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有哪几个方面?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心理健康包括哪几个方面?~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都包括了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学习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动机等几个维度,而每个维度实际上又包括了几项具体内容。
  (一)适应问题。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适应不良即对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使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生活上,进入中学后大多数学生才开始住校生活,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和保护,很多事都要自己亲历亲为,重新学习去做。对于那些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独立生活就很困难。其三,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其四,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
  (二)情感问题。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他们的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向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独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13、14岁的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异性感情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因此,这个时期,尤其是初中生,容易出现令老师和家长害怕的“早恋”问题。其实异性吸引以致的异性间的单独交往也属正常,只是交往双方,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恋爱,都会遭到教师、家长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和反对。而他们自己也面临着以学业为重,还是以感情为重的选择,于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矛盾和痛苦,他们稚嫩的双肩怎能担负这些呢?于是,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在看待学生早恋的问题上,应该是积极而开放的,应把避免严重行为后果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恋爱本身看作问题的关键。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两种处理方式:
  (三)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对中学生而言,也存在上述情况。但初三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心理问题尤为严重。据调查,初三学生中,相当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考试焦虑,甚者会失眠、患神经衰弱症。这对他们考试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是不良的影响。
  (四)行为和人格偏离
  1.行为障碍,或称不良行为。中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多动症,攻击行为,破坏行为,懒散,对抗行为等。这些多见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追求虚荣,追星族心态和迷恋电脑游戏的不良行为快速上扬。
  2.人格偏离。人格也叫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偏离主要是个体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中学生中常见的人格偏离有:(1)自我意识偏差。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我认识和评价不全面、不准确,因而抑郁、闭锁。(2)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只考虑自己,较少考虑他人的需要。(3)自卑心理。(4)嫉妒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是心胸狭窄、好表现的。这些不良心理品质不仅会让自己生活无乐趣,还会阻碍自己健康成长,面对不容乐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我们必须开始分析原因并寻找出路。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在他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中发现,有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这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造成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育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其次,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第三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第四是传统教育观念作怪,导致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不当。
  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被欣赏与被淘汰的》提醒了我们,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我们还必须把日益增多的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而不是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而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而对我校学生而言,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封闭式管理环境的不适应性和不配合性;二是学习压力、学习期望带来的苦闷和学习动力缺乏带来的疲软;三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配合导致的心理侥幸,也就是说家长和老师对待某一些事情的评价存在差异时,学生扮演了一个墙头草的角色,从而无法达到良好的自我评价。
  现在,一些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甚至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以致于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一名女生由于学习成绩下降,在交流中痛苦地说:“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如果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我们将背负太多的负疚感。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构成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第三个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我国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要么对子女过分保护,要么过分干涉他们。“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导致一些家长根本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当老师与其交流的时候,往往表示诧异甚至对教师的不满。另外,家庭关系不和,对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灵伤害。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关系不和,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我们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投其所好,只讲好的,不说问题;也不能不顾家庭特点,一味否定学生。对于心理过偏激的学生,我们更有必要与其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取得他们对我们的理解、支持与认可,并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对学生培养的目标。
  

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有哪几个方面:

  1. 智力正常。 这是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 这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心理保证。 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表现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即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望,愿意学习。 可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 可以协调和控制情绪并保持良好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可以保持快乐,自信,满足的情绪,善于从行为中寻求快乐,对生命抱有希望,并具有良好的情绪稳定性。

  3. 会面临调整和适应,如环境调整,自我认知,学习方法和人际交往。 大多数人会表现出不相容性,甚至是失落感和感觉,但仅在问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上有所不同而已。

  4. 意志标准:指人们有意识地确定他们活动的目标,决定他们的行为,克服困难并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在于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

首先什么才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定心理健康的水平?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该次大会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国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郭念锋)中提出十条标准:

1.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

2.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

9.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

10.环境适应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就必须适应环境。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以上答案饮用: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判断标准有哪些?

下面是关于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回答:

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多元化是心理问题的产生因素。

人际交往是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善于和他人的交往,保持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学习和事业成功的关键。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在学校,能正确的处理老师、同学等之间的关系,保持和谐的师生、同学与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地帮助。它可以满足我们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平衡,增进情感的交流,排除不良情绪,完善自我,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得人时常感觉到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中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距离,它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常、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到底二者的密切联系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呢?

