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何与众不同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金庸小说中武功的独特性有哪些?~

  一、“武”是武侠小说的基本要素,于是很多人便根据这一特点,把“武侠小说”叫做“武打小说”,或者是不屑一顾,或者是进行围追堵截。可见,“武”这个字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但是,很多人对“武”的理解却并不正确。那么,“武”这个字的确切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二、真正的武侠小说,不仅是娱乐性极强的文字游戏,同时也是精妙的文学艺术。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这样的艺术。它不渲染暴力、血腥的场面,而是相反,它不仅满足了我们无法实现的侠客梦,而且还带给我们许多美的享受。那么,金庸的武侠小说与众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在金庸的笔下,还有很多武功唤起的是我们对人体的想像力,它通过武功来对人体极限进行探讨,它使我们产生很多疑问,人能跑多快?能跳多高?能举多重?这种对人体极限的探讨,跟中国古代的武侠小说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与西方的表现方式又有哪些差异?
  四、对于人的身体到底向何处发展,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用武打的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超乎常人的想像。而且,金庸的武打描写是既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甚至,他小说中的人物,会什么样武功,平时使用什么样的兵刃,也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所安排的那样,都是非常严谨的。
  五、如果我们去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不难发现,在金庸的笔下,越是武功高强的人,他越不注重兵刃,越不肯使用兵刃。武功高强的大侠,通常他喜欢用掌。即使使用兵刃,也是用那种装饰性很强的剑,而较少使用那种实用性很强的刀。那么,这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和历史渊源?


  (全文)
  朋友们,大家好!在上一讲中,我们探讨了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问题。我们通过探讨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可以发现,正是在现代阶段,武侠小说中对武学的光大,它成为了新派武侠小说,把纸上武学写到登峰造极程度的一个基础。那么这一讲,我们在这个基础之上,着重来探讨以金庸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描写。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成为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大众文学之一。那么通过金庸小说中的武打描写,我们看一看,我们到了二十世纪的下半叶,中国文化中对于“武”这个概念的探讨,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
  尽管金庸的小说可以从方方面面来进入,但是既然它也属于武侠小说,我们不妨也从“武”这个角度来观照一下。但是我们主要讲的,不是说金庸小说写的武打好,还是不好,而是透过“武”来看一看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的含义。
  正因为武侠小说它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武”,所以社会上颇有一些人把“武侠小说”叫做“武打小说”。很多中学老师他没收学生的武侠小说,他的理由就是不许看武打的,意思是看这个书,孩子会经常打架。但是在我看来,小孩子打架未必就全是坏事。如果一个民族的小孩子从小都不打架,这个民族必将会灭亡。这不是我耸人听闻,绝不是我耸人听闻。因为一个人人都手无缚鸡之力的民族,她怎么能有生命力呢?它没有生命力。我们看一看,那些我们所尊重的所谓强盛的民族,小孩子从小是随便打架的。但是不要打坏了,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来打架。至于说,看武侠小说会不会影响学习?这个没有经过统计。我们经过考察的是,许许多多的大人物,著名的人物--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艺人才,小的时候都读过武侠小说。
  最近刚刚去世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我注意看他的生平,小的时候也是读《封神演义》、《三侠五义》、《说岳全传》,小的时候也是读这些作品的。这些作品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想像力,他将来哪怕是搞数、理、化的,都一样使他有比较大的成就。之所以社会上那么多人对武侠小说有误解,关键是我们对“武”这个概念有误解,对“武”这个字理解得不正确、不到位。“武”,我们往往想这个字的时候,这个字能不能翻译成外语?我们想一下“武”这个字,如何翻译成外语?其实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中国历史太悠久了,中国的文明史太悠久了,很多中国文化的概念,是上古时期形成的。当我们形成这个概念的时候,其他很多文明还没有达到类似的程度,其他很多民族还在树上爬着呢!还没有形成跟我们能相对等的观念。比如说,“武”。


