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灭亡,是因为安史之乱后的哪一个隐患没解决?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唐朝灭亡的原因,真的是因为安史之乱吗?~

唐朝的覆亡,是个漫长的过程。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没有安定过,不过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在“黄巢之乱”前后,发生过不止一次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及农民叛乱,通常是因为农民活不下去了。

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前面我们讲到汉朝统治结构的中央神经系统和末梢神经的对应关系,唐朝虽然已经有了科举制,吸收了大批民间的才智之士进入政府,但是唐朝终究还是一个贵族统治的社会。


唐朝的制度并不是一条鞭到底的中央集权,对于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治理方法,甚至于不同的容忍方式。同时,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在唐初似乎是统一了,但是实质上“南北朝”的划分并没有完全消失,“安史之乱”以后,虽然南北都在一个政府的法理统治之下,但南北之间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其实相当不同。这个南北的差异,在中国的后世历史上延续不断,只是程度的强弱不同而已。我们一直以唐代和汉代相比,我个人曾经说过,汉代厚重,唐代宏大,“厚重”可以说是充实的一块,“宏大”却是松弛的一片,汉唐的发展,终究是不一样的。

唐朝是士族大家复辟建立的国家。随着城市的兴起,士族大家的农庄经济走向解体,依附于农庄的奴隶们变身为自由民。大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有与之对应的上层建筑。唐朝的科举,本来就是倾向于士族的,不是士族大家,那是基本上不能考中的,勉强考中,那也是做不了大官的。似乎终唐一代,都没有平民出身的宰相。当广大的普通人民,有了经济条件,就会去追求更高层级的需求了。先富起来的那些庶族,逐渐有了政治诉求,又没有上升的途径。矛盾必然产生。黄巢应该是偶然之中的必然,没有黄巢也会有黑巢白巢绿巢蓝巢。确实是黄巢起义直接导致的唐王朝灭亡,但是导致黄巢起义的根本原因却是唐王朝朝廷的积弱,还有各方节度使的做大,对于朝廷听宣不听调。但是造成朝廷变弱的根源还是安史之乱,所以说唐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安史之乱引发的隐患

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前755年,主导人是安禄山,此人的势力发展在山西太原,其他地方都得向国家进贡,这里不用,而且士兵和武器都是自己训练的,于朝廷没有一毛钱关系。所以,兵器熟练度没有,在打仗的时候一看就知,士兵没有伤害而且安禄山控制的只是唐朝区域一条线上的地方,其他地方,例如四川还没被攻破。安禄山兵力和实力不能与朝廷抗衡是主要一点。
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时期,虽说也有藩镇割据势力,可是藩镇和朝廷是相互依存的,藩镇没有足够的能力跟唐朝抗衡,在唐朝和藩镇正在暗中较劲时,一股神秘的力量涌出来了,这股力量就是安禄山。唐玄宗早年在治理朝政方面很有一套,在中年时期,他耽于享乐,渐渐放松了警惕。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杨玉环急忙跑进四川盆地里,四川盆地是有名的易守难攻,除了四川,唐朝还有一个依靠,这个依靠就是江南。安禄山控制的只是北方,要知道古代南方经济要比北方好上无数倍。
二、没有灭亡的原因江南是一个富饶的地方,富商有很多,经济很发达,想当年隋炀帝就是在江南呆的乐不思蜀,不想回家,可见江南的好处。再说回来,江南是鱼米之乡,如果北方的城都被破了,唐朝还可以在江南发展另一个国家,也不算很难。在军事方面,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改革,首先改的就是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这种措施有利于军队的发育,之前府兵制的不足都改正过来,实力提高。唐朝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节度使,但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所以唐朝继续苟延残喘地延续下来。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朝代的强盛时期,中央集权必然是空前加强的。所谓中央集权,指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朝廷的命令。但是,当一个朝代衰落之时,势必会出现地方割据的局面,使得朝廷无力消灭割据,最终,导致其灭亡。而唐朝,就属于这种情况。

人们常说:“汉亡于外戚,唐亡于藩镇,宋亡于外敌,明亡于党争”。唐朝的灭亡是因为藩镇割据,那么,藩镇割据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事,还得从安史之乱后期说起。公元763年,随着史朝义自杀,时经近八年,历经唐朝三代帝王的安史之乱,终于接近尾声,以大唐的胜利告终。虽然,战乱被基本平定,但是,唐朝却也再难回到鼎盛时期了。战后的恢复、叛党的安置,都成为此后朝廷亟待解决的大难题。

