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蜀汉后期,诸葛亮出祁山,为何要写出师表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诸葛亮出祁山的真正目的~

  目的: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决策,是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有其重要战略意义。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一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陇南礼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司马懿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1] 。
  二出祁山: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三出祁山: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1] 。
  四出祁山: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刘禅听信诸葛亮早晚欲称帝的谣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五出祁山: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正史中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所指可能即系后表。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封建社会,臣子出行,是要向上报告的。诸葛亮再怎么说也是臣子,向外出征,自然要向皇帝报告,说明理由以及必胜的决心。注意“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写的一种奏疏,诸葛亮出兵,怎么可能不写表给皇帝?

走街亭,不走走子午谷,原因有几个:
1,路线相比变长了!物资供给就难以跟上,蜀国国力本来就落后,很多次失败都是供给出了问题。
2,容易被断后路。子午谷,太深入敌境,一旦失败,全军覆没,一个不能剩。你想想小路,一旦失败,怎么撤退?被追杀怎么逃?在大路,如果出了问题,还能快快的跑了了事。
3,兵源有限,走小路伤亡太大。人家魏国不是傻子,你都出兵了,人家怎么可能不知道,间谍每个时代都有的。你不在大路,自然在小路,来点埋伏,让你有去无回。注意小路一旦被发现,都是要被歼灭的。凤雏走小路,也是被刘璋发现杀死的。
如果要走小路,必须在大路作掩饰,让人家知道你在大路出兵,不在意小路,可是以蜀国的国力,哪来这么多兵力?而且兵法上,走小路,一般情况下都是大路小路一起上的,很少就走小路去送死。一虚一实也,才能走小路出奇兵。
如果诸葛亮让魏延走小路,到了长安,就魏延带的那点兵力,估计还攻不下长安的收兵,还有被全歼的危险,魏延不可能打持久战,长安攻不下,就会导致持久战,但时候,魏延攻也攻不下,跑也跑不了,看看魏延怎么办?
人家长安市大都市,几代的首都,防御设施一定很好,几万人,短时间是攻不下的。
魏延被歼灭,估计诸葛亮也跑不了,他也不能跑,你敢把魏延的几万大军留下,还怎么回去给皇帝交代?诸葛亮次次失败都可以跑,那是因为都可以全身而退,没什么大的损失。失街亭的时候,折了几万人,诸葛亮是被连降三极的,明白吗?
要走小路,魏延必须带够10万兵力,指挥不能出错,3天之内猛攻,不顾一切后果,都要攻下,这样还不行,大路上,诸葛亮至少要带30万兵力,向长安靠拢,收复附近州郡,以守住长安。记住,攻下长安受不住,有个鸟用,那是人家腹地,守城是个大问题。人家附近州郡领兵杀过来,如果诸葛亮不去接应,魏延攻下的长安也是死城。
这样看,蜀国至少要出兵40万,还要攻城器械不等。可是蜀国当时只有10万可移动兵力,怎么走小路,笑话。2万走小路,8万走大路,还不够魏国各地守军塞牙缝的。
魏延说的子午谷,出奇兵,那是自取灭亡,蜀国国力实在不行,这是常识,地球人都知道。全盛的时候有三四十万人,可是在征吴国的时候全折了,蜀国没有在诸葛亮时期被攻灭就已经算是奇迹了,区区十万兵力,在古代战争中,不值一谈。

苏洵认为,诸葛亮只以关羽守荆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据地,很难实现两头兼顾的目的。孔明以为有高山险隘相阻,就可以免于灭亡,而实际上西蜀之险,守不可出,出不可继,保证安然偏于一隅都很困难,以此为根据地图取中原就更不可能了。苏洵还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要成为富人,必须占据四通五达之都,收取天下之利。而赚到一点小利,就藏在家里,天天守着,是求不失,不是求富,要是来了大盗,又怎么知道真的不会失去呢?

毛泽东赞同苏洵的这一观点,并批注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优点:
一、博学多思。当年躬耕南阳,闭门十年精读经典,因而成为饱学之士;
二、找老婆不以外貌为依据。年轻潇洒的诸葛亮,偏找了个其丑无比的黄阿丑。认才学不认相貌,天下男子有几人做得到?
三、一个战略理论家,一篇《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非常透彻。
四、勇于承担责任,如失街亭后,自贬三级。
五、重视科学,,亲自发明木牛流马。
六、正确确定和执行少数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纵。

缺点:
一: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二: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四:压抑,把击原有优秀人才。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赵云老死赎中。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五: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Z反埋下祸根。
六: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七:错误选择继承人。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八:不懂处理后事。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无人附和而逃亡,后被马岱追杀,自毁长城。

九:对江东一味退让,令江东得寸进尺,造成部下失和。难道仅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隆中对?
十:任人唯亲。对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不起用优秀人才如赵统,赵广。
为实现“隆中对策”中的“图取中原”的方略,连续实施了长达8年之久的5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还,终至积劳成疾,病亡五丈原。

一伐错用将 街亭失守。二伐误料敌 陈仓受挫。三伐拒纳谏 首阳败归。四伐遭计谋 祁山无功。五伐心力瘁 五丈原病亡。

写出师表是因为,朝廷内反对北伐的呼声很高.
诸葛亮借<<出师表>>来解答北伐对蜀国的意义.

