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鲁迅的作品要移出课本呢?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十年前为何要将鲁迅作品移出教材,实行“去鲁迅化”?~

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一个笔名,也是他最广为人知的笔名,1918年他发行了《狂人日记》,用的就是鲁迅,此书一出,鲁迅“一夜成名”,因此鲁迅便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作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的文章影响后世深远,除《狂人日记》之外,鲁迅还著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每一本书,都深深的揭露了旧时代的黑暗和国人的劣根性。
鲁迅在民国时期影响力很大,哪怕是现在没有读过鲁迅文章的人,恐怕也知道鲁迅的一些表情包,然,现在却兴起了“去鲁迅化”。
所谓“去鲁迅化”就是将他的作品从教材当中移除,就现在来讲,鲁迅的一些作品的确是越来越少了,历时10年的“去鲁迅化”,我们到底要去掉什么呢?

鲁迅从文是一波三折,年少时期,父亲患了重病,周家请了两位名医,还开了许多奇奇怪怪的药方,但父亲的病更重了,所以鲁迅一直都反对中医,认为:中医只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1904年成,鲁迅留学日本,进入了仙台医科专门学西医,他的各科成绩都不错,同样受进化论、尼采和托尔斯泰思想的影响,鲁迅也是爱上了文学,1906年,在一次上课时,老师播放了一部“日俄战争教育片”。
当时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人抓获之后要处决,然,围观的也是国人,鲁迅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字唤醒国人的麻木的内心。

鲁迅文学深受俄国讽刺大师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的影响,鲁迅在自己撰文之前,都是翻译外国的文学,比如果戈理的《死魂灵》,鲁迅编写的《狂人日记》就带着果戈理的影子。
大部分人对鲁迅最初的印象,应该是来自《故乡》,因为是初中需要学习的课文,所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影响。
有一天冬天,鲁迅回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儿时的玩伴闰土,然而回忆是美好的,现实却无比的残酷,闰土已经不是记忆当中的那个少年了,圆紫色的脸变得灰黄,眼睛也跟他父亲一样,最让鲁迅失落的,便是闰土的那句“老爷”。
一句“老爷”,也让闰土成为了是封建旧社会的“遗物”,但鲁迅依旧没有放弃冲破封建枷锁的信念,文中最后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以前,鲁迅的作品被频频选入教材,除了学生会读鲁迅的书之外,社会的人也会拜读鲁迅,哪怕几十年过去了,鲁迅的文章依旧还有其特殊的魅力。
然而10年前,教材改革,为了迎合时代,学生们阅读的一些文章也都进行了增添和删减,鲁迅的文章,也被逐渐的移出教材。《风筝》也是接二连三从高中语文教材当中删除。

伴随着“去鲁迅化”兴起,针对鲁迅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有专家认为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也有人专家认为过于负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众所周知,鲁迅的文章都带着讽刺意味,揭露的是时代的黑暗,既然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时代,我们还是需要鲁迅吗?

北大钱理群教授一直都非常关注教育问题,多次批判教育问题,并为此奔走,作为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就鲁迅问题,作了很多的论述,还撰文谈“去鲁迅化”。
钱理群认为:读鲁迅的文章,能让我们少些肤浅,少些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少些丑陋,先生的文章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你我的真实的内心……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钱理群这是在吹捧鲁迅,但实则不然,鲁迅指出的国人劣根性问题现在依旧还存在,依旧根深蒂固,社会缺少不了鲁迅。
钱理群曾经提出了这么一个词——精致利己主义者: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精致利己主义者一切都以自我为核心,他们善于伪装、经验老道,然而从小学开始,我们的教育就不断的在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所以我们需要像鲁迅这样的人,一个敢于去揭露一切的人。
钱理群教授还举了一个例子,这也是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在他的课堂上,甚至大学课堂上,一般很少会有人座前排,有一天一个同学就座了前排。钱理群教了这么多年书,也自然懂得学生的阿谀奉承。