此次镇压叛乱也是耗尽了兵力,使得战后的大唐朝廷处于一种“疲软”的状态。但偏偏祸不单行,吐蕃见此也妄图分一杯羹屡次发动侵袭。无力集结更多军队的大唐只能选择对安史叛军进行招降,将史朝义的三位部将张忠志、李怀仙、田承嗣,分别就地封为成德军节度使、幽州卢龙节度使、五洲都防御使。

自此,叛军盘踞于“河朔三镇”百余年,也开启了藩镇割据,“长安天子、魏府牙军”的局面。

“河朔三镇”明面上已经归顺,但是,实际上,却并不服从大唐朝廷的治理,他们屡次作乱。

自代宗之后,唐朝的历任皇帝,都展开过针对“河朔三镇”的打击,但是,却始终没能将其连根拔起。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存在。而在历代中,“河朔三镇”反抗最为激烈的,当属唐德宗统治时期,甚至,此地还上演了一出“称王”的闹剧。

到公元781年,朝廷招降的“河朔三镇”第一任首领李宝臣(张志忠,招降后由天子改名李宝臣)、田承嗣等人,相继去世。在李宝臣去世后,其子李惟岳上书求继,但是,却遭到了唐德宗的拒绝。而这一事,便成了藩镇发起战乱的导火索,使得李惟岳与李正己、梁崇义等人联军抗命。

此时,朝廷率先派遣李希烈前去镇压,梁崇义于八月兵败自杀。次年,王武俊杀李惟岳降于朝廷,却又因不满朝廷下发的报赏,而再度勾结朱滔等人联军反叛,之后,他更是自称为王。以至于,战乱进一步扩大到了朝廷都无法控制的局面,最后,以唐德宗下罪己诏收场了。

当然,也有朝廷压过“河朔三镇”的时候。

在唐宪宗统治时期,王承宗死后其弟王承元归顺朝廷,李师道被剿灭,田弘正则反正,促成了短暂的“元和中兴”。但是,唐宪宗死后,唐朝的力量不足以威慑藩镇军民,“河朔三镇”立马旧态复萌,游离于朝廷管辖边缘。

中央在接管河朔后,因长官昏庸骄矜,卢龙、魏博、成德相继发生叛乱,使得大唐再次陷入藩镇困局中。百余年间,“河朔三镇”自立节度帅,已然成为惯例,而历任的节度使,共有五十七人,但是,由朝廷委任的节帅,不过区区四人而已。

那么,“河朔三镇”何以成为唐朝最大的难题?

“河朔三镇”地处黄河以北地区,经济高度发展,徽税足足占据了九州半数之多,冀州更是盛产战马。这些财力、物力,都为武装割据提供了首要的物质基础。而且,此地长期属于国家的边疆地带,所以,兵民体格彪悍、战斗力极强。而这些条件,便奠定了“河朔三镇”的军事基础。

不仅如此,三个藩镇分属不同的领导人下,平时都处于自顾自的状态,偶尔也会有摩擦争斗。但是,他们同为安史叛军出身、唇寒齿亡,面对朝廷终究是同仇敌忾、共同对抗的态度。一旦朝廷有清缴他们的想法,他们便会抱团守一,联军共同反抗。所以说,“河朔三镇”的强大,是其能一直存在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早在安史之乱爆发前,随着唐朝经济的高速发展,均田制小农经济就已经遭到破坏,这造成大量百姓失去了生产,同时,还伴随着军队的锐减,使得阶级矛盾更是锐化到了临界点。虽然,朝廷官员发现了这一问题,但是,却又一直没有寻得解决之法,这使得这些藏匿于盛世下的隐患一直存在。

最终,在安史之乱后,全面爆发了。唐朝收复失地,夺回天下,却又面临着“闻味而来”的吐蕃侵扰。之后,朝廷招降“河朔三镇”,他们对抗外敌的同时,也不在朝廷掌控以内,甚至,屡次发起动乱。在中晚唐一百余年中,朝廷既要对付外敌,又要警惕“河朔三镇”的反抗,根本没有全力恢复生产的机会。