  我们很古就有“武”这个字了,古代有个军事家就叫孙武。这个“武”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武”是打架吗?他妈妈、他爸爸给他起个名字叫“孙打架”?他叫孙武是这个意思吗?“武”怎么翻译?是暴力吗?是战争吗?是搏斗吗?都不对,但是似乎又沾点边,似乎好像都有关系。那么我们把“武”这个字拆开,武的结构是什么呢?是两个字,一个是止,一个是戈--停止的“止”,干戈的“戈”,止戈为武。那么把这个字拆开之后,我们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啊!原来“武”,不是说要拿起武器去打别人,而是要止戈--放下武器,放下武器为武。当我们想到这个一层意思的时候,对“武”这个字的理解,就一下子丰富起来。可是是不是说,完全不打架就叫“武”?谁也不打架,把武器都扔了,毁掉,又不绝对是这样。止戈--首先你要有戈,没有戈,你止的什么戈呀?没有武器,你放下什么武器呀?佛家有句话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没有屠刀,你放什么?一个人手无缚鸡之力,谁也打不过,然后你说,我爱好和平,这不是可笑吗!根本没有实力的人说“爱好和平”,那不是欺人之谈,就是一个懦夫之谈。
  所以说,“武”这个字包含两个意义,首先你要有武器,然后你要放下武器。所以说,中国概念中这个“武”字,它本身就包含了战争与和平两个要素,战争与和平同时含在这里面,就它的战争与和平对立统一的关系,已经天然地包含在中国人对武字的理解里,这里面有搏斗,又有停止搏斗。所以正确理解这个概念,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今天讲,今天是一个和平、发展的时代。但是和平发展的时代,是不是让我们把军队都解散,武器都销毁,那样能不能和平发展?和平发展靠什么来保证?如果我们没有人民解放军的万里长城,我们怎么能够和平发展?所以,偏于左和偏于右的理解,都会造成麻烦。那么社会上很多人理解不好武侠小说,就是因为他把“武”简单地想像为暴力、打斗--而也的确社会上有那么一些数量不少的武侠小说,粗制滥造的武侠小说,确实里面充满了无聊的、低级的打斗,成为一种某种意义上的武打教科书。那些书确实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所以那些书是使武侠小说被一些人看不起的真正的原因。
  如果有人说,自己不喜欢武侠小说,那是可以理解的。前几年,王朔先生批评金庸小说的时候,他讲的一些道理,对于金庸的小说可能是不合适的。但是对于其他一些武侠小说,它是击中要害的。王朔先生说,那些武侠小说一上来就没有理由地乱打一气,谁跟谁好像都怀着深仇大恨似的,上来没什么道理就乱打一气!我们知道,金庸小说不是这样的。但是确实有一大批小说是那样的,所以对那些小说来讲,王朔先生批评得有道理。
  那么为什么武侠迷们普遍地推崇金庸的小说呢?其实,我知道很多读者,只喜欢读金庸的小说,并不喜欢读其他武侠小说,道理何在?也就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它抓住了“武”的丰富的内涵,它不是把“武”变成一个打架的展示,用一个艺术术语来说,叫“武戏文唱”。金庸就是充分地做到了“武戏文唱”。“武戏文唱”本来是一个京剧术语,京剧里面有武戏,有文戏,那么优秀的作品,多数是文戏。但是武戏里面也一样地出大师,比如说,盖叫天--一样地出大师。那么怎么能够出大师?如果这个武戏,只是在台上折跟头,打把式,这成不了大师的。武戏要文唱,武戏要唱出精神,唱出文化来。从金庸的作品来看,金庸的“武戏文唱”,他就是做到了把武打给艺术化、道德化、观赏化。如果不这样,如果你是反艺术的,不好看的;你是反道德的,不合伦理的,那就不会拥有那么多的,热爱他作品的读者。如果我们今天借助视觉艺术的术语,可以说金庸笔下的武打是具有视觉美的。这一点,不太容易理解。
  有人说,打架还有什么视觉美吗?是不是在美化暴力呢?这一点,我们要抛开具体的道德立场来客观地看待。在人的本性中,是有一种要观赏力量,观赏灾难的这样一种潜在的欲望的。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遇到灾难,可是,大家都喜欢看灾难片。灾难片的票房是很高的。美国大片演一个地球毁灭,一艘船沉没,观众非常多,都喜欢看那种非常刺激的、非常风险的影片,为什么?这透露出一种,人性中什么样的奥秘?我们一大帮人坐在一个黑暗的大厅里面,自己很安全,吃着薯条,然后看着银幕上人家在倒霉,在地震,在山崩、海裂,这是一种人的本性。人在他人的灾难中,切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安全感。当那个时刻你意识到,啊!俺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这是人的一种本性。就跟看灾难,看暴力,本来是合乎人的本能的,但是人要把这个本能,和现实中的道德区别开,你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去幸灾乐祸,在现实生活中幸灾乐祸的这种东西呢,应该在艺术中得到化解。而金庸所写的这种视觉美的武打,就是合乎这样的审美规律的。我们很多人在阅读金庸作品中的武打场面时,感受到的不是血腥的暴力,不是那种让人浮躁,让人想打架的那种感觉。没有人读了金庸的小说,想出去跟人家打一架。我没有接触到这样的读者,没有人阅读的时候,会产生生理上的反感。我们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两个人打架,如果这两个人会功夫的话,也许会打得很好看,但多数打架是不好看的,有的时候看到打架,我们会产生生理上的反感。


