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却没有国家采纳,为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却没有定居下来?~

因为落叶要归根,所以最终还是回到自己的国家。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学,大致路线是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再按原来的路线回来,这些在当时基本都算是小国。

只有楚国算是大国了,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也没去楚国境内,后来孔子还想去西晋的,但是由于当时局势不是很好,所以就没去,只在黄河边上感叹了一番, 公元前484,整个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国都忙于战争,君王根本无心顾及文化发展。

孔子宣传的礼乐制度的主张,也没人愿意采纳,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之后,碰了许多钉子,受到很多阻碍,最后他还是回到了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算算孔子周游列国14年,回来时季康子派人欢迎孔子回归。

孔子在晚年整理出几部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有诗经,尚书等。诗经是我 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不少是反映当时社会的诗词,那些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很重要的。孔子从小热爱学习,懂得各种礼仪,年轻时,知识渊博,才艺乐器都很精通,在民间受到了一致好评,到了中年孔子开始在鲁国做官,为国 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鲁国国君不务正业,很是让孔子失望,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此后孔子又去了宋国、郑国、陈国、蔡国等诸侯国,希望得到国君的任用,以便推行他的政治主张,结果却是四处碰壁,还差点丢了性命,但孔子非常乐观。

原因:

1、各国都有诸子百家的人才,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有了一定的势力,而孔子一个外来者没有一定的根基,如何与各国的掌权者去争。

2、便是各国之间的关系,弱国接受,但旁边的强国便会怕,怕邻国的实力增长会威胁自己国家的统治与稳定,于是会通过各种手段向其施压,使其放弃孔子的思想。

3、孔子的一些主张触犯到了各国一些人(贵族,官员,统治者)的利益,所以不被接受。

4、当时是春秋战国,是乱世,他的思想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不现实的,在当时国家要的军队,强大的军队去保障他的统治,去扩张去侵略,去掠夺。而并非治世。

所以秦国当时招贤,儒家的思想最为其不能接受,可以说当时是法家与兵家的天下。所以他虽周游列国,被人们所称赞,但却不被接受。

扩展资料:

孔子周游列国: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到各诸侯国游学,因孔子的观念在当时乱世是难以践行的,因而在各国都受到冷遇。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

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孔子周游列国:一无所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第一,各国都有诸子百家的人才,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有了一定的势力,而孔子一个外来者没有一定的根基,如何与各国的掌权者去争。第二,便是各国之间的关系,弱国接受,但旁边的强国便会怕,怕邻国的实力增长会威胁自己国家的统治与稳定,于是会通过各种手段向其施压,使其放弃孔子的思想。第三,孔子的一些主张触犯到了各国一些人(贵族,官员,统治者)的利益,所以不被接受。第四,当时是春秋战国,是乱世,他的思想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不现实的,在当时国家要的军队,强大的军队去保障他的统治,去扩张去侵略,去掠夺。而并非治世。所以秦国当时招贤,儒家的思想最为其不能接受,可以说当时是法家与兵家的天下。所以他虽周游列国,被人们所称赞,但却不被接受。