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未曾打算直接占领长安,只有第一次魏延提出过突袭长安的意见.而此后的北伐,因为魏国对西部战事已经准备,更不可能突袭成功了.

至于第一次为何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策略
我想理由有三.

第一:第一军事目的不一致
诸葛亮北伐的第一目标并不是攻取长安,而是要攻占魏国的陇右地区(既今天的甘肃)这里自古就是粮食与良马的产地,蜀国如果能长期占据陇右,一可以改善进取中原的兵力配备,增多骑兵(在中原的战场,骑兵优势巨大).二可以在陇右地区就地取粮,而使前线的粮草补给不那么紧张.(几次北伐中,粮食的补给成了蜀国的一大累患)

第二:赌博式的军事策略难以得到诸葛亮的支持

当时魏国人口大概300-400万,兵力大约40万
而蜀国只有90万人口,最大能动员的兵力也不过10余万人.
国家军事潜力与现有的军事实力两国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如果按照赌局来说,蜀国是输不起的.所以诸葛亮每一次的作战计划都小心谨慎,不敢贸然一搏.
魏延的计划在今天来看,并不是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当时的长安守将是夏侯懋,这个纨绔子弟,很难阻挡骁勇善战的魏延突袭.
然而,长安城毕竟是西汉故都,城上的防御设施与防御物资,都非同一般的城池.
蜀军本来攻城能力不济,而且要穿过子午谷这样的险地,辎重,大型工程器具都无法携带,所以能否一举攻克长安,很难断言.
而倘若未能一举攻下长安,而进入拉锯战,那魏国的后续增援部队将会很快抵达,到时魏延进退无路,一万余蜀国精锐将被歼灭(是被歼灭,而不是被击溃),这将对蜀国是无比沉重的打击.
而且,即使魏延攻下长安城,那也是孤军防守,魏国若失长安,必然会疯狂反扑,大军攻城.可蜀国的大部队很难在短期内抵达长安,所以即使魏延打下长安,也很难守得住.

综上所述,诸葛亮弃魏延之计不用,必然有其道理,只不过此次战役,因错用马谡而使之前有利的战局逆转.蜀国第一次北伐失败.而此后魏国加强西线防御,蜀国再没能有如此好的进取中原的机会了.

好少的分啊~~~

一、诸葛亮不是庞统,诸葛亮用兵向来先保证自己的退路,再选择谋略,子午谷的谋略虽好,但是一旦被被敌军发现,面临的是全军覆没。

二、对手问题,面对同样智计百出的司马懿,他更不能有一丝一毫放松。一旦被知晓子午谷计划,那结果是万劫不复的。

三、兵力问题,三国中,兵力谁最少。本来就是蜀国。蜀国有一次失败,结局都是灭亡,蜀国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本来兵员就是一个大问题。有人或许会说,让魏延另一小部分人走子午谷,不会影响整体兵力。拜托,当司马懿是傻子啊,魏延可是知名大将,战场上被“死蚂蚁”发现不对,不全力搜索才怪呢,再说,你当全部士兵都是常山赵子龙啊,一个顶万,小部分兵力绕过去,有个屁用。。

我说这么多屁话,总的来说,就一句话,兵员难分,对手难搞。

1,这是出兵前的惯例;
2,孔明独揽大权,他即将带兵远征,要把政务托付一下;(侍中侍郎。。。)
3,后主年幼,经验不足,临行提出劝谏;(宫中府中。。。)
4,自己出兵,统帅蜀军全部主力,要表明忠心,免遭猜忌 (北定中原。。。)
嗯。。。楼上那位说的不太可能,孔明大权独揽11年,“事必躬亲,汗流终日”,权力抓得死死的,想当皇帝都很容易,所以他想干什么没人能阻止。


三国演义中,蜀汉后期,诸葛亮出祁山,为何要写出师表视频

相关评论:
  • 18344701287三国演义中,蜀汉后期,诸葛亮出祁山,为何要写出师表
    印眉锦封建社会,臣子出行,是要向上报告的。诸葛亮再怎么说也是臣子,向外出征,自然要向皇帝报告,说明理由以及必胜的决心。注意“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写的一种奏疏,诸葛亮出兵,怎么可能不写表给皇帝?走街亭,不走走子午谷,原因有几个:1,路线相比变长了!物资供给就难以跟上,蜀国国力本来就落后,很...

