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孩是怎么回事

来自:女装评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狼孩是怎么回事儿?~

母狼如果是在哺乳期丢掉了本身的孩子,因为母性本能末泯,它们会接续哺育其它动物的幼仔,甚或者人的总称的婴孩狼孩就是指由狼类哺育长大的人的总称婴孩
20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人的心理特征是天生的重要,还是后天获得的更为重要?周围环境、习惯和人的生存条件在人生命的最初几年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对“狼孩”现象的研究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莫大的希望。
英国作家P.吉卜林著名的短篇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人与野兽共处的令人称奇的故事。一群狼从一只凶残的老虎那里救下一个男孩并喂养他,人们称他为狼孩。后来他成为一个美男子、大力士和“热带丛林的主宰”。古罗马关于罗马缔造者孪生兄弟罗慕洛和穆斯的传说同样讲述了一只母狼搭救并哺养他们的故事。还有关于人猿泰山的多集电影也值得提起,他是在热带丛林中猴子的陪伴下长大的。这些作品的根据是什么?纯粹是杜撰,还是确有其事呢?
其实,确实有令人信服、证据确凿的材料来证明野兽哺养小孩的事情。狼、熊、老虎、猴子、猪都曾充当过哺养者。这类悲剧性的事件多发生在乡村地区,那里的生活方式不允许大人们时时刻刻地照料自己的小孩儿。经常是在小孩儿丢失之后,父母却还懵懵懂懂的。
其中人们最常提到的一件事发生在东方印度一个叫米德纳普尔的村庄里。1920年秋天,在一个狼窝附近人们跟踪发现了两个小女孩,并把她们捕获。一个女孩大约一岁半,另一个大概八岁。根据观察判断,成龄狼像照料自己的后代一样照料了她们。姐妹俩能够灵巧地用四肢行走,像狼一样长号,有抓挠的习惯。她们被送进了孤儿院,年龄小的女孩在那里很快就死去了,年龄大的那个活到了16岁。她逐渐学会了像人一样站立和行走。她甚至习惯了人类的食物,但她仅能学会三十多个单词。
1972年印度北方的一所孤儿院来了一个由母熊抚养的3岁的孩子。这个小男孩后来与人生活了大约14年,但在许多方面他还保留了野兽生活的习惯——十分警觉,对学习没有特别的兴趣。
前不久人们在乌干达的热带森林中发现了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他的养父母是黄狒狒。尽管人们想方设法,但他仍是弯曲着腿奔跑,不穿衣服,只吃生水果、蔬菜和草。医生们推测,这个孩子是在婴儿时期落入热带丛林中的,他对人类社会充满了敌意。
对孩子们在幼年不幸落入动物群中的事例进行的大量研究使科学家们作出了不妙的结论。重新教育这些孩子、使他们养成人类生存的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小说里狼孩的故事情节是按照文明道德的高级法则来演绎的话,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一切都要复杂得多。早在17世纪著名的瑞典科学家卡尔·林耐就对动物世界的分类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他的分类法构成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础。他的著作中关于人的那一章专门辟出一节,题名为“理性和野性共存的人”。
现代的研究者们把那些在森林和热带丛林动物之间开始自己生活的孩子们列入所谓的第三文明。他们认为,狼孩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也还不算野兽。他们的生理条件使他们不能敏捷和迅速地逃离危险、不能找到足够的食物、不能去争取兽群的领袖地位。当然,他们可以具有敏锐的嗅觉,他们的声带能够发出吼叫声和长号声,他们之中有些人的眼睛甚至会在黑暗里发光。但是他们也不会完全采取野兽们的生活方式。在与人的交往之中,有时经过与他们多年持久、耐心的工作之后,他们就像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能够获得“初步的人的面目”。但是目前还没有听说这种人能够重返正常人的生活的个例。