人际关系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有:

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朋友多,人际关系和谐,因此人们之间可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样就可以降低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理健康。

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人际关系恶劣,缺乏知心密友,有话不想说,也不能说,只有把所有的问题都压抑在心中,这样,产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因此,很容易把心理问题积蓄和放大起来。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人伴随分娩而产生的基本焦虑,只有依靠他人才能得到缓解,在他人的轻轻拍打、安抚下,他得到了拯救。

而马斯洛也认为,人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基本需要:他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他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这些社会需要是与吃饭穿衣等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缺失性需要,它非得被满足不可,否则,将使主体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更是肯定,群体合作具有生物保存与适应的功能。如果没有群体的合作,不仅是人类,许多生物都得灭绝。马克思也说: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了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也无从规定。

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给人带来愉快、欢乐和幸福,而紧张、冲突的人际关系会给人带来烦恼、郁闷和痛苦。大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同样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并形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所有非器质性心理障碍的发病机制都在于人际关系不佳。

人际关系也影响到一个人事业的成败,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靠自己的知识,而85%取决于人际交往能力。

因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条件。     

当然,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远不仅仅是上述内容那么简单而已,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只能为大家进行主要的介绍和解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扩展阅读:

青少年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都有哪些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有哪几个方面?视频

相关评论:
  • 18591951482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有哪几个方面?
    蒋栋雍答: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有哪几个方面:智力正常。 这是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 这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心理保证。 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表现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即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望,愿意学习。 可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可以协调和控制情绪并保持良好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可以保持快乐,自...

  • 18591951482心理健康在社会交往中可表现为?
    蒋栋雍答:1. 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2. 心理健康的人通常会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乐观、自信、热情等,这些情感体验会让他们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心理健康的人还会表现出较高的社交能力和情感智慧,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交场合中的各种情境和挑战。3. 此外,心理健康的人还会表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 18591951482哪些人际关系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呢?
    蒋栋雍答:1. 消极的人:消极的人总是看到事情的负面,他们抱怨生活,抱怨工作,抱怨他人。他们的情绪往往会传染给他人,使人们也变得消极悲观。长期与消极的人交往,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情绪状态,使我们也变得消极悲观。2. 操控型的人:操控型的人总是试图控制他人,他们喜欢操纵他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 18591951482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系关系上有哪几个方面?
    蒋栋雍答:在待人接物时,努力做到自信而不自傲,自谦而不自卑。3.珍视友谊,发展友谊 健康真挚的友谊可以成为行动的内驱力,成为德才兼备的精神支柱。中学时代的友谊相对稳定、持久,有的可以保持终生,成为人生旅途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重在参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 为了能够...

  • 18591951482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体现在哪些方面
    蒋栋雍答:1. 认知障碍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认知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表现。青年期自我意识的迅速增强,使得学生们开始主动交往,但由于社会阅历有限,无法全面了解社会,心理成熟度不足,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他们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交往就会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另一...

  • 18591951482心理健康有哪些表现?
    蒋栋雍答: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之外,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环境能高效而愉快地适应;也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应是一种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适应良好,具有...

  • 18591951482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体现在哪些方面
    蒋栋雍答:人际关系的形成。孤僻也会导致交往障碍,具体表现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结果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爱则无朋,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使他人难以接受。这样从心理上与行为上与他人有着屏障,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三)、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

  • 18591951482人际交往常见心理障碍有哪些
    蒋栋雍答:自负: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2.忌妒: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

  • 18591951482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论文
    蒋栋雍答:6、行为表现得体大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点。行为表现符合其自身年龄特点,是其心理健康的标志。青年学生应当开朗、活拨,步伐矫健并充满活力。然而老气横秋与委靡不振,并不符合其年龄的特点,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 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调适 1、害羞的心理调适 具备害羞...

  • 18591951482请结合自身情况,谈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蒋栋雍答: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在大学阶段,我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家庭问题等。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我们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从而减轻心理负担。其次,良好的人际...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