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无分别心是什么意思?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请问佛教中无分别心是什么意思,~

无分别心不是外表的认知问题,而是一种内心的平等心所衍发出来的。如果有个房子内失火了,其中有你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都在其中,当你要进入房子救小孩时,你会挑自己的孩子先救吗?还是能救的先救?如果是妈妈,当然会先挑自己的孩子而救。而菩萨则会能救的先救,而不会管这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因为在菩萨心中,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你的、我的之别,这也是「无分别心」的展现。无分别心,是从「无我相」展现出来的,修行者只有帷临此境,才能真正的「无分别心」。「我」之意念,本身即是「无明」,若除此无明,则进入「无我」境界,此时的心境即是「无分别心」。总言之,一切众生平等之心,即是「无分别心」。再说什么是「分别心」? 根据佛陀的意思:分别心的产生起源于对“自我”的专注,从而产生“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发展。我们与宇宙万物本来是为“一”的,没有分别的,空间无限广大,无边无际,也无中心,流动通达。都是由于我为了证明“有我”的执着,便设想出“它”——也即身外之物,“二元对立”产生,并信以为真,这是“分别心”连锁反应的开始,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固化坚硬。所以我们常常害怕“这事怎么没我的份”,也就是害怕“无我”,这是分别心在作怪,而修行的某一阶段是“无我”,再上就是连“无我”都不执着,也即“空性”,又重新回到原初“一”的状态。 当你看到名人出现,你就对他升起恭敬的心。当你看到乞丐时,你又升起瞧不起的心。对与此不同的二人,有着差别的心态,这就是「分别心」。这也是金刚经中所说的有「人相」。又比如﹔遇到帅哥美女,你会特别听他的话。遇到长相普通的,你就爱理不理。对於此两种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心态,这也是「分别心」。又比如﹔遇到同样都是黄肤色的人,会有亲切感。若遇到黑种人,则有排斥心态。这也是「分别心」。再比如﹔对于属于同团体的人,有着生死与共之心情。若遇到其他群族的人,则有排斥态度,这也是「分别心」。「分别心」是众生普遍的毛病,若人「分别心」越淡,代表越接近解脱。「分别心」是怎么产生的,这当然是无明的结果,也是「有我的意识」之结果。而这种分别就是无明,也是无中生有的分别意识。我还生活在现实中,若说自己没有“分别心”肯定是假的,佛义上所讲的无“分别心”和我们的现实是不一样的,是超越现实的,因此,我有“分别心”就无法真实理解无“分别心”的真相。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现实吧! 首先,我们从谈一个事情的全过程来了解“分别心”的活动。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正准备走向有陷阱的道路时。有道德良知的人,对事情的起源和过程是有分别的,是有是非的,也就是说不该让这个人往那条道上走,这就是“是”,让他继续走下去就是“非”也,因此,他会采取阻止他走下去的措施或者提出忠告,这是他的道德良知使然,这时他对这个事情的性质——是非是有“分别心”判断的,而对阻止别人的举动却是无“分别心”的,因为他已把别人的处境当成他自己的处境,别人的不幸就是自己的不幸,毫无分别。而同样的一件事情,没有道德良知的人,对事情的起源和过程是视而不见的,事不关己,麻木不仁,他既没判断也不阻止,甚至纵容,这时他对这个事情的性质——是非是没有分别的,而没有阻止别人的举动是有分别的,因为这是别人的不幸不是他的不幸,与他无关。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其“分别心”则在此。所谓“菩萨怕因,凡夫怕果”,“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圣人都注重起因和过程,都有分别之心,而对既成事实不以计较,不生分别,一笑了之,不在乎自己承担的责任和所得的利益。而我们则反之。

无分别心,不容易简单解释清楚。
无分别心,是指去除分别当中的执著,并不是指不起分别。

能诠表的语言文字,与所诠表的实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人为设定的,是世俗所共许的。既然是设定的,就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但是世人常常执以为实。
比如说,别人骂我们是畜生,我们会生气,思考我哪里是畜生了?这就是有执著了。

也就是说,说火不会烧嘴,说食不会肚饱。道理似乎很好懂。但问题就是别人骂你,你就自己主动地往自己身上思考,或者反过来攻击对方。说明其中道理还没吃透,或者道理懂了,行为没能跟上。

别人骂我们,就像往我们吐痰,我们当真了,思考或还击,相当于是把痰吃了下去,这当然是非常错误的行为了。

当然,也不是说,凡有思考或还击,就是有执著。这样理解也是错误的。一定要是纯善的发心的情况下,你对于对方的骂根本就不在意,因为骂的内容根本是虚幻不实的,指不到你身上来。你完全是为了对方的利益,才予以适当回复,中间可以表现出嗔相,但是内心其实是没有一丁点的嗔心,只有满满的慈悲之心。凡夫基本上做不到的。

