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方面日常修行的问题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佛教中睡眠修行的问题~

对不起,今天刚有时间看到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
首先,大家都把“修行”两字看得过重了,在意识里面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和作业了。
其实就以学习作业来做比方吧,学习好的学生之所以学习好,无外乎两类,课上的知识把握的好,课后的复习用功到位,有的人说作业怎么多怎么重,而有的人则基本上在课上就把知识温习完了,把作业做完了,不用回家再做功课了,这些就说明,知识的复习和积累其实是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老师留的作业只要做的好做的快,就不是一种回家继续烦恼的负担。
说回修行,真正的修是从内心保持正知正见正念正思维,而后贯彻在日用生活中,也就是形成一种生活的基本准则基本方向来要求自己、引导自己。并不是说你计多少个数的念佛、磕多少个大头,或者禅坐多少个小时才叫修行,那些东西只是一种辅助你的正见思维的工具和渠道,而不是真正的见地本身。
就如一个善于把握学习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把作业、把知识的精髓都已经把握好而不再需要在家庭作业上费更多心血一样,老师留的东西已经消化而不是负担,如果有机会也有条件则可以有更多时间及精力去做课外的知识补充,这些补充仅仅是课内知识点的扩充,也不是负担,因为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有的学生上课就不能认真吸收,回家又对作业产生反感,这样作业就成为负担,课后的补习则更成为负担,这样的学习就无法快乐和深入。
一个简单的修行人只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实践这些正见思维,而不是去为表现这些东西而表现,这就是基本的修行。当修行成为一种习惯,则无时无刻不是在修行,又何必区分修行与否呢?修行,仅仅是自己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做给谁看,而是自己的一种快乐。
现在说回生活中随时的修行。
我们都知道有句老话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思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而且互相影响的,不是说这一分钟是一个我,那一分钟的我与此没有关系。约束和修正虽然都在日间清醒状态下开始,但未必也在清醒状态下结束,很多思维上的东西都是隐藏在大脑中继续分解着消化着。我们不需要那么精神紧张地面对正见思维上的纠正,而应该把这当作一种生活习惯,首先去思维它,而后记住它,最后运用它,所以才叫正思维。正见就是这样形成其作用的,是我们的一种自觉、自用,但绝对不是一种被动的负担,似乎要完成什么才能怎么样。
我们不一定要为自己定下多少的行动要求,但一定要为自己去确定一个思维的方向。这样才能避免口上说而实际心理不这么想,或者和某些朋友在一起时有约束,而单独自己的时候则又开始放松自己,这些都是心的思维不能真正专一的表现。
我们也不一定需要模仿某个修行者去做一样的事,那样仍然是把修行的表现方式当作作业,而不是当作学习的乐趣了。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贵在自己有自己的理解和动力,而不是把学习当作给老师给家长学,要为自己找到学习的乐趣。我们只需要正常的认识修行者为什么这样做,然后随时都能够保持用正确的见解去分析处理问题,这就足够是修行了。以这样的思维去认识,逐渐积累下来,即使在睡眠中也一样会保持正确的分析和思维。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第一,不要辩论,也不要故意在他面前做功课,更不能起贡高我慢之心,我们以前也不信佛,也讨厌别人强劝信佛;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用行动感化对方;
第二,不信佛的人是因缘没到,是可怜的迷惑众生,应当以慈悲心看待;
第三,诵地藏经回向很好,其它经也可以,但地藏经很殊胜;
怎么回向?诵完经后,念回向文,将诵经功德回向给他及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即可。每本经文(读诵本)后面都有回向文。

南无阿弥陀佛

宗教。宗,祖宗也。教,教育也。连起来说,宗教就是来自祖宗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跨越时空而存在的原因并非因为它是一种真理或者一种知识,而是因为它是超越是非对错而存在的一种态度和意识。

于你而言,动了要让你爱人信佛的念头就是不对的。佛陀教我们要无所住而发心,正是让我们不要去执着于一个念头。

佛陀教我们引人向善,而非引人向佛。只要你爱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是与人为恶的。你因为信仰而体现出的种种行为让你爱人觉得你是真善美的。他为何还会反对你信呢?他反对你信佛,不是佛的问题,是你的问题。

可以参考以下讲座节选:

劝人的智慧 -胡小林老师讲述
http://hi.baidu.com/veeko/blog/item/5ec7952a2ce46027d52af162.html

你自己先要有正确的佛法知见,不然以盲导盲,那就太冤枉了。

怎么树立正确的佛法知见?

依照佛陀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
《卡拉玛经 KALAMA SUTTA 》(取自巴利《增支部 Avguttara nikaya 》)的教导:

