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佛教说要无分别心,那这不是善恶不分哪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佛说不要有分别心 如果没有分别心哪怎么判断善恶呢~

其实佛祖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虚妄的,因为是假的所以不要太执著这些东西。拿漂亮和丑来比,因为是虚妄的,你死了之后还是一堆白骨,所以无分别心。善恶之分只因外在的虚幻之象导致的,你越是执著,就越有分别心,所以,人一直认为,有好人就有坏人,其实这是一种执著,是对虚妄的执著。你用恶判断,那就是以恶看世,你用善去判断,那就是善法住世。你用无分别心去看,那就无恶无善。其实,佛教还有一句话“一切唯心造”

无分别智,又称为无分别心,是指舍离主观和客观的相对之相,而达到真正平等的真实智慧。
简单说,无分别智就是离主观、客观相,平等地运作的智慧,也是超越凡夫概念式思维的真实观智。无分别智属于出世间智、无漏智,是佛智的相应心品。
无分别智有三种,分别是:
一、加行无分别智
是寻思的智慧,又称为加行智,是道之因,是地前加行位的菩萨所修的智慧。
简单的说,就是把凡夫的分别心识修成无分别的智慧,也就是从凡入圣的知见跨越。
想要把凡夫的分别识念,转为圣者特有的无分别智,需要的是正见的抉择。
其过程是通过反反复复地听闻思惟佛法,进而起修,把无始劫以来因无明而生的种种我执妄见统统舍弃,解除凡夫心的颠倒妄想,种种疑惑。心中无疑,烦恼已尽,那就可以远离分别了。
玄奘法师把这种无分别翻译为“喜足”无分别。
什么叫喜足无分别:
那是因为无始劫以来的无明之惑都渐渐消除,心中欢喜无量,正见具足,不再为疑惑所烦恼,不需要再去分别妄念。所以称为喜足无分别。
这个修行的过程,古人曾经很形象地譬喻为以楔出楔,也就是把一个木楔打进木头的缝隙中把另一个木楔起出来,最后恢复木头原本的样子。借正见之楔出妄念之楔,恢复本来面目。
二、根本无分别智
这是正证之慧,又称为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是道之体。
《成唯识论》中说:“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
《三藏法数》中说:“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根本智,乃是各种智慧的根本,因为它能够契证真如妙理,平等如实,没有差别。
在《摄大乘论释》中运用了譬喻来比较加行智和根本智:
如果一个哑人,知道了境界的义趣,却无法表达出来,这是加行智;如果一个哑人,正在领受境界,而无所言说,这就是根本智。
再简单一点说,就像一个哑子没有吃过蜂蜜,但是知道蜂蜜的味道如何甜美,他无法表述出来,这是加行智;如果一个哑子正在吃蜂蜜,但是安享于静静吃蜜的的状态,却无法把蜜的美味告诉其他人,这就是根本智。
一个是在理上了解,一个是亲证,这是修行阶次的不同。
三、后得无分别智
又称为后得智,是出观起用的智慧,是道的果,是分别一切差别相的智慧。
据《成唯识论》中说,根本智和后得智属于同一种智,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后得智依根本智才能掌握佛法的真理,根本智需要依靠后得智才能在世俗世界的认识中发挥其作用。
《三藏法数》中说:“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这种状态,就像《金刚经》中所说的:“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如果把根本智比喻为哑子吃蜜,却无法告知别人其中的美味一样,那么后得智就像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吃了蜂蜜之后,把蜂蜜的美味告诉每一个遇到的有缘人。
凡夫众生有分别心:因为有分别心,有了是非人我,善恶美丑。
佛无分别心:因为无分别,所以无烦脑贪爱。无名利缠缚,所以解脱;
佛和众生的分别与无分别根源于迷悟差别;众生迷,所以以假像为真。区分各种幻像;
佛悟道。看各种像皆是幻,皆是无中生有。故为不二法,故为一。
所以有分别与无分别之分这不是悖论。

扩展资料:无分别心,是佛学术语。此为离情念分别之心识。有二种,一为无漏之无分别心,一为有漏之无分别心。
无漏之无分别心,又云无分别智,正体会真如之智也,有漏之无分别心,如定心之第六识或第八识及眼等之五识,称于境之自相,现量之心是也。分别为随念,计度,自性之三种。
无分别者,无随念计度之二种,非无自性也。注明:无分别心不是不明善恶,而是对善恶之人平等对待,付以真心,无有差别。
无分别智释义
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於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
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等三种之别:
(一)寻思之慧,称为加行无分别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
(二)正证之慧,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作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乃道之「体」。
(三)出观起用之慧,称为後得无分别智,又称後得智,乃道之「果」。
另据成唯识论卷十之说,根本无分别智与後得无分别智属同一种智,惟作用不同,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则靠後得智方可於世俗世界之认识中发挥功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无分别心
百度百科-无分别智

善恶不分那是愚痴,不是无分别,佛是觉悟者,佛教是觉悟的教育。觉悟了对任何事情都了了分明,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别心是执着心,有了分别就会产生我执,这是偏见,进而根深蒂固成为愚痴邪见,然后造业受报,循环无尽。无分别心是真心,是实心,是出离轮回之心,是无生无死之心,是无漏心,分别心是妄心,是虚幻心,是生死心,是轮回心,是有漏痛苦心。

南无阿弥陀佛

只有超越善恶的成见,超越嗔恨与喜爱,才能把一切众生渡到彼岸!因为喜欢善良厌恶不善,本身就是严重的贪爱嗔怒之心!况且众生因为迷失才会犯错,你不懂得以智慧去救度他们,却恶眼怨恨他们,这本身就是不善!

