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诸葛亮在世时说政由葛氏 祭则寡人 诸葛亮不是复姓诸葛得吗 为什么称其葛氏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翻译~

这句话是刘禅说的,意思是政务都是诸葛亮的事,他只能管祭祀之类的杂活,政治根本擦不上边。应该是表达对诸葛亮的不满吧。

他的死和诸葛亮没关系 魏延是死于和杨仪的内斗
易教授讲的很好,我也非常喜欢他的品三国,但是大家都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吧,我支持的是魏延没有谋反,这只是内部争权斗争的一种迫害,魏延是那个出头鸟。我还给楼主找了点资料,希望对楼主有用。千古奇冤
  关于魏延之死,亦为一大冤案。《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建兴十二年,“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如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召开的最后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但这次会议的召开却导致了严重后果。
  首先,主帅病危,为了怕引起军心动摇,只与少数人商定后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少数人,既应包括自己的亲信,也应包括军中最重要的高级将领。魏延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领汉中太守,南郑侯。而诸葛亮是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领司隶校尉,益州牧,武乡侯。二人均假节,封侯。可见,魏延在蜀汉朝廷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而杨仪时任丞相府长史,费祎为丞相司马,姜维任中监军征西将军。以官位论,杨、费、姜三人之官职均不能与魏延相比。而诸葛亮召开如此重要的军事会议,却偏偏将魏延排斥在外,这难道不是故意的吗?
其二,诸葛亮虽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但并没有安排谁任全军主帅。只是“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在前后军中间起衔接辅助作用。杨仪任何职呢?不知道。看以后事态发展,似乎全军上下都认定诸葛亮让杨仪暂摄全军统帅之职。而事实上,杨仪并无蜀汉朝廷或诸葛亮临终前的正式任命,杨仪统率全军名不正、言不顺,这就为魏、杨内讧伏下了祸根。
  第三,诸葛亮密令:“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似乎已经内定魏延日后将抗命为“叛逆”。诸葛亮为何要作如此安排,史无明文记载。以余度之,其因有三。其一,诸葛亮一生用兵过于谨慎,其原因是实战经验不足,故陈寿评价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魏延用兵一向主张出奇制胜,诸葛亮最大的顾虑,在于如果将军事指挥权交给魏延,魏延就会违背他既定的军事路线,而按自己的作战方略行事,这是诸葛亮不能容忍的。其二,诸葛亮在选择官员、使用人才上,以“奉职循理”作为标准,请看那篇著名的《前出师表》,再分析他所称颂、推荐和重用的官吏,如郭攸之、费祎、董允、蒋琬、姜维、向宠等人,无一不是循规蹈矩,符合“循吏”标准的人物。而魏延是一个有自己独立见解、“性矜高”、“不唯上”的大将,他以韩信自诩,认为诸葛亮胆怯,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朝中大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同上。,连后主刘禅都声称自己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三国志》卷三十三《后主传》注引《魏略》。。而魏延却时常不买诸葛亮的账,这当然招致诸葛亮的嫉恨。其三,诸葛亮排斥魏延是为他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扫除障碍。《三国志·蒋琬传》载:“亮每言,‘公琰(蒋琬字)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临终之时,后主派遣尚书仆射李福询问诸葛亮:“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诸葛亮答曰:“蒋琬之后,文伟(费祎字)可以继之。”《三国志》卷四十五《杨戏传》注引《益州耆旧杂记》。姜维是公元228年归附蜀汉的,诸葛亮对姜维一见如故,称赞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并很快就提拔他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诸葛亮深知若要蒋琬、费祎、姜维顺利地执掌朝政、军政,魏延是一大障碍,因为魏延在朝中、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冀时论必当以代(诸葛)亮”《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为了排斥异己,诸葛亮不惜毁掉蜀汉的国之栋梁,欲将魏延置于死地。
  魏延被害的起因虽然同诸葛亮有密切关系,但毕竟不是诸葛亮的临终遗命,杀害魏延的罪魁祸首是杨仪,当然费祎、蒋琬、董允等人也负有一定的责任。魏延与杨仪的矛盾由来已久,魏延骄狂,杨仪自负,两人关系势同水火。“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三国志》卷四十四《费祎传》。已闹到冰炭不能同器的程度。对魏、杨冲突,诸葛亮是如何表态的呢?史载:“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三国志》卷四十《杨仪传》。从表象上看,诸葛亮装出一副不偏不倚的样子,“不忍有所偏废”,但其在五丈原病重时,却已经将权力和情感的天平倾斜到杨仪一边。魏延未能参与诸葛亮的临终决策,又被安排为断后将军,这就等于授予杨仪以全军的最高指挥权。