  如果一个人把另外一个人打得头破血流,我们会觉得不忍卒睹,特别是女同志会觉得很恶心,绝对不去看它,会本能地捂住眼睛,因为它不美,它会使人生理上恶心。这一点,金庸的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说,是有区别的。
  比如说,古龙也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但是古龙写武打的时候,有的时候会故意地渲染一些血腥场面,带着血腥之气,这个也未必就是说不对的,这可能有古龙自己的艺术上的考虑,他就是要让你看一看,这一剑是如何刺进去的,鲜血是怎么从喉咙上迸出来的,他也许就要这样写。但是,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不习惯这样写。我们看一看中国传统的艺术,中国的电影,中国的电视,每到出现残暴场面的时候,我们是把它省略过去。我们中国人拍电影,比如说,杀头场面,刀举起来,一落,然后下面的场面是省略的,或者银幕一片红,代表人头已经砍下来了,不会让你看见,切切实实地把那个人头割下来,这是合乎中国人审美习惯的。
  而其他一些民族的艺术,往往不是这样的。我记得我小时候,一开始,我们看的都是中国电影,比如说,革命烈士受到敌人严刑拷打,那个皮鞭举起来,落下去,没有看到他落到人的皮肉上面,下面就省略了。后来我看到其他民族的一些影片的时候,一开始感到很震惊,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拍,就眼看一刀落下去,把人的胳膊切下来,胳膊就掉在地上了。一开始我觉得人家的电影怎么拍的,拍的很真实,一开始我觉得很真实,带着欣赏的态度去看。但是过了一段,就觉得心理上很不舒服,或者说,觉得这个东西很刺激,刺激的结果是使人并不舒服,看了电影之后回去,影响我吃饭、睡觉。这个时候反过来想,原来我们中国人早就想到这一点了。这样是不好的艺术,或者这样叫做粗糙的艺术,因为它没有更好的招,所以只好用这个血淋淋的场面来刺激人。
  比如说,现在一些影视作品。比如说为了表现坏人,坏人打好人,抡起大棒子,抡起大刀、大枪,把这个老百姓打得血肉模糊。那么其实这是在渲染一种暴力的场面。而金庸的小说就不是这样,他不会去仔细描写那个受伤人的那个伤口,那个伤口怎么腐烂,上面爬了多少虫子,不会这样写。他不写那个令人恶心的画面。而这恰恰是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金庸笔下的武打,在很多场合看上去不是武打,而是舞蹈。
  武打和舞蹈的区别,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洪七公和黄蓉在过招的时候,洪七公教黄蓉功夫,两个人打起来,一个老人,白发飘飘;一个少女,青春红颜。两个人闪展、腾挪,紧张地打斗起来。你看上去,好像是武打,其实在你心里唤起的审美效果,那是武打吗?不,那是芭蕾舞--你得到的审美享受,是跟看芭蕾舞一样,那是芭蕾舞中的一场双人舞!
  而金庸本人是学过芭蕾舞的,金庸专门去学过芭蕾舞,所以说那个场面你说是打,其实是舞。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想到,金庸笔下许许多多的场面。其实,你看到的都是舞,你看到好像是舞台上,和屏幕上的那种带有艺术规律的人体的动态,你欣赏到的是一种人体动态美,而不是击打美,不是击打到人身上那种痛觉的美,而是一种动态美。还有很多的武功,在金庸笔下唤起的,是我们对人体的想像力。
  我在上一讲的时候讲过,武侠小说进入20世纪之后,武打发扬光大,得到格外的突出,而在古代的武侠小说中,没有这一点,刘、关、张也好,李逵、林冲、武松也好,他们的武功都讲得很粗略,没有说过他师父是谁,他学的是那一派的武功,他是从哪个山上下来的,都没有。他们好像原来都生活在我们身边,像宋江,衙门里做一个小官,李逵做一个小劳子,都是政府帮忙的人。或者有的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就是打鱼的人,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没有讲他们练过什么武功,没有讲谁师父传给他。然后,后来他们自己联合起来造反,就跑到梁山上,所以这个武功描写很简单,没有讲他们一刀一枪怎么练的。为什么会这样?