试想,国家没有经济基础,何以平乱、发展,使得朝廷只有小心翼翼地保持几者间的平衡。这种情况,正如文宗时期宰相牛增孺所言:藩镇对朝廷的逆顺,都不再是重点,而是他们能否抵御北面的外敌。

从安史之乱到大唐覆灭,持续了一百五十余年。这些年,“河朔三镇”一直是让朝廷头疼的存在,也是唐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认为,唐朝的灭亡是因为在经历过安史之乱后,还是没有将藩镇割据这个隐患解决掉。常说“唐亡于藩镇”,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封建王朝的兴盛,在于统治者能否加强中央集权,藩镇势力过大,很容易引起混乱。

农民起义团体的不断壮大。其实在战乱爆发之前唐朝内部矛盾就已经很难调和了,只不过是统治阶层在极力掩饰而已,它最后的灭亡也是由农民起义引起的。

河朔三镇。安史之乱使唐朝耗尽兵力,刚结束不久便遇上吐蕃侵袭,唐朝廷不得已对叛军进行招降,开启了长达百余年的藩镇割据局面。正所谓“唐亡于藩镇”,这是造成唐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的灭亡,是因为安史之乱后的哪一个隐患没解决?视频

相关评论:
  • 13732068354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了?
    鬱淑仁原因 1、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2、剥削加重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3...

  • 13732068354唐朝的灭亡,是因为安史之乱后的哪一个隐患没解决?
    鬱淑仁人们常说:“汉亡于外戚,唐亡于藩镇,宋亡于外敌,明亡于党争”。唐朝的灭亡是因为藩镇割据,那么,藩镇割据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事,还得从安史之乱后期说起。公元763年,随着史朝义自杀,时经近八年,历经唐朝三代帝王的安史之乱,终于接近尾声,以大唐的胜利告终。虽然,战乱被基本...

  • 13732068354唐朝灭亡的原因,真的是因为安史之乱吗?
    鬱淑仁唐朝的覆亡,是个漫长的过程。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没有安定过,不过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在“黄巢之乱”前后,发生过不止一次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及农民叛乱,通常是因为农民活不下去了。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

  • 13732068354唐朝走向灭亡是什么时候出现征兆的?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就一直很动乱...
    鬱淑仁唐朝确实是在安史之乱之后走下坡路的,不过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还是存在了150年,最终使唐朝彻底灭亡的却是黄巢之战,这才是让唐朝真正灭亡的根本,安史之乱充其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重要转折点,之后的唐朝已经没有像之前那么繁华了,而且安史之乱之后宦官的权力变得很大,这也是唐朝灭亡的一个原因。因为武...

  • 13732068354“安史之乱”都已经平定了,为啥唐朝还是快速衰落了?并且一蹶不振?_百...
    鬱淑仁一、唐朝衰落的政治原因(1)政治的腐化:自唐朝建立到“安史之乱”前期,一直维持着高速发展的状态,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的历代君主,无论是唐太宗还是唐高宗,或者是武则天,甚至是转折点的唐玄宗都是大有作为的君主,虽然国内曾经爆发过动乱,但整体的国家实力是逐渐增强的。不过,“...

  • 13732068354安史之乱后,为何唐朝就迅速走向了灭亡?
    鬱淑仁不过,在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整体衰落不堪,却还是苦撑了140多年,直到公元907年,才走向灭亡。虽然安史之乱被平息了,但是唐玄宗时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却没有被除掉,唐玄宗后的十几个皇帝基本上都只是拥有半壁江山,他们必须和藩镇节度使相互妥协利用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唐朝从李渊建国到唐玄宗去世一直没...

  • 13732068354简述唐朝灭亡的原因?
    鬱淑仁一、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后的唐朝由鼎盛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二、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的虚弱,这点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和宦官...

  • 13732068354唐朝是什么时候灭亡的?怎么灭亡的?
    鬱淑仁唐朝是907年灭亡的,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历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后国势复振,末期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

  • 13732068354唐朝怎么灭亡的,五代十国时期介绍,宋朝是如何建立的
    鬱淑仁一、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二、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的虚弱,这点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五代十国: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

  • 13732068354唐朝灭亡的最终原因!
    鬱淑仁1、直接原因: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严重的社会动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前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乱后的唐朝则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2、宦官专权 与东汉和明朝比较,...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