  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一般被称为“狼孩”。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狼孩”有10个之多,但是有关“狼孩”的一个最典型、最著名故事则来源于印度,它说的是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两个人形模样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狼孩刚被发现时,其体态特征是:下颌骨发达,犬齿比一般的牙高出一半,眼睛适应黑暗并熠熠发光,怕火、光和水,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鼻子扁平形圆,嗅觉极佳;耳朵形大扁平会扇动,听觉极灵敏;皮肤异常敏感,胳膊长及膝盖,用四肢行走;面颊颧骨似大疙瘩般高耸,头颅细长,前额狭窄不端正且有许多皱纹;生活习性与狼一样,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9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却只相当3、4岁的孩子。
  后来的人们也就是以此为例证来解说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来说明和强调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智力发生、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的。但事实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吗?
  这里,我们先姑且不来论这个故事的真假——因为如果真有此事的话,起码有这样的几个疑点和问题是不易解开的:
  ①这两个孩子是被人遗弃的还是被狼俘获的?
  ②两个孩子间相差六岁,那么他们到底是一次,还是分别被狼俘获并哺育的?
  ③如果是一次的话,那么大一点的孩子刚被拖入狼窝中去的时候就已经有六岁的年龄了,而当时孩子身体的发育情况要是正常的话(即有正常的人脑),那么此时的她就已经具有人的正常智力,并且就已经该掌握人的正常语言了,因此即使有两年的时间脱离了人间正常的语言环境,可当她一旦回到人类社会之中,其大脑的语言功能还是存在的,她的语言模型还是保留的,她的语言能力也会很快恢复正常的,何以会造成“十年磨一‘词’”的情况出现呢?
  ④如果她们是分开两次被狼俘获的话,那么她们俩就一定都是在婴儿时期就脱离人群了。假如是这种情况的话,事情就更为蹊跷了。一则,因为人类婴孩的自我生存能力在动物界里是最为低下的(诚如德国学者赫尔德所言:“一个新生的婴儿,如果把他放到动物中去的话,那他就是自然界中最孤苦伶仃的孩子,全身赤裸、贫苦孱弱、柔怯胆小、无力自卫”),因此脱离正常人类生活环境的婴儿,其存活率是极低的——况且这还是一个涉及到两个人类的婴儿在能食人的狼群中存活的问题,这就更是不可思议之事了。二则,又因为狼的寿命和哺乳期都决定了它们没有能力由一批狼来哺育两个来自人类的孩子。一般讲,母狼的产奶期最长也不过四个月,而婴儿的哺乳期则长达一年,在这种情况下婴儿要得以成活,就必须一举改食肉类或死尸,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加之数月以后母狼的家族解体,众狼就会四出成群游荡,这时的婴儿又该怎么办?在狼的交配期到来、或者在新的一窝狼崽出世之时,他们又该如何度日?(正基于此,德国的动物学家赫尔施梅克认为:“若说母狼能学会喂养人类哺乳期中的婴儿,那纯属一派胡言”)
  ⑤人类的生理功能和身体器官是自身物种的基本特征与特性,只要一个人是在正常的基因状态下正常的生育下来,那么他的这些生理功能和身体特征是不会以他所处身的生活条件的改变或饮食结构的变化,而就能使其改变身体形态或者发生生理变性的。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在我们中国有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风俗和恶习就是女人缠足问题,按理说这样一个连续性的、长期性的;中间从未间断过的行为完全应该使我们处身于现代的女性都会从一生下来就成为小脚女人了。但是我们看到,现在除了女性患脚骨拇外翻的比例要比男人多以外,我们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一例先天小脚型的女人这样的一种情况出现。因此那些所谓的熠熠闪烁的目光、高出的犬齿、发达的下颌、过膝的胳臂、扇动的耳朵等性状,又怎么可能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演变出来呢?即或是返祖现象,又何以能够同时在两个儿童身上同时体现出来呢?