  那么我们就联系到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就能够发现一些原因,因为在古代人对自己的身体是充满自信的,古代人解决很多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要靠自己的身体亲自去解决,来了客人你要烧茶嘛,你要自己去劈柴,自己去点火,自己把那个壶放上去,自己把水倒出来,每一个环节都靠自己的身体去解决,而不会现在你“啪”,一摁煤气就着了,没有这事。我们现在这身体越来越没用,身体越来越是一个废物,人的身体到了20世纪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古代的时候,打架要靠人身体来解决,要靠人的身体与人的身体的搏斗来解决,即使你拿着兵刃,还是身体在操纵这个兵刃,所以肉搏是古代解决战斗最直接的方式。所以那个时候,人没觉得这个身体是没用的,人和身体是合一的,我就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就是我。而自从人类的战争,进入了热兵器时代之后,自从我们可以不靠肉体,来干掉对方之后,他就离得很远,按拇手指头一动,“啪”,那人倒下了。这是很奇妙。不管我有劲没劲,他180多斤,我只有80斤,我可以打死他,这事很奇怪,自从这个事出现之后,情况就变了,特别是到了二次大战以后,肉体根本就不用见面,不但不接触,可以不见面就解决问题。坐到办公室里一按电钮,可以毁灭成千上万人的身体,到了这个时候,人的异化就加深了。马克思讲,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之后,带来了人的异化。但是马克思那时候还没有预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可以异化到这样的程度,就是不拿杀害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当做一回事。当我们用自己的一个身体,打败了另一个身体,把他摁在下面的时候,我们会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残酷的场面。可是当你站到了办公室里,毁灭了成千上万人身体的时候,你不觉得这是残酷的,这和玩电脑游戏差不多啊。玩电脑游戏的时候,随便杀了很多“人”,孩子们就觉得很好玩。长大了以后,还是坐在这个办公室里,还是一按鼠标,毁了很多人,他觉得,这不过是数字的增长和减少而已,对身体没有感觉了,不会感到别人流泪,流血,不会感到别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所以到这个时候,人的身体还有什么用!
  这是现代人心里边迸发出来的一个问题,身体和生命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的生命真的是装在我们的身体里吗?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武侠小说,它就不自觉地展开了,对人的身体极限的探讨。那么在西方,西方是通过体育来探讨,通过奥运会模式来探讨这个问题。
  人们为什么对奥运会越来越痴迷,奥运会原来并没有这么疯狂,到了现在这个四年一届的奥运会,牵动着全球的人的心,大家都愿意看奥运会。仔细想,很奇怪的,奥运会很单调、乏味,每次都是那些项目,跑一跑,扔一扔,跳一跳,怎么这么多人去看哪?到底在看什么啊?奥运会它不断地追求打破记录,就使得我们人类对自己的身体,不断地发生悬念。比如说,短跑一百米,到底可以快到几秒?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拿金牌的问题,这是对人身体的追问。以前有人说,100米不可能跑进11秒,后来被打破了;人家说,不可能跑进10秒,被打破了……这个记录不断地被打破,人就开始疯了,这人能跑多快?看你到底能跑多快?人到底能干什么?
  所以,这里 “极限”的概念就带来了--我们就会问,人能跑多快?能跳多高?能举多重?一个人赤手空拳能够打倒多少人?这都成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武侠小说中,以想像的方式被描写出来,人体能够玩出什么样的花样?这是有深刻的哲理的。比如,有一路科学家预见,说人身体以后越来越没用,说过一百年,人就剩下一个大脑,而细胳膊短腿了,因为胳膊腿没什么用了,身体越来越弱。然后,还有一路科学家预见,正好相反,说由于科技的发展,人可以吃很多药,可以有很多健身的措施,以后人身体会越来越强壮,会比古人身体还好,科学家的意见就是不统一的,这个不统一恰好说明,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疑问的阶段,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身体将来向何处发展。