不过这个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仅将他课都听进去了,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下完课之后,这位同学会经常跟钱理群教授交流,钱理群教授很喜欢他,后来这位同学提了一个要求,想要钱理群教授了推荐信。
作为北大资深的教授,钱理群的推荐信有很重的分量,钱理群认为这位同学很努力,给他推荐信也没问题,然同学拿到推荐信之后,他就彻底从钱理群的课堂上消失了。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社会上也需要鲁迅这样的人去唤醒一些人的内心,钱理群教授认为,鲁迅的作品能触动孩子心灵深处的一些东西,让他们去思考根本性的问题。
他将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归结为给中学生和中学教育提供“基础人文精神的支撑”,也许只有真正读懂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
现在提倡的“减负”,删减一些文章,确实让学生得到了一些放松,但是这跟“去鲁迅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坊间也流传着“少不读鲁迅”的论调,其实现在中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也能拜读鲁迅的文章,无论鲁迅的文章今后在教材的命运怎样,教育部门的删减和增添都是为了祖国的下一代考虑。
在众多的文人当中,鲁迅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批评家,时至今日,回过头看鲁迅的这些经典名言,依旧说得非常准确,社会虽然在进步,但有一些东西却难以改变。

反对鲁迅作品退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理由如下:

鲁迅精神是民族之魂,不可或缺;鲁迅人格伟大,也是一部教科书;鲁迅的精神历久弥新,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褪色;当今仍然呈现着鲁迅所批评的众生相;青少年心智与精神可塑性强,需要鲁迅的思想;鲁迅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忆,而忘记了过去,就没有了未来;鲁迅作品的语言虽晦涩难懂,但那是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与见证;鲁迅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与思想性;鲁迅的作品可以治疗当今人们浮躁的心态;

这里,鲁迅的作品并不能包医百病,有些同学把什么好处都加在鲁迅身上是不妥的,说理还要“靠船下篙”。删减的是鲁迅的作品,并非所有的名家作品,也并非所有的经典著作,所以泛谈经典、名著、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意义价值是不能服人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理服人呢?

要反对鲁迅作品退出,必须着重阐述鲁迅作品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其他作品无法替代的价值。 如:其作品中冷峻而又不乏智慧、幽默的风格,坚韧顽强的思想人格,犀利而深刻的思想,“冰火同炉”的情感……上述是从鲁迅作品的价值方面论述的,你还可以换个角度,从现实需要出发,指出鲁迅作品当今时代需要它,成长中的青少年需要它等。
范文一篇
《风筝》飞走的背后
江苏省宝应中学高三(32) 陈婧怡

鲁迅的《风筝》一文难逃厄运,因为初中生难理解,老师讲的吃力等缘由被无情地从属于这个时代的七年级课本中删出。但鲁迅终是鲁迅,他终是一代文人的代表,他的作品承载了历史与记忆,不该被轻率删除。

《风筝》一文写于1925年,鲁迅时年44岁。本着对过去的追忆和深刻反省,《风筝》沉痛有力。鲁迅在文中写道:“献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由于晦暗的色调和深刻的思想,有人便提出,初中生最重要的是体验文学之美,培养兴趣,而非讲批评,论沧桑。

然而,失去对往事的反省精神,不再负有历史记忆的伤痛,而流于肤浅美文的表面,对于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而言,是令人悲伤失望的。

类似的事情在十多年前的邻国日本也曾发生。《朝日新闻》在二战结束四十年后向读者征集信件,记录普通国民对二战的记忆,很多人希望他们停止。如今天反对鲁迅文章的人一样,他们说:“翻旧账没有一点好处。”但编辑回应,尽量掩盖假装这类事情没发生过,难道对民族的良知没有损害么?