这种分别执著,体现在人类认识活动的种种方面。比如说思维定势,第一印象效应,乃至于视觉暂留效应等等。不客气地说,人类99.9%以上的认识活动,都是在分别执著当中。
比如说,我们学会语言以后,就很难再回到声音的本原状态。对方说苹果,我们直接就理解了意思,这当然没错。但是,你已经不能再返回到声音的本原状态,让苹果声音只是声音,不起苹果义,就像没学过语言一样。这就是微细的执著。本来学会了语言,应当是获得自在,声音当中的意思,你想现起就现起,想不现起就不现起,但是现在,我们明显做不到。这就是因果势力在起作用。我们在这个势力中无法得到自在,也不知道如何解脱。

视觉暂留也是一样,现代科学认为是视觉暂留,其实是错误的。对武林高手来说,通过锻炼,视觉暂留可以大大缩短。佛法直接指出,视觉暂留的根本原因就是分别执著。因为执著,那个执著相无法很快舍去,所以才会有视觉暂留效应。

视觉暂留如此,其他的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通也都存在分别执著。

佛家说,由分别而起的智慧,称之为假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由无分别而起的智慧,称之为真智,也就是常说的般若智。

要想完全去除分别执著,达到无分别的分别,这是非常困难的,佛法称此为初地菩萨。
我们凡夫在应用时,只要能够明白其中道理,不要太过于执著,积极乐观,乐于助人,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都是非常有益的。

父母生养历经艰辛,所以大多数人明白,把最好的物品、最关爱的话、最真诚的表达留给父母,能把这点做好是基础,再拓展一步就是妻子孩子、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乃至一切所能遇到的人,你都能保持同样的关心、同样的爱护、同样的保护、同样的理解,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说明你无分别心,所谓分别心就是用不同的规格、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不同的人,处理一切不同的事。

佛法教导我们不要起分别心,能做得到位、做的尽心、保持永远不变,这个时候称你作菩萨。

阿弥陀佛

佛友 法安!

佛法中的无分别心,并不是叫我们什麼都不分别、也不是叫我们要保持无心,

而是我们在生活日常中,时时分别的当下,有个本来就没有分别的心,与我们同时同在。

当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们知道好吃或不好吃、知道热或冷,但这个无分别心完全无知无觉,可是没有他,我们也无法吃饭。

懒人包: 这个无分别心无时无刻都与我们所知的分别心在一起配合运作,只是我们凡夫心粗,无法将两者分辨出来,一直将这无分别心当成仆人在奴役。

细细品读一下,下面的话:
近来有很多人热衷于修行,有人喜欢跑道场。
认为修禅念佛,才能达到修行的超越境界,甚至认为自己修行的法门才是真正最究竟的,才是佛的教法真传。
而慈济的委员都很认真地做慈善的工作,不畏辛苦、尽分尽力地去劝募、救济,有人便会批评道∶“你们懂多少佛法? 你们只是修福而没有修慧!”像这样就是起了分别心。
假使我们的委员也和他们唇舌相争,说∶“我们做的救贫是修福,教富就是修慧啊!像你们只顾自了,那是有慧无福,有什么用呢?” 若是如此的针锋相对,也是叫做分别心。
我们要知道,佛的教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为了普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修行人是要顺应环境而不随它转。
我们有这个因缘生于人间,得闻佛法,又能造福人群,因此要懂得惜福惜缘。
有这群发心的菩萨行者,我们尤其要好好珍惜,借重大家的因缘和力量,来成就菩萨的志业。
大家和志同道合的人,要互相珍惜缘份,努力地造福人群。
若没有这分因缘,也没有相同的志愿,就不要起分别而和他人争执或勉强他人,这便是无“分别心”。
希望能帮到你!阿弥陀佛!

善友,说分别心难懂,举个例子好懂一点,希望能够帮助您理解问题。
好比在街上走,遇到对面来了一个人,第一眼看过去,看见了,这个见性之见是真的,注意,这个时候说念头还没起来(粗的念头,细微的就不谈了),然后开始了,是个男的,长的还挺帅气,就是个子不高,怕是也是富家人吧。这些念头相续很快,普通人难以觉察,这其中“男和女” ,“帅和丑” ,“高与低” ,“富与贫” 本身是世俗的界定,而我们却常常拿这些套在所遇的人或事上面,而这些对于这些人或事来说是本来没有的。都是我们意识心的分别相,我们每天就在这个相中迷惑着,执着着,所以有些事情会看不清楚。佛法对于这些说的很清楚,只是人们不愿意去深入,如果真深入了,人就了解自己了,如果功夫到了,自然能够成就不可思议之事。
祝愿您六时吉祥!阿弥陀佛!