  回到金庸的小说上来,金庸的武侠中的武打,他所带给我们的想像,是空前的,之所以他小说这么有魅力,在武这个方面,超越了前人。梁羽生先生曾经说过,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不能没有侠。梁羽生的这句话,他是要强调侠的重要性。但是,也可能他过于强调侠的重要性了,这个“武”重视得不太够。所以梁羽生先生笔下的武打,读得少了,会觉得很精彩;读得多了,你不免会觉得,有雷同之处,有一些场面似曾相识。所以像古龙等一些作家,就曾经调侃过过,模仿过他的一些写法、套路。而金庸笔下的武打,就像他的小说一样,他不但每一部小说,是绝不雷同的,他笔下的武打都尽量做到不雷同;他笔下的人物,每个人使用什么兵刃,采用什么武功,都不是随便安排的。而是像《水浒传》一样,它直接继承古代最伟大的武侠小说《水浒传》,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根据此时此地的情况来安排。
  我记得小的时候,读《水浒传》,我读《水浒传》是在举国上下,评《水浒传》的那个时期。那个时候批判《水浒传》,说一部《水浒传》好就好在“投降”。然后就那个时期我是上小学,就把《水浒传》读得滚瓜烂熟,一百单八将人物姓名、外号,使用什么兵刃,都记得非常清楚。那个时候就觉得,兵刃是这个人的一部分,因为在《水浒传》的作者看来,每个人使用什么兵刃,是不能脱离他的性格的,他的打法,和这个人的灵魂是一致的。比如,我们想像李逵,李逵这样一个人,“黑旋风”李逵,他必须使用两把板斧。假如说,李逵不使用这个板斧,他使一柄轻飘飘的宝剑,这就不是李逵了。马上李逵这个形象就垮了,就因为这个兵刃使得不对就垮了。就因为李逵这个形象,所以他两把板斧是离不开的。鲁智深就必须使镔铁禅杖。每个人不能换的。而金庸笔下的武功和兵刃,也几乎都是不可换的。你必须达到这样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特别是主要人物,他的性格和他使用的武功一起留在了读者的脑海里。比如说,梅超风的武功是什么?“九阴白骨爪”。梅超风因为她这个人的性格是阴冷的,是毒损的,所以她使用这种“九阴白骨爪”的武功,一爪戳下去,人家的脑袋上就出现九个窟窿,她每天晚上弄一些骷髅摆在山顶上,在那里练,戳这些骷髅。所以梅超风这个形象是很恐怖的,武功和她的人格是一致的。
  而像洪七公,像郭靖,像萧峰这样堂堂正正的大侠,他所使用的代表性武功,就是“降龙十八掌”,一掌是一掌,排山倒海,以实力为后盾,光明正大。还有一种武功叫“打狗棒”,他如果使用兵刃的话,他使用 “打狗棒”,也是打的是狗,非常朴实的一种武功。萧峰还曾经使用过,最基本的武功,叫“太祖长拳”,是一种武术中的入门的招法。但是它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在高手的使用下,是威力无穷。我们看金庸写这个高手武功,打出来说是如长江大河一般,绵绵不绝。我们看,这不正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象征吗!它不讲究那些奇怪的、阴损的东西,而是说无穷的后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的精神。
  我们还不难发现,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越是武艺高强的人,他越不肯使用兵刃。最高的大侠喜欢用掌,多数人喜欢用掌,偶尔也用兵刃。用兵刃,一般用剑,剑这种东西是很不实用的。在实战中,比如说,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军队中,到汉朝的时候,基本上就普及了刀了,军队中一般的士兵都使用的是刀,因为在长期的战争证明,剑是不适用的,剑是一种装饰性的兵刃。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古龙和梁羽生,古龙笔下的侠客喜欢用刀;而梁羽生笔下的侠客喜欢用剑。
  刀和剑,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种工具的区别,说差不多吧,拿来都能刺,都能砍,都能切。不是这样的。每一种工具,在我们脑海中唤起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古人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他为什么不说“二月春风似菜刀”呢?一说是“菜刀”,这诗就没了。它必须“似剪刀”,工具都是一样的,功能差不多,但是不可换。


  刀和剑就代表两种人生境界。剑是什么?剑代表的是一种贵族的境界,一种贵族的风度。古人出门都要佩戴宝剑,佩戴剑不是为了打架,这是一种身份,知识分子出门都要带剑,孔子出门就是戴剑的。知识分子出门戴剑,不是说我今天路上,可能要遇见一场打架,我今天出门跟人家撞车了,我跟他干一场。不是这样,戴剑是代表一种身份,就好像现在的人出门,挟个小皮包,表示自己这里边,有点什么信用卡之类的,挟着,是一种身份。古人戴剑就像我们今天戴表一样的,过几年换一个款式,它是一种装饰物,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刀是适用的,刀代表一种平民精神,代表一种下层社会的人士,对自由的追求。所以剑是名士派头的。比如说,现在有一些知识分子,或者有一些所谓的“中产阶级”,他家的客厅里边挂一把剑,从哪个旅游点买来的,从颐和园买来的,峨嵋山买来的,回家挂在那里。我家屋里也挂一把剑,是我去年跟金庸华山论剑,人家发给我一个纪念品,我也挂在这屋里,表示一种风雅。没有人到我的屋里,看见墙上挂一把剑,会觉得我这人爱打架;警察到我家里来,也不会产生任何怀疑,不会说,这是凶器,我们带走了。但是我的屋里,不能放这样一把大菜刀吧,挂一把菜刀,性质就完全变了。虽然它俩功能差不多。
  所以现在有些作家喜欢写剑客,有些作家喜欢写刀客。比如,现在有一个作家叫杨争光,他是电视剧《水浒传》的编剧,他就喜欢写刀客,有一部作品拍了电影,在国际上获了奖,叫《双旗镇刀客》,这个电影是拍得很好的,因为他觉得,刀客是一种更现代的,更自由的精神,而金庸笔下的这个侠客呢,使用的武器是林林种种,多种多样,各有不同的功用,而那些一流的大侠为什么更喜欢赤手空拳,不用兵刃?这就是说明,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拥有无穷的自信,不用靠兵刃,靠什么兵刃,打架是以赤手空拳为上,我生长在东北,我从小也接触过很多黑道上的朋友,这些朋友就是打架,以操家伙为不耻,动不动打架就操家伙,这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当大哥的打架不能操家伙,操家伙就说明你本事不够。或者两人打架先约好了,拿不拿东西,拿不拿武器,你拿杀猪刀,我拿一把军刺;如果是功夫很高的人,说让对方,说你拿一个棒子,我赤手空拳,你打败了我,我认输。所以说赤手空拳,表明对自己功夫的自信,他们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其实这里面是包含着,一种儒家的精神的,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理想,就是我修养我个人,我自己的内功修养好了,外在的问题自然解决,儒家讲内圣而外王--我内部修养好了之后,你外在的东西,你自然地来迎合我,而不是我去强行地征服你。修心为上,治国、平天下,自然解决。这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先把自己的事搞定了,其他的情况都是无往而不胜,所以这种思想,就最后都能够落实到武打上面。
  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古龙和金庸小说的差别在哪里?这个问题非常好,讨论性十足,那么由我为大家解答,下面烦请大家跟随我来看一看吧。
1、历史背景差别金庸先生的小说,都具有历史背景,无论是宋朝还是明末清初,详细交代朝代。给人一种浓厚的代入感,而且贴合历史朝代发展,引人入胜。古龙先生的小说,几乎没有朝代,让人能够展开无限联想,具有更强的想象空间。
2、主角的差别金庸小说的主角,都是从零开始的,从小的时候,如何学习武功,如何拜师学艺,如何遇到奇遇。慢慢成长为一代大侠,详细介绍主角的成长历程。古龙小说的主角,出场就是无敌状态, 如小李飞刀李寻欢,或者快剑阿飞。这些主角的童年,古龙都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3、武功的差别金庸小说武功千变万化,有种仙气飘飘的感觉,金庸小说不仅注重内功,同样注重外功。古龙小说武功的描写,都是比较干脆的,招式虽然不多,但是却让人无法忘怀。
4、风格的差别金庸先生的小说,通常都是叙事,一步一步引人入胜的,包含很多古诗词和历史朝代,让人能够清晰感受到一股人文气息。古龙的小说,悬疑更加出彩,伏笔比较多,让人目瞪口呆,超出你的想象。古龙小说风格,擅长制造紧张气氛,先高后低,制造紧张的气氛,让人意想不到。总结:金庸和古龙两位武侠宗师,他们的小说百看不厌,我也曾看过无数遍,现在依旧在看,每一次都能领会新的东西。很难说谁写的更好,这就好比吃饭,有的人喜欢吃包子,有的人喜欢吃饺子,总之学无止境,认真学习,快乐生活就可以啦。