诚哉斯言,鲁迅的作品记录过去一个时代的累累伤痕和疮疤,许多人企图逃避,也在错误的认为国泰民安的今天,鲁迅该退场了。但鲁迅之文可为今日漂浮在半空中的少年添上一段历史的重量,在幼小的心灵间留下一道记忆的划痕。的确,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不当仅有父母的温情关怀,伙伴的欢声笑语,物质的充盈无忧。若少了痛苦,少了对世间的丑陋的凝视思考,便会失去人性关怀中的理解,变得麻木,终将行而不远。

托克维尔说:“如果过去不能昭示未来,我的心灵将在黑暗中行进。”作家莫言走过三年困难时期,历文革十年,曾“被人像狗一样地凌辱”,然而,苦难浇灌出最美的文学之花。文学之美,岂仅是花香鸟语,“暖风熏得游人醉”,它更是“最是沧桑起风情”。莫言与鲁迅,有着相似的对苦难的伤痛的理解,可莫言之文章如今正要被一群专家学者商量着纳入语文课本,难道仅仅是诺奖得主吗?

鲁迅遇“冷”,这只是暂时的。当今人停下、回首,必将用对过去的温情与伤痛记忆的尊重让鲁迅的作品重其温度,那个笑声朗朗的先生,那飞走的《风筝》,仍会飞来。

大家应该对鲁迅不会太陌生,他的文章相对深刻,直击人性。但是近年来,也有将鲁迅的文章移出课本的声音。要说鲁迅的一些作品移出课本的原因,可能是鲁迅有些文章的“笔锋”还是太尖锐,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来说,可能难以理解这些尖锐文字背后的“意味声长”;或许也因为鲁迅的部分文章确实太“直白”,写得口味有点“重”,不适合青少年品读。

1、我们需明白,语文课本入选文章有变动是一件相对“正常”的事情

在议论为何鲁迅的有些文章会有人觉得应该移出课本钱,我们需要有一个基本观点:语文课本入选文章有变动是一件相对“正常”的事情。

其实,我们面对各种人和事,“灵活性”是比较重要的原则,在教育上也是一样。语文课本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对于曾经入选课本的文章不会一直无条件地“用下去”,这种“盲目崇拜”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时。

毕竟不同的时代环境之下,有些文章可能在过去的“实践教学”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于是,课本总是随着学生反馈的情况和时代背景等等,有一定改动。

2、鲁迅的文章如此深刻,为何有些文章还会被移出课本呢?可能因为口味有点“重”

其实,不仅鲁迅的一些文章有移出课本,而且现在语文书里面存留的鲁迅文章,依旧有人认为应该移出课本。甚至连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外界都有过“移出课本”的声音。

这是一个开放的年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发表我们的看法,展现我们的忧虑,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对于语文课本收录哪些文章也是。其实,对语文课本里的内容进行删减更换,不是近段时间的专利,早在2007年,北京市在语文教科书改革时,鲁迅的《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就被移出教材。

鲁迅确实深刻,但是这并不是说鲁迅的每一篇文章都适合留在课本里面。就说说《药》这篇文章吧。里面“人血馒头”其实个人认为不是很适合青少年去细致品味。

能够细致品出鲁迅《药》里“人血馒头”是在讽刺什么,对于青少年来说有点难,即便老师告诉他们这馒头是在讽刺旧社会的“愚昧”,但是设身处地去思考一下,对于生长环境相对单纯的孩子们来说,“人血馒头”这种触目惊心的残忍可能更加吸引青少年的“眼球”。青少年身心发展健康,还是需要谨慎一些,鲁迅类似《药》这样的文章还是“口味重”了。

3、移出部分文章,不代表我们不需要鲁迅

鲁迅的文章虽然被陆陆续续移出了一些,但是时至今日,鲁迅依旧是语文教材里面的常客。《孔乙已》、《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等,依旧均匀分布在初中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各个学期。

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依旧还在接受受鲁迅先生思想的熏陶,而鲁迅精神从前是,现在是,未来也将是我们国人的宝贵财富。





为什么一些鲁迅的作品要移出课本呢?视频

相关评论:
  • 17587411245鲁迅的几个名篇在中小学课本中被剔除了,为什么?
    孙虾万(2)有专家认为,鲁迅的思想观点显得陈旧,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材需要引入更多新内容。尽管如此,将鲁迅的作品排除出课本,这一决策的合理性值得商榷。(3)在倡导传统文化保护与儒学复兴的背景下,鲁迅对儒学的尖锐批评显得与之格格不入。若要推行思想教育,保持鲁迅作品的地位显然与这一目标相悖。毛泽东主...

