,“皆由”于“不知二种根本”,而“错乱修习”,如是修行,不论再怎么努力,仍“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如“尘”沙“劫”数的时间,“终不能得”成菩提。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义贯】(佛言:)“云何二种”根本?“阿难,一者,无始生死”之“根本”,此“则”是“汝今者”(当下)“与诸众生”皆“用”第六意识“攀缘心”妄认“为”你们自己的自心“自性者”,这就是生死的根本。“二者”、为“无始”世来本自“菩提”、本自“涅槃”,本“元清净”之“体”。此体为何?“则”是“汝今者”(当前)之第八“识”之“精”,“元”本“明”净,此识精明之体,且“能生”起“诸缘”识(前七识),然后即为此七能“缘”之识“所遗”忘“者”。“由”于“诸众生,遗”忘“此本”具之妙“明”之体,故“虽终日”依之而“行”于一切,“而不自觉”自己拥有这么一个妙明之体,因此于无量世中“枉入诸趣”受生死苦。【诠论】在此,佛即点出了两种根本;简言之,即凡、圣二种根本。然此二种根本皆是一心所成,一心所有,亦即,这两种根本,一切众生皆是自无始来即已有之,只是依与不依,随与不随而已。这二种根本,既然都是一心,则相互之关系为何,一为心之体,一为心之相;其体本净,其相非实,但是依据幻现;譬如以真金打造淫女相,或为牛、马、猪、狗相、乃至男女交媾或男根女根相,以及以真金打造诸佛菩萨、罗汉相;不论其相如何,其体皆是真金,一相无二,然以金匠手艺、熔铸、打造等因缘,而有如是相现,或染或净。金体虽一,打造成净相,即有净用,见之令人起清净心,乃至恭敬心、信心等;若打造成染相,即有染用,见之即不思议令人起染污心、贪爱心、烦恼心。以法之体、相、用,法尔如是故。众生亦如是,同是一如来藏清净本性,若依其相(六识攀缘心),则自己将自己纯金之心打造成凡夫相,故此六识攀缘心,即是一切众生成凡之根本。若依其性(本清净体),则是自已将自己纯金之心打造成贤圣,故此清净本体,即是一切众生致圣之根本。然须知成凡、或致圣皆是一心之用——若了相,即得离凡;若见性,即得致圣。然离凡、致圣皆须于此一心之体、相(二种根本),有知有见,若无知无见,即不得修学之根本;若不得修学之根本,则是盲修瞎炼,不知在修什么,亦不知为何而修,故堕于凡、外、权、小、邪魔恶道,因此,明确觉了、知见此二根本,实是一切修行中,最重要最重要者。简言之,若不了知此二种根本,走错了路都不知道。佛子其致意焉。 又,一切凡夫最大的问题,就是误把妄想心当真心 凡夫之人又有另外一个更严重的计着,即阿难在楞严经中所说的一句:“即能推者,我将为心”。前面第一个计着(计眼为能见),那是一般凡夫皆所共计;现在这第二个计着,则是比较“有思想”、有学问的人的计着,能作这样的言说之人,世俗称之为思想家或哲学家。阿难所说的“即能推者,我将为心”,这个说法,正好与法国启蒙运动时的先驱哲学家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所说一致;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原文为拉丁文:Cognito ergo sum.英译:I think thereforeI am.)这是笛卡尔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也是其巨著“方法论(Discourse on Method)”的主旨,其义为:由于我在思考,所以可证明我是存在的。因此,“我在思考”这个事实,是“我存在”的一个明证。换言之,我若不思考,或我不觉得我在思考,则我等于没有活着一样,因为那样等于只有一具躯壳在活着:只有躯壳存在的生命,不能说是真正的存在;唯独我有思考、有思想的时候,才表示我的存在。因此,对笛卡尔来说,“能思考”是灵魂的意义,以动物没有灵魂(这是传统基督教的教义),所以他们不能思考。这是西洋唯心论的说法。但它有别于其他的唯心论,在于它基本上是一种反动:它质疑十六世纪以前的传统“经院哲学”,说一切都是神的意旨,或神的恩典(God’s Graces),人能不能得救赎或下地狱,乃至宇宙万物之或生或灭,皆是神的意旨,因此,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因此人只要靠神的意旨便可,人自己甚至可以不用思考;更有进者,人若想要有自由意志的话,那是违背神的意旨的。而笛卡尔由于受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甚为怀疑这种说法,他觉得人应“有思想”,他主张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而这自由意志就从人自己“有思想”或“能思想”体现出来;依其意,人唯有自己能思考,才表示自己真正活着,这个自我思考的自由意志,即是生命存在的全部意义,不是任何人可以取代,也不是任何威权或体制可以抑制、箝制或控制。由于这个理论,因此笛卡尔成为开启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先河之一。(附及,由于启蒙运动的影响,后来才带动了欧洲全面性一连串惊天动地的大变革:宗教革命、政治革命、浪漫主义运动、产业革命,因而造成了近代世界。)现在来看笛卡尔这句话与阿难所说的话,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谬误所在。阿难所说的“推”(推理、推论、推测),就是唯识百法里的“思”,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思”,也正是同一个东西。这个“思”,就是“思心所”,是属于六类“心所有法”里的第一类“遍行心所”中的一个。(遍行心所共有五个:触、受、想、思、作意。)什么是“心所有法”呢?唯识学把“心”分为两大类:心法和心所有法。心法或称“心王”即是八种识,为心之体;而心所有法即心之用(作用),因为这些作用(共五十一种)是“属于”心的,所以称之为心所有法。因此可知“思”只是心的一个作用,它不是心体本身,故不可把“用”当作“体”;所以“思”不是心体——因此,此“能思者”非心,它是第六意识的作用之一。若把第六意识的“作用”当作是心的“本体”,那就大错了,如同把“树影”当作是“树”本身一样。所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凡情所计者,与实际相距,不可以道里计。当知,“思心所”乃第六意识缘六尘而起的作用,故此思心所,《圆觉经》中称之为“六尘缘影”(攀缘六尘的影子);然而凡情颠倒,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把六识缘六尘所起的思心所相,当作是自己的真心(以影为树)!又,阿难在此所说的“推穷寻逐”,正好合着《楞伽经》及唯识学的三性之一的“遍计所执性”。 阿难说【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说:【咄!阿难,此非汝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於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由上述经文可以得知,阿难是示现的,他是代表凡夫来发问,事实证明。一切众生皆不知真心,皆是认贼为子,因此,你说真心放荡,实在大大错谬也!正因你不知真心,而用妄想,所以才放纵自我