没有任何众生应该受罪!善人恶人都不应该受罪!任何众生都应该脱离苦海觉悟!那是最好的!所以佛门普皆慈悲,不舍一人!楼主好好思量!

佛教的无分别心是指众生本性相同。从本体上言是不二法,无分别。然世间善恶都是执着妄相,各有业行,各造业果。行善行恶,各受因果。佛不舍众生,一切都要度化,大愿地藏菩萨在地狱度受业众生。扬善戒恶,是佛慈悲。哪有不分啊,阿弥陀佛

我个人觉的:佛说要没有分别心是对众生,不要有这个众生善,那个众生恶的分别心。因为人性本善,只是迷惑颠倒才做坏事,但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善恶因该在事上分,事情有善事恶事之别。
一点愚见,仅供参考

不是善恶不分,是无善恶于心。无分别于思维,自然能超越善恶,是非,黑白。


请问佛教说要无分别心,那这不是善恶不分哪视频

相关评论:
  • 15869455286无分别心什么意思?
    甄鸣树像这样就是起了分别心。 假使我们的委员也和他们唇舌相争,说∶“我们做的救贫是修福,教富就是修慧啊! 像你们只顾自了,那是有慧无福,有什么用呢?” 若是如此的针锋相对,也是叫做分别心。我们要知道,佛的教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为了普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修行人是要顺应环境而不随它转。

  • 15869455286佛家讲要没有分别心,但道家和辩证法都讲万物对立。这怎么解释?
    甄鸣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道,常名就是道法自然。无欲即是无分别心,所以道也没讲对立。

  • 15869455286佛法的无分别心是什么意思?
    甄鸣树同样的爱护、同样的保护、同样的理解,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说明你无分别心,所谓分别心就是用不同的规格、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不同的人,处理一切不同的事。佛法教导我们不要起分别心,能做得到位、做的尽心、保持永远不变,这个时候称你作菩萨。阿弥陀佛 ...

  • 15869455286佛教无分别心是不是就是无防备心容纳别人没有一点自私自利和防备心
    甄鸣树无分别心不是没有觉知心,觉知一切色受想行识,但是没有贪嗔痴慢疑,是为无分别心。佛教不但要除贪嗔心也要除痴心。防备心是疑心,但是如果什么都不知道任人宰割就是痴心,不明了。心中清楚明白,但是不起贪嗔痴,这是无分别心。

  • 15869455286请问佛教中无分别心是什么意思,
    甄鸣树无分别心不是外表的认知问题,而是一种内心的平等心所衍发出来的。如果有个房子内失火了,其中有你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都在其中,当你要进入房子救小孩时,你会挑自己的孩子先救吗?还是能救的先救?如果是妈妈,当然会先挑自己的孩子而救。而菩萨则会能救的先救,而不会管这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因...

  • 15869455286佛教的无差别心和无分别心是不是一个意思怎么做到是不是把真心付给别 ...
    甄鸣树是否可以理解:在人人皆具佛性,也就是空性的基础上,我即众生,众生即佛,众生与我与佛本为一体,无有分别,所以菩萨可以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量。师父可以为救众生而舍命,因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好就是我好,你痛就是我痛,所以师父才会讲“众生之痛乃吾佛之痛”。明白人即我,我即人...

  • 15869455286佛教里面说的无分别心一般指的是那些神经大条,没心没肺的家伙吗?没有...
    甄鸣树佛,是觉悟者,觉悟世间本来没有分别,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法则,本质就是梦幻泡影。无分别,不是没有辨别能力,而是智慧的平等观。所谓和世界基本法则,每个人心里都不一样的。强盗有强盗的法则、小偷有小偷的法则、娼妓有娼妓的法则、君子有君子的法则、义士有义士的法则……这些法则在觉悟者看来,...

  • 15869455286佛教说:无分别心、无分别智,是指什么?既然无分别,怎么会有分别与无...
    甄鸣树三、后得无分别智 又称为后得智,是出观起用的智慧,是道的果,是分别一切差别相的智慧。据《成唯识论》中说,根本智和后得智属于同一种智,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后得智依根本智才能掌握佛法的真理,根本智需要依靠后得智才能在世俗世界的认识中发挥其作用。《三藏法数》中说:“依止于心,缘于...

  • 15869455286佛教所说的做到无分别心的例子
    甄鸣树酒吃肉、懈怠放肆;刚开始还是悄悄地进行,后来就渐渐发展到了明目张胆、无所顾忌的程度;尤为让人吃惊的是,他们一边这样做还一边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在修 “大乘佛法,修大乘佛法的人是不需要拘泥‘小节’的,是‘无分别心’的”!?针对这种现象,这位真修实证的住持祖师从一开始就给予他们不断的...

  • 15869455286佛教讲消除分别心和内心的对立。那善恶和好坏该如何解释呢?
    甄鸣树佛教无分别心、善恶之解释。无分别心,此为离情念分别之心识。有二种,一为无漏之无分别心,一为有漏之无分别心。无漏之无分别心,又云无分别智,正体会真如之智也,有漏之无分别心,如定心之第六识或第八识及眼等之五识,称于境之自相,现量之心是也。分别为随念,计度,自性之三种。无...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