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咋样?

来自:社会风气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在正史上诸葛亮军事才能究竟怎样呢?有怎样的成就?~

说到诸葛亮,大家立马会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他是千百年来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虽然在小说和民间传说中,诸葛亮已经被神化了,可他对蜀汉的忠诚和政治能力,依旧是值得后人膜拜学习的。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每次遇到危难,都靠着孔明化险为夷,而且诸葛亮一处山,刘备就开始发达起来,其实在正史中,刘备还活着时,诸葛亮基本没做出什么太大的贡献,只有劝孙权联合抗曹一项拿得出手,其他事情在史料中几乎就没记载了。
大家耳熟能详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赤壁借东风,这些跟诸葛亮都没关系,刘备请他出山之后,他一直都在后方,做一些协调、供应粮草等工作,刘备攻打益州时,是庞统的功劳,刘备攻下汉中,是法正的谋略,这里面都没有诸葛亮什么事,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才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诸葛亮继承刘备的遗志,一直在北伐,可每次似乎都没有收获,所以后人渐渐冒出一个说法,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非常一般,甚至他没有什么军事能力,理由是他前半生没打过仗,后半生虽然打仗,但每次都在打败仗,连魏延的子午谷奇袭也不敢用,难道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真是三流水平吗?
赤壁之战后,周瑜打算夺取荆州,跟着拿下益州和汉中,但周瑜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虽然他多次想来夺取荆州,但都没成功,当时刘备在攻打零陵、长沙、桂阳等地,而荆州是诸葛亮在镇守,如果诸葛亮没有军事能力,他怎么能抵御周瑜的进攻呢,虽然史料没有记载他如何抵御,但结果是他守住了荆州,这就是水平了。


后来刘备和庞统攻打益州,诸葛亮在后方源源不断提供粮草和兵源,这就相当于萧何的角色了,再后来诸葛亮北伐,主要对手是司马懿,虽然诸葛亮没能灭掉魏国,可每次北伐都打通了一些关隘,让魏国的防守战线拉长,这已经非常不错了,当时蜀汉国力远不如魏国,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奇迹了。
最能提现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是第四次北伐,当时他只有8万大军,而司马懿有30万大军,诸葛亮在临战前激励士兵,让蜀军士气高昂,个个都感念"诸葛公之恩,死犹不报也",最终"以一当十"斩杀了张颌,击败了司马懿,这样一看就知道,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输于司马懿。


可见诸葛亮不仅能为战事后方提供粮草,也能在战场上激励士兵,到第五次北伐时,蜀军还能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而魏国的补给线却越拉越长,假如诸葛亮不死的话,最终他定能拖垮魏国,可惜诸葛亮死得太早了。
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在北伐时,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只能看天意,上天助曹不助汉,那是没有法子的,毕竟诸葛亮也不能逆天而行!

诸葛亮在历史上应该并不存在军事上的雄才伟略,虽然他对兵法和军事学,有相当深刻的研究,但实战方面的才气的确不是太高,一生中败战多于胜战,除了早年自己当“配角”的当阳之役,几乎沦于溃败外,其余的情况倒还尚能掌握得住,战败以后的损失均不大。不过,诸葛亮的确是策略规划长于战术应用,陈寿批评他应变技巧不足,是相当有道理的。


但是他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或许谈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实务管理上几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担当、技巧也的确无懈可击,称得上是中国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的最后下总评道:诸葛亮为相国,安抚百姓,倡导礼仪规范,裁减官员,尊崇制度,开诚心,布公道。做事尽忠而有益社会者,虽是仇人也必有奖赏;违犯法令而做事怠慢者,虽是亲人也一定处罚。承认错误,努力改过向善,虽是重罪,也会加以原谅;巧辩脱罪,变本加厉,虽是轻罪,也。必加以戮诛。善再小也必会受到奖赏,恶再小也必会遭到贬滴。处理行政工作以精练为主,重视事情的本质,要求事事确实,对虚构好表现者常公开责备,是以邦域之内,皆敬爱又热爱之,刑法和政令虽严峻却毫无怨恨者,以其用心公平面劝戒明确也。称得上是懂得治理之道的长才。
前面说的是他的做为政治家的品德,而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对他有偏见呢?这就要从几个方面说起:
1、由于小说的渲染,将诸葛亮塑造成“未卜先知”的“半仙”,就连鲁迅先生看完演义后都评价他为“多智几近妖”,这让人觉得他事无巨细,大小通吃(因为别人的智慧差他太多),甚至因而误解诸葛亮独断独行,不懂得用人和培养人才,所以最后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小说把他本来平平的军事才能硬说的有如白起,李广之资,这也就使人对他产生很大不满。