当时,卡拉玛人们来见世尊。一些顶礼世尊后坐到一旁,一些卡拉玛人顶礼世尊跟世尊谈一些话后才坐到一旁,一些报告他们的姓名后才坐到一旁。有卡莎布塌区的人坐在一旁跟佛陀世尊说:“我毕恭毕敬地顶礼世尊,请问世尊:有一些婆罗门和出家人,来到卡莎布塌区,他们说自己的法是最好的,而看不起别人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但别的出家人和婆罗门当他们来到卡莎布塌区,也是说自己的法是好的,赞美自己的法,而看不起别人说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我礼敬世尊,我们很怀疑在他们之中,哪些法是真的!谁的法是谎言呢?” 世尊说:卡拉玛人们!你们的怀疑是对的,你们是应该怀疑的,是应该的。卡拉玛人们!你们要: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首先,爱人不信,要慢慢感化,不要着急一时。不信,确实是前世业力牵引的缘故。“有人说念地藏王菩萨本愿经,然后回向给她,慢慢就好了”--这种方法确实是很好的方法,因为《地藏经》可以灭前世的罪业。但非常幸运的是居士特别喜欢《无量寿经》,说明居士和西方净土十分有缘!这样颂《无量寿经》中的“四十八大愿”,为爱人回向会更好!最好的方法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为他回向,功德最大!回向不要在乎句子形式,只要真正的从心里想一下就是回向了,有的修行者,回向的句子天天都在念,也没有真正的发心,也起不到效果!居士修行净土,可以到“长岭妙音”博客去看看,或者到“长岭妙音”贴吧去提问题,有时间为居士回答。

无论是念经、念咒还是念佛,必须要回向,这个很关键,很多高僧都说过的。给你老公回向也可以。他不信是因为机缘没有成熟,这个如果强求反到不利,要知道佛也难度无缘之人啊!平时休息时可以带他一起拜佛啥的,他不摆可以跟着一起去。如果他的缘份到了,自然生信。


佛教方面日常修行的问题视频

相关评论:
  • 13445546619居士可以做正常夫妻生活吗?
    云砍德5. 日本佛教中,某些宗派的和尚确实可以结婚生子,这表明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对于居士的戒律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6. 关键在于个人的修行和内心状态,而不是外在的行为模式。居士的修行重点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培养慈悲和智慧。7. 因此,居士的夫妻生活不是修行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实践...

  • 13445546619佛教和道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云砍德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注重的是因果循环,也是当时统治者所希望的,教人们学会忍耐,相信这一生的忍耐会让自己在下一世中有所回报,过上好生活。而其本身的意义也是教人于善,通过对自己的修行,了解人生的意义。信佛可以让人学会忍耐,对不满的现实社会学会忍耐,对家庭纷争学会忍耐,这样可以避免很多...

  • 13445546619佛教中 ,学习中如何心平气静,好好学习,心无杂念
    云砍德施,持戒,忍辱,苦行。勤修六度万行,破除妄想执著,深入经藏,循经觅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悟后起修,勤除习气,才能打成一片,获证解脱。或者积功垒德,带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能花开见佛悟无生,并得到莲花化身。 第一个问题:佛的弟子怎么修行?佛曾经讲过:凡我弟子,非禅即诵,非...

  • 13445546619学佛的方法与步骤
    云砍德具体解释如下:一、确立信仰和目标对于学佛至关重要。只有明确了信仰和目标,才能持之以恒地修行,避免偏离修行轨道。二、学习佛教经典是了解佛教的基础途径。通过阅读经典,可以逐渐领悟佛教的哲学思想和智慧,为修行提供理论支持。三、慈悲心态的培养是学佛的重要方面。通过参与慈善活动等方式,可以逐渐增强...

  • 13445546619怎么在家修行佛法?
    云砍德1、佛法的总原则,在看破、放下。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因此一切法门都是围绕看破、放下进行的。给人介绍什么样的法门都需要非常了解当事者的根性才能决定,否则介绍错了,是有因果的。例如:禅宗适合上根人,密宗适合上上根人,还有教下的很多宗派——华严宗、法华宗等,都是...

  • 13445546619我学佛一段时间了,智慧还是不开悟,在日常生活中,别人说我是幼稚,如何改...
    云砍德对于学佛与生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学佛可以更好的生活。就像照镜子,每天关照一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发挥优点,尽力改变缺点。而且,身边的人和事也是镜子,看到好的地方,要想想自己是不是具备,没有的话就要加油努力,看到不好的事,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不断坚持如此闻思,...

  • 13445546619关于修行佛法的经验
    云砍德行有余力才能学文学,文学是提高自己精神生活的享受,所以摆在最后。佛家教学亦不例外,首先是戒行,培养自己的德行。一定要重视行经,也就是将经典的理论、教诲,落实到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顺境、逆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违背佛祖的教诲,我们这一生才能得度。

  • 13445546619请问佛教信众的日常都是怎样的,他们都是通过哪种方式修行的?
    云砍德和普通人一样生活 只是修行方法不同 一般是念诵经文 抄经文 礼佛拜忏 等等

  • 13445546619佛教的欢喜禅是怎么回事
    云砍德佛教的欢喜禅是一种心灵修行的理念和实践活动。欢喜禅是佛教禅修中的一种重要法门,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禅修达到内心的喜悦和宁静。这种修行方式强调在日常生活和修行过程中保持心情愉悦,以欢喜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这种欢喜并非外在的欢乐,而是源自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欢喜禅的修行,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 13445546619净口业真言是什么意思
    云砍德三、念诵的作用 通过念诵净口业真言,修行者可以清除口中的秽气、恶语和不净的想法。同时,念诵真言还可以帮助修行者集中注意力,进入冥想的状态,从而达到心灵清净的境界。在佛教修行中,净化口业是修行者日常修行的必修课,有助于培养慈悲心、提升修行效果。四、净化的过程 念诵净口业真言时,修行者需要...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