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王安石是政敌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王安石和苏轼是政敌还是朋友呢?~


苏轼
北宋神宗在位十八年(1068一1085年),年轻的神宗皇帝有感于国家的积贫积弱,锐意改革,大胆起用了曾上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的王安石,王安石先后担任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副宰相和宰相,手中有了大权,大力推行新法,意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新法的推行引起了很大争议,朝中大臣分为改革派和保守派,斗争激烈。神宗皇帝真是做到了“用心不疑,疑人不用”,但凡是王安石不用的人统统贬斥或挂起来,连司马光、文彦博、富弼、范纯仁这些做过宰相的大员都纷纷避居洛阳。苏轼原来在家守孝三年,回到京城,发现天下变了,到处都是附和王安石的人;而认为新法过于激进、引起百姓更加赤贫的苏轼,显然不合时宜了。
不用说,连要求外放的苏轼日子也不好过,他写诗文反映百姓疾苦,被认为是攻击皇上的新政。王安石手下的黑干将自然不会放过他,找他的毛病,连贬几级,“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就是苏轼的遭遇。
肯定有很多人会疑惑,苏轼后半生的坎坷遭遇,究竟是王安石与苏轼的个人恩怨呢,还是仅仅因为政见不同?苏轼与王安石的个人关系到底怎样?
我觉得,二人之间完全是政见不和,而不是因为个人的恩怨。

苏轼身陷乌台诗案
先说苏轼这边。
以苏轼的个性,他是个光明磊落、风光霁月之人,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他说自己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走到哪里都有朋友。他所做的一切都处于公心,他曾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给皇帝写了一封万言书,对新政的推广提出异议,石沉大海后,又连上了两份万言书。申请外放后,苏轼又不断撰写诗文,讽刺新政。
比如,苏轼写过一首题为《山村》的诗,其中有“岂是闻诏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的诗句,讽刺王安石的“均输法”里食盐买卖由国家专卖后,村民连盐也吃不上了。给苏轼带来牢狱之灾的诗句是“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这本来是吟咏柏树的诗句,却被他们挖空心思说是对皇帝的大不敬,罪名是攻击皇帝,说皇帝是九泉下的“蜇龙”。王安石的干将吕惠卿、李定、舒亶等人寻章摘句,把苏轼打入死牢,后发配黄州。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他把人人都当好人,而他的妻子则警告他要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对他讲“速成的友情靠不住”。
其实,了解苏轼的人都知道,他在政治上是以“持平”态度出现的。他曾经在新党王安石下台后,旧党司马光上台,把新政统统推翻时,他却认为新政中可取之处应予以保留,不必一棍子打死。他的这个言论又引发旧党的极大不满,所以旧党上台也不重用他。
这种两头不落好的情况说明,苏轼并不是为讨好什么人,并不是非站在哪一派上,而是有独立思考,谁对国家有利就听谁的。

王安石
再说王安石这边。
王安石确实是一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生活中邋里邋遢的人,如他不爱洗澡,不讲究吃穿等。他总要把一套衣服穿破了才知道换,别人就在他去澡堂子时,给他把旧衣裳换掉,而他却浑然不知;吃饭时,他只吃摆在面前那盘菜,而对其他菜看都不看。一次,别人告诉他夫人,他家先生最喜欢吃鹿肉,因为摆在他面前的那盘鹿肉丝都被他吃完了。他夫人说,下次你换盘菜看看,果然他还是只吃面前的那盘菜。
很少有材料说到是王安石与苏轼过不去。据《宋史》与《宋元学案》记载,王安石有几次确实想治治苏轼,但都较轻,看不出是泄私愤来。王安石任用的官员,不少擅长结党营私、专拍马屁,因为有独立见解的人队新政有保留意见。所以乌台之狱,就是吕惠卿、舒亶这些小人搞的,这些人与锐意改革的王安石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在这些整治苏轼的人物当中,又一个叫章惇,曾经是苏轼要好的朋友。这个章惇,曾跟苏东坡一起去游山,他竟敢跨越危险的独木桥到山涧对面题写“到此一游”的字句。苏东坡曾经拍着他的肩膀说:“终有一天你会去杀人的。”章惇问为什么,苏东坡回答说:“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肯定敢取别人的性命。”苏东坡的话应验了。这个章惇,整起老朋友来,丝毫不手软。