这个只是你受人身才有的东西,只是你其中一个妄想
不论男人有插几个女人,都无法代表她爱你多久多真,都只是一时的情份
所有的快乐苦痛都如同梦一样
你只是看到你现在所处的,没有看完你自己整个的人生
你有想为什么佛教徒要戒女色吗?我觉得那些完全就是为了避免你继续在生死里沉沦
很多的女孩有喜欢说下辈子如何,以后还要如何,爱,性,会束缚了你的心,你自己选择继续去轮回了。你的想法你的誓言,鬼神都可以知道。
其实另一个角度说,美女如果有个斑点有个大胎记,你还会喜欢吗?美女如果身材不好或者被很多男人做了,你又很喜欢吗?你喜欢的也许只是你自己的痴爱,只是抓住一个你自己的梦而已。
身体如果没有皮肤毛发,你看着一个血肉美女会喜欢吗?
再美的人,也是只能排出血脓便溺……
我感觉,我们需要美女的,只是满足自己的成功感占有欲
不要说佛教那么广大那么多,当你发现你其实什么都无法拥有,什么都无法留住,那些爱欲永远只是如同看一出电影,终有剧终人散时。
你以后会发现的,没有欲望,你就没有造罪,没有伤害和苦痛。

性是欲望的一种
好像食欲一样的
所以先要承认它 控制在社会规范内 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进一步修炼的话可以逐步化解消除 包括食欲 也可以逐渐达到入定不吃东西 但是不可强求 要循序渐进修炼才可做到

如果排除掉附着其上的贪欲,执着,妄想,无明;

其实不论钱,权,名,利,sex,都是纯洁无罪的.

性生活,是生育繁衍的禅

邪淫是重罪,正淫也要适度,不淫欲最好。


佛教如何看待“性”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5111966059佛教如何看待“性”的?
    雍韵会1. 佛教对性的理解包含了多个层面,从生理到心理,再到社会伦理,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概念框架。2. 在佛教教义中,性被认为是生命延续的基础,它在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3. 佛教同时认为,性是人们内在欲望和情感的体现,也是造成人们痛苦和烦恼的根源之一。4. 从伦理角度来看,佛教将性行为视为人...

