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者对待海军建设的态度如何?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清朝有几大海军~

清朝有四大海军舰队,分别是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
1、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
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福建水师
福建水师又称福建海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阿思本-李泰国舰队因指挥权问题故不在其列),由福州船政局节制。同时也是当时装备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近代化舰队。
1884年中法战争之前,规模,实力均为国内之首。驻防福建沿海,主要舰船由船政工厂自制,因此又称船政水师。
1909年,清政府将福建水师与广东水师、北洋水师、福建水师以及南洋水师,合并重编为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独立的福建水师就此解散。
3、广东水师
广东水师,也叫广东海军,清朝末期部署于南海区域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直接建立在旧绿营水师编制的基础之上,长官为广东水师提督,受两广总督节制,主要基地设在广州黄埔。
广东海军的特点是成立时间早,舰船数量多,种类繁杂,规模小。但仍是装备近代化舰船。甲午海战前,广东海军的旗舰是广甲号无防护巡洋舰。
宣统元年,广东水师与北洋水师、福建水师、南洋水师一起编为远洋舰队和长江舰队,广东水师作为一支独立编制的存在宣告终结。
4、南洋水师
南洋水师,又称南洋海军,或称南洋舰队,职责主要负责江浙一带的海防事务,由1875年新升任的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祯受命开始在经营福建船政的同时筹办南洋海防。
1884年初具规模,至甲午战争前,实力仅次于北洋海军。
1888年,正式成军。在1909年南北洋海军合并后,作为独立舰队的存在正式消失。

扩展资料:
清朝水军发展史:
鸦片战争后在面对西方炮舰时,清朝水师一战即溃的事实让清朝统治者意识到东西差距。
19世纪60年代清朝开展洋务运动,建设水军的计划被提上日程,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马尾成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以沈葆祯为船政大臣。
同年,李鸿章要求其江南制造局建造炮舰。1868年8月,第一艘中国制造的蒸汽军舰“恬吉”号在南京下水。
1869年,“万年青”(又称“万年清”)在福州下水。但由上海和福州制造的船只不仅在质量上无法与外国船只相比,就费用而言也比外国船只贵得多。
到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中止了其造船计划。于是李鸿章等官员便着手从国外买船。为人所熟知的定远、镇远两战舰即为外国制造(1880年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至1882年清王朝拥有约50艘西式战舰,其中半数为自造。
1885年10月清政府宣布成立海军衙门,以醇亲王为总理大臣。海军衙门的成立并不意味着新式海军的统一。
洋务运动中最终建立了四支舰队:受北洋大臣节制的北洋水师,受南洋大臣节制的南洋舰队,受福州船政局节制的福建水师,受两广总督节制的广东水师,但四只舰队互不统属,独立作战。其武器、船只、训练也各不相同。这一缺点在后来的几次战争中负面影响甚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洋水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建水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东水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洋水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军事

既不对外也不对内 当时北洋舰队在亚洲是老大 但是它不再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不会投入到战争中去 他只是李鸿章等4人的挣钱的一个工具而已

  A                             清朝统治者对待海军建设的态度如何?

  

  整个十七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前期,海洋还都是帆船的天下,谁首先在工业和科技上取得进步,谁将赢得世界。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葡萄牙、土耳其、俄国等国家率先捕捉这一机会而成为近代强国。当时,世界上许多战争,由于近代海军的出现和海上力量的强大而决定胜负,从而也决定了许多国家的命运。在这个机会面前,以老大自居的清王朝不甘示弱,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可是,它却很快地退出了世界舞台,败在日本海军的舰炮之下。其原因不在于实力不如别人,而在于战略思想上的失误。

  早在1839年,林则徐就曾经向美国商人买进一艘1080吨重的英制商船,将它改成军舰,试图从装备下手改革旧有水师,筹建海军。之后,1842年(道光22年),道光帝三次下谕,饬川鄂及沿海各省积极制造大船,并设法购买,同时还要奖励“捐资制造”者。因为种种原因,道光的这一愿望没有完全实现。1861年(咸丰11年),恭亲王奕企图筹建新式舰队。他向英国公使普鲁斯提出,希望能“协助购买欧洲造战舰”。英国却变相成立了以英国皇家海军上校阿思本为舰队司令的“中英舰队”,期望控制中国发展海军的计划。由于遭到曾国藩等人的坚决反对,“中英舰队”只得流产。