王安石骑驴
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这样评价他:“介甫(王安石的字)文章节义过人处基多”,《宋史·王安石传》说:“安石与(司马)光素厚。”但在变法上,司马光却不顾及平素的交往,他是王安石新政最激烈的反对派。
苏轼与王安石在政见激烈冲突的同时,仍保持着私人交往。苏轼被贬在黄州做了四年零二个月的团练副使,之后往汝州,途经金陵,与退职在家的王安石相会,共览江山之胜。朱弁《曲侑旧闻》记载了这件事:“东坡自黄徙汝,过金陵,荆公野服乘驴谒于舟次,东坡不冠而迎揖曰:‘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曰:‘礼岂为我辈设哉!’东坡曰:‘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荆公无语,乃相招游蒋山。”《宋史》也有类似的记载,苏、王一见,谈笑风生,乐而忘返,以致东坡之后有“从公已觉十年迟”之叹。
这次相会,使他们有所沟通,即使不是把前尘云烟一笔勾销,也没有怨恨之情。王安石谢世后,苏轼替哲宗皇帝撰写了一道《王安石太傅》的“制词”,“此虽褒词,然其言皆有微意”。苏轼又写过《昌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的“制词”,其中除两句以外,“都是把王安石包括在内加以指斥的”。据这点看,两人的政治对立似乎并未消除。
在文学上,据野史小说记载,苏东坡很有些轻视王安石的地方。王安石《咏菊》诗有“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轼说“老夫糊涂”,春花凋谢,菊花怎么会零落呢,便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在《字说》中这样解释:“坡者,土之皮也”,苏轼则以“滑者,水之骨也”来反唇相讥。
但更多的佚闻,更反映二人的惺惺相惜。如在金陵,苏王二人“尽论古昔文字”,王安石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而苏东坡说:“王氏之文未必不佳。”王安石读苏东坡的“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抚几而叹:“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一句。”苏轼读王安石的《金陵怀古》词也极口称扬:“此老乃野精也。”
苏轼的诗文不用说了,那是千古绝唱;而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也成为历代百姓耳熟能详的名句。
所以,我觉得,苏轼和王安石都是绝顶聪明的人物,在历史上都留下了不容抹杀的一笔。但知人才能论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则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尽可能持平,而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这样才能真实地看到一个立体的人。

我觉得是王安石。苏东坡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却不同,王安石提倡变法,而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在宋神宗统治年间,王安石曾做过宰相,苏东坡官卑职小,郁郁不得志,甚至被流放到了海南岛.

王安石和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两人,其才华不用怀疑,两人的关系非常微妙复杂。在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反对王安石改革科举,甚至写诗讽刺王安石新政。而到了司马光掌权的时候,苏轼反对司马光全部废除王安石的变法,应该保留部分变法内容,但是没有成功从而被贬官。王安石变法时候,确实把苏轼给贬官了,可是在王安石罢相后,在“乌台诗案”力保苏轼救了苏轼一命,苏轼对王安石的救命之恩是很感激的。其实总的来说,王安石和苏轼之争挺像君子之争,和而不同,其中参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
王安石和苏轼在官场上有着利益的对立。王安石变法最主要的就是打击地主豪强,收取他们非法占有的财富和土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苏轼刚好是地主家庭出身,王安石要收割地主的财富,当然和苏轼水火不容了。苏轼也不能抛弃培养自己的家族去支持王安石变法吧,于情于理苏轼都要站在家族这一边,所以在政治立场上,王安石和苏轼是天然的对立关系。
当然啦,苏轼是个性情中人,他也知道宋朝面临的弊端,也是该到变法的时候。苏轼主张的是变法循序渐进,慢慢来,不能过于急躁,在变法派和守旧派中达到平衡点。而王安石认为,变法必须刻不容缓,朝政弊端必须下猛药来治,等慢慢来,黄花菜都凉了,对地主就不能有丝毫的妥协。王安石是个性格执拗的人,要么就支持我,要么就反对我,绝没有中间道路可言,搞中间派王安石绝不喜欢。就是因为王安石的性格,很多朝廷上的中间派就站到了守旧派这边坚决对抗变法,苏轼也是无奈加入守旧派了。所以朝堂上,就泾渭分明的成了两派的斗兽场,因反对而反对,不怎么理性的争斗了。因此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反对王安石的改革科举,毕竟科举不考诗词了,对苏轼来说是不舒服的。虽然说苏轼是有理性的,只是到了党争这个时候,苏轼是王安石的政敌,那王安石当宰相当权贬了苏轼的官也就很正常了,这是对事不对人了,不是因为讨厌苏轼而贬了他的官。
后来王安石被罢相,苏轼虽然上台了,可是由于牵连到“乌台诗案”被人诬陷,关进大牢了。这时王安石认为苏轼是个有能力的人,不能随便的杀掉,因此亲往京城,向皇帝上书力保苏轼。苏轼因此保了一命。苏轼对于王安石的救命之恩很感激,专门去拜访了王安石,一起喝酒畅谈,很有一番好朋友相处的感觉。后来司马光的守旧派掌权了,王安石被贬出朝廷,苏轼也再次上台了。
司马光要全部废除王安石的变法,苏轼明确反对,认为应该保留一些有用的变法,不能全盘否定变法,这确实是为国家利益考虑,只是司马光不听,又贬了苏轼去岭南。这就是苏轼的为人,他就是个性情中人,他有自己的良知认识,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不全是坏的,只是反对变法的方式,就个人而言苏轼是敬佩王安石的为人和能力的,同时对王安石的文学才华还是认同的,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所以说王安石和苏轼并没有个人的恩怨,只是政治思路上面想法不同罢了,并不妨碍他们互相欣赏,文人嘛都有高古的情怀,他们两人正是这样的人。王安石和苏轼可以说是有君子之争,也有君子之交吧

