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第一课时的教案分析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篇一:《社戏》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所在单元:第四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标:

  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1. 请多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最喜欢做的事情,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 导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澜的图画,犹如一串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二 作者介绍及题解。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 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 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业

  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八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学习,要了解课文的基本脉络,体会作者对劳动人发的真挚感情。

  第二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故乡留给自己最美的印象,由此自然过渡到《社戏》的学习。

  2、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让学生细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情节发展将课文分段,把握叙事的详略。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2)看社戏前的波折。3)夜航看社戏途中。4)赵庄看社戏。5)看社戏后归航偷豆。6)六一公公送豆。

  3、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提出突破口问题:课文题目是《社戏》,按理文章应该着重写看戏的经过,然而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写戏外的天地,是不是偏题了?

  1)社戏到底好看不好看?

  学生默读看社戏片断,教师归纳:晚上看戏的人不多,演的戏也并不能吊起我们这群孩子的胃口,所以好不容易看到的社戏并不如“我”想象中那样精彩。

  2)看戏前,“我”经历了哪些波折?

  个别生朗读5~9节,大家圈划能体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教师总结:“我”的心情经历了急得要哭——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高兴——轻松舒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描绘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也写出小伙伴们的聪明能干、胆大心细。

  3)分析第10自然段中的动作描写。

  动词“点”、“磕”、“驾”等的使用,显现了农村孩子驾船技术的熟练,生动地表现了少年朋友们的兴致和活力。

  4)夜航看社戏途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从人的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描写夜色,由远而近,表现了“我”兴奋愉悦、急切期待的心情。

  5)看戏归来途中,“我们”偷豆吃,当时觉得豆很好吃,回来后再吃豆,却又觉得不好吃,为什么?

  学生分角色朗读看戏归途中偷豆吃片断,教师总结:豆未必好吃,然而在“偷豆”吃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读书生涯中从未有过的刺激和乐趣,更感受到了农村小伙伴的热情好客、

  慷慨大方,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6)回答突破口问题:课文题目是《社戏》,按理文章应该着重写看戏的经过,然而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写戏外的天地,是不是偏题了?

  教师总结: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7)体验反思: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教师总结:“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品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体验角色,把握性格

  这篇文章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先找找看,这篇文章塑造了哪些鲜活的人物?

  明确:双喜(聪明能干、胆大心细)。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

  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5、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中第二大题和第三大题。

  6、教学后记: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要了解作者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篇二:社戏公开课教案

  《社戏》公开课教案——七年级教学设计奉献

  【教学目标】

  认识鲁迅笔下一群憨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培养同学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同学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同学积极参与,端正同学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教学难点】

  片段精读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猜谜(二选其一):

  1、山东快书(打一名人,谜底:鲁迅);

  2、眨眼之间,就到了峨眉山的东边(打一名人,谜底:鲁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读过鲁迅那些文章?(鲁迅的文章是有质量保证的。“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中国至今仍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我所知道的,有两位作家被提名,一个是王蒙,一个是鲁迅。)《语文》第2册选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单元第1课,选自《朝花夕拾》)和《社戏》(第四单元第16课,选自《鲁迅全集》第1卷)。

  二、破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到“社戏”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说,你发现题目“社戏”中包括了哪些问题?

  问题有:什么是社戏?为什么要去看社戏?哪些人去看社戏?什么时候去看的?在哪里看?看的结果怎样?这个题目假如自身来写,会怎么写?题目为什么不用“看戏”?本文是重在说明什么是社戏,还是记叙看戏的经过?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三、默读

  带着诸多疑问默读、浏览,规定时间,勾划批注:

  练习(板书):

  1、本文在体裁上属于(B)

  A散文B小说C诗歌D戏剧

  2、什么是社戏?(看第111页注释)

  3、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文中的“我”是作者自己吗?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四、教学内容

  1、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本文塑造了一群憨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洁童心的突出表示。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示得最为突出。

  2、景物描写生动传神: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溢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小朋友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运用比喻,拟人,烘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示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小朋友在浪花蹿”。

  发作业本。当堂完成,当堂评讲,同学自身打等级。规范作业格式(把题目写起,要抄题,不空行)。强调书写。

  五、小结

  安排课外作业:去找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来读。写点读后感。

   篇三:《社戏》公开课教案

  《社戏》教案

  教材分析

  1.主题思想

  2.文中的景物描写

  3.人物形象的塑造

  重难点分析

  1.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文章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巧设问题法。即一连串设问或质疑,把学生兴奋点一步步推入高潮。 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其中最难忘的是那些事?

  (2)作品为什么详写双喜等人帮我力争看社戏的机会?

  (3)在叙述看社戏一事时,为什么详写往返途中观赏美丽的水乡夜景和“偷”豆吃豆等情节,而略写戏台上发生的情节?

  2.分工合作法

  把全班分为八个小组,分小组对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探讨。

  教学设想

  第一个课时,了解作者信息,扫清文字障碍,熟悉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 课堂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 作者介绍

  三、理解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及中心。

  小说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就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写月下行船的景色,表现“我”在看社戏的途中的愉快心情;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特别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含蓄地表明了怀念社戏的原因,对表现课文的中心意思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感知交流

  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情节;(想想你最感兴趣的情节)

  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 (想想你最喜欢的人物)

  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参考: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 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 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

  3. 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 看社戏前的波折。

  2. 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 在赵庄看社戏。

  4. 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社戏第一课时的教案分析视频

相关评论:
  • 19869015884社戏第一课时的教案分析
    宋姬沫答:篇一:《社戏》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所在单元:第四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

  • 19869015884《社戏》优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宋姬沫答:(一)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讨论明确: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语...

  • 19869015884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教案
    宋姬沫答:本文的疑点主要也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笔墨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二是既然戏并不中看,作者为什么讲一直到现在,再也没有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第一个疑点,要引导学生明白这是情节发展的需要,领会欲扬先抑的妙处。第二个疑点就要结合小说的主题加以分析。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

  • 19869015884《社戏》教案
    宋姬沫答:不管是导入新课,还是整体感知,抑或是局部探究、总结深化,都紧紧围绕文末一段进行,使它成为贯穿全课的一条红线,伴随着理解的深入,反复地触摸、玩味。在分析中,又把这一主旨句分解为:“豆好不好吃”和“戏好不好看”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在“好”字上着力,这正是小说的关键。对这种长篇幅的经典小说,这种方...

  • 19869015884《社戏》教案
    宋姬沫答:《社戏》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能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课前学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课堂学习: 第一块:平桥村人物谱。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我”之所以喜欢平桥村,除了“社戏”外,更为关键...

  • 19869015884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社戏》教案
    宋姬沫答: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基本复述故事情节。2.介绍小说的整体内容,帮助理解小说主题。3.能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教学重点: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基本复述故事情节。2.介绍小说的`整体内容,帮助理解小说主题。教学难点...

  • 19869015884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教学设计
    宋姬沫答:二 本文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有何关系。 三 本文篇幅较长,可以用讲读研讨之法突出重点,再加进课堂练习,深化巩固,以达到教学目的。 四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19869015884七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
    宋姬沫答:2、完成本课教学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2、提问词语解释及作者介绍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 1、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社戏》中写到了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提到的...

  • 19869015884初中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
    宋姬沫答:这节课主要分析了小说的情节,对故事大概有了了解,并且学习了欲扬先抑这种手法,在以后的 作文 中可尝试运用。 六、布置作业 1.解决生字词。 2.背诵“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初中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三 【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

  • 19869015884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及教学反思
    宋姬沫答:【 #教案# 导语】《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