  • 15111966059佛教如何看待“性”的?
    雍韵会1. 佛教对性的看法并非绝对的善恶二分,而是强调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态度。佛教认为,性行为本身不是恶,关键在于行为者的意图是否纯净,是否符合慈悲与清净的原则。2. 在佛教中,婚姻被视为一种道德的性关系,因为它建立在相互尊重和承诺的基础上。佛教徒在婚姻中的性行为是被认为是合理和适当的。3. 佛...

  • 15111966059佛教怎么看待性\/佛教怎么看待性
    雍韵会1. 在佛教中,性被视为五蕴(色、受、想、行、识)中“受蕴”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对各种感受的贪著。2. 具体来说,性可以是对乐受的贪欲,包括苦受、乐受以及不苦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对乐受的一种贪求。3. 性蕴的生起不仅仅基于贪欲,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是贪、嗔、痴三种心理的...

  • 15111966059佛教如何看待“性”的?
    雍韵会性也是如此,性行为本身没有什么善恶的概念,不同在于淫邪和只分,如果你是结婚生子,这些是全世界都认可的,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你是和有夫之妇偷情,那全世界几乎都是不认可的。也就是说对于善恶的判段,是有一种真理可以判断的,这个真理全世界的人都会认同,而宗教的经典就阐述了这些真理,解释了...

  • 15111966059佛教的教义和内容等是如何看待喜欢同性的群体呢
    雍韵会1. 佛教对同性恋的态度通常是宽容和温和的,这与佛教的核心教义——众生平等——相契合。2. 佛教不将同性恋视为错误,这与佛教强调的佛性普遍存在于所有众生的教义相符。3. 佛教中,对于性事的态度并非完全禁止,而是强调戒除那些对他人或自己造成伤害的行为。4. 在佛教的观点中,只要成年且双方自愿,...

  • 15111966059我想问下。佛教里面多男女的爱情情欲要摒弃。是什么道理。佛经怎么说的...
    雍韵会对出家修行的人,佛教规定,就是要摒弃一切男女情爱与欲望,远离一切红尘欲望,这是修习禅定必须的戒律。如果人还有一丝的男女情爱,四禅八定就不可能,甚至轻安都不能得到。对于修习佛法想要永出三界为目的的佛教徒来说,人类一切痛苦与烦恼的根源,就在于“贪、嗔、痴”三种心理。情欲,正式属于这个“...

  • 15111966059佛教要求信佛之人禁性欲,哪岂不是平民不能信佛了吗?请帮助解惑。
    雍韵会在看待禁欲的问题上,很多人都走入了误区。在大乘佛教最核心的思想里,不是禁欲,而是脱离所有的东西---受想行识,更别说性欲了,其实性欲在佛教里头是被承认的低等的欲望也是正常的欲望却也是非常大的欲望,但欲望这东西是人就会有,佛教也是不禁的。比如吃饭,比如睡觉,比如贪欲,比如性欲。但佛教讲...

  • 15111966059为何佛教对性特别忌讳?
    雍韵会佛教讲究不问不知不辨不明。忌讳性的是中国的封建礼教。一个吃饭一个睡觉,这是人类的本能,是六道众生中人道的共业共性。佛法从来没有回避过的。在佛教看来,这个吃饭睡觉是人类自我保护和繁衍的本能,是与宇宙的真相相违背的。没必要整天挂在心上,吃饭维生而已,睡觉繁衍而已。过度地关注和刻意地过度...

  • 15111966059佛教怎么看待性\/佛教怎么看待性
    雍韵会性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中对受蕴的贪。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是对乐受的贪欲。这是主要原因。但是受蕴的生起还要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主要的就是贪嗔痴心的贪的作用。性只是贪欲的一种表现。

  • 15111966059佛教对婚前性行为怎么看
    雍韵会佛教里面有邪淫的说法,从戒律来看:只要不是法律上的合法夫妻而行淫的皆是邪淫;即使是天经地义的合法夫妻,如果非时行淫,非地行淫,非器行淫,非处行淫也都是属于邪淫,更不用说与婚外情者做这些了。非时。非地。非处。非器。以上是佛经里面记载的邪淫的行为!合法夫妻的正常性行为,佛教是不...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