  好了,尽管我们对狼孩问题尚存如此之多的疑问,但我们的这个论题,还是以此故事的真实性作为基本条件先接受下来,然后才又作出了如下的有关判断和结论:
  ①狼孩的故事假如是真实存在的话,那么,这两个所谓的狼孩一定也是先天愚痴型的人(因为从外部体征看,她们的头颅琐削、颧骨高耸、前额狭窄不端正且又皱纹很多——这些都是智力低下和大脑发育不够健全人类的基本外部特征。早在一百二十多年前英国的福赫特教授就曾详细地描述过尖头型白痴的一些特征:颅骨比正常的要小,而脑神经的回旋折叠也不那么复杂。额窦,或眉上面的隆起处,发展的很厉害,而上下颌的向前突出,则达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从而使这一类白痴和人类的一些低级类型有几分相像,他们的智力,以及其它大多数的心理才能是极度微弱的。他们无法取得语言的能力,也完全不能对事物进行持续的注意,但很喜欢模仿),或者是一个未开化种族的孩子(就是在发现狼孩的地区,有几个部族也是极不开化的),如若是这样的话,那么他们本身也就不具备智力发生的先决条件,因而也就不足以作为正常的人类代表,来验证和解说有关人类智力发生的这样一个事关全局和意义重大的问题,并把它当作一种科学根据了。
  ②虽然有关狼孩一类的事例非常鲜见(据报载,迄今人类总共也只是发现了几十起有关野兽抚养人类孩子的事例。在二十世纪就记录有十几例——1916年在立陶宛发现了一个“熊孩”;1932年在印度卡查尔森林中发现了一个5岁的“豹孩”;1961年在匈牙利的一座高山洞穴中发现了一个6岁的女“熊孩”;60年代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一个12岁的“羚羊孩”;1972年在伊朗的森林中发现了一个2岁的“羊孩”;1975年在非洲撒哈拉的一个林区发现了一个“鹿孩”;1976年在布隆迪的森林中发现了一个8岁的“猴孩”;1978年在塞拉利昂发现了一个10岁的“黑猩猩孩”;1988年在乌干达丛林发现了一个“狒狒孩”等),而且人工的、人为的实验又被坚决制止,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用这样的一些带有个别性、个案性的事例来作为说明整个人类智力发生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一个范本和例证,而且也不能以两个不同的“参照系”----一个是人类的正常的环境,一个是非人的非正常环境来进行比较,并进行论列。
  ③诸如语言这一类带有后天习得性的文化特征,并不是通过生物性遗传得来的,也不是不经过学习天生就能会的(乔姆斯基就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的,语言行为是后天的”),因此我们也就不能以是否会说话来作为检验和证明人类智力是否发育正常的证据。同样只要是属于正常的人类,即使是错过了最佳的语言发生期,也是不能阻碍人类掌握语言技巧的----只不过学的要慢些而已。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说明:人类智力的发生虽然要依赖于诸多方面的条件,比如具有正常的生物遗传基础、具有正常的生活环境保障、以及具有正常的生命营养要素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可谓缺一不可。但如就人类个体智力发生这一基本概念来讲,人类个体智力发生的基本条件就是一个,即正常的遗传基因和良好的大脑素质,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的因素和条件,都是附带产生的,是由生物遗传作为一个最前提和最根本条件的情况下所引申出来的一个结果。因为生活现实已经告诉我们,一个生下来就有先天性大脑发育障碍的人,纵使有着良好的生活、教育和营养条件,也是难以保证其就能产生出正常性的智力的;相反,一个有着正常生物学基础和健全大脑的人,纵使有着不良的生活、教育和营养条件,其智力也是能够产生出来----甚至是侏儒人也是如此。1999年夏天在中国暨南大学的校园内出现了一个身高只有1.28米的侏儒学生,这位名叫温承远的青年是以670的高分被该校录取的。因为科学常识已经告诉我们,智力的基质就是大脑,而大脑活动又紧紧依从于生物学的特性、紧紧依附于大脑神经组织结构的特性,并由其所决定(即大脑决定智力的存在)。这样就使得智力与什么遗传、什么先天、什么环境、什么教育、什么后天等都毫不相干。因此,我们最好不要再拿所谓的“狼孩”故事来说事了。

