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清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5、隋唐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创新?对后世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使决策、审核、执行分归相对独立的三省,分割了相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使君主专制在“君主集权”的框架下也容纳了部分“民意”,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也更加完善。

扩展资料自汉以来,特别是隋唐时期在承袭前朝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选官制度,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选拔标准从以推荐为主转移为以考试为主,这使得选拔更加的公平公正,选官制度也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二是中枢政务机构,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使决策、审核、执行分归相对独立的三省,分割了相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使君主专制在“君主集权”的框架下也容纳了部分“民意”,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也更加完善;
三是赋税制度,从汉代的编户齐民到唐代的两税法,赋税制度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唐代的赋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标准,在拓宽征税广度的同时还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隋唐时期的制度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推动,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运转体系。

隋唐时期有2项政治制度的创新,它们分别是三省六部和科举制。
三省六部
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唐朝沿用隋朝制订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
中书省的正副长官是中书令和侍郎,下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制。门下省的正副长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设给事中,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驳正违失,并审批尚书省的奏钞。
尚书省的正副长官是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下设左右丞;该省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执行中央拟定的政令。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臣下避居该职,形同虚设,故左右仆射实际上成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为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事的场所。
科举制唐代是科举制度的奠基期。唐代科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进士科的崛起,并成为了士子出身人仕的首要途径。
唐代开诗赋取仕之风,大大促进了诗歌的繁荣。通过科举考试,把作诗投入仕之道,这必然促使世人对诗的努力学习和钻研。当时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几乎都是诗歌作者,诗成了知识分子学习、钻研的必修科目。


扩展资料:
隋唐时期贡献
社会制度
公元5世纪至11世纪,是世界中世纪的早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这时,西欧直至北非、中亚、东亚,都刚刚进入封建社会,比起中国落后了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而东方,如日本,又是在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下,才于7世纪中叶开始进行大化革新,逐步确立封建制度的。
在世界各地步入封建社会时,隋唐时期的中国,封建制度已发展1000多年,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制度,业已完备,大大影响了世界、特别是东亚周边国家封建化的进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隋唐

隋唐至清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是: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概况:

(1)萌芽──战国时期:
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
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
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
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隋唐:
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
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
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隋唐时期,实行了科举制度,一些下层的读书人进入政权,改变了魏晋时期豪门士族,控制政权的局面。而且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选拔录用了了大批人才,对巩固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知道清朝末期废止,科举制度对政治的的影响深远。


隋唐至清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视频

相关评论:
  • 18788183528从隋唐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变化
    宋耐柄隋唐至清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是: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具体的变化概况:完善──隋唐: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

  • 18788183528隋唐至清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
    宋耐柄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概况:(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 18788183528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宋耐柄1、萌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期建立县制,标志着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开始形成。2、确立(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包括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以及地方推行的郡县制。3、巩固(西汉时期):汉景帝通过“削藩”平定七国之...

  • 18788183528中国古代政冶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宋耐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到清雍正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演变: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

  • 18788183528中国古代政冶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宋耐柄3. 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实施,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治效率。4.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收归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5. 元朝地方制度的创新:设立中书省和行省制度,保证了中央政令的统一实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 1878818352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
    宋耐柄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宋朝时期让中书门下行使宰相的行政权,后来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2、...

  • 1878818352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宋耐柄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北宋加强,将地方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明清达到顶峰,明朝废黜丞相,权分六部,设置三司,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置军机处。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 18788183528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宋耐柄趋势是君权强化,臣权弱化,其实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过程.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3、巩固(西汉):①汉...

  • 1878818352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封建政府是如何解决最突出的两...
    宋耐柄回答:【全面的】 一、战国秦汉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时期) 以官僚制代替世卿世禄制度,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初步形成。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汉代巩固了这一政体。在此政体中,皇帝是国家元首,下面是被称不宰相的三公,下有九卿,他们组成中央政府。...

  • 18788183528唐、明、清三朝中央机构演变趋势
    宋耐柄通过废除丞相制度,皇权空前强化,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最终受命于皇帝。经过改革,分散了相权和地方权力。政治、军事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的顶峰 1、大体采用明制,设置了六部和内阁。2、延续旧规,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