         武侠小说虽然拥有大批忠实的读者,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它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消遣品而已,他们认为武侠小说庸俗、荒诞,难登大雅之堂。仔细想想,如果武侠小说真是如此,那它为什么还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够经久不衰、广泛流传?为什么金庸、古龙等作家的作品再版了一次又一次而始终拥有广大的读者呢?

 算起来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应该是唐人传奇中的《虬髯客传》、《红线》、《聂隐娘》等精彩的文学作品了,其后还有《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严格地说,连《水浒传》也未尝不是武侠小说作品。若武侠小说当真不过是一种消遣品,为什么这些作品可以经过千百年流传至今,而不被历史淘汰掉呢?可见,武侠小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知识性,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这里我想以金庸先生的作品为例,谈谈武侠小说作品中的价值与魅力。

  首先,金庸武侠小说具有广博而丰富的知识性。

  有人指责武侠小说作家不合情理地胡说八道,为了迎合一些游手好闲人的低级品味,不顾—切地扭曲事实,十分无聊。其实这些观点未免太过主观了。和大多数文学作品一样,金庸的武侠小说并非凭空杜撰出一个个故事,金庸先生对待创作是十分严肃的。从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到最后一部《鹿鼎记》,金庸对每一部小说的创作都下了极大的功夫。对所用的史料,都有详尽的考证。

  例如,《射雕英雄传》在动笔前,作者便参阅了12卷《蒙古秘史》、《南诏野史》、《元史》、《新元史》、《成吉思汗传》、《皇元圣武亲征校录注》等大量史书传记;写《飞狐外传》查阅了《明史》、《明纪》、《明季北略》、《澧州志》、《吴三桂演义》;《鹿鼎记》的史实则出自《清史稿》、《清代史?世祖出家事考实》、《玉林国师年谱》。显而易见,读者在欣赏通俗的武侠文艺过程中,必定也可以学到不少的历史知识。

 金庸先生不但致力于历史研究,文学功底也十分深厚。他的作品里十分自然地穿插着大量诗词名句,到处显示着他渊博的知识。

  《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幕:“那书生经过黄蓉身边,见她晕生双颊,喜透眉梢,笑吟道:'隰有苌楚,猗滩其枝!’黄蓉听他取笑自己,也吟道:'鸡栖于埘,日之夕矣。’那书生哈哈一笑,一揖而别。”原来,这都是引用诗经上的话。“隰有苌楚,猗滩其枝!”下面有“乐子之无知,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三句,是少女爱慕一青年男子的情歌。“鸡栖于埘,日之夕矣”下面则是“羊牛下来,羊牛不括。”却是骂那书生为畜牲了。试想,作者若不是将诗经烂熟于胸,又怎能写出这样一个妙趣横生的情节呢?