  • 17587411245鲁迅为什么移出科教书
    孙虾万鲁迅的作品为何被移出科普书 有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因时代进步,旧思想逐步被摒弃,而不再适合科普书籍。还有观点指出,鲁迅文章的深意晦涩难懂,小学生难以理解。鲁迅作品逐渐被移出科普书 从2010年起,鲁迅的文章以每两年减少三篇的速度,逐步从科普书籍中删除。这一过程伴随着一些无法自圆其说的争议性理...

  • 17587411245鲁迅为什么移出科教书
    孙虾万鲁迅的作品退出课本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时代进步旧思想在逐步被摒弃,还有的说法就是文章深意晦涩难懂,不适合小学生去理解等。鲁迅被陆续移出教科书,甚至被批不是文学家,大概是从2010年起,鲁迅的文章就以两年减三篇的速度,逐渐从教科书里删除了,找了一些不能自圆其说的无是无非的理由,这样,几年...

  • 17587411245鲁迅的部分作品,为何退出了学生课本?
    孙虾万可是,有细心的人发现,鲁迅的文章,已经逐渐退出了学生课本。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鲁迅的文章太深奥了,中小学生看不懂。鲁迅的文章写得虽然好,但鲁迅毕竟是个大人,思想又是那么有深度,所以他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及其深奥的。中小学生还很幼稚,他们看不懂这样深奥的文章。所以课本里鲁迅的文章不符...

  • 17587411245为什么一些鲁迅的作品要移出课本呢?
    孙虾万要说鲁迅的一些作品移出课本的原因,可能是鲁迅有些文章的“笔锋”还是太尖锐,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来说,可能难以理解这些尖锐文字背后的“意味声长”;或许也因为鲁迅的部分文章确实太“直白”,写得口味有点“重”,不适合青少年品读。1、我们需明白,语文课本入选文章有变动是一件相对“正常”的事情 ...

  • 17587411245将鲁迅作品从教科书中移除引发争议,究竟是要去掉什么?
    孙虾万1. **文学风格难以理解**:鲁迅的作品常被用作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典范。但中学生普遍反映,语文课上最怕遇到文言文、作文和周树人。鲁迅运用文言文与白话文交错,对理解能力尚有限的中学生而言,学习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抵触情绪。2. **内容深奥难懂**:鲁迅的文章被认为过于深奥,读者常感难以捕捉文章...

  • 17587411245为什么鲁迅的一些文章被从课文中剔除?
    孙虾万据我所知,有的学校还要求学生,在阅读了鲁迅的相关作品之后,还要写读后感,这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补充教育形式。读书,不一定非要从语文课本上去读,作为学校将鲁迅的部分文集作为课外的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这种方式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和进步。至少,在我们那个年代,读到的鲁迅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语文课本...

  • 17587411245鲁迅的部分作品为什么会退出学生的课本?
    孙虾万主要是因为很多人都觉得鲁迅这些作品其实不值得,源远流长,而且也觉得我们学习这些作品没有意义,所以才会退出学生课本。

  • 17587411245鲁迅作品退出课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孙虾万因为鲁迅的文章大多反映的是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的社会现象,而且他批判中国和中国人的一些文章写得太过直接,批判的语言太过锋利,所以鲁迅的文章逐渐退出了课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17587411245为什么鲁迅的一些文章被从课文中剔除呢?
    孙虾万虽然环境在变,社会在变,科技在变,但是道理人性却是不变的。这些我们都是知道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又会对鲁迅先生的文章移出教科书而激动呢?那是因为在当今这个快餐文化泛滥,返古文化猖獗,功利性文学四溢的时代,太缺少先生这样的作品了。不敢想象,如果我们未来的孩子们都不学鲁迅了,都不知道鲁迅了...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