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在文言文读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1. 传言必察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译文: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2. 张咏察奸的文言文翻译

张咏尚书镇守四川的时候,因为外出路过偏僻小巷,听到有人哭,哭声恐惧而不悲哀,马上派人去讯问。哭者说:“丈夫得暴病死了。”张咏就吩咐下面的官吏彻底查究这件事。官吏反复而又仔细地检查了死者,丝毫也没发现有什么他杀的痕迹。官员的妻子教他去搜死者的头发,应当会有证据。官吏再去查验,果然发现有一枚很长的铁钉钉入大脑中。官吏很高兴,就想夸耀妻子的能耐,把经过全部告诉了张咏。张咏叫来了官吏的妻子,先重重的奖赏她,然后问她是怎么会知道这种杀人的方法的,命令与前杀夫的女人一起加以审问。

因为官吏的妻子曾经谋害过前夫,也用的这种方法,开棺验尸,死者头上的那颗钉子还在。于是与那个哭妇一起在刑场斩首。

3. 察传的原文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4. 文言文《太宗察佞》的翻译

唐太宗曾经在一棵树下休息,说:"这是一棵很不错的树!"宇文士及也跟着赞美树,不容别人插嘴。太宗听了很不高兴:"魏征常常劝我远离那些巧言谄媚的人,我想不通这些小人是谁,心里一直怀疑你而无法证明。如今果然如此。"宇文士及叩头谢罪说:"京城众官,在朝廷上当面与皇帝争辩,陛下为此不得任意行动。如今臣有幸跟随左右,如果再不稍微有些顺从,那即使陛下贵为天子,又有什么乐趣呢?"太宗听了这话,怒意消除。

原文: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5. 谁知道“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临”在文言文中有两种读音,一是读“lín(二声)”;一是读“lìn(四声)”。

一、当“临”读“lín”时,既可充当实词,也可充当虚词。

1、当“临”是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例如:春秋荀子《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白话文:没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深深的溪谷,就不知道大地的厚重。

2)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例如:《宋史·赵普传》:今陛下君临四方。

白话文:现在陛下从上监视着四方。

3)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例如: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

白话文:面对着这篇表章,我眼泪不停地流。

4) 碰上,逢着。例如:《礼记·曲礼上》: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

白话文:面对财物没有得到,遇到困难不要苟且免。

5)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白话文:东临碣石山(山名),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6)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例如:现代姚合《秋夕遣怀》:临书爱真迹。

7)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例如: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临崩寄臣以大事。

白话文:在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2、当“临”是介词时,其意思如下: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例如: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白话文:临别作这赠序,在这盛情的宴会上,有幸承蒙阎公之恩。

二、当“临”读“lìn”时,可以充当动词,其意思如下: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例如: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白话文:于是为义帝发丧,哭三天。




察在文言文读视频

相关评论:
  • 15299598638察一词多义文言文
    庄砌闵察 chá ①<动>仔细看;观察。《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②<动>看清楚。《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又】<动>苛求。《班超告老归国》:“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③<动>考察。《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

  • 15299598638文言文童趣中察是什么意思
    庄砌闵文言文童趣中察的意思是:第一处:明察秋毫 :察:看清 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也指视力很好。第二处,察其纹理,察:表示观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每当看见细小的东西...

  • 15299598638文言文三人成虎中,愿王察之也中的察是什么意思
    庄砌闵察:明察 【原文】:《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

  • 15299598638察传文言文
    庄砌闵——《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察察为明 cháchá-wéimíng [astute on petty things;be keen in trivial matters;take fault-finding for *** artness] 以苛察小事来显示精明 察访 cháfǎng [inquire;investigate;look into;go about to find out] 调查访问 察觉 chájué [detect;perceive;bee aware of] 发...

  • 15299598638文言文翻译: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於是户口殷盛...
    庄砌闵不反:不返回。察:接纳(建议)。殷盛:大盛。翻译:当时县境百事萧条,流亡外地的人民不返回,于是采纳减轻各类赋税劳役,劝导人们耕种农事,于是(流亡者返回),而且人口开始大为增加(大盛)。

  • 15299598638文言文明察
    庄砌闵1. 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明察秋毫的明是什么意思 明在“明察秋毫”中指目光明锐。在语法上用如名词,单音节,表“明锐的目光”。 “明”与“察”的语法结构为主谓关系,意为“明锐的目光足以察觉到(秋毫)”。不同于偏正结构的双音节词“明察”(如“明察暗访”)。 秋毫:秋天鸟兽毛羽下为防寒生出的细微绒毛。 《...

  • 15299598638文言文“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是什么意思?
    庄砌闵【名言】: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解释】:对当今有疑惑不解的事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考察过去。万事的本性、途径方式虽有不同,但总是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注释】: 1.来:未来。 2.往:以往,往古。 3.生:读作"性",本性,属性。 

  • 15299598638察在文言文读
    庄砌闵1. 传言必察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

  • 15299598638文言文中荐、举、察都有什么共同的意思
    庄砌闵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之前,所有的官员都是靠推荐,这三个都是举荐为官员的意思

  • 15299598638褊察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庄砌闵解除处分的范围如下:1、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积极要求进步,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对所犯错误有深刻认识,有认真改正错误的积极表现,得到班级同学的一致认可。2、学生受处分后一学年所修学分达到40学分以上,且成绩绩点达到3、0以上者。3、考取...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