而这些个原因都是老罗的演义的夸张,并不影响真实中的周瑜和诸葛。所以,大家应该很清楚诸葛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家,或者说是一个好的丞相,而并非是一个好的军事家。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怎么样这个问题,说难也难,毕竟他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写出来实在太长了。说简单也简单,就一句话:他是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少有的对军事拥有超越时代的理解的天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他的思想打造出来的军队,基本就是三国时期的解放军。换句话说,他的治军思想和理论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要知道,他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一个古人。

季汉灭亡之后,司马昭就曾经派人到成都收集诸葛亮本人的兵法著作,依照这个来练兵。“帝为晋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后,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

晋武帝司马炎时代,鲜卑起兵造反,将领马隆按照诸葛亮的八阵之法,“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奇谋间发,出敌不意”,以千名步卒大破鲜卑上万铁骑。

《中国军事史略》当中,将诸葛亮与曹操并称,"曹操、诸葛亮的思想可以代表三国时期军事学术的发展水平。"

他的军事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强调军队是政权的保障。《便宜十六册》当中提到【国以军为辅,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简单来说,他明确了军队、战争是国家政权的保障和基础,是政治的延续。

  2. 强调治军、武备。【夫国三大务,莫先于戒备】,通过治军之法打造一支虎狼之师。【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强调教育,反对一味地惩罚。

    具体呢?【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之术;二曰,使耳习闻令鼓之声,动静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

    又提出上为下教,【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主张带兵者必先正其身,才能教育好部队。

    此外强调治军应严于法纪,赏罚分明。【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对于带兵将领的要求呢?【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3. 提出了完善又具体的作战指导思想。战前动员以及准备,【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处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擒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

    强调士气和作战勇猛【静如强弩之张,动入关机之发,所向者破,而劲敌自灭】,【获若鹰击,战如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败,此用兵之势也】。

  4. 强调信息的重要性:【不知其敌,则每战必殆】,【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强调掌握敌我军情,敌我国力强弱,将领实力,地形等的信息。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曾经视察汉军的营寨,感慨“天下奇才”。每次行军驻扎的时候,营垒,并燥,厕所等必须严格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布置,力求任何时候都能根据战事战局变更战守。各项政治举措保证了大后方政治清明,仓廪丰实,【日用兵而民不知兵,月调赋而民不知赋】,让军队没有后顾之忧。只有魏国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土,以超强的执行力整顿疲敝之局,把蜀汉团结成一个拳头,然后以六万之众,数次北伐有二十万大军做后盾的雍凉地区,【自来自去,驰骋纵横】,打的魏国【雍凉不解甲,中国不释鞍】,【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到后来魏国平公孙渊时,占天下9州之地的曹魏起四万兵都捉襟见肘。曹叡这人在诸葛亮以诸葛亮的死为节点,前后完全是两个形象。诸葛亮死前一直是以明君示人,诸葛亮死后终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可见诸葛亮北伐给魏国带来的压力。

自孙权背盟袭荆州,刘备火并孙权败光家业之后,季汉已经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了。隆中对的两路进兵已经是空中楼阁,季汉的战略方向已经变更了。简单来说,其一就是通过北伐的骚扰,试图制造“天下有变”的机会。其二,通过局部战争来吞并蚕食魏国的领土。第二个目标实质上已经初见成效,武都阴平已经为季汉所掌控,只可惜诸葛亮被老天劝退了。要是再给诸葛亮十年寿命,三国的局势会是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很多人一直拿诸葛亮的战绩来攻击他的军事水平。我们来看看:

一伐直接拿下三郡,可惜用人不当失去前军惜败,但是迁走了千余户人口,给季汉带去了有生力量。

二伐虽然受阻于陈仓,但是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瑜在关羽绝北道阻击援军的情况下,围了一年才拿下南郡。其次,二伐时汉军仅带了二十天的口粮,实质上是为了响应同时期吴国的攻势,牵扯魏国西线的兵力,退兵时顺手反杀了追击的王双。