  在清王朝中央统治集团的海军计划破产之后,地方实力派开始筹划自建海军。因此,清海军的筹建是在地方实力派以“自强”为宗旨,在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的前提下,才得以出笼的。

  从清海军发展过程看,海军从筹建到最后成军,经历了先缓慢议论,后急欲成军;先地方官员筹办,后朝廷统一筹划;先无固定战略格局,后才确定练就一军的过程。

  清海军与日美海军相比,实力是占优势的。从发展速度看,中国与日本相比,前20年中国快于日本,后10年日本快于中国。1890年前后,清海军在世界海军实力比较中占第9位,美国占第12位。海军实力次序是:英国、法国、俄国、德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中国、挪威——瑞典、奥匈帝国、美国。日本位居第16。

  既然清海军拥有世界第9的实力,那么为何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呢?

  许多论著回答了这一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武器不如对手。主要依据是日海军建成后所购之舰大多是新舰,拥有“吉野”(23节)、“浪速”(19节)等速度快的战舰,且有速射炮,进而探究,原因在于清海军军费匮乏,开战前无力及时购买快速船只。而清海军军费欠缺,则在于清廷挪用海军军费作三海工程和颐和园工程之需。

  2、精神和素质问题。认为高级指挥员在精神上缺乏作战准备,士兵技术不够熟练,甚至出现方伯谦这样临阵脱逃的将领。

       3、战术失误。认为丁汝昌采用的锲行队形(或曰人字形)是错误的指挥。

  这三个因素确实存在。但不是问题的实质,关键因素是缺乏足够的作战准备。

  中日两国海军军备竞争从1874年日侵犯台湾开始。至1882年,日本承认中国海军实力已比日本海军实力大三倍。”此后,日本竭力扩充海军实力。1886年,日政府发放海军公债。1890年靠皇家资助和国家内务开支维持其海军扩充计划。1893年,日国会拒绝通过军费预算,皇家再次捐款,由此感动国会,通过了军费预算方案。日本在竭尽其财力和资源的情况下,才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使海军“军备与中国大致达到平衡。尽管如此,如前所述,实际上清海军是占有优势的。因此,双方交战的关键不是实力比较的问题,而是战略战术的问题。

  论战术,丁汝昌所采用的锲行队形乃试图以己之长制敌之短,即发挥重炮的威力,并有机会实行冲撞战术。这一战术是根据以重型舰为核心的舰队情况制定的,无可非议。只不过实战中,不善应变,造成失误。黄海战役提供了两个情况:(一)日海军冒着极大风险发挥了其舰队舰小速度快的特长;(二)海军舰艇配备,应向以重型舰为主,配有快舰的舰队方向发展。如果清海军在战前配有与日舰“吉野”和“浪速”相媲美的快舰,清海军在黄海一战中则占有绝对优势。

  不过,黄海大战并没有使北洋舰队主力覆没,它完全拥有第二次反击的能力,但它却退却威海卫,终被日海陆夹攻围歼。因此,北洋舰队的灭亡,并不完全缘于在一次战役中的战术失误,而是整个战争的战略失败。此外,从日本的潜力来看,日本不具备与中国长期抗衡的实力。因此,作为中国海军,应该可以有其它战略选择,例如,在日本海军强大之前,全歼日海军;加快军备竞争,拖延战争爆发,累垮日本,迫使其就范。至于说士兵素质差,这比较复杂。如果说精神素质,清士兵在战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是具备的,如“高升”号上的士兵宁死不降,邓世昌与全舰将士同归于尽等都是例证。

  概而言之,北洋舰队在整个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利,关键因素是清海军缺乏足够的战略思想准备。

  从日本国家利益角度而论,中日战争的主要目的,日本直到10年以后赢得日俄战争的胜利才得以实现。日本从中国获得了台湾和一大笔战争赔偿,但这不是日本发动战争的主要意图。日本是想在朝鲜半岛建立霸权和设立一个更大范围内的安全体系。