  诸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又命费祎试探魏延的意图和打算。魏延对费祎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同②。魏延此话,若以官阶而论则不为乱,若以公私而论则不为不当。对于蜀国而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袁子》。,伐魏乃天下之大事,诸葛亮一人身死,便将兵临渭水、逼近长安的十万大军撤回,弃北伐之大业,岂不是以私废公。再则,诸葛亮死后,姜维也曾九次北伐,魏延的军事才干远远超过姜维,为何不能继武侯之志,担当伐魏重任呢?
  另外,魏延官爵在杨仪之上,也根本没有必要服从杨仪的指挥。正因为如此,魏延才“与费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也就是说他与费祎重新商量了治丧的步骤:谁护送诸葛亮灵柩回蜀,谁带兵继续北伐,两人共同签名,准备向部队传达。可费祎却口是心非,寻求脱身之策,他骗魏延说:“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以此为借口,“费祎出门驰马而去”,并随即背信弃义,助杨仪整军退回蜀中。等到魏延“遣人觇仪等”,才发觉上当,大军已经“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魏延当然大怒,趁着杨仪行军迟缓,抢先一步,“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魏延的意图很明确,因杨仪掌握了全军的统帅大权,故无法与之较量,所以只能赶回成都,向后主奏告事情原委。杨仪也不甘落后,于是二人都向刘禅上表,皆称对方“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毫无主见的刘禅判断不出孰是孰非,就此事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是诸葛亮的心腹,加之魏延与同僚关系一向不好,“平时诸将素不同”,“当时皆避下之”,故而蒋琬、董允“咸保仪疑延”。于是刘禅遂命“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准备讨伐魏延。但不等蒋琬兵至,魏延已被杨仪所杀,原因是他“拒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按:何平即王平,其“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
魏延为何不赶赴成都,而要在南谷口以弱势兵力对抗杨仪呢?揣测原因,大概是刘禅派蒋琬讨伐魏延的消息其已经获悉,他已没有机会进入成都,向后主辨明事实真相了。在此情况下,形势对魏延当然极为不利,被王平临阵一叫骂:“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所部立刻军心动摇,“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其实,所谓的“曲在延”也是表象,当兵的怎会知道上层斗争的内幕?他们只知服从刘禅和诸葛亮的命令,既然皇帝和宰相都站在杨仪这一边,认为魏延反叛,不愿追随他,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也就是说,魏延部下这样做和整个事件的是非曲直是无关的。
  在“军皆散”的情况下,魏延无奈,只得“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于是杨仪用脚踩着魏延的脑袋,嘲笑说:“庸奴,复能作恶不?”之后杨仪又“夷延三族”。《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一代名将魏延就这样身死族灭,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魏、杨内讧以魏延彻底失败而告终。魏延的失败有主客观的原因。从客观上分析,魏延遭到诸葛亮多年的打击和排斥,加上杨仪、费祎等人的嫉恨,处境艰难,势单力薄。从主观上分析,魏延本人在这场突发事件中头脑发昏,处置失宜,他不该轻信费祎,也不应在退军途中烧毁主力部队回归的“阁道”,授人以“谋反”之柄,更不该“据南谷口”,以所部数千之众去对抗杨仪的十万大军。这完全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我认为,魏延的性格才能同韩信确实非常相似,即他善于用兵,是军事上的奇才。但在政治上却显得幼稚,缺智少谋。魏延死后七年,蜀人杨戏著《季汉辅臣赞》,给魏延下了这样几句评语:“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杨戏肯定了魏延“折冲外御,镇保国境”的功劳,叹息他不能善始善终,指出根源在于他那“不协不和”、桀骜不驯的性格,这个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所谓魏延“谋反”说,那完全是罗贯中捏造的罪名。陈寿对此已经下了结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魏延的冤家对头杨仪倒似乎是“脑后长有反骨”。杨仪诛杀魏延后,自以为“功勋至大”,代亮秉政非己莫属。岂知诸葛亮生前早有安排,“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后主仅给杨仪一个虚衔,“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于是杨仪口出怨言:“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此等“大逆不道”之言被费祎密报后主,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杨仪被废为庶民,仪“复上书诽谤”,遂下狱治罪,“仪自杀”。
  杨仪之死固然有咎由自取的成分,但毕竟也甚为可惜,因为他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诸葛亮北伐时,“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三国志》卷四十《杨仪传》。。蜀汉国小,人才较之魏、吴要少得多,诸葛亮生前用人不当,又不能协调好部属的关系,死后导致蜀汉政权的这场内讧,这对人才资源匮乏的蜀汉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势必加快蜀汉的衰落趋势。对此,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诸葛氏是源于葛姓的,所以在汉代时诸葛氏和葛氏可以通用的。
秦末农民起义首领葛婴死后被汉朝追封为诸县侯,他那一支的葛氏定居于诸县,于是后来就成了诸葛氏。