三伐占领武都阴平,郭淮派兵来攻,诸葛亮率军亲至,郭淮怂了。

四伐出祁山,还兵行险着集兵一处,司马懿和张郃领兵支援,断了汉军粮道并对汉军形成钳制之势,此时出现经典【畏蜀如虎】。在汉军后勤被断,前后夹击的情况极大优势下,司马懿依然不敢相信诸葛亮会做出这么冒失的举动,怀疑其有后招而不敢出战。最后思来想去,我都围着你了你还能怎么着,遂于张郃分兵夹击。这个行为正中诸葛亮下怀,他一生谨慎,这次露出了这么大的破绽,就是要引你跟我决战。他命王平固守南营抵御张郃,自己亲自领兵在卤城大破司马懿,获甲首3000级,玄铠5000领,角弩3100张。按照三国时期魏国的披甲率,基本上就是上万人的战损。而张郃始终无法攻克王平,司马懿不得已带张郃退兵,诸葛亮一路北进越过木门道,与魏军相持了一段时间,后来粮尽退兵,张郃前来追击被射杀。

五伐与魏军相持,星落五丈原,部署退兵,百姓奔走相告司马懿,司马懿领兵来追,汉军扭转旌旗一副决战姿态,司马懿石化目送汉军撤退。百姓谓之死诸葛走生仲达,仲达自嘲吾能料生不能料死,随后视察汉军营寨,感叹天下奇才。

综上,诸葛亮自入蜀开始亲自带兵,到最后星落五丈原,但凡自己亲自指挥督战,未尝败绩。领几万步兵,面对魏国西线和随时驰援东西两线的中军,一直保持着主动进攻的态势,自来自去,想割你麦子就割你麦子,正面能大破你,退兵能反杀你,强如司马懿面对诸葛亮,也只能落下个畏蜀如虎的称号。

至于陈寿评价诸葛亮奇谋为短,翻翻诸葛亮的履历,攻心平南中,而后无再反。一伐奇袭,二伐牵扯,四伐诱敌深入,我实在是不觉得诸葛亮是个缺乏临场应变,不懂奇谋的人。司马懿确实曾经评价过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但从事后的“天下奇才”看来,要么就是稳定军心,要么就是真香定律了。毕竟连他的儿子,他的孙子,都无比崇拜诸葛亮,还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乃至于他的儿子使用的是诸葛亮的练兵治军之法,简直就是打脸现场。

当然,既然司马懿这么说了,诸葛亮这个人谋略不行,那陈寿当然只能这么写了,毕竟寄人篱下是不?那后世怎么评价的呢?李靖直接说了,史官鲜克知兵。战场上的事情,你懂个屁。当然考虑到立场问题,陈寿的父亲作为马谡的参军,被罚剃头,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小心翼翼地吹了起来:【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什么意思?诸葛亮呢,治军比较厉害,但是奇谋就没那么灵光了。治理人民的才干比起行军打仗要厉害。而且对上的都是一时人杰,再加上敌众我寡,还是客场作战,所以最后还是没能成功。

什么意思?我小明本来是玩中路的,上路没有中路打得好,而且对线的都是韩服王者前十水平,对方打野和中路还总是过来支援,我在你家坐着小板凳用个几十块钱的蓝牙鼠标操作着四千块钱的笔记本,你却坐着电竞椅玩着两万块钱的电脑,我拼进全力只能把你堵在塔下让你吃塔刀,最后网线被拔掉了只能惜败。

这些话看起来是不是很像借口?我也觉得很像,但是这是敌人的评价。

在关羽偷大龙被团灭,刘备被破三路高地之后,诸葛亮接手了这把游戏。他没有打出GG,没有责怪队友。他兢兢业业地做视野,处理三路超级兵,稳扎稳打破了对方的上路高地塔,为季汉流干了最后一滴汗。

他权倾朝野,他是季汉的实际统治者,但是刘禅从来没有怀疑过他。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后主刘禅为诸葛亮发哀三日,李邈上书说:“吕禄、霍禹未必想反叛国家,汉宣帝也并不想成为杀害大臣的君主。因为大臣惧怕君王逼迫,君主畏惧大臣的功勋威望,所以君主和大臣之间才会相互猜忌。诸葛亮独自一人依靠精锐的军队,如狼虎视物,五种权力大的人物不应该守边疆。我对此为国家的安危担忧。如今,诸葛亮已经去世,所以宗族得以保全,西部边疆的战事可以停止,人们也因此而庆祝。”