狼孩
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和其他被野兽抚育的幼童又统称为野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孤儿院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人们还发现过熊孩、豹孩、猴孩以及绵羊所哺育的小孩。他们也和狼孩一样,具有抚育过他们的野兽的那些生活习性。20世纪70年代,印度又发现了一个狼孩,人们正在进一步研究,试图揭开狼孩生活的全部秘密。

那还是在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据美国《自然史》杂志1976年4月号刊登的一篇书评说,“狼孩”的发现者、孤儿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①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他和妻子一起如何努力把这两个像狼的女孩转化为人的经过,书中还附有美国人类学家津格的评论。

①此书于1947年出版,1966年再版。

像印度“狼孩”这种野兽抚育人类幼童的事例绝不止一件。1875年时,著名的瑞典生物学家林耐所著的生物分类著作中,就记载了关于野兽抚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德国黑森发现的被狼哺育长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发现的与熊一起长大的小孩;及1672年在伊朗发现的为绵羊所哺育的小孩。据传我国古籍中也记载过有关“狼孩”的事例。

最近上海《少年报》编辑部知识组的同志,还为本文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资料——据伊拉克《笛子报》1978年第339期报道:

一批医生和心理学教授正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去研究一个曾在猴群中生活过的男孩。

这个男孩是四年前布隆迪的一些村民发现的。发现时,他全身赤裸,身体大部分长着毛,用四肢爬行、跳跃。村民们经过一段紧张的追赶,才把他抓住。他先被送到一家精神病医院,现在住在肯尼亚的一家医院里。

人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约翰”。已确定他现年八岁,是在森林中与家人失散或是家里人全部遭难后独自留下的。猴子们见到他很高兴,把他当自己的孩子来抚养,并保护他免受其他动物的伤害。

在被发现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学习了两脚行走,由于回到人类中生活,性情也变得温顺了。但是,他至今还不会说话。起初他只吃香蕉,慢慢地他已习惯吃人们所吃的各种食物。

关于被遗弃在森林里长大的小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猎人从森林里找到了一个17岁的男孩,由于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找到他时已变成“野兽般的孩子”。这一发现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研究。这个野男孩死于40岁。据说经过长期人为的训练,他终于被“驯化”了,“失尽了他的动物行为”。1976年出版的《阿威龙的野男孩》一书,介绍了这个野男孩被发现的概况。

至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上已知有30个小孩是在野地里长大的,其中20个为猛兽所抚育:5个是熊、1个是豹、14个是狼哺育的,其中最著名的即本文开首讲的印度“狼孩”。

人们会问:这些“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和正常的孩子有些什么不同?

据记载,本文提及的印度“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她们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间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辛格的妻子去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只是在一年之后,当阿玛拉死的时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在最后的3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她也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辛格估计,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狼孩”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

我们知道,人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往往通过对高等类人猿的观察和实验,来探索人类语言、智力及许多社会行为和习性的形成过程,而人类儿童与动物共同生活的意外事例,却提供了少有的机会,通过对这一类特殊情况下的人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得到很有价值的资料。

首先,“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而人脑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本身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它的原材料来自客观外界,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所以,这种社会环境倘若从小丧失了,人类特有的习性、他的智力和才能就发展不了,一如“狼孩”刚被发现时那样:有嘴不会说话,有脑不会思维,人和野兽的区别也混灭了。

这里也应当指出,“狼孩”本身毕竟是人类千世万代遗传下来的后辈,因此当“狼孩”回到了人类社会中,必然会逐渐恢复人类特有的习性。印度“狼孩”尽管似乎成了野兽般的生物,但她死时已接近于人了。而辛格夫妇所豢养的那些家狗从没有学会直立行走,更没有学会说话。