  • 18344701287《三国演义》中,蜀汉支柱诸葛亮,最后真的是被累死的吗?
    印眉锦诸葛亮不是累死的,是病死的。说诸葛亮事必躬亲地去读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18344701287蜀汉后期诸葛亮掌权,五虎上将中谁跟诸葛亮的关系最好呢?
    印眉锦准备诸葛亮也很信任他,刘备,诸葛亮派遣他交付对方,北伐,zhaoyun总是玩到死,相比之下,关羽,张飞,早在战争之前的夷陵死了,d是只有在刘备的利润,在五虎中,赵云与诸葛亮相处的时间最长,关系最深。赵云的死标志着蜀汉时代的结束。建立蜀汉,蜀汉衰变,赵云陪同舒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死,意味着所有五虎...

  • 18344701287为何诸葛亮后期输多赢少呢?
    印眉锦首先便是诸葛亮不愿意相信别人。在刘备死后,蜀国的实际权力由诸葛亮掌控。但是蜀国后期事务繁忙,而且诸葛亮年事已高,一来二去自然积劳成疾。但是诸葛亮不放心让别人做,凡事只得亲力亲为。这样一来,看似是有保障,实际上忽略了对蜀汉后期的人才培养,这也是在诸葛亮死后蜀国迅速垮掉的原因之一。另外...

  • 18344701287三国演义中,为何诸葛亮死了后,蜀国不久就灭亡了?
    印眉锦于是没过多久,整个蜀汉集团便直接灭亡。当然了,蜀汉集团的灭亡其实也不是一个诸葛亮就能左右的,即便诸葛亮没有死,那其实蜀汉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诸葛亮可以多拖延几年而已。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在整个三国当中,蜀汉集团本身就是实力最弱的那一方,特别是在经历了夷陵之战之后,整个蜀汉集团...

  • 18344701287诸葛亮没在意蜀汉的哪个隐患,导致蜀国差点灭国?
    印眉锦而这个隐患就连东吴的孙权都看的出,曾经善意的提醒诸葛亮,蜀汉后期,能征善战五虎上将也就只剩下赵云,以至于蜀中无大将,魏延为先锋,当然这是《三国演义》的小说情节,历史上的魏延还是颇有能力的,刘备还在的时候就曾将他选为汉中太守,而汉中是蜀汉的北大门,刘备能放心将这名重要的职位交给魏延...

  • 18344701287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家族,在早期、中期和晚期分别是怎样的?
    印眉锦诸葛亮同辈的四兄弟分别辅佐魏、蜀、吴三国。诸葛家族传到诸葛亮这一辈时的基因还是很不错的,几兄弟都混出了名堂,在整个三国中期,整个诸葛家族的势力估计仅次于曹、孙、刘这三大称帝家族,只不过到了后期才因为各种原因衰败下来,并且逐渐消失在历史潮流中。蜀汉丞相诸葛亮 不用多说,千古一相,没人...

  • 18344701287蜀汉后期真的人才凋零吗,为何说被诸葛亮浪费的人才足够组建一个超强军...
    印眉锦同时在蜀汉有一位军师具有文韬武略,他的军事才能十分出色,也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但诸葛亮没有看过他一个正脸,诸葛亮总是认为这个军师好高骛远,此人不可重用,因此,诸葛亮又浪费一个人才。除了这几位,还有很多比如将军刘封,丞相向朗等等,所以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状况严重 。

  • 18344701287蜀汉后期诸葛亮平定南方为何七擒孟获而不杀?有什么政治目的呢?_百度...
    印眉锦<<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是非常精彩的一个片章。以致于,在中国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当然,这得益于罗贯中的生花妙笔。真实历史上的南中平叛,要比<<三国演义>>中复杂,凶险的多。一,南中叛乱时的国内外形势。蜀汉政权本就是外来的,在还没有和当地土著融为一片时,就发生夷陵之战的大败,紧...

  • 18344701287蜀国到后期为什么没有大将?
    印眉锦还有黄忠,历史上他是在220年病死,并不像《三国演义》里的,黄忠还参与了夷陵之战。五虎上将之外,那便是魏延。若不是有魏延,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还更找不到帮手。只不过十分可惜,诸葛亮去世后,由于魏延和杨仪不和,可以说诸葛亮尸骨未寒,就被马岱杀害。在整理这些资料的时候,我才发现,刘备是...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