一向给人软包子印象的刘禅大怒,将李邈下狱诛杀。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一直与诸葛亮不和,然而史书上,魏延可以说是诸葛亮手下的心腹大将。诸葛亮交代后事时曾经说过:“你们领兵撤退,魏延殿后。如果他听令了那就好,如果他不听,那就随他去吧。”给了魏延极大的自由,你甚至可以带兵投魏。魏延倒也没辜负诸葛亮的期望,他虽然不听调令,与杨仪领兵对峙,可也最终没动过叛汉的念头。

姜维,一个降将,穷兵黩武九犯中原,象征着一个落寞皇朝最后的垂死挣扎。用张公子的话来说,【甚至在季汉灭亡后,姜维还是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他说服了钟会,搞定了邓艾,而且给刘禅的秘奏里如是说: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最后计策未成,但一日之内,拖死了钟会、邓艾和他自己。他好歹也算熬到了季汉的最后一刻。
我其实挺难想象: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不断冲击命运?仅论执着,他实在还胜过诸葛亮。

只为回报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小时候读三国,自然是知道诸葛亮的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当时觉得,不就是一句谁都会说的话吗?

长大之后,读了史书,看着诸葛亮将刘备从一个县长推向皇帝,看着五虎一个个死去,想的事情越来越多,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他没有时间好好教导儿子,所幸他们都还争气,所谓故瞻、尚亡,则武侯存,他们为季汉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再回头想起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由潸然泪下。



诸葛亮被《三国演义》大为美化后,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智的化身。但最近,批评诸葛亮的人越来越多,说他“不足以言智”。对词,我觉得应该对诸葛亮作出正确的评价。 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神,因此他当然有缺点,而最主要的缺点是出在人事问题上。尤其是他对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刘备投降,诸葛亮居然根据骨相说他久后必反,这多么荒唐。虽然孔明未能杀死魏延,却对魏延抱有成见,认为他不忠不义。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实不然。虽然魏延不断被孔明排斥,却仍中心地效劳与蜀国,屡建奇功:斩王双,战张颌等都足以证明魏延是个不可忽视的人才。孔明最错的是在毫无根据之下,留下锦囊杀死了魏延。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误还有让马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荆州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在识人方面,刘备明显比孔明胜一筹.
    
当然,诸葛亮也是有许多优点的。刘备三顾茅庐后,说“如鱼得水”。这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诸葛亮能严守军事机密,攻其不备。而且他办事很具有深谋远虑。诸葛亮让刘琦守江夏,其实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战略思想。因为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终不能长驻。他让刘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刘琦,而且为后来躲避曹军奠定了退守的路。还有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孔明留下的三个锦囊,使刘备平安回到了荆州。还有一点,也是诸葛亮最妙的战斗策略:让关羽于华容道放走曹操。为什么说他妙呢?杀掉曹操不是很好吗?其实不然。假如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孙权就回趁机占领北方,孙权势力大了,刘备就没有了安身之地,更别谈什么三国鼎立,复兴汉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让关羽放走曹操,落个人情,另一个方面就是让曹操抑制孙权,这说明孔明真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再者,诸葛亮不打无准备之战,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对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计策,如“骂死王司徒”、“破西羌兵”、“巧借东风”等。
    
有些人言孔明不具有将略之才,那么试问一下,孔明没有军事才能,如果助刘备入川,如何北伐中原?还有甚者居然批评《出师表》是垃圾。首先《出师表》中文字慷慨激昂,激励后辈子孙,其次它反映了当时蜀中人们的思想,假如说它是封建时期的垃圾,这只能说现在与当时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也不同,因此我们要评价事物时,主要考虑的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期望。诸葛亮当时提出北伐中原,与人们统一中国的思想相符合,因此孔明的行动深受人们表扬。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要从不同角度正确分析,不能就一些错误而全面否决他在当时的领导才能。曹操不是曾经大败于赤壁,大败于汉中吗?但人们还是认为他是乱世之英杰。那人们也不能为孔明的一点错误而说他不足以言智。
    
