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

来自:品评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孔子思想 在春秋 不被统治者采纳 原因~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你看春秋战国那个时期,诸侯争霸,那个统治者不想富国强兵以称霸中原。可是孔子孟子的儒家学说在那个动乱争霸的年代,无法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它主要是讲君主要以仁义治国呀,个人本身要遵循君子的道德标准呀等等,这在当时是达不到统治者想要富国强兵、称霸中原的目的的。而法家的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思想,树立统治者的权威,对于整顿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非常有效,你看秦国通过法家代表商鞅、韩非子的改革,迅速发展壮大,蚕吞六国,统一中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会继续采用它。 春秋无义战,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繁多,但都不是义战,周天子是想推行孔子的儒学,但他没有这个能力,而任何的文化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当时各国真正的统治者是各国的诸候,而这些诸候,强的想并吞弱的,弱的在千方百计防范灭亡,那里还能接受孔子的儒家学识呢?一旦到了统一的前堤下,统治者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又想起要人们来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天下,就又开始尊孔了,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因为孔子主张仁义,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求。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这是我们课本上的观点:
首先,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强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其政治思想是“为政以德”,积极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代表着没落贵族(周王室)的利益。
可是,孔子处于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士大夫兴起。这样,孔子的思想明显与各诸侯的利益相违背,自然不被采纳。
(通俗对的说:孔子所说的“礼”,是维护周朝的名分等级,维护周王室统治。而作为周朝臣子的诸侯,却希望进行战争,争霸天下,甚至统一各国。所以孔子的主张不被各国诸侯采纳。)
维护周礼其实是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1,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国”,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谈恢复周礼已经不合时宜。
3,不利于天下争霸。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当时的世界是诸侯割据,大家各自为战,都想兼并对方。而儒学的主张是推行仁政,仁政的一个重点就是以和为贵,说白了就是不要打战,不打战怎么能吞并其他诸侯国的领土?不能吞并国家还怎么强大?以前的那些诸侯王又没什么可持续发展观,儒学只有长久执行才能使国家富强,推行儒学的头一二十年多国家来说帮助不大。

简单地说,孔子的思想是有利于在统治后治理国家的百姓需要的。而当时是还未一统,正是各诸侯国竞争的时候,那时这套“仁”的思想就不好用了。还是法家的思想比较吃香。因此秦国就采取了法家的思想措施而一统了天下。后来在各个“坐江山”的皇帝时,就有用儒家的思想了,正如董仲舒等人。


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视频

相关评论:
  • 18056858824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统治者的重视
    张祥宏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在当时不受统治者的重视的原因如下:一、孔子的治国理念不能迅速增加国家的财富,也不能增加国家的军事力量 二、孔子提倡恢复周礼,也是不合诸国心意的,要是都回到过去,诸候国的争霸就是一个笑话。三、孔子的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更是为统治者所不看重,让高高...

  • 18056858824孔子的政治抱负为什么在当时没有得到施展?
    张祥宏1、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环境下,各国更关注的是军事力量和领土扩张,而孔子的仁政理念可能被认为过于理想化,不符合当时的现实需要。2、当时的政治体制主要是分封制,诸侯们拥有较大的权力,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孔子的思想可能会对他们的权力产生一定的限制...

  • 18056858824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
    张祥宏因为孔子主张仁义,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求。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

  • 18056858824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却没有国家采纳,为什么?
    张祥宏3、孔子的一些主张触犯到了各国一些人(贵族,官员,统治者)的利益,所以不被接受。4、当时是春秋战国,是乱世,他的思想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不现实的,在当时国家要的军队,强大的军队去保障他的统治,去扩张去侵略,去掠夺。而并非治世。所以秦国当时招贤,儒家的思想最为其不能接受,可以说...

  • 18056858824孔子的儒家思想不被战国时期所接受?答案具体点。
    张祥宏原因:不适应战国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需要。它最初保守落后,孔子主张周的礼制只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层;在春秋战国时不适合富国强兵。在政治稳定经济恢复之时它才会被采纳。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潮流.

  • 1805685882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学说为什么在其生前没有被普遍接受
    张祥宏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个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他在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门官场哲学。【未被接受的原因】:孔子主张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

  • 1805685882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学说为什么在其生前没有被普遍接受
    张祥宏答案 (1)未被接受的原因:孔子的主张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者的需要。被接受的原因: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强调道德原则;提供一门官场哲学。(2)儒家提倡“仁”“礼”“以德治民”;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超然、潇洒的人生观。(3)法家提倡变革和中央集权,符合秦统治者的需要。实践...

  • 18056858824为什么早期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当时的君王青睐?
    张祥宏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以 “仁”和“礼 ”为核心的儒学。但是孔子学说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其历史原因,是因为春秋末年,奴隶制度趋于瓦解,奴隶主阶级趋于没落,而新兴地主阶级尚未成长,孔子倡导的恢复周礼的口号不被日落西山、但仍旧是主流阶级的奴隶主群体接受。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在孟子、荀子等大家...

  • 18056858824为什么孔子的政治思想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
    张祥宏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只重视人们的精神层面,而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不符。孔子在世界上都算得上是非常少有的思想家,教育家,并且还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后人称其为“圣人”,还被尊为师表。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如今不仅中国把孔子思想融入到了治国之策中,而且在世界有很多孔子学院来学习...

  • 18056858824为什么当时没有一个国君愿意采纳和推广孔子的政治主张?
    张祥宏因为当时,周天子暗弱,各国国君都想扩大地盘,增强自己实力。从而统一天下。而孔子的政治主张是恢复周天子的统治。所谓“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周朝的礼制。只有统一了的国家的国君才会推行孔子的主张。维护自己的统治。说白了,就是孔子的主张就是封建的君权至上,教人顺从的主张。而当时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