       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不仅使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沉沦,而且在军事上遭到不可估计的损失。其一,中国失去了一支强大海军,这使30年的努力化为泡影,沿海失去防守;其二,更为重要的是军事战略上的失败。中国由于失去海军,也就失去了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地位,失去了它对领海主权的地位,无力争夺向太平洋发展的机会。战后,中国海军退出世界舞台,远东军事失去平衡。

       为了填补由于中国海军战败而失去的战略地位和争夺利益,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各国陆续向远东派遣了舰队,俄国在原18艘,约40000吨战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6艘战舰,达100000吨。法国派遣了9艘共20000吨的远东舰队。德国也向远东开出一支由7艘军舰(22000吨)组成的东洋舰队。英国为了同这些国家相抗衡,则在远东配备了31艘共7万吨的舰队。

  清海军由于没有足够的战略准备导致战争失败,而战后留下的战略空白其影响更加深远,决定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命运。



清朝统治者始终就没有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慈禧太后调用北洋水师军费过寿。
他们仅仅侍从此前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角度出发,认为两次入侵都是从海上而来,因此建立海军的目的在于拱卫京师,持被动防御态度。
在具体操作时,也是只考虑眼前,讲究买船为主,而不是大力扶植本土造船业,在海军初具规模后,就不再投资。甲午战败后更是一度撤销海军。

创建: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实际用在购置军舰款项只为每年一百万两),加快建设海军。大清海军分为三洋:北洋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两广负责福建、南海。后来当时之南洋大臣沈葆贞,以四百万年费同建南、北两洋舰队经费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舰队负责守卫京师,奏准优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
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 1879年,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 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置往其他各处,如修建颐和圆工程等等。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清朝统治者始终就没有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慈禧太后调用北洋水师军费过寿。
他们仅仅侍从此前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角度出发,认为两次入侵都是从海上而来,因此建立海军的目的在于拱卫京师,持被动防御态度
在具体操作时,也是只考虑眼前,讲究买船为主,而不是大力扶植本土造船业,在海军初具规模后,就不再投资。甲午战败后更是一度撤销海军

