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什么意思~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第二章。
全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扩展资料
美之为美:即美之所以是美。这是说美的定义,或美的标准。同理,善之为善说的是善的标准。
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这里美和恶、善和不善的定义,是符合肯定即否定这一关系。天下的人明白美的定义,实际上是对美设定了标准,但不论是何种渠道产生的美的标准,主观的还是被动的,在你设定美的同时,等于宣称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就是不美,就是丑。
更深层次的看待美善这类司空见惯的概念,人们总是单向度的赞美善,打击恶,却不知美背后隐藏了丑,善背后隐藏了恶。
世人对自己的善恶美丑标准深信不疑,但这不符合玄同妙理。赞美善人,抛弃恶人。这是小善,不是大善。所以,老子赞美的是大善大美。老子这里赞美的不是世人的小美小善。老子告诉世人,世俗的美与善没有真正摆脱丑与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可以从字面意思上解读,和实际逻辑意义上理解。

1、字面意思:

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为美的标准是什么,那么相反的丑之为丑的标准也同时的被确定下来了;天下人都知道了善之为善的定义是什么,那么相反的恶的定义也同时的被确定下来。

2、实际意义:

比如,我们给美制定一个标准或下一个定义,那么内容与之相反的标准和定义就是丑的标准和定义。这就是说当我们给美下定义时实际上也等于给丑下了定义。当我们定义善时也就等于定义了恶,因为与善的定义相反的内容就是恶的定义。

比如,我们定义说损己利人是善,就等于说损人利己就是恶。有正就有反,肯定即否定。

扩展资料:

老子要强调这样一个关系,就是为说明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性质相对或内容相反的两组概念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生成的关系。

知道了什么是美就等于知道了什么是丑,知道什么是善也就等于知道了什么恶。知道了什么是有,也就知道了什么是无,所以像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观念或事物都是相互生成的。

所以,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高就有下,有难就有易,用老子的原话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老子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

斯:连词,就。已:通咦yí,叹词,表示惊讶,放在全文意义上是告诫:美与丑、善与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拿现代哲学观点来解译就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的”。

扩展资料

文章出处:《老子》第二章,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先秦学派代表著作。《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现代白话文为: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出自《老子》第二章。此章主旨,在于讲“道”的辩证内涵。 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会造成不善的影响。和氏璧人皆知其美,然而,正由此物引起了秦、赵相诈而兴兵,以致为残生伤性之不美。譬如西施颦美,东施爱而效之,其丑益甚。此所谓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恶,丑也。又如比干,天下皆知为贤善也,纣执而杀之。后世效之以为忠,杀身而不悔。此所谓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会转化为不美,善会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化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上述乃道家思想,就题论题罢了。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现代白话文为: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

《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第二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恶。)
《酷说老子》第二章(1):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1、
从古到今,学术界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地说老子这两句话讲的是:
“美”与“丑”,“善”与“恶”。
其实这种看法疑点重重,早就应该被立案调查。可惜,晋代最早为老子这两句原文翻案的王弼,一直孤掌难鸣,无人响应。我的声援,可能会得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然而,似乎有一位哲人说过:
有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抓捕不到的真相,总是乐意向那百分之一的人自首。
2、
其实,按照老子的原意:
“美”,是喜欢的意思。
“恶”,是厌恶的意思。
“善”,是赞成的意思。
“不善”,是反对的意思。
所以,老子要表达的是:
“喜好”与“厌恶”,“赞成”与“反对”。而不是“美”与“丑”,“善”与“恶”。
3、
先说“美”与“恶”:
比如我们看到美女,美之。“美”即是喜欢的意思。
比如我们看到恶人,恶之。“恶”即是厌恶的意思。
证据呢?有三个。
【第一个证据】:
《道德经》第二十章曰: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既然“唯与阿”(听话与呵斥),都是动词,那么美与恶也必定都是动词。所以“美”就表示喜欢,“恶”就表示厌恶。
4、
【第二个证据】:
王弼在《老子注》中说: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
古代“解读老子第一人”的王弼明确表示:
美恶就是喜怒,也就是喜欢与厌恶。
5、
【第三个证据】:
河南人应该都知道,在河南问一个人高不高兴就会说:
你心情美不美呀?
这里的“美”,既是“欢喜”的意思。而老子李耳的故乡,正在河南周口市。顺带一提,明代小说《金瓶梅》一书中也经常用“美意”代表“欢喜”①,说不定作者也是河南人。
那么,以上三个证据足以证明:
“美”,即是喜欢;“恶”,就是厌恶。
6、
再说“善”与“不善”,为什么是赞成与反对的意思呢?也有两个证据。
【第一个证据】:
王弼《老子注》曰:
善不善,犹是非也。
所以王弼明确表示:
善,即是,即赞成;不善,即非,即反对。
7、
【第二个证据】:
《韩非子•八奸》里有一句话:
“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
这两句与老子原话的语法和格式几乎一致,但韩非子的语意很明显:
善,即是赞成;不善,即是反对。
意思是:
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喜欢;不是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不喜欢。
8、
当然,王弼的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解释太含蓄,语意朦胧,仿佛一名待字闺中的腼腆少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最终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使人如同雾里看花,隙中窥月,无法看到庐山的真面。
那么,老子的这两句话究竟该如何翻译呢?综合以上所有的观点,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所喜欢的,是美,这是令人厌恶的;都知道自己所赞成的,是善,这是需要反对的。
老子这一句话是想说明:
世人所喜欢所赞成的许多东西,表面上是美的善的。但这种所谓的“美和善”,如果从本质上体悟,也可能是令人厌恶和反对的。
这是为什么呢?听一个故事就明白了: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令:
“凡是将本国流落在外的奴隶花钱赎出来的人,回国后政府一律报销赎金。”
所以当时有许多鲁国人都纷纷在外替奴隶赎身,当时孔子有一名学生叫子贡,出差的时候顺路赎了几个奴隶。但子贡道德高尚,视钱如粪,回国后懒得去报销。于是一夜爆红,成为了全民偶像。
只有孔子一个人破口大骂:
“自今以往,鲁国人恐怕没有人在赎奴隶了!”②
9、
为什么?因为子贡的行为太难效仿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
喜欢归喜欢,赞成归赞成。但是让我花自己的钱,去挽救别人的人生——对不起,做不到!
于是他们只能对子贡高山仰止:
既然泰山这么高,那我就不上去了。还是瞻仰一下,止步吧!
后来,赎奴隶找政府报销的人开始被众人嘲笑。再后来,就没有人再去替奴隶赎身了。完美的印证了孔子的预言。也就是说:
世人所喜欢和赞成的子贡之义举,表面上看是美的、善的。其实,贻害无穷,是令人厌恶和需要反对的。
因此老子才会感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参考资料】:
1、《金瓶梅•第七十九回: 西门庆贪欲丧命 吴月娘失偶生儿》
2、《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作者:紫侠狼,《酷说老子》作者,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视频