孔子一生只做过一次官。即鲁定公九年至十三年,先后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要职,期间还担任过相当于临时宰相的职务。此时孔子已经五十多岁了。之前,于鲁昭公十年至十一年(孔子二十至二十一岁),担任过 “乘田吏”和“委吏”之类的小官,据史料记载干得还很不错。但那只属于处理具体事务的小吏,根本算不上是官。离开鲁国之后,孔子曾经在卫国和陈国出仕,但只是拿着俸禄以备咨询的“顾问”而已,别说政绩,连具体的官名都没有留下。此外,在齐国和楚国,孔子都受到了国君的尊重并几乎受到重用,但是由于各国贵族和当权者(齐相晏婴、楚令尹子西)的反对,最终都是抱憾而归。
虽然在鲁国执政期间“鲁国几兴”,但孔子的治国理念是要复兴周道,尊崇周礼,应该说这种守旧的观念在当时是行不通的。被司马迁和孔门弟子们大肆渲染的“夹谷之会”,也不过是为日趋没落的鲁国在外交上争回点面子罢了。但是探究孔子的为官之道,我们可以想见他伟大的人格。这种高贵的人格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显得那么稀有、那么珍贵、那么耐人寻味。
孔子为官不求官。了解孔子行踪的人说:观孔子一生,其周游列国而往来奔走,目的不就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吗?不然,政治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热衷功名利禄完全是两回事。作为政治家的孔子,有心济世而志向远大,一直在寻求一个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为官,始终恪守着一条道义上的底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当“僭离于正道”的鲁国君臣沉溺酒色、不理朝政之时,正直的孔子弃高官厚禄如蔽履,毅然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孔子曾声言“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表明自己决不为不义之人所用的态度。孔子一心要改变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他把为官作为自己拯救社会、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遇,而不是升官发财的途经。这样的官,这样的境界,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孔子为官不媚上。大凡步入仕途的人,无不四处奔波,求神拜佛,削尖脑袋往上爬,养成了官场上奴颜媚骨的习性。孔子不求官,自然就无需媚上。翻遍史料,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孔子为达到自己升官发财的目的,对上级领导投其所好、溜须拍马的媚态(这与孔子倡导的“礼”无关)。季氏是鲁国的最高执政官,孔子能否得到重用全在季氏一句话。然而,不过是在自家家庙僭用了天子礼仪(八佾舞于庭),孔子却小题大做,说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季康子问政,孔子答曰:“政就是正。你自己带头行得正,谁还敢不正(政者,正也。予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忧虑盗贼猖獗,求教与孔子,答曰:“如果你们当权者不那么贪婪,就是奖赏也没有人去行窃(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虽然说的都是大实话,却句句都戳人肺管子。卫灵公要兴兵打仗,求教孔子军旅方面的事,这可是足以让很多人荣耀并为之激动一阵子的事啊!谁知老夫子却一摇头:“打仗的本事,我没学过(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全然不顾这个小国曾经为自己“俸粟六万”。实际上孔子精通六艺,军事方面的事自然不在话下,冉有曾说“军旅之事,学之于孔子”。卫出公打算请孔子出山执政,孔子竟言执政首先要端正名份(必也正名)。因卫出公即位不合礼法,按照孔子的观点,卫出公势必要将王位交给自己流亡在外的父亲,哪个王爷肯干这样的傻事!
我们可以设想,假若孔子识时务,不固执己见,对上级领导的指示坚决贯彻落实,把上级领导的事情(无论公私)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再加上孔子的过人才华,荣华富贵岂不唾手可得?!
孔子为官做实事。按说五十多岁了,好不容易混个司空、司寇之类的大官,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与国君和大夫们好好交往、多多应酬,舒舒服服过自己的日子岂不美哉。其实,只要听“三桓”的话,维护这些当权者的利益,孔子的晚年生活完全可以是另一个样子。至少不用曹宋遇险,陈蔡绝粮,“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究竟如何处理政务,史料上没有详细记载,想来应该做了些利国利民的好事吧。不然,怎么会引起强邻齐国的担忧呢(齐大夫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然从有限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官做得的确实在:为了维护鲁君的利益,堕三都以抑制三桓的势力;诛杀乱政者少正卯;夹谷之会,更是文武兼施,尽挫齐国的锐气,也算是为日趋没落的鲁国注入了一股活力。就是在客居卫、陈以及晚年居鲁以备顾问期间,也是针砭时弊,直言相谏,导人向善,决不尸位素餐
孔子为官不敛财.按说孔子在鲁国作过“俸粟六万”的大官(年薪六万斗小米,相当于省部级以上的待遇),在卫、陈等国虽无实职,但也是国君、贵人们的座上客,顾问费总不会太少吧。然孔子的确是家无余财!鲁哀公十二年,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死了,其丧礼“有棺而无椁”,已足见其生活的窘迫。鲁哀公十四年,最钟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十分悲伤(子哭之恸),然终不能为生活贫困的颜路(颜回父)提供点经济帮助。那么孔子历年的俸禄都到哪去了呢?
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姑妄猜之:孔子的俸禄都用来办教育了!何以见得?史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留下名姓者七十多人。遍观孔门弟子,出身高门的似乎只有南宫敬叔一人。子贡应出身商家,“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是个会做生意的大款,应该不缺钱花。那么,其他学生呢?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父子二人穷困不堪;原宪“匿于穷巷”,终生潦倒,老同学来做客也只能以破衣烂冠相见;冉耕有病无医;公冶长无罪被囚;冉雍“父为贱人”;樊迟学稼学圃。这些记载似乎证明,孔门弟子连吃饭都成问题。孔子是我国平民办学第一人,所收弟子多来自社会底层,入门费仅“束修”而已。而其周游列国期间,身边弟子少则十几,多则几十人。这些穷弟子自然构成了一个不小的消费人群:车马费、伙食费、书本费、交际费应该主要出于孔子原本并不富裕的私囊。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晚年闭门修书,足以将孔子那点积蓄掏空。也正是基于其伟大的人格,孔子死后,众弟子待之以父礼,为之守庐、服丧三年。
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参、有若、子夏、子游、子张等皆以教书育人知名,出仕为官的很少。孔子的思想经弟子传播、发扬,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社会,也改变了两千多年来的中国。
大哉孔子,足令天下为官之人尽汗颜!