清朝海军

在晚清海战史上,人们议论最多的是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事件。甲午海战主要含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三个阶段,真正的海上交战,是黄海海战,前后耗用5小时,交战的结果,是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按理说这样的海战中国输得就够惨的,但这次海战却不是清中国第一次、也非最惨的一次。甲午海战前十年,刚刚建立不久的清水师就外国海军在海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交战,这次海战没用24小时,也没用5小时,只半小时就决出了胜负结果。
此役就是著名的马江海战。
这场海战的历史大背景是,中法两国争夺越南宗主权。
清朝国际地位的衰落标志,是在世界失去最后两个“藩属国”:东亚朝鲜,东南亚越南。从他们手上夺走最后两个小弟的国家,一个是日本,另一个就是法
兰西。
19世纪英法主导世界。18世纪末叶,法兰西完成了宪政大革命,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处于“共和国”与“帝国”的交汇期,政治崛起,军事力量发展迅速,国力空前增强。
通过中英鸦片战争,法国看出清国的无能,不免思量趁火打劫,联合英军夹击中国沿海。1858年,认定清国不堪一击的法国准备单挑,以保护传教士为借口,入侵中国藩属国越南。
此间,中国驻越公使,竟然做起了与法国“共治越南”的美梦。但“世界副总”法兰西一心独吞印度支那,哪容一个垂死王朝与他分庭抗礼,遂抛开清国,逐步蚕食越南。
1883年,法国大军进攻越南首都顺化,离吞并越南全境只有一步之遥。越南国防军瓦解,国王派急使到中国求救。
清军受邀参战,派遣援越远征军进入越南,在东京(河内)附近的北宁府、山西府、兴化府一带布防。援越远征清军自知本身的战斗力不行,一度把希望寄托与民间武装黑旗军联合作战上。但惊悚的援越远征军和被估计过高的黑旗军,很快溃败。随后,马江海战爆发。
马尾海战是晚晴洋务运动之后,发生在中国海域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交战的两国是清南洋水师主力舰队福建水师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远征军舰队。 众所周知,虽然北洋水师的名气很大,但清朝的第一支海上力量不是来自北洋,而是来自南洋。南洋水师以“福建水师”为主力,号称中国第一支“萌芽的海军”,它在洋务运动中生成,早于北洋水师十年建立。所以,福建水师的这一仗,可谓清国海军建军以来的第一战。胜败攸关国家海洋命运。
应该说,福建水师的运气并不太差,它遇到的对手,不是当时世界最强海军力量。其时在世界无敌的海上力量,是英国皇家海军。而在东方,日本尚在崛起中,并未完成海上强军。所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远征军,其战斗力前不日英国,后不如日本。
然而,即便是与西方二流海军交手,清国海军却还是不在同一个档次。 1884年8月23日下午1点3刻。半小时之前,这世界上有一支中国舰队叫福建水师,半小时之后,这支舰队消失于海洋世界。马江一战,福建水师11艘战艘沉没,官兵殉国760人,基本全军覆没。而法军仅5人死亡,15人受伤,无一艘战舰被击沉。两军死伤比例超过100:1。
谈及“马江海战”的失败原因,史学家与军事学家各种分析不一而足。晚清君臣“没主张”、战场“指挥失当”是为公认的失败原因。
诚然,仅就中法两国海军最高统帅的“经验”而言,不可同日而语。孤拔是法国远征军舰队司令,是法国海军中将,也是一个老资格的海上将军,在马江海战之前,他就指挥过法国征服北非中亚的多次海战,屡建奇功,富有近代海战指挥经验。而福建会办海疆事船政大臣张佩纶是晚清著名清流派,眼高手低,光说不练。对于海战,还处于“懵懂状态”,如果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个旱鸭子改道水鸭子,那么这个张佩纶则几乎不识水性。
然而,这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如果从“国家质地”分析,这场海战的失败实属注定。
所谓“国家质地”,主要取决“地缘”与“体制”。
从“地缘”上看,中国是个大陆国,一向奉行“闭关锁国”,对海上世界基本处于无知状态。法国地处欧洲中央,虽然不是个纯粹的航海国家,但他们从来不“闭关”,中世纪就既有陆军,也有海军,基本是个“两栖”国家。
从“体制”上看,中国是个封建大国,政治制度落后;而法国是世界第一个共和国国家,政治制度先进。两个国家“体制”使然,注定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海战。
中法“马江海战”,确切地说,是一场不对等的海战。与其说那是海军对海军作战,不如说那是水师对海军的战役,“水师”与海军不仅是叫法的不同,更主要是功能区分。中国“水师”,即便经历了洋务运动改造,但无论北洋南洋,主要功能都不是用于对外海上征战,而基本是对内“拥兵自重”、对外充其量趴窝防御。
而彼时法国海军,虽然是西方二流水平。但毕竟也是世界不可小觑的海上力量,法国17世纪初就有了正规化海军,在征战中国之前,它已经拥有38艘铁甲舰、9艘岸防铁甲舰、50艘巡洋舰、炮舰和60艘鱼雷艇,总吨位达五十万吨,而且
战舰基本自造。
虽然世所共知,法国军队的战斗力一向不怎么样,但是凭借着“三化”——“正规化、先进化、经验化”,他们在19世纪虽不能与英国比肩,但在南洋上耀武扬威绰绰有余。
当然,中国军舰就装备硬件,也并不太差。但比起法舰技术含量还是大打折扣。法国投入海战的军舰有10艘,前膛炮、后膛炮俱备,还装备了当时的新式武器——机关炮、鱼雷。而福建水师参战的11艘战舰大都采用应该换代的设备——立式蒸汽机,机器在水线之上,无护甲,装备的火炮基本是前膛炮,既没有装甲,威力、射速又都不如法舰装备的后膛炮。
提及清国这第一支海军的成败,极具讽刺意味,它是成也法国,败也法国。福建水师的舰船多为马尾船厂所造,而马尾船厂的外国顾问,正是法国军官日意格。法国人帮助清军造出了40艘舰船,而这些舰船却先被法国海军击沉了11艘。不知这是法国师傅存心留了一手,还是没有脱胎换骨的中国徒弟们无法学到师傅的精髓所致。




清朝统治者对待海军建设的态度如何?视频

相关评论:
  • 15317168968清朝统治者对待海军建设的态度如何 而日本又是如何对待海军的建设的呢...
    庞琦顷清朝统治者始终就没有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 他们仅仅侍从此前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角度出发,认为两次入侵都是从海上而来,因此建立海军的目的在于拱卫京师,持被动防御态度 在具体操作时,也是只考虑眼前,讲究买船为主,而不是大力扶植本土造船业,在海军初具规模后,就不再投资。甲午战败后更是一度撤销海军...