  此外,小说中对于易经八卦、奇门算术、医药、音乐、书画等杂学也多有涉猎。看过《笑傲江湖》的人,大约都对祖千秋与令狐冲论酒的情节记忆犹新。

  祖千秋侃侃而谈道:“红袖织绫夸柿叶,青旗沽酒乘梨花。可见喝梨花酒当用翡翠杯,而喝汾酒则当用玉杯了。唐人有诗云:'玉碗盛来琥珀光’,可见玉碗玉杯能增酒色。”又指一坛酒道:“这一坛关外白酒,酒味是极好的,可惜少了一股芳冽之气,最好用犀角杯盛而饮之,那就醇美无比了。须知玉杯增酒之色,犀角杯增酒之香,古人诚我不欺。”……金庸先生将广博的知识蕴蓄在小说里,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这恐怕和胡说八道拉不上什么干系吧!

   其次,金庸武侠小说中包含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后序中说:“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就象大多数小说一样。影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由此可见,人物形象的创作在金庸小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或用浓郁的色彩为人物性格上色,或用简单的笔道素描。于是乎,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清晰可见了。

  《神雕侠侣》中有这样一幕:蒙古大军围攻襄阳城,郭靖领兵拒守,而其爱妻又有孕在身。这时,极厉害的金轮法王前来行刺。书中写道:“郭靖脸色微变,顺手一拉黄蓉,想将她藏在自己身后。黄蓉低声道:'靖哥哥,襄阳城要紧,还是你我的情爱要紧?是你的身子要紧,还是我的身子要紧?’郭靖放开了黄蓉的手:'对,国事为重。’”寥寥数笔,写的也少;不过是夫妻间简单的—两句对话,但郭靖、黄蓉“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风度尽可—览无余。

  而《鹿鼎记》中对主人公韦小宝的刻画又不相同。例如,当他知道茅十八是衙门悬赏缉拿的江洋大盗时,有些心动。但看见茅十八带着十分古怪的神情看他时,便又怒道:“你心里想什么?你猜我会去通风报信,领这赏银?”茅十八道:“是啊,白花花的银子,谁又不爱?”韦小宝怒骂:“操你奶奶!出卖朋友,还讲什么江湖义气?……就算有一万两,十万两的赏格,老子也绝不会去通风报信。”但他心里却在想:“倘若真有一万两,十万两银子的赏格,出卖朋友的事做不做?”他就有些打不定主意了。只此一幕,韦小宝这个市井小人的形象便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当然,作者写一个人物,用意并不一定是肯定这样的典型:

  莎士比亚写《王子复仇记》并不是喜爱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也非鼓吹精神胜利法。作者不过是在描写一个人物,并不是鼓励读者模仿他们的行为。这样的创作是无可非议的。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原形,来自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武侠小说不过是这样给人在“武林”中设计一个位置,更直接地赞扬人性中的真善美,批判人性中的假恶丑而已,这是和所有的小说一样的。

  第三,金庸武侠作品中体现矛盾冲突的典型环境。

  一个人的善与恶,高尚与低劣在平时是看不出来的。金庸小说的引人之处正是将人物放入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以之来考验人性。

  《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和欧阳峰在焚烧的船中作殊死战时,欧阳峰被折断的燃烧的船桅所压。洪七公为人光明正大,不忍武侠大宗师如此下场,加以救援。但欧阳峰借洪七公救他分神之机,竟痛下杀手。同是武林中两位顶尖高手,在这一幕中便善恶分明了。

  又如《天龙八部》中的一个主角萧峰。当时正值契丹与宋朝交兵之际,一方面他身为丐帮帮主,常率帮众抗击契丹人,一方面他自己却是契丹人,父母也被宋人无辜地杀害,重大的矛盾就此开始了。最后,当辽主为敌所擒时,萧峰以民族利益为重出手相救。但为使普天生灵免受荼毒,却又不能不迫辽主立约退兵。可是以臣迫君是叛国叛君之举,为了表明自己并无卖国求荣之意,萧峰在一切完成之后,不得不选择自刎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一生追求的信义,萧峰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使读者掩卷而思,仍觉得意犹未尽。

  金庸先生正是在一个个环环相扣的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也正是用一个个矛盾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

  第四,金庸武侠作品中蕴藏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武侠小说不但有它通俗的故事性,还包含了不少作者对生命的理解。认真读来,会发现读小说的过程中信手拈来即有妙谛。

  记得《天龙八部》中有一个珍珑(围棋术语),此局棋劫中有劫,既有长生,又有共活,或反扑,或收气,复杂无比,无人可破。小说中的人物段誉,棋道十分高明,却因不肯抛却一兵一卒而败;而慕容复因为太过忍心,抛却兵卒而败。最后竟是——个小和尚虚竹自杀了一大片白棋,才破了珍珑。这实在是人生之中以退为进的精辟表达。慕容复不懂以退为进的道理,一味冲杀,进不了时只好绝望得想死;而虚竹杀了自己—大片棋后,情势顿见开朗,大有回旋余地,不再缚手缚脚了,这—看似败退的棋招,竟给白棋带来了生机。现实中,对于只顾奋力向前的人来说,有时不妨也退后一步。在许多情况下,在前无进路之时,退一步可能竟会海阔天空。以退为进的效果经常会比一味冲杀好得多。

  通过对金庸作品的分析,不难知道,一些好的武侠小说不论是在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上都丝毫不逊于其他文学作品。

  当代的许多武侠小说作家的作品都在继承传统通俗文学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汲取西方现代小说的一些技法,使武侠小说界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不知不觉地提高文化修养和生活情趣,并汲取了丰富的知识!