总其上述,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无以伦比,军事才能也有很高造诣,不过还是比其政治才能略逊一筹。因此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将略为短”是即正确又谨慎的评语。

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则展现出了人们对诸葛亮军事天赋的无比推崇。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究竟发生过没有?人们对诸葛亮的追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易中天先生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又有着怎样独辟蹊径的品评呢?
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已经是很多人追捧的对象。当时有一个叫郭冲的人,郭冲这个人大概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觉得现在大家对诸葛亮的评价远远不够,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这里还有五件事情是你们大家不知道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见于郭冲的这篇文章。
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这个材料,并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怎么可能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空城计呢?但是这个空城计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学作品是一说再说,戏剧作品也就一演再演,但是这个事情是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的。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这个空城计吧,大体上的意思就是说司马懿率兵来进攻,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这个人是个书呆子,空谈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给丢了,于是司马懿就率领几十万军杀奔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派了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司马懿的大军跑来一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搞什么搞?城门大开他开Party啊。于是撤军。
这个事情不合逻辑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个虚实可不可以?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第三,根据这个郭冲的说法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十几万大军的,反正至少十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
其他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编出来的。其中最可笑的是借东风,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三国演义》,当时诸葛亮借东风是个什么形象?披头散发,光着脚丫,穿一身道袍,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是妖人。妖人就是当时那些装神弄鬼的,什么巫婆啊,神汉啊,这类的人物。诸葛亮当然不是妖人,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是帅哥。《三国志》说诸葛亮身长八尺,这个八尺是汉尺,汉尺的八尺合现在市尺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八四。而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呢?26岁,大家想一想26岁的年龄一米八四的个子该是什么形象?和我们心目中的,我们舞台上的一样不一样?借东风这个事情当然也是没有的。而且就算有,去借东风的人也不该是诸葛亮,该是周瑜啊。我们读杜牧的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没说东风不与诸葛便啊。
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军事集团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这是他的主要功绩,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现在成都的武侯祠还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他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一幅攻心联其实是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批评他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宽严戒误。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变成杰出的军事家了,而且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其他的军事将领都变成了提线木偶,傻乎乎地带着军去打仗,走到地方掏出一口袋,军师给我的锦囊妙计,打开看看,哦,这么办。这个实在是太离谱了,这个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崇拜。
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转自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

也许,诸葛亮故意维持这种“战时格局”,是为了积聚力量,等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再加以改变的。可是一则最终北伐也没有成功,他就算有这个心,也成了梦幻泡影;二来讲论历史不能靠猜测,没有体现出来的东西就不能说它有,诸葛亮就算把他的长远计划天花乱坠写将出来,也多空想的成分,没有实行,谁也不能说肯定成功,从而给他戴上大政治家的高帽子。
  后主建兴三年春(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据说因为运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资治通鉴》还说:“终亮之世,夷不复反”。这历来都被作为诸葛亮治政和用兵高明的一大佐证。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史书,虽然大多数作者的治史态度都比较端正,不会瞎加篡改,但是“华夷之别”的封建观念都是很浓厚的。他们根本不把少数民族当人看,觉得中央政权不把他们屠杀干净,就已经很算是善政了。因此,对于诸葛亮征南中,有过多的溢美之词,是可以肯定的。
  南中地区,生产力低下,而诸葛亮才平定它,就“军资所出,国以富饶”,究竟有没有搜刮之实呢?而且夷人真的“不复反”吗?《三国志》记载名臣李恢的事迹:“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这肯定是有大肆搜刮的就不用说啦,查李恢卒于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而诸葛亮则死于建兴十二年,所以这次叛乱,应该是在诸葛亮生前发生的。
  还有张嶷的事迹中也提到:“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以上两证,可以说明,所谓“夷不复反”,完全是虚构的。现在西南地方部分少数民族,还有“孟获七擒七纵诸葛亮,亮不敢再南侵”的传说存在,可见西南夷实际上对孔明的印象是怎样的。
  谈完了政治,咱们再来讲军事。首先先要确定,演义上所谓的“六出祁山”及其过程,十成里有九成是虚构的。从建兴六年到十二年,短短七年间,诸葛亮四次亲统大军北伐。第一次确实出的祁山,因为被张郃击破街亭,“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当年冬天,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诸葛)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诸葛)亮,(诸葛)亮与战,破之,斩(王)双”。第二年,遣陈式偏师攻武都、阴平,郭淮来拒,“(诸葛)亮自出至建威,(郭)淮退还,遂平二郡”,属于策应进兵,不计在内。建兴八年,魏遣曹真等攻汉中,“(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大雨道绝,(曹)真等皆还”,属于防御战,而且接触规模很小,也不能算。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算是撤退时候最辉煌的胜利了。最后是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岸,最终病死五丈原。