其次,“狼孩”的事例说明了儿童时期在人类身心发育上的重要性。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例如仅就脑的重量而言,新生儿平均约390克,9个月的婴儿脑重560克,2.5岁到3岁的儿童脑重增至900~1011克,7岁儿童约为1280克,而成年人的脑重平均约1400克。这说明在社会环境作用下,儿童的脑获得了迅速发展。正是在儿童时期,逐步学会了直立和说话,学会用脑思维,为以后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狼孩”由于在动物中长大,错过了这种社会实践的机会,这就使她们的智力水平远远比不上同年岁的正常儿童。

再次,正如个体发育史是它的种系发展史简短的重演一样,人类幼儿智力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从猿到人漫长历程中人的智力的发展历史。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狼孩”未能学会直立,不得不用四肢爬行,使得她们的发言器官——喉头和声带的运用受到阻碍,发不出音节分明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由于脱离人类社会,印度“狼孩”自然不会有产生语言的需要。此外,她们总是四肢爬行,面部朝下,只得从下方摄取印象,不可能使头脑获得较其他四脚动物更多的印象,这一切根本地阻滞了她们智力的发展。“狼孩”的事例从反面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起源过程中如果没有直立行走和语言的形成,人类祖先就不可能实现由猿到人的转变,而直立行走和语言的形成却又离不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所以狼孩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没有劳动,也就没有可能实现从猿到人的转变!

◆ 发展心理学

* 心理发展研究与理论: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成熟、学习与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动力,教育与发展,认知发展阶段论,发生认识论,表象模式发展理论,人格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阶段论,复演学说,儿童学,游戏,模仿,印刻,关键期,自我中心主义,早期经验,亲子关系等。

* 个体发展阶段: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

* 儿童心理学:

** 动作发展: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抓捏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

** 认知发展:注意发展,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等。

** 个性发展 ** 独生儿童 ** 超常儿童 ** 低常儿童 ** 问题儿童 ** 缺陷儿童 ** 狼孩

* 少年心理学 * 青年心理学 * 成年心理学 * 老年心理学 * 毕生发展心理学

狼孩
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和其他被野兽抚育的幼童又统称为野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孤儿院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人们还发现过熊孩、豹孩、猴孩以及绵羊所哺育的小孩。他们也和狼孩一样,具有抚育过他们的野兽的那些生活习性。20世纪70年代,印度又发现了一个狼孩,人们正在进一步研究,试图揭开狼孩生活的全部秘密。

那还是在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据美国《自然史》杂志1976年4月号刊登的一篇书评说,“狼孩”的发现者、孤儿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①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他和妻子一起如何努力把这两个像狼的女孩转化为人的经过,书中还附有美国人类学家津格的评论。

①此书于1947年出版,1966年再版。

像印度“狼孩”这种野兽抚育人类幼童的事例绝不止一件。1875年时,著名的瑞典生物学家林耐所著的生物分类著作中,就记载了关于野兽抚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德国黑森发现的被狼哺育长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发现的与熊一起长大的小孩;及1672年在伊朗发现的为绵羊所哺育的小孩。据传我国古籍中也记载过有关“狼孩”的事例。

最近上海《少年报》编辑部知识组的同志,还为本文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资料——据伊拉克《笛子报》1978年第339期报道:

一批医生和心理学教授正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去研究一个曾在猴群中生活过的男孩。

这个男孩是四年前布隆迪的一些村民发现的。发现时,他全身赤裸,身体大部分长着毛,用四肢爬行、跳跃。村民们经过一段紧张的追赶,才把他抓住。他先被送到一家精神病医院,现在住在肯尼亚的一家医院里。

人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约翰”。已确定他现年八岁,是在森林中与家人失散或是家里人全部遭难后独自留下的。猴子们见到他很高兴,把他当自己的孩子来抚养,并保护他免受其他动物的伤害。

在被发现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学习了两脚行走,由于回到人类中生活,性情也变得温顺了。但是,他至今还不会说话。起初他只吃香蕉,慢慢地他已习惯吃人们所吃的各种食物。