相关评论:
  • 13928915065如何理解“如何理解”这个词?
    郎栏奖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说这话的人本来不明白,请问别人的解释。第二种:对于某件事,对方有自己的看法,同时想征求别人的看法,想了解别人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正确回答题目中的“怎样理解”顺应阅读材料中作者的主流思想是答这类问题的前提,这种看似开放的题一旦开放的答不一定有高分。这样的题如果按...

  • 13928915065如何理解是什么意思
    郎栏奖理解是什么意思,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对某一事物、概念、情感等的理解、领悟或解读。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通过分析、推理和感知等认知过程来获得对某一事物的深入了解和把握。理解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主观上,理解依赖于个体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因素...

  • 13928915065""如何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问原因?还是问基本内容
    郎栏奖如何理解就是字面的意思呀,就是问你,你是怎样理解的?你只要说出你理解的就行,不论是原因还是基本内容。

  • 13928915065""如何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问原因?还是问基本内容
    郎栏奖或者开门见山地点出这是一个什么问题(比如这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然后,再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时候就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或者“怎么办”的角度进行阐述,有的时候还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或者实际工作中寻找证据证明你的理解。总之,“如何理解”这类问题一般是比较难得,一般都会涉及到理...

  • 13928915065如何理解一个概念?
    郎栏奖定义:概念的定义是指对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明确和描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概念。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特征:概念的特征是指该概念所具有的一些基本属性和特性,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概念。分类:概念的分类是指将该概念与其他概念进行比较和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 13928915065求问如何才能学会理解?
    郎栏奖理解是一种高贵的语言,是心灵静默的一种升华。或许我们做不到“海纳百川,能容乃大”的宽宏,但是我们却可以用一颗坦诚、恳切一点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与事,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温暖;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感动;多一份理解,就会多一层美好。理解是相互的,没有纯粹的去理解,也没有纯粹的被理解...

  • 13928915065什么叫认知??或者怎么看待,更好的理解认知?通俗易懂的解释下,麻烦了...
    郎栏奖1. 认识是指个体对外部事物和内在体验的理解和感知。人脑如何处理外界信息,形成知识:2. 当我们接收到来自环境的刺激时,比如看到一只苹果,听到一段音乐,我们的感官会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大脑。3. 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识别苹果的形状、颜色,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并唤起与之相关的记忆和情感。4. ...

  • 13928915065如何真正的去理解别人呢?
    郎栏奖所以有效的沟通一定是先知彼再解己,先理解他人,再寻求他人对你的理解。最终达成一致。在开学在练习知彼解己的沟通方式的这个习惯上,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呢?第一,戒掉自传式回应。别人随便说一句话你都能用,我认为,我觉得,我之前经历过,你这样做会遇到什么什么问题?你应该如何如何去做?把你...

  • 13928915065你是如何理解知识的?
    郎栏奖当我们运用知识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时,我们也会感受到知识的浪漫性。例如,在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新鲜事物和不同文化背景,我们会对这些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会被它们所吸引。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事物和文化,并加深我们对它们的热爱和认同。这样的体验让我们感到知识的浪漫...

  • 13928915065应该怎么理解
    郎栏奖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在记叙文阅读中,出现如下问题: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该如何回答。从哪一方面的内容开始下手回答?顺便补充,此为初中题目。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如果标题用了修辞手法,能在这上面作一下...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