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备,表现他的“妇女之仁”,但苏轼说表现他的“君人之度”。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鸿门宴》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备,表现他“妇女之仁”,苏轼说他“君人之度”。两种说法的评论~

不是杀刘备是刘邦
项羽是英雄,曾单人端了上百山贼又为己所用,还有破釜沉舟更说明项羽有谋略胆识,在鸿门宴上之所以没杀刘邦一说明项羽太过自信又体现了男子汉气概(不服战场上较量,老子杀你于马下!);二是项羽少于向亚父政治家的冷酷与理性而更多的是血性本色,这也正是后人喜欢项羽的所在,体现项羽的君子之度;
三是刘邦当时也特会装,向其献礼,装的在项羽面前让其觉得就是一松包,让项羽看不起他和来还构成威胁对其有杀意,官方语言也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
妇人之仁是后世的人们站在以成定局的历史高度上看问题的,为那一绝好的机会感到惋惜才给项羽总结了一句“妇人之仁”,妇人之仁和君子之度都是后人对其的评价,要模拟当时的情形和氛围,才能正确领会这段历史

鸿门宴是项羽兵临咸阳时与刘邦的初次较量,暴露了他缺乏远见的弱点,失去了消灭刘邦的一次大好机会,是他的事业走向衰落的预兆,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大英雄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胸怀。有人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而我却认为这是他的君子风度。刘邦向项羽道歉,项羽不记先前之怨恨,邀请刘邦与之同饮,是君子风度;项王认为曹无伤是小人奸细,就应当告诉刘邦,他想要光明正大地战胜刘邦,赢也要赢得光明磊落,同样也是君子风度;范增想借项庄舞剑刺杀刘邦,项羽本无杀刘邦之意,他对于这种营中暗杀的做法不欣赏,所以对项伯“翼蔽沛公”也不反对,更显其君子风度;至于刘邦借如厕之机逃走,项羽不但不怒,反而接受了张良献上的白璧,试问:如此大度,天下能有几人?他的胸襟如此宽广,不计较刘邦逃宴,也不把责任归咎于张良,他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项羽固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谁又能否认他同时也是一个君子呢?

  是刘邦!!不是刘备!
  项羽,算得上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却又最终以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其中原因何在呢?通过《史记·项羽本纪》,也许我们能有所了解。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该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然而他的性格上却有一些弱点,又如阿喀琉斯的脚踵,足以致命。
  其一是自满。项羽小时候“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读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但当项梁教他兵法时,他也是浅尝辄止。自满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其二是暴烈。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火烧宫室。有人触怒他,他便“烹之”,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

  其三是优柔寡断。这一点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王默然不应”。刘邦逃脱后,范增只有叹“竖子不足与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项羽的当断不断,使他最终山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

  其四是多疑。范增本是项羽的得力助手,然而项羽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离间计生出疑心,疏远范增。范增也离开了他。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得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

  有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悲剧命运,与他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也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一历史人物。太史公司马迁将项羽这一失败了的英雄的事迹列在本纪之中,对他的评价之高,也可以想见了。

刘邦
见仁见智。苏轼这样说,应该有他的所指。
我个人认为,所谓成王败寇,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成功多不是偶然。项羽当时觉得刘邦不是自己的对手,这只能说是大意,判断不准。如果他真的大度,那么在封刘邦是应该封在秦,而不是偷梁换柱地封在汉中。
事实说明,项羽并非一个大度的人。
回答者:whwfjp - 榜眼 十二级 2-21 13:17

修改答案:项羽不是一个大度的人,还有两个证明:1、沐猴衣冠的故事中,仅仅因为别人批评了他,他就杀了那人。2、他攻城破之必屠,最后又烧阿房宫。

楼主我记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关羽和刘邦啊,项羽到是想把刘备杀死,都不是他们所说的妇女之仁,君人之度,我认为是因为科技落后,没有时空机械,所以刘备没有死成

这是个人观点啦,我认为项羽是被刘邦的假一所蒙骗,又因为一直以来的胜战让项羽把自己奉为神,所以范增的话他没有完全听从.而他的致命弱点又是交友太真.最后错失良机

项羽没可能杀死刘备,因为项羽死的时候刘备还没有出生,不过杀死刘备的祖先刘邦是可以的


《鸿门宴》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备,表现他的“妇女之仁”,但苏轼说表现他的“君人之度”。视频

相关评论:
  • 18453457004《鸿门宴》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备,表现他的“妇女之仁”,但苏轼...
    褚齿仇其三是优柔寡断。这一点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王默然不应”。刘邦逃脱后,范增只有叹“竖子不足与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项羽的当断不断,使他最终山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其四是多疑。范增本是项羽的得力助手,然而项羽...

  • 18453457004有人说项羽在席间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而苏轼却 认为这表明了项羽的君子之...
    褚齿仇鸿门宴是项羽兵临咸阳时与刘邦的初次较量,暴露了他缺乏远见的弱点,失去了消灭刘邦的一次大好机会,是他的事业走向衰落的预兆,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大英雄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胸怀。有人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而我却认为这是他的君子风度。刘邦向项羽道歉,项羽不记先前之怨恨,邀请刘邦与之同饮...

  • 18453457004刘邦怎么认识项羽的
    褚齿仇刘邦是时势造就英雄,当然手段令人不敢恭维,项羽是真心英雄,可惜不懂变通。当然,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喜欢项羽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道德观使然!

  • 18453457004浅析《鸿门宴》中项羽的悲剧性格
    褚齿仇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

  • 18453457004有人说项羽在席间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而苏轼却认为这表明了项羽的君子之...
    褚齿仇其实项羽是有大志的,但就是做不到当机立断的决心。他的不小心导致屡屡中招,他就是太过于急着做成大事而不顾细节。虽然成就一番事业是要裁去细枝末节,否则畏首畏尾,但是有时也要注意的,不然只会孤立自己,最终行而不远。项羽的失败我们只能依据史实进行推理,结果必然是众说纷纭,但只要有理有...

  • 18453457004鸿门宴中项羽的人物分析
    褚齿仇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项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还把樊哙的愤激当作豪壮,对刘邦的逃席行为听之任之,处处表现他的优柔寡断。

  • 18453457004刘邦项羽鸿门宴发生了什么事情
    褚齿仇刘邦来见项羽,羽设宴招待。席间,范增三次举所佩玉玦,示意项羽杀刘邦,羽犹豫不决。范增便指示项庄来席前舞剑助兴,意在杀刘邦。项伯见此,也拨剑舞,并常用自己身躯护刘邦。张良离席叫樊哙,哙携带剑盾闯入军门,指责项羽要杀有功之人。后刘邦假上厕所,樊哙等护卫,由小路急返霸上,得以脱身。全文...

  • 18453457004鸿门宴是通过哪些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
    褚齿仇有些人说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是后来苏轼却评价说他表现的是“君子之度”.他的做法,不同的人看来就有不同的评价.无论项羽是否是君子或者懦弱,最后不可否认的是他自尽了!刘邦利用他的狡猾也好计谋多也好,最终他胜利了.这些已经是史实了.所以,在这鸿门宴中他们早已表现...

  • 18453457004刘邦的鸿门宴是什么样的情节?
    褚齿仇《鸿门宴》故事情节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具有相对的完整性。文章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鸿门宴》主要塑造了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他挟击败秦军主力的胜利余威,带兵...

  • 18453457004鸿门宴:楚汉之争的开端,也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褚齿仇《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断,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