关于被遗弃在森林里长大的小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猎人从森林里找到了一个17岁的男孩,由于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找到他时已变成“野兽般的孩子”。这一发现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研究。这个野男孩死于40岁。据说经过长期人为的训练,他终于被“驯化”了,“失尽了他的动物行为”。1976年出版的《阿威龙的野男孩》一书,介绍了这个野男孩被发现的概况。

至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上已知有30个小孩是在野地里长大的,其中20个为猛兽所抚育:5个是熊、1个是豹、14个是狼哺育的,其中最著名的即本文开首讲的印度“狼孩”。

人们会问:这些“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和正常的孩子有些什么不同?

据记载,本文提及的印度“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她们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间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辛格的妻子去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只是在一年之后,当阿玛拉死的时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在最后的3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她也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辛格估计,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狼孩”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

我们知道,人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往往通过对高等类人猿的观察和实验,来探索人类语言、智力及许多社会行为和习性的形成过程,而人类儿童与动物共同生活的意外事例,却提供了少有的机会,通过对这一类特殊情况下的人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得到很有价值的资料。

首先,“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而人脑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本身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它的原材料来自客观外界,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所以,这种社会环境倘若从小丧失了,人类特有的习性、他的智力和才能就发展不了,一如“狼孩”刚被发现时那样:有嘴不会说话,有脑不会思维,人和野兽的区别也混灭了。

这里也应当指出,“狼孩”本身毕竟是人类千世万代遗传下来的后辈,因此当“狼孩”回到了人类社会中,必然会逐渐恢复人类特有的习性。印度“狼孩”尽管似乎成了野兽般的生物,但她死时已接近于人了。而辛格夫妇所豢养的那些家狗从没有学会直立行走,更没有学会说话。

其次,“狼孩”的事例说明了儿童时期在人类身心发育上的重要性。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例如仅就脑的重量而言,新生儿平均约390克,9个月的婴儿脑重560克,2.5岁到3岁的儿童脑重增至900~1011克,7岁儿童约为1280克,而成年人的脑重平均约1400克。这说明在社会环境作用下,儿童的脑获得了迅速发展。正是在儿童时期,逐步学会了直立和说话,学会用脑思维,为以后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狼孩”由于在动物中长大,错过了这种社会实践的机会,这就使她们的智力水平远远比不上同年岁的正常儿童。

再次,正如个体发育史是它的种系发展史简短的重演一样,人类幼儿智力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从猿到人漫长历程中人的智力的发展历史。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狼孩”未能学会直立,不得不用四肢爬行,使得她们的发言器官——喉头和声带的运用受到阻碍,发不出音节分明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由于脱离人类社会,印度“狼孩”自然不会有产生语言的需要。此外,她们总是四肢爬行,面部朝下,只得从下方摄取印象,不可能使头脑获得较其他四脚动物更多的印象,这一切根本地阻滞了她们智力的发展。“狼孩”的事例从反面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起源过程中如果没有直立行走和语言的形成,人类祖先就不可能实现由猿到人的转变,而直立行走和语言的形成却又离不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所以狼孩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没有劳动,也就没有可能实现从猿到人的转变!

◆ 发展心理学

* 心理发展研究与理论: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成熟、学习与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动力,教育与发展,认知发展阶段论,发生认识论,表象模式发展理论,人格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阶段论,复演学说,儿童学,游戏,模仿,印刻,关键期,自我中心主义,早期经验,亲子关系等。

* 个体发展阶段: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

* 儿童心理学:

** 动作发展: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抓捏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

** 认知发展:注意发展,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等。

** 个性发展 ** 独生儿童 ** 超常儿童 ** 低常儿童 ** 问题儿童 ** 缺陷儿童 ** 狼孩

* 少年心理学 * 青年心理学 * 成年心理学 * 老年心理学 * 毕生发展心理学

狼孩是狼带大的吗?
早在1875年,生物学家林耐在自己的生物分类著作中,就曾提到:1344年在德国黑森发现了狼哺育长大的小孩。

无独有偶。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来到勾达姆里村。他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怪物:身子和人一样,头象巴斗,头上的毛发蓬乱,披散到肩头和胸前。辛格将这两个“怪物”带回村里,细加观察,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大的8岁左右;小的2岁左右。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还给她们取了名: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马拉。阿玛

母狼若是在哺乳期丢失了自己的孩子,由于母性末泯,它们会继续哺育其他动物的幼仔,甚至人类的婴孩。狼孩就是指由狼类哺养长大的人类婴孩。


狼孩是怎么回事视频

相关评论:
  • 19112669352狼孩是怎么回事儿?
    乔浅剑答:母狼如果是在哺乳期丢掉了本身的孩子,因为母性本能末泯,它们会接续哺育其它动物的幼仔,甚或者人的总称的婴孩狼孩就是指由狼类哺育长大的人的总称婴孩 16

  • 19112669352狼为什么称为狼孩呢?
    乔浅剑答:狼孩之所以被称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人之所以是人,因为他除了身体特征外,还必须要有语言和行为特征符合人的特征。二、人是有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的社会人,这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人的主要标准。从以上两点可以明显看出,狼孩他并不符合作为人的内在外在标准。狼孩子的故事:在很久...

  • 19112669352狼孩是怎么回事儿
    乔浅剑答: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和其他被野兽抚育的幼童又统称为野孩。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

  • 19112669352狼孩是怎么回事
    乔浅剑答:①狼孩的故事假如是真实存在的话,那么,这两个所谓的狼孩一定也是先天愚痴型的人(因为从外部体征看,她们的头颅琐削、颧骨高耸、前额狭窄不端正且又皱纹很多——这些都是智力低下和大脑发育不够健全人类的基本外部特征。早在一百二十多年前英国的福赫特教授就曾详细地描述过尖头型白痴的一些特征:颅骨比正常的要小,而...

  • 19112669352...并说说“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为什么不能适应人类的生活?
    乔浅剑答: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 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 ,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 19112669352为什么会有狼孩?
    乔浅剑答:据科学家研究验证,“狼孩”大脑的物质结构是完全正常的。那么,什么“狼孩”智力水平如此低下,又难以恢复呢?科学家认为,1-7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这个阶段,以后将难以补救。因为人出生后的大脑几乎是一片空白,最初几年接收的大量外界信息和刺激将给大脑打下终生的烙印,影响着人的...

  • 19112669352狼孩是怎么回事?
    乔浅剑答:1920年10月,人们在印度葛达莫里村附近的狼窝里发现两个女孩,一个约八九岁,另一个不足两岁。毕业于加尔各答大学的锡恩神父将这两个狼孩带回了密拿坡孤儿院,并开始对这对经历非凡的姐妹进行长期研究。母狼育婴神父给这两个女孩取名为卡玛拉和亚玛拉。这对姐妹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狼”的特性,她们能利用...

  • 19112669352狼孩与鲁宾逊相比,结果为什么不一样?这阐明了什么问题
    乔浅剑答:狼孩的现象说明环境的重要性。狼孩从小暴露在狼群中,语言机制没有得到发展,内智力水平低下容。从小生活的环境和所受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一生发展,所以才导致将狼孩带到人类生活中无法适应以致最后死亡。一般说来,除了遗传外,三岁以前的小孩各方面所受影响较好的话,如若没有重大变故外,此生的...

  • 19112669352为什么会出现“狼孩”现象?
    乔浅剑答:1、狼孩现象的发生可能与人类进化史有关。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各种社会标准和文化价值观形成了共识,并将这些经验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2、狼孩缺乏这些社会标准和文化知识的传递,可能导致其退回到了人类进化史的某个阶段。狮子、狼等动物也会出现类似的狼孩现象,这是因为独立演化...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