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古建筑中为什么很少有西方哪种高大宏伟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古建筑,建筑工程, 专业团队, 精心打造~

不管是在旅游博主的照片里,还是在欧洲电视、电影的镜头当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高耸入云的尖顶建筑,这些精美宏伟的石制建筑,其高大迥异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比这些在西方倍受推崇的建筑,再回过头来看看本国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如故宫、颐和园、苏州园林等。宏伟、广阔犹有过之,但高度上却很难有能与之匹敌的例子,而纯石制的建筑则更是少之又少,这到底是是为什么呢?

为何中国的古建筑很少使用纯石制材料,且不是那种建筑高大雄浑的style呢?

文明不同 ,导致各自对建筑风格的理念不一致

古时候,西方与中国在建筑用料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分歧,西方人建筑以石头为主,而东方人以木、土混合为主。这倒不是因为西方比东方的石头多的缘故,而是不同文明的发展,使得彼此在看待建筑用料的层面上,有着不同的偏好和解读。

自然环境深刻地影响着本区域的文明发展,而这些文明的烙印也最终在各个方面得以体现,其中就包括建筑风格。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中国建筑史》

最早的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滨岛屿群,而华夏文明则诞生于内陆的黄河流域,这便使得双方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的走向。

西方走向海洋、偏重渔猎,而华夏走向农耕、善于种植、采集。

农耕文明当中,播种、耕作,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当中,内部分工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这就使得那些由血缘联结、形成的群体,在社会活动当中的地位非常关键。集体性、群体性、宗族性也使得中国人更加安土重迁、家族喜好群居,更加注重集体,刻意消弭个体的迥异性。

这种理念自然也反映在了古代建筑之上,因此中国人的建筑更注重“面”,而不是“点”或“线”。

在民居上体现的则是几进几重院落,在皇城内则是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等,层层包围,环环相套,拱卫相守。华夏文明的思想决定了自己的建筑风格,更偏向于广和面,而不是高度。

反观西方的希腊文明、罗马帝国这些起源于海滨地区的文明,因为海洋文明最初获取食物的方式更偏重于狩猎,在与动物的搏击过程当中,身体强悍的个体自然更加受人青睐和敬仰,而这种经济方式最终也对建筑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厚重的石材、粗壮的廊柱,强劲有力、线条粗犷的建筑风格表现了人们对征服自然的渴望和自信,西方建筑更注重的个体,因此个体的高度成为了西方建筑的一大追求。

世俗和宗教的迥异


其实本文比较的这些宏伟建筑,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都不是普通人能住的起的高大上。

东方修筑的华美建筑大多是为皇家所修建,而西方修筑的宏伟殿堂则是为了神明所居。

在中国,石制材料的建筑更多用于明堂,为亡灵所居住。而皇家的建筑,很少使用纯石质材料。因为既然是皇家居住,那自然要满足建筑周期短的特点,哪个皇帝都不可能忍受自己这辈子都快晃过去了,宫殿还没封顶的结果。而笨重的石料,注定其施工周期长的缺点,最终令其完败于轻密度的木制材料。

而对于西方来讲,信奉上帝不死的虔诚,使得他们愿意年复一年去修筑一座教堂,而且这种周期的长短还不受世俗的干扰,所以在欧洲经常有跨世纪未完工的古建筑。

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从1163年兴建,到1345年竣工,耗时182年,而哥特风格的科隆大教堂,其修筑的周期更加离谱,整整跨越了五个世纪。

这种缓慢的建筑周期,也使得石料建筑成为了可能。

石料建筑耐压性强,适宜于向高空发展,而木制材料则更倾向于跨度较大的飞檐斗拱,偏向于横向发展,这就造成了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

