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宣扬儒家治国理念而周游列国,最后为什么会以失败而告终呢?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孔子为推行本人的政治主张,而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 ,孔氏,名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人。

孔子的理想:“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他三岁丧父,年轻的时很卑贱,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官场经历。但是他对做官从政有准备,有想法,有战略,懂政治会做官。他想做官,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中心概念是什么呢?

仁爱、克己复礼

简单的说,就是以仁爱治天下,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孔子一个教书匠,他懂政治和管理国度吗?

当然懂,《论语》中记载: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

注释:齐景公向孔子如何管理国度。孔子答复说,国君要守君道,父亲要守父道,儿子要守子道。齐景公说太对了,假设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便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孔子的施政纲要:首先正名分,就是分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角色和义务义务。然后各司其职,这样天下不就安定了吗?不就能够恢复礼乐制度了吗?

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

孔子因和鲁国国君的政见不同,于是,率领他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子夏等人开端周游列国另谋出路。历经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55岁从鲁国动身,68岁回到鲁国。

孔子64岁,在卫国做了4年官。与当权者意见不统一,四年后气哼哼地分开了卫国。

那么孔子为什么四处受阻?没有人愿意施行他的主张呢?或许要问反对派?

在他35岁时,齐景公原本打算延聘他。可齐国宰相晏婴反对。晏婴对齐景公说:“儒者不可重用,礼乐不可复兴”

意义是:儒者(指孔子)纸上谈兵之辈,没有真本领。孔子是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的,可是西周之所以能实行礼乐制度,是由于有圣贤。如今圣贤都没有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早死了,周王室曾经不行了。礼乐的缺失曾经很长时间了,何况孔子搞的那套东西十分繁琐复杂,一个人一辈子可能都学不完,学不会。怎样可能再恢复呢?齐景公听后就不用孔子了。

楚庄王想用孔子,宰相梓熙反对。

孔子困在陈蔡之间时,楚庄王派人把他救了出来,打算给他700里封地,梓熙反对。梓熙说“大王,请你想一想,我们做外交官人有比得上子贡的吗?做宰相的人有比得上颜回的吗?带兵打仗,做将军的有比得过子路的吗?做中央官的人有比得过宰鱼的吗?大王,再想一想,西周封建的时分,周武王给我们楚国的爵位是什么爵位?子爵,依照周礼的规则,子爵的封地是50里。如今孔子要恢复的就是那个封建制度,假如他的政治主张完成了,我们楚国还能方圆数千里吗?”

“楚庄王一想是是啊,我要是实行孔子的主张,我不就成了那50里的子爵了吗?我如今是王啊。”

梓熙说“我们的人才比不上孔子的学生,而当年周文王100封地,就得到天下。如今大王要封给孔子700里,大王想想是我们楚国的福气吗?

楚庄马上就明白了,那怎样行啊?孔子变成周武王,岂不是我变成殷纣王了。

由此可见,晏婴和紫熙反对孔子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政见不同。而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当时的统治者都反对恢复礼乐制度。假如以礼乐制度为规范,可分为两大阵营,儒家和非儒。

什么是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周公创造的,在获得成功后对周王朝停止政治和文化建立,设定的制度。它包括封建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是辨别贵族身份位置,衣食住行都要契合本人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异,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固然孔子没有完成本人的政治主张,生前不得志。可孔子尊重理性,否认迷信。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巨大的思想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大厦将倾,非一人之力可以匡扶。
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纯粹就是逃难,并没有刻意地宣传儒家的治国理念。
周朝的“大厦”,并不仅仅是几个“蛀虫”的问题,而是“地基”都有所松动。所以儒家需要做的,不是消除蛀牙,拨乱反正,而是提出一些思想,重新夯实“地基”。
儒学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学问,而是“基础”学问,其目的就是夯实基础,所以,孔子并没有“宣扬”,也就无所谓“成功”或“失败”了。

因为孔子宣传的儒家思想,比较过于理想化,想的特别美好,想建立一个特别和谐的社会,完全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只能以失败告终了。