简称,要不然他这句话就不对仗了。另外,诸葛家族本来就是姓葛,原来是住在山东诸城,后来搬到琅琊,琅琊当地也有姓葛的,为了跟当地的葛家区分开来,就加了个诸字意为来自诸城,后来人们就习惯性的称他们为诸葛家了,他们也就以此为姓


刘禅在诸葛亮在世时说政由葛氏 祭则寡人 诸葛亮不是复姓诸葛得吗 为什么称其葛氏视频

相关评论:
  • 19466763397史学家通过考证,证明诸葛亮不姓诸葛,那他姓什么呢?
    薄采性蜀汉后主刘禅曾经说过:“政在葛氏,祭在寡人。”意思是说,自己只主持祭祀天、地、祖宗等礼仪活动,其他的军国大事统统由葛氏主持。这个葛氏是指谁呢,蜀汉除了诸葛孔明,难道还有其他可以统揽全局的大能吗?其实这里的葛氏,就是指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怎么被称为葛氏?他不是复兴诸葛吗,是刘...

  • 19466763397刘禅在诸葛亮在世时说政由葛氏 祭则寡人 诸葛亮不是复姓诸葛得吗 为什 ...
    薄采性诸葛氏是源于葛姓的,所以在汉代时诸葛氏和葛氏可以通用的。秦末农民起义首领葛婴死后被汉朝追封为诸县侯,他那一支的葛氏定居于诸县,于是后来就成了诸葛氏。

  • 19466763397“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是谁说的?
    薄采性这是魏略当中记载的一段话,某些人这样理解的:刘禅说国家一切政事都有诸葛亮管理,自己只负责做做样子,刘禅对诸葛亮怨念很深,诸葛亮大奸似忠。我只能呵呵了,就说这句话,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国人不疑。 这才是完整的,偏偏有些人断章取义看不得世上有丞相这样的人。

  • 19466763397刘备病故白帝城,刘禅继位后说了什么,从此蜀国进入诸葛亮时代?
    薄采性刘禅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如此简短的八个字,也是对于诸葛亮的完全信任和对自己的妄自菲薄。这几个字讲的是,自己管理一些小事情,对于大事情就由诸葛先生去全权管理了,但这并非说是就进入了诸葛亮时代,这个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下面让我在下文详细叙述一下。首先,在刘备病危的时候,嘱咐诸...

  • 19466763397刘备死后,诸葛亮专权到了什么地步,刘禅说了什么道破个中玄机?_百度知 ...
    薄采性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演绎了一段不朽传奇,它不仅是贤能之臣,还是忠心之臣,但同时也是个权臣。刘禅作为皇帝,曾经和下属聊天中说过“政归葛氏,祭则寡人"。也充分说明了当时诸葛亮在蜀汉的专权程度之高。当刘备在白帝城病危时,曾经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能够辅佐就尽力辅佐他,如果不能就让诸葛亮...

  • 19466763397刘禅为何称诸葛亮为“葛氏”呢?
    薄采性所以刘禅才对诸葛亮说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话。此语出自裴注三国志转引的《魏略》,意思是让诸葛亮全权处理国事,刘禅只负责礼仪祭祀。刘禅以诸葛亮的本姓“葛氏”呼之,也彰显了君臣亲近的效果。诸葛亮本姓葛这事在蜀国尽人皆知,不光刘禅,老百姓也这样称呼。诸葛亮...

  • 19466763397刘禅娶了张飞两个女儿,为何还想扩充后宫妃子呢?
    薄采性刘备去世之后,刘禅成为了蜀汉的新任国主,并提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意思是说,政务任凭诸葛亮处理,需要走形式的事情,则由他来完成。而且刘禅并非说说而已,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完全放手朝政,什么都听之任之。诸葛亮不在朝堂和去世之后,他也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把重任交到了董允等...

  • 19466763397刘备死后,诸葛亮专权到了哪种地步?
    薄采性刘备死后,诸葛亮基本把持朝政大权,说一不二,没人敢反对他,刘禅基本上没啥话语权,每天就签字盖印就行。”政归葛氏,祭则寡人“。这是刘禅对诸葛亮专权的描述,意思就是说在蜀汉小朝廷,不管是政治问题还是军事问题都是诸葛亮来处理,自己没什么存在感,只能负责无关紧要的祭祀祖先、拜拜天地之类的...

  • 19466763397三国时期你是如何评价的刘禅这个历史人物的呢?
    薄采性三国时期刘禅的主要功绩有,一前期,对诸葛亮无比放心,将国家大事统统交于诸葛亮之手,并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让诸葛亮一心一意北伐绝不拖诸葛亮的后腿。有人赞誉诸葛亮是千古明臣,谁会想到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后主刘禅,如果没有刘禅,那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流芳百世的美名,红花还需绿叶...

  • 19466763397政归葛氏祭则寡人什么意思,刘禅此言有没有埋怨诸葛亮
    薄采性刘备死后,刘禅对于诸葛亮的行为,说了政归葛氏,祭则寡人这八个字,从刘禅的这八个字完全可以看出,当时的诸葛亮确实是在专权,把本该属于刘禅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刘禅对此还是略有不爽的。不过刘禅也没有过多的怨言,因为诸葛亮此举完全是一片公心,他是全心全意为刘禅打天下,为刘家...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