  最后,让我们改变从前那些对于武侠小说的认识,真正沉醉其中去感受武侠小说中的艺术价值与魅力吧!




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何与众不同视频

相关评论:
  • 18644196262金庸小说中武功的独特性有哪些?
    居凯忽答:二、真正的武侠小说,不仅是娱乐性极强的文字游戏,同时也是精妙的文学艺术。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这样的艺术。它不渲染暴力、血腥的场面,而是相反,它不仅满足了我们无法实现的侠客梦,而且还带给我们许多美的享受。那么,金庸的武侠小说与众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在金庸的笔下,还有很多武功唤起的是我们对...

  • 18644196262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何与众不同
    居凯忽答:其次,金庸武侠小说中包含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后序中说:“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就象大多数小说一样。影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由此可见,人物形象的创作在金庸小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或用浓郁的色彩为人物性格上色,或用简单的...

  • 18644196262金庸和古龙都是武侠小说大师,他们的小说风格不同,体现在哪里?_百度...
    居凯忽答:金庸和古龙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师级武侠小说家,但他们的风格截然不同。简单来说,金庸的小说比较写实,古龙的小说比较写意,这是他们最大的区别。金庸的传统文化素养很深厚,他善于把江湖情仇安排在宏观的历史背景里来叙事,来体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跟“儒家思想”传达的观念基本...

  • 18644196262金庸小说有什么特点
    居凯忽答:金庸小说的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它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典型的创作了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并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它借鉴了一些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插科打诨角色的引...

  • 18644196262金庸和古龙,同是写武侠小说,他们的作品不同点是怎么?或者说他们的小说里...
    居凯忽答:一、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历史背景为主线,每一部小说都与历史人物有相当的关系。或者围绕历史事实来写,让读者感受到一定的真实性。比如射雕,以宋蒙两国的战争为背景,还有成吉思汗这样的历史人物为题材。还有倚天屠龙记,则与朱元章建立大明王朝紧密相连。诸如此类,尽管有很多出入历史的部分,但足见作者的...

  • 18644196262金庸的武侠小说有哪些魅力?
    居凯忽答:从中人们也可以看出金庸的野心,他不仅仅满足于写出让人眼花缭乱的武侠小说,而是以武侠载体,寄托某种宏大厚重的历史观。因而在金庸的每一部小说中,都是以真实的朝代作为背景,人们会从中看到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等真实历史人物,这里面也都蕴含着金庸的历史观。

  • 18644196262金庸小说好在哪
    居凯忽答:一般武侠小说总有一套模式化的东西:人物分成两类,一类是正义的英雄,满身正气,另一类则是邪恶的化身,阴险好邪;而总体模式是“邪不压正”:恶人虽有武功很高的,但最后总要被正义力量所消灭。这种小说看多了,是会倒胃口,使人厌倦的。 金庸小说突破了这一种框子。(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中,那个武艺高强、大义凛然...

  • 18644196262金庸的武侠小说好在哪?
    居凯忽答:看金庸小说之前,你看看其他武侠小说,基本上就是侠客打怪升级,报仇雪恨的这种套路,而且相当简单,看起来特别无味。但在金庸武侠出现之后,这个情况就不一样了。金庸先生重新构造了一个完整的江湖社会,将侠义升级到了另一个境界。在《神雕侠侣》中,就有这么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种境界...

  • 18644196262金庸,古龙和梁羽生的作品在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居凯忽答:这种情况可能与古龙的身世、心情、经历有关。 ==小说情节 谈到小说情节,古龙武侠小说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说有明显不同。三位大家都善于编织故事,他们的小说情节都十分曲折,构置巧妙,悬念层出不穷,伏线引出千里,环环相扣,此呼彼应。 梁羽生武侠小说情节前工后拙,开篇十分吸引人,以后的情节则渐趋平淡,显得有点才气...

  • 18644196262求高人总结一下金庸先生的小说风格特点
    居凯忽答:首先,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它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典型的创作了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武侠小说在旧中国小说里是文学流派的一个大的分支,它与传统小说一样也是由评话、弹词、说书等演变而来的。在内容方面,与武侠有关联的单四大名著中就...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