因为孔子宣扬的儒家思想太过于理想化,而且很多人的野心是比较大的,这种野心会根据时间的长短来进行强化,而并不可能会被弱化。

因为孔子发现每个国家对于儒家思想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而且给国家带来的帮助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就会放弃这样的行为。


孔子为宣扬儒家治国理念而周游列国,最后为什么会以失败而告终呢?视频

相关评论:
  • 18041573101孔子为宣扬儒家治国理念而周游列国,最后为什么会以失败而告终呢?
    能非趴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孔子为推行本人的政治主张,而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 ,孔氏,名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人。孔子的理想:“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他三岁丧父,年轻的时很卑贱,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官场经历。但是...

  • 18041573101孔子为宣扬儒家治国理念而周游列国,最后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
    能非趴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敬天尊上,对上绝对服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主张在家事父兄,在朝事君王,有事弟子服其劳,这个弟子不是徒弟的意思是弟弟和儿子的意思泛指晚辈,跟父兄正好相对,父兄就是父亲和兄长泛指长辈,父亲和兄长的事情交给弟弟和儿子去做,泛指长辈的事情让晚辈去代劳.但孔子在...

  • 18041573101孔子为宣扬儒家治国理念而周游列国,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呢?
    能非趴第一,孔子宣扬的儒家思想太过理想化。孔子的的思想中主要有“仁”、“礼”、“德”等内容。他在“仁”中涉及到很多的内容,主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仁者爱人"等内容。他想要人们都相互尊重相互护。孔子想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孔子的“礼”主要是指克己复礼。他想要人们少一点私人的欲望...

  • 18041573101宣扬儒家治国理念而周游列国的孔子最后怎么失败了?
    能非趴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在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浪潮中,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治国理念,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在于孔子的主张并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求。儒家治国思想中的仁和礼两个最大特点不适应当时的国家发展需求。一、儒家的治国理念儒家思想中政治核心内容是仁和礼。针对治国理念,孔子...

  • 18041573101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
    能非趴孔子通过周游列国,不仅积极推广自己的政治理念,还致力于儒家学说的传承与发展。他相信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可以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使之更加适应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各国士大夫和民众的交往,孔子得以传播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如仁爱、忠诚等观念。这些交流对儒家学说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 18041573101孔子为了传达自己的理念周游列国,为何只在小国徘徊?
    能非趴他还想继续前行去晋国,但是因为时局太乱,所以没过黄河。孔子周游列国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他都去过,虽然最后的时光里他在鲁国附近徘徊,但是他的学说早已遍布大江南北。之所以没有广为流传,是因为与当时的局势不符,儒家学说适合治理统一后的国家,所以后期在董仲舒手里成为了主流思想。

  • 18041573101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能非趴于是礼制崩解,传统习俗的规范力量消失,天下遂进入无政府状态。孔子面对此一严重的时代问题,遂以重建一普遍秩序为己任。他认为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孔子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

  • 18041573101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什么?
    能非趴孔子应该算是我们国家最著名的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了,他对国人的思想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是我们在小的时候也学习过孔子周游列国,他是有着自己的目的的,不单单是为了去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当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儒家思想在各诸侯国落地,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孔子并不是大家想象...

  • 18041573101孔子为什么一直宣扬儒学真正的祖师是周公?
    能非趴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制,而礼制是周朝时期大肆推广的思想,因此从核心思想上看,孔子的礼的思想和周公时期的礼的思想不谋而合,再加上可能孔子在提出礼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的礼是建立在周朝时期礼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对周朝礼制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周公那么肯定就是孔子认为...

  • 18041573101为何孔子治鲁时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后却被迫周游列国不被重用?_百 ...
    能非趴十二十页认为,鲁王是想重用孔子,但是孔子认为自己的价值体现不出来,所以选择去周游列国。荀子曾说过,圣人的言论,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容下的。这是因为,他的言论,超越了一般人的认识。于是孔子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游历世界各地,宣扬自己的教义,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孔子的修为和学识,被造化得很深,...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