  • 15317168968清朝统治者对待海军建设的态度如何?
    庞琦顷1、武器不如对手。主要依据是日海军建成后所购之舰大多是新舰,拥有“吉野”(23节)、“浪速”(19节)等速度快的战舰,且有速射炮,进而探究,原因在于清海军军费匮乏,开战前无力及时购买快速船只。而清海军军费欠缺,则在于清廷挪用海军军费作三海工程和颐和园工程之需。2、精神和素质问题。认为高级...

  • 15317168968甲午战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的国防战略如何转型?
    庞琦顷在这五年中,清政府对海军几乎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五年之间未购进一舰,未造成一船。更有甚者,清政府京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打算将原订购于英德两国的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五艘巡洋舰“退还英德两国,表示中国无对外备战态度”。后来是由于“舆论激愤”,有识之士...

  • 15317168968中国第一艘驱逐舰叫什么
    庞琦顷1. 在清朝末年,面临覆灭的前夕,清朝政府意识到海军建设的重要性。经历了甲午海战的惨败之后,肃亲王善耆负责民政部,向政府提出了重建海军力量的建议。2. 尽管失去了北洋舰队的主力,清朝仍保有一定数量的军舰,分布于不同水师,并在全国多个地点设有海军训练设施和船厂。在善耆的推动下,政府开始实施海...

  • 15317168968清政府大规模筹建海军是接受了谁的倡议?
    庞琦顷清政府大规模筹建海军是接受了李鸿章的倡议。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了北洋水师,然而可惜的是在1895年的甲午海战当中一败涂地,全军覆没。

  • 15317168968李鸿章因为什么原因发誓要创建中国自己的海军呢?
    庞琦顷这一切,更使得李鸿章拥有自己的海军的愿望更加强烈。在西北战事告一段落后,李鸿章和一些鼓吹海军建设的大臣更加积极推动满清政府建设海军。这时,在公元1872年,发生了日本侵入台湾的事件。琉球的渔民因为遭受飓风飘到台湾,被台湾的土著牡丹社人劫杀了五十多人。日本不顾琉球一直是中国属国的事实,硬是说琉球...

  • 15317168968清朝曾有塞防、海防之争,到底是塞防重要还是海防重要呢?
    庞琦顷实际上,清廷的统治者在海防大论战中意识到海防的重要,但是要将海防的重要性放到塞防之上是不可能的,清廷最后也是采取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一方面开始建设近代海军,一方面支持左宗棠西征。当时清朝也是赶上好时候了,正是清朝同治中兴的时候,海防和塞防两线发展,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北洋...

  • 15317168968清朝四支海军只有两支参加甲午战争,还有两支海军为何没有去?
    庞琦顷首先,可以说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办与建设之路是非常坎坷与曲折的,自鸦片战争中国被打开国门之后,晚清政府为了维护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了自救的洋务运动。除了引进西方先进科学生产技术之外,还走上了艰难的近代化海军建设之路。在惊了了亨利·华尔购舰与阿斯本舰队两次向国外购舰惨遭失败之后,也使清政府的当...

  • 15317168968【坐马扎,听故事】两大海军基地(一)
    庞琦顷2. 李鸿章在清朝面临旧式水师向近代海军转变的历史时期,认识到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并展开营建基地的巨大工程。3. 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像一双有力的臂膀,怀抱着渤海,是北京的天然屏障。清朝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战略意义和防御要求极为重视,最终确定旅顺口和威海卫为基地。4. 李鸿章在信中提到,建设海军...

  • 15317168968前有赵括亡四十万,后有李鸿章亡北洋舰队,他们为什么只会“纸上谈兵...
    庞琦顷对于颐和园工程究竟动用了多少银两,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有人说是3000余万两白银,但有人说这是整个工程的款项,海军军费大约是350到400万左右,也有说是700万。但不管咋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仅仅是一个数目的问题,差距更大的是对待海军建设的态度。甲午之战的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有些...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