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与这句话的含义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老子说“天上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怎样理解?谢谢~

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
出处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春秋战国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于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第二章。
全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扩展资料
美之为美:即美之所以是美。这是说美的定义,或美的标准。同理,善之为善说的是善的标准。
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这里美和恶、善和不善的定义,是符合肯定即否定这一关系。天下的人明白美的定义,实际上是对美设定了标准,但不论是何种渠道产生的美的标准,主观的还是被动的,在你设定美的同时,等于宣称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就是不美,就是丑。
更深层次的看待美善这类司空见惯的概念,人们总是单向度的赞美善,打击恶,却不知美背后隐藏了丑,善背后隐藏了恶。
世人对自己的善恶美丑标准深信不疑,但这不符合玄同妙理。赞美善人,抛弃恶人。这是小善,不是大善。所以,老子赞美的是大善大美。老子这里赞美的不是世人的小美小善。老子告诉世人,世俗的美与善没有真正摆脱丑与恶。

《道德经》讲的是修身。修身的道理与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治国的道理与天下所有的道理都有联系,所以不管哪个阶层的人从哪个角度解释《道德经》都能解释通,都能从中受益。

从修身角度讲:美是指美味。天下都认为美味是美,它就是恶,因为美味越美越伤害身体,都伤害身体了,怎么能说美呢?所以它是恶。。

从另一个角度讲,都认为她长得美,天下所有的男同胞都和她结婚,别的女人就找不着对象,那她不是做恶吗?所以天下都认为美,就不是美,是恶。。。。

从修身角度讲,身体五脏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相克。就是说,对这个器官有利就肯定伤害另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有利就肯定伤害另另一个器官,等等。那么,食物吃进去以后,对这个器官越有利,越善,就对另一个器官越有害,越恶。所以天下都认为这是善,就不是善,是恶。。最上等的善是水,利万物而不争,对五脏同时都有利,所以上善若水。。
从另一个角度讲,你行善,让所有的人长生不死,地球能装下那么多人吗?人类就灭亡了。都灭亡了,怎么能说是行善呢?是做恶。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你是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与这句话的含义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9462835432要一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翻译-老子的
    逄浩裕详细解释: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句话中的“天下皆知”表示人们对美的认知是普遍的、广泛的。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都能够感知到美的存在。2. 美之本质:老子认为,美并非仅停留在表面的形象或形式,真正的美在于其背后的本质。真正的美不在于短暂的繁华,而在于长久的存在与持久的价值。这是对美的...

  • 19462835432请问: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这句话的出处,什么意思?
    逄浩裕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的时候,就有了丑的产生。对比产生差距,因为有了美,所以对立的丑也就被人们认识了。

  • 1946283543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翻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翻译
    逄浩裕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

  • 19462835432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逄浩裕1、字面意思: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为美的标准是什么,那么相反的丑之为丑的标准也同时的被确定下来了;天下人都知道了善之为善的定义是什么,那么相反的恶的定义也同时的被确定下来。2、实际意义:比如,我们给美制定一个标准或下一个定义,那么内容与之相反的标准和定义就是丑的标准和定义。这就是...

  • 1946283543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什么意思?
    逄浩裕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第二章。全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 19462835432翻译古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翻译后请...
    逄浩裕天下都知道了什么是美,这丑就诞生了;都知道了什么是善,不善就出现了。个人分析:美的概念一旦形成,并知晓了何为美的现象,自然会产生与其相对立丑的概念和现象;同样善的概念形成,并懂得了善所对应的行为是什么,自然也会存在恶的概念和行为。一言蔽之,一个概念的出现,会带来和这个概念相反的...

  • 19462835432阐述老子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哲理性含义
    逄浩裕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解释: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是因为丑的存在;都知道善良的事物是善良的,是因为恶的存在。哲理性含义:这是一种辩证法思想。

  • 1946283543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什么意思?
    逄浩裕翻译:天下人们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为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所以有和无相互依靠而产生,难和易相互依靠而形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包容,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原则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态度进行教化。让万物自已发展而不先为...

  • 19462835432老子说“天上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怎样理解?谢...
    逄浩裕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出处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春秋战国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

  • 1946283543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反映了老子_百度...
    逄浩裕“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指的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这体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