分别心,源于自我;无分别心,就是所谓的无我,或者说放下我执等等,都是一个意思。没有分别心,不是不去分别,这个是两个概念。如果是不去分别,那么将寸步难行,无法生存。


佛法的无分别心是什么意思?视频

相关评论:
  • 15275502382佛教说的无分别心是没有防备心对人掏心掏肺吗
    闻秆樊不是的。最好由儒家打好基础再学佛法。这是大乘菩萨的境界,这样误会啦,会影响到工作,生活的。‘’所谓离相或无住的修练,是叫我们对身边事物不要计较及上心,过了就算不让它霸占我们的心,牵动情绪,影响修行,也不要再去回想事情的种种相,使自己更坚执不放。这种修练对我们确实不容易也非朝夕...

  • 15275502382怎样才能无分别心地修道呢?
    闻秆樊6. 培养爱心和慈悲心:将爱和慈悲扩展到所有的众生,包括自己、同伴、陌生人和敌人。用爱和慈悲的心态对待一切。7. 实践正念:通过正念冥想和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绪,意识到自己产生偏见和分别心的瞬间,及时纠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8. 学习和理解佛法:学习佛法中关于无分别心的教义和修行方法,通过理解和...

  • 15275502382请问佛教中无分别心是什么意思,
    闻秆樊他们认为修禅念佛,才能达到修行的超越境界,甚至认为自己修行的法门才是真正最究竟的,才是佛的教法真传。 而慈济的委员都很认真地做慈善的工作,不畏辛苦、尽分尽力地去劝募、救济,有人便会批评道∶“你们懂多少佛法? 你们只是修福而没有修慧!像这样就是起了分别心。 假使我们的委员也...

  • 15275502382佛教所说的做到无分别心的例子
    闻秆樊什么叫做“无分别心”呢?这里,引用一个过去祖师大德慈悲示现、教诲学人的公案,与大家共同分享——事情发生的时间在南宋时期,地点在某深山某古刹。这个道场 有常住僧众百余人,住持是一位在佛法上有极高成就却又韬光晦迹的大善知识。当时的南宋王朝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人心浮躁,各种奇形怪状的风气...

  • 15275502382佛法所说的「分别心」有何意义(圣严法师
    闻秆樊分别心是分别识,即第六意识,因第六意识常随着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分别有为事项的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之计度,凡夫若能离此虚妄计度,而与真理冥合,则名为无分别智,亦即佛之根本实智。

  • 15275502382佛学里分别心是什么意思
    闻秆樊分别心是攀比心、比较心。分别心,凡事都要本别清楚,都要得到符合自己想法(妄想)的结果。心”,义为“集起”,就是积集种种善业和不善业的“习气”所在。“习气”是种子的异名。我们的内心,平日受外来的“六尘”缘影所熏习,使遗留下来的“习气”种子在心内,积聚一起,含藏不失,亦不灭坏...

  • 15275502382每日一更548--什么是无分别心
    闻秆樊如何做到不起分别,无分别心?我们不想起分别心,却时时处处都在分别,对可爱者贪,对不喜者嗔,“不分别”不是自己说说就能做到的,是按照正确的方法长期修行而达到的一个果相,若非如此,就容易把自己的理解当做佛法,其实不然。只有发慈悲心,胜不骄,败不馁;得意不忘形,失意不颓废,就是没有...

  • 15275502382佛教不二法门指的是什么?
    闻秆樊不二法门的意思是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不二法门是一个佛家用语,指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二就是分别心,不二就是无分别心。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原指不靠言语传授,只靠内心思考求得大彻大悟的修道门径。出自《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

  • 15275502382"无分别智:梵语 nir-vikalpa-jn~a^na。又作无分别心。指舍离主观、客观...
    闻秆樊客观相就是事物的本质,从佛法来说,世间的物质由地水火风四大及其所造色组成,名法由心及心所组成。而所有这些,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也就是世间的事物都是不断生灭变化的。这句话本身是错误的,舍离主观、客观之相,并不可能达到真实智慧。佛法的智慧,是按照戒定慧的次第修行,而慧学是基于对...

  • 15275502382佛说,要无分别心,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的理解,既无分别心,就无...
    闻秆樊佛在维摩经里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佛说的是不住善恶,不被善恶所缚。我们修行要不起心动念同时,多做好事锻炼自己的心不被境界所转。比如布施,佛在金刚经中讲: 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