自己看一遍三国志 诸葛亮传嘛。三国里面除了主公之外,只有诸葛和陆逊是单独做传的。诸葛亮的军事在三国很厉害。


正史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咋样?视频

相关评论:
  • 13416774934正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
    贡柱浦从战功及用兵奇谋来说,诸葛亮确实不能和白起、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相比。但是,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追求的是“十全”战争。所谓的“十全”战争,就是确保整个战场高度精密配合的战争,先锋、中军、侧翼、粮草,各方面都要协调配合,及时到位,这样才能打胜仗。如果某一方面不到位,诸葛...

  • 13416774934正史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咋样
    贡柱浦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要从不同角度正确分析,不能就一些错误而全面否决他在当时的领导才能。曹操不是曾经大败于赤壁,大败于汉中吗?但人们还是认为他是乱世之英杰。那人们也不能为孔明的一点错误而说他不足以言智。总其上述,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无以伦比,军事才能也有很高造诣,不过还是比其政治...

  • 13416774934新人求教,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从哪里体现
    贡柱浦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诋毁他的人往往以《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评论为依据,这段评论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

  • 13416774934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在历史上的地位?
    贡柱浦厉害。诸葛亮不仅做到了三分天下,还创造出了多不胜数的东西,并且也作为武侯被千古流传下来了。

  • 13416774934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可以打几分,不吹不黑?
    贡柱浦首先,诸葛亮的军队建设要求很高,而他的军队建设要求影响了后世的西晋北魏等朝代政权,乃至于我们现在的解放军,成为了最要紧的建军思想。其次是在他带领下打赢的战役,光是这一点就足以展现他卓越的战场军事才能。二、诸葛亮的军事思想首先我们要清楚明白的是,他是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古代人,我们不能...

  • 13416774934诸葛亮在正史中究竟有没有带过兵,他的军师才能究竟如何?
    贡柱浦夷陵之战,是蜀汉继失去荆州以来,又一次重大损失,蜀汉精锐丧失殆尽,益州接近一半地区脱离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能够调动的军队实力,并不比联合了孟获的叛军强。诸葛亮只用了几个月就平定叛变并且开疆扩土,不也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么?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

  • 13416774934对于诸葛亮这个人,为何有人说他不是个好将军?
    贡柱浦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究竟如何?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诸葛亮是出色的军事家,不仅在三国时代,放之整个中国古代其军事才能都是突出的,唐朝从历代军事家中选10位入祀武庙,整个汉末三国乃至两晋只有诸葛亮入选;另一种看法认为诸葛亮虽然是治国理政是好手,却不擅长带兵打仗,《三国志》评价诸葛亮“连年动众...

  • 13416774934历史上的诸葛亮实力如何 和小说中的差距有多大
    贡柱浦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管理上,诸葛亮算是十分拔尖的,如果有各项用十分来形容,无疑诸葛亮管理上就是十分,那么,在军事才能上呢?有很多人会因为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而抹黑诸葛亮没有军事才干,为何六出祁山而无功而反,更有人直接说,这指定是没有才干的,从一个方向进攻6次,敌人早有防备,怎么会好打呢?而正史之中,诸葛...

  • 13416774934诸葛亮在正史中是什么样的??有那么神么,,三国演义中的有什么差别么...
    贡柱浦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并身体力行。实际上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未必是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成就是有争议的,他的军事才能也不像后世传说的那么玄乎。历史学家缪钺先生就曾在《三国志选注》的“前言”中指出:“诸葛亮征南中事,当时传说...

  • 13416774934正史中的诸葛亮,真的是个文武双全的全能型人才吗?
    贡柱浦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小说《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有所弱化,正史中的诸葛亮,那才是真正的妖孽,现在来看看他究竟有多妖孽吧。首先,诸葛亮的政治能力丝毫不逊于荀彧;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