是也不是,苏轼反对过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举措,但并不是完全反对变法,可以说苏轼是典型的对事不对人,他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还是有区别的,而司马光就是王安石的头号政敌了。

是的,在宋朝,王安石推行青苗法,锐意改革,他属于新党,而苏轼包括欧阳修等人极力反对,认为该新法不利于民,被称为旧党,他们其实只是立场不同。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却不同,王安石提倡变法,而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在宋神宗统治年间,王安石曾做过宰相,苏东坡官卑职小,郁郁不得志,甚至被流放到了海南岛.


苏轼和王安石是政敌吗?视频

相关评论:
  • 13537467070王安石和苏轼的关系如何
    宓易浅答:王安石和苏轼即是政敌,又是文友。政治分歧:王安石和苏轼的政治理念存在较大的分歧。王安石主张变法,通过改革来增强国家实力,而苏轼则对王安石的变法持批评态度,认为变法过于急功近利,不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文学交锋:王安石和苏轼都是文学大家,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有着不同的格和理念。王安石的文章以严...

  • 13537467070王安石与苏轼是政敌,为什么乌台诗案还要为苏轼求情?
    宓易浅答:王安石与苏轼两个人,在政局上面一直都是政敌,王安石坚持自己的变法,而苏轼是站在反对变法的一方的,所以两人很明显是政敌。然而,当乌台诗案爆发之后,苏轼的结局是非常惨的,为什么这时候,作为政敌的王安石却出面为苏轼求情?政敌难道不是巴不得对方早一点被踩在脚下吗,王安石这样做又是为什么呢?王安...

  • 13537467070王安石和苏轼有关系麽
    宓易浅答: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

  • 13537467070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
    宓易浅答: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亦敌亦友,惺惺相惜。体现在政治交往、私人交往和学术交往三个方面。在政治关系上,苏轼起先反对王安石变科举,继而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贬。苏王交恶的主要原因,是双方政治见解的不同。在私人交往上,苏东坡从御史台之狱出来后,到黄州做了4年零2个月的团练副使,之后往汝州,...

  • 13537467070曾经是对手的苏轼与王安石,最后为何会变成知己?
    宓易浅答:苏轼和王安石曾经是对手,但是后来却成为了知己。那是因为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同朝为官,闹了一些矛盾,所以两个人的关系不好,但是后来同为天涯沦落人,两个人开始惺惺相惜,慢慢的成为了好朋友。第一,王安石与苏轼的过节。王安石和苏轼一开始的时候关系不好,因为王安石在搞改革的时候,苏轼针对王安石的...

  • 13537467070苏轼到底是支持王安石变法还是司马光保守?
    宓易浅答:回答:满意答案*小小狼外婆*2级2008-06-22苏轼与王安石持不同的政见,但他们并非有矛盾,实际上他们在生活中是关系很不错的朋友。苏轼不是保守派,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不光是因为政见不合,还是因为王安石在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造成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他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因而被支持变法的宋神宗贬谪。...

  • 13537467070苏轼和王安石是政敌吗?
    宓易浅答:虽然说苏轼是有理性的,只是到了党争这个时候,苏轼是王安石的政敌,那王安石当宰相当权贬了苏轼的官也就很正常了,这是对事不对人了,不是因为讨厌苏轼而贬了他的官。后来王安石被罢相,苏轼虽然上台了,可是由于牵连到“乌台诗案”被人诬陷,关进大牢了。这时王安石认为苏轼是个有能力的人,不能随便...

  • 13537467070王安石,苏轼,司马光,三人,之间,的关系
    宓易浅答:1、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发生变法之前为朋友,后来因为一件不合便反目,苏轼和王安石为政敌。2、三人生于同一时代(北宋),曾经互为朋友,而在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后,王安石和司马光反目。司马光,一反常态,变成激烈的反对派和保守派。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

  • 13537467070苏轼与王安石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宓易浅答: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大宋王朝的风云人物、文学大家。在政坛上他们是相互对立的政敌,在文坛上却又有些惺惺相惜。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苏东坡遭际了变法派官员的残酷迫害,乌台诗案后被贬谪黄州。然而就是在遭贬谪的日子里,东坡却道经金陵去谒见了安石,据说两人握手言欢,同游唱和。两人关系到底如何?确令后人颇为难解。 元丰...

  • 13537467070王安石和苏轼是政敌!他们两个到底谁是好人?
    宓易浅答:我觉得是王安石。苏东坡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却不同,王安石提倡变法,而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在宋神宗统治年间,王安石曾做过宰相,苏东坡官卑职小,郁郁不得志,甚至被流放到了海南岛.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