我觉得,不符合人性。人性有利己性。而周礼是要人,克己复礼。
以前因为周王室武力强大,大家都不敢吭声,
现在周王室不顶了,
大家也发展建设的有资本了,所以实力的天平变化了,
又因为诸侯国之间关系不够亲密(如果两国之间的关系像恩爱的夫妻一样,他/她们之间还用抢吗?都是自己的财产!)。
所以人性的利己性就表现出来了,
直到其中一国,完全兼备,天下一统,(都归了自己的腰包),才算完了。
个人认为。

孔子的思想 主要是俩点 克己和服礼 换句话就是 克制自己 服从周朝礼节 可以说他是个守旧派 但是 春秋战国 却是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所以 他的思想注定行不通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却没有国家采纳,为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5197395166孔子周游列国主要是宣传什么思想?是想让各国和平共处吗?
    武盲巩孔子周游列国,从起因和故事来说,说孔子想宣传什么思想,或是让各国和平相处,是臆测而非事实。孔子何许人也,没落贵族,武士家庭出身。三岁丧父,少年失母。十五好学,做过管账和养马的小事。三十而立,以教士人子弟六艺、诗书为业。许多士人子弟受孔子之教,而成为大夫。孔子有高尚的道德追求,继承...

  • 15197395166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什么?
    武盲巩相信大家在小的时候上语文课的时候,都听老师讲过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应该算是我们国家最著名的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了,他对国人的思想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是我们在小的时候也学习过孔子周游列国,他是有着自己的目的的,不单单是为了去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当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儒家...

  • 15197395166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什么?
    武盲巩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周游列国,汉语成语,拼音是zhōu yóu liè guó,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后指走遍各地。出自《东周列国志》。相关信息:孔子周游列国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

  • 15197395166孔子为宣扬儒家治国理念而周游列国,最后为什么会以失败而告终呢?_百 ...
    武盲巩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孔子为推行本人的政治主张,而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 ,孔氏,名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人。孔子的理想:“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他三岁丧父,年轻的时很卑贱,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官场经历。但是...

  • 15197395166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了哪些政治主张
    武盲巩孔子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15197395166孔子十分重视旅游的作用,为什么说他开创了比德说的旅游观
    武盲巩孔子周游列国14年,积极宣传自己的思想,并提出了山水比德的旅游观。孔子的旅游观念与他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提倡仁爱的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关爱。这种仁爱的思想在孔子的旅游观中也有所体现。孔子认为,旅游不仅仅是单纯的游览,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他提倡在游览自然风光...

  • 15197395166孔子周游列国去了哪里?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武盲巩孔子周游列国去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齐国、陈国等地。传播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而且到处寻找自己的弟子。众所周知,在古代是只有马车这种代步工具,孔子游说各国只能用马车来行走,道路特别的坎坷,所以他周游列国是很不容易的。孔子周游列国,耗时13年,从中年开始,老年而归。他一路上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 15197395166孔子周游列国
    武盲巩三、对孔子的个人影响:这次游历不仅增强了孔子的阅历和见识,还使他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在游历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这丰富了他的思想体系。同时,面对各国的政治现实,他也对自己的学说进行了反思和调整。四、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周游列国虽然未能立即实现其政治理想,但...

  • 15197395166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
    武盲巩问题四: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内容 公元前497年,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这本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孔子却不得不离开生他养他的父母之邦。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也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于是沂水清波濯吾缨,浩歌一曲伊人行。在众弟子的簇拥下,疲马凋车,孔子开始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对鲁国,他一往情深,对它也充...

  • 15197395166关于孔子的故事
    武盲巩孔子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 一、孔子的背景及成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观念,如“仁爱”、“忠诚”等。为了传播自己的学说,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获得各国诸侯的认同和支持。二、孔子周游列国...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