中国绝不是没有高耸如云的建筑

其实中华五千年,史书记载宏伟建筑非常多,高度达到变态地步的建筑也有不少,比如汉武帝时期的仙人承露盘。

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

十六国的赵虎时期,在曹魏铜雀台基础上又增加两丈,建楼,最终达到了二十七丈的高度。

巍然崇举,其高如山。

更不要说武则天时期的神话般建筑——通天佛屠了,百丈佛屠,放眼古代西方,还真没有敢这么玩的。

时武则天又于明堂后造天堂,以安佛像,高百余尺。

还有不少佛塔建筑,也曾高耸云端,只是这一切最终都被风吹雨打散,繁华最终归于落寞,而这些雄伟的建筑也随之风吹雨打去。

一个王朝的毁灭,另一个统治集团的崛起,往往会对昔日王朝的痕迹进行极端抹除,而那些曾经的皇室建筑则成为了重点打击对象。

灭其国,必灭其宗社,这就使得中国的宗庙建筑每每难逃战火焚烧,同时古代儒、道、释三家的此消彼长,更是使得不少宗教建筑随之牵连波及,坍塌焚毁。

而西方建筑就幸运的多,西方神庙,教堂里面供奉的是天神,而且还是大多数人共同信奉的神灵,不管王朝如何倾覆,这些建筑却最终能够幸免于难,受人保护和尊敬。

不同文明使得东西方建筑产生了迥异的风格,但华夏文明所形成的建筑其实一点儿也不比西方的差。只是不少拉风的建筑,最终被争斗、战火波及,最终消散在历史之中,才使得不少人觉得,西方的建筑宏伟高大,而国内的古建筑过于保守拘谨罢了。



因为古代的建筑都讲究庄重典雅,所以才不会显得高大。


为什么中国的古建筑中为什么很少有西方哪种高大宏伟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8098619381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那么结实?
    苗弦钧中国古代建筑学就讲究精 美 实,所以建一座像茶楼这样或者官邸 祠堂就很是费时费力,这也是古代材料比不上现代建筑材料的一个证据,也没什么不如的 只是因为古代没有像现代这样的建筑材料罢了,就不得不采用木 而基于木的缺点,只能在建筑方法上加以弥补,经过长时间的进步 就形成了古代建筑学。而...

  • 18098619381古代没有水泥钢筋,中国古建筑的抗震性为何还能那么好?
    苗弦钧第一个原因就是古代的建筑大多都比较低矮,在遇到地震的时候震动幅度较小,对建筑的伤害也较小。由于古代没有钢铁结构的脚手架,也没有塔吊之类的运送工具,所以古代的建筑都不是很高。在这些低矮的建筑遭受地震的摇摆时,震动的幅度就小的多,在很多方面都保护的建筑整体的完整性,所以抗震性能非常的好。

  • 18098619381为什么中国不少古塔建的又高又窄,且内部楼梯十分陡,这样有什么讲究...
    苗弦钧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古建筑由于受土、木结构承重力的局限,更是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传统建筑均强调组群的统一、和谐,建筑单体平易、容易接近,甚至贴近地面。最终通过水平面的铺开来烘托宏伟、浩大的气势,而抑制单体建筑的凌空出世。即使对于这些不得不向高空发展的佛塔,也以多重的水平线来削弱其拔高...

  • 18098619381中国古建筑为什么这么复杂,但是还是好美
    苗弦钧3. 正脊:正脊是处于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它是由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由建筑正立面看,正脊是一条横走向的线。一般来说,在一座建筑物的各条脊中,正脊是最大、最长、最突出的一条脊,所以也称为“大脊”。4. 正脊装饰: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建筑中,特别是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

  • 18098619381为什么说中国的古代建筑成就是世界一流的?
    苗弦钧故宫古建筑群,由朱橡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现存规模之大,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文物之众多,在中国古建筑中绝无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宫建筑群。四、促进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 故宫文物分成宫廷原状和古代艺术两大陈列体系,先后布置了51个原状陈列,真实性很高,建立十余个专馆,先后举办各种展览数百余...

  • 18098619381为什么中国的古建筑中为什么很少有西方哪种高大宏伟的?
    苗弦钧古时候,西方与中国在建筑用料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分歧,西方人建筑以石头为主,而东方人以木、土混合为主。这倒不是因为西方比东方的石头多的缘故,而是不同文明的发展,使得彼此在看待建筑用料的层面上,有着不同的偏好和解读。自然环境深刻地影响着本区域的文明发展,而这些文明的烙印也最终在各个方面...

  • 18098619381为什么中国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会很牢固呢?
    苗弦钧这可能是因为榫卯结构在抵抗地震冲击时具有一定的优势。榫卯结构早在7000年前就已经被我们的祖先应用在建筑中了,是世界建筑文明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由榫(凸出的部分)及卯(凹进的部分)相互咬合而成,靠摩擦力连接,用于中国建筑中柱、梁、枋、垫板、桁檩(桁架檩条)、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的...

  • 18098619381为什么中国的古建筑能和自然环境很和谐的融为一体?
    苗弦钧到了近现代,由于工业革命和工艺美术运动带来的设计与自然的冲突,还有人类对现代主义的反思,环境的污染,等等因素,导致后现代的建筑设计思潮更偏向于探究场所精神,反全球化,还有与自然统一。

  • 18098619381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苗弦钧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3、富丽 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可见,大气、...

  • 18098619381中国古建筑有什么特点
    苗弦钧1. 建筑是时代的化石,也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人类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古代建筑文明。2. 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单体建筑和园林布置方面都处于古代建筑